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64-医贯 >

第13章

364-医贯-第13章

小说: 364-医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泥膈矣。八味地黄丸。肾经药也。加人参则杂矣。若论肾与脾胃。水土原是一气。人但知土之为地。而不知土 
亦水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处。始为土。土之坚者为石。此后天卦位坎之后。继之艮。艮为山为土。艮 
土者。先天之土。水中之主也。土无定位。随母寄生。随母而补。故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阳相火。若 
水谷在釜中。非釜底有火则不熟。补肾者。补肾中火也。须用八味丸。医不达此。而日从事于人参白 
术。非探本之术。盖土之本初原是水也。世谓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 

卷之六·后天要论
伤饮食论
属性:阴阳应象论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饮食之伤。伤于寒热也。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是饮食之伤。自伤于饥饱也。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类主之。中者 
消化。神曲麦芽山楂三棱广术之类主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硝黄巴豆牵牛甘遂之类主之。古人又分 
寒热而治之。伤热物者。以寒药治之。伤寒物者。以热药治之。如伤冷物二分。热物一分。则用热药二停。 
寒药一停。若备急丸是也。予意当随证加减。大抵饮食之病。伤寒物一边居多。以上法门。未必可为典要也。 
当今方家。以平胃散为主。出入增减。亦可为脾胃之准绳。 
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则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过剂。过剂则 
平地反成坎矣。今人以平胃散。为常服补剂者。误也。不若枳术丸为胜。夫枳术丸。乃洁古老人所制。用枳实 
一两。白术二两。补药多于消药。先补而后消。以荷叶裹饭。烧熟为丸。盖取荷叶色青。得震卦之体。有仰盂之 
象。中空而清气上升。烧饭为丸。以助谷气。谓洁古枳术一方。启东垣末年之悟。补中益气。自此始也。但洁 
古专为有伤食者设。今人以此丸为补脾药。朝服暮饵。更有益之橘半番砂者。则又甚矣。吾恐枳实一味。有推 
墙倒壁之功。而人之肠胃中。既已有伤。墙壁不固。能经几番推倒乎。 
至若山楂神曲麦芽三味。举世所常用者。余独永弃。盖山楂能化肉积。凡年久母猪肉。煮不熟者。入山 
楂一撮。皮肉尽烂。又产妇儿枕痛者。用山楂二十粒。砂糖水煎一碗服之。儿枕立化。可见其破气又破血。不 
可轻用。曲 者。以米与水在瓷缸中。必借曲以酿成酒。必借 以酿成糖。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 
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补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药哉。大凡元气完固之人。多食不 
伤。过时不饥。若夫先因本气不足。致令饮食有伤矣。前药一用。饮食虽消。但脾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 
化。愈虚其虚。明后日食复不化。犹谓前药已效。药力欠多。汤丸并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余 
痛此弊。因申言之。凡太平丸保和丸肥儿丸之类。其名虽美。俱不敢用。盖名之美者。其药必恶。故以美 
名加之。以欺人耳目。非大方家可用也。故医有贪贱之医。有富贵之医。膏粱之子弟。与藜藿之民不同。太 
平之民。与疮痍之民不同。乡村闾巷顽夫壮士。暴有所伤。一服可愈。若膏粱子弟。禀受虚弱。奉养柔脆。概 
以此术施之。贻害不小。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有古方。有今方。有圣方。 
有俗方。余以为今人不如古人。不敢自立一方。若脾胃惟东垣 
为圣。择而用之。以调中益气补中益气二方。因人增减。真知其寒物伤也。本方中加热药。如姜桂之类。热物伤 
也。加黄连之类。真知有肉食伤也。加山楂数粒。酒食伤也。加葛花一味。随证调理。此东垣之法。方士之绳 
墨也。然以寒治热而热不去。以热治寒而寒不除。奈之何。经曰。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壮水之主。益火之原。此东垣之未及也。 
如有食填太阴。名曰食厥者。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不治则死。急以阴阳盐汤。探吐其物即愈。如有食 
积。肠腹绞痛。手不可按者。不得不下。审知其为寒积。必用巴豆感应丸。审知其为热积。必用大 
黄承气汤。下之不当。死生立判。慎之哉。 
昔张子和动辄言下。盖下之当也。仲景三承气。审之详密。可下不可下急下。分毫不爽。如下血积。必用 
桃仁红花。下水必用牵牛甘遂。下水中之血。必用虻虫水蛭。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小。无忌而妄 
用者。杀人之罪大。医司人命。岂易言哉。 
何柏斋云。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主之者天。成之者地也。故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至于天地交合 
变化之用。则水火二气也。天运水火干地之中。则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涝物 
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而物生。自然之理。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饮食入于胃。而运以 
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 
化物。乃生诸病。制其偏而使之平。则治之之法也。 
愚按制其偏而使之平一句。甚好。所谓制者。非去水去火之谓。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 
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补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则彼 
轻。一边重者。只补足轻之一边。决不凿去马子。盖马子一定之 
数。今人欲泻水降火者。凿马子者也。 
余于脾胃。分别阴阳水火而调之。如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心火。归脾汤补心火。以生 
胃土也。能食不化。此属太阴脾土。须补少阳相火。八味丸补相火。以生脾土也。无非欲人培养一点先天之火 
气。以补土之母耳。若理中汤用干姜。所以制土中之水也。建中汤用芍药。所以制土中之木也。黄 汤所以益 
土之子。使不食母之食也。六味丸所以壮水之主也。八味丸所以益火之原也。土无定位。寄旺于四时。无专 
能。代天以成化。故于四脏中兼用之。总之以补为主。不用克伐。脾气下陷。补中益气。肝木乘脾。加左金 
丸。郁怒伤脾。归脾汤。脾虚不能摄痰。六君子汤。脾肾两虚。四君四神。阴火乘脾。六味丸。命门火衰。不 
生脾土。八味丸。先天之气足。而后天之气不足者。补中气为主。后天足而先天不足者。补元气为主。或 
曰。正当胸膈饱闷之时。数日粒米不下。陈皮枳壳木香乌药。日夜吞咽。尚且不通。复可补乎。曰此正因初 
先不知补益。擅用发散。克伐太过。虚痞之病也。经曰。下焦虚乏。中焦痞满。欲治其虚。则中满愈甚。欲消 
其痞。则下焦愈乏。庸医值此。难以措手。疏启其中。峻补于下。少用则邪壅于上。多用则峻补于下。所谓 
塞因塞用者也。善用者能以人参一两。或七八钱。少加升麻一钱。大剂一服即愈。此内经之妙用。不可不知也。 
东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 
。乃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 
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又损肾水真阴。及有形血气。俱为不足。如此则阴 
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元气消铄。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宜以葛花解 
酲汤主之。 
x葛花解酲方x 
青皮(去瓤三钱)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茯苓(各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豆蔻(五 
分) 葛花(五分) 砂仁(五分) 泽泻(一钱) 白术(二钱) 干姜(一钱) 神曲(一钱) 上为细 
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得微汗则病去。此东垣原方。宜加减用。 

卷之六·后天要论
中暑伤暑论
属性:中暑者。面垢自汗口燥。闷倒昏不知人。背冷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是也。当是时。切勿便与冷水。 
或卧冷地。如行路 死者。即置日中热地上。以小便溺热土上。取热土罨病患脐上。急以二气丹同苏合香丸。 
汤调灌下。如无二气丹。研蒜水灌之亦可。盖中伤暑毒。外阳内阴。诸暑药多用暖剂。如大顺散 
之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蒜亦辛热之物。又蒜气臭烈。能通诸窍也。 
东垣分阴阳动静而治之。 
静而得之者。为阴证。或深堂水阁。过处凉室。以伤其外。或浮瓜沉李。过食生冷。以伤其内。所谓因 
暑而伤暑者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腹痛吐泻。为房室冷物之阴寒所遏。使周 
身阳气不得伸越。以大顺散主之。 
动而得之者。为阳证。或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为热伤元气。其病必苦头疼发燥恶热。扪之肌 
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齿燥。无气以动。乃为暑伤气。苍术白虎主之。若人元气不足。用前药不应。惟清 
暑益气汤。或补中益气汤为当。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 
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若阴寒之证。用大顺散桂附大辛热之药。此内经舍时从证 
之良法。不可不知。今人患暑证殁而手足指甲或肢体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温其内。而泛用香薷饮之类所误 
也。夫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也。须审有是证而服之。斯为对证。今人平日间恐患暑病。而先服此以预 
防。适所以招暑也。若人元气素虚。或房劳过度而饮之者。为祸尤不浅。若欲预防。惟孙真人生脉散。为夏令最宜。 
暑乃六气中之一。即天上火。惟此火可以寒水折之。非比炉中火与龙雷火也。凡伤暑腹痛吐泻交作者。一 
味冷井水。加清蒿汁饮之立愈。暑毒从小便中泄矣。名曰臭灵丹。 
暑喜伤心。心属南方火。从其类也。小肠为心之府。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出。故青蒿香薷为要。 
有因伤暑。遂极饮冷水。或医者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此 
阴盛格寒。宜用温药。香薷次中加附子。浸冷服。 
又有因冒暑。吐极胃虚。百药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笃。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姜汁炒 
焦。糯米一撮。水一钟。煎一小酒盏。候冷用茶匙徐徐润下。少顷再入一匙。得入 
数匙不吐。尽一小盏。便可投药食矣。 
暑病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暑病脉虚为辨耳。 
x二气丹x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吐或泻。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x大顺散x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两) 干姜 杏仁 肉桂(四两) 上先将甘草炒八分黄色。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 
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同作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 
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不拘时。 
x香薷饮x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香薷(半斤) 白扁豆(炒四两) 浓朴(姜汁炒四两) 黄连(姜汁炒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温服。 
x十味香薷饮x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白扁豆 木瓜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 以 
上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 
x清暑益气汤x 
黄 (一钱) 苍术(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 
柏葛根 青皮 当归 麦门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钟。煎至一钟。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热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陈 
皮当归甘草。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热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其 
气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故以麦门冬五味子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此病皆由饮食劳倦。 
伤其元气。乘天暑而发也。元气不虚。暑邪从何处而入哉。 
一小儿患呕吐泻利。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鸣。出对诸医曰。 
易治也。借药笼中三味药足矣。用黄连五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问 
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五分。谓何。余曰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后日复如无 
病患矣。次日果然。 
x白虎汤x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参 糯米 
此方是暑月热病发热之正方。名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使秋金之令行。则火 
令退听。石膏寒中之药。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审其人有大汗而渴齿燥。其脉洪而长。时当夏月可用。若无 
汗不渴。脉虚而不洪长。或重按全无。虽壮热口渴。象白虎汤证。此系脾胃气虚。元阳不足。误服白虎必死。又 
有一等大失血后。或妇人产后。壮热喘促。面赤引饮。脉虚。名曰血虚发热。最忌白虎。须用当归补血汤则安。 
夷坚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萝壁间有韵语云。暑毒在脾。湿气连 
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饼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 
家大错。如方制服。其疾随愈。引此为例。余可类推。 

卷之六·后天要论
湿论
属性: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荣卫。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 
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谓汗出沾衣。 
未经解换者是也。有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其 
证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疼痛。小便秘涩。大便溏泄。腰痛不能转侧。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气蒸于上。故头重。又曰。湿伤筋。故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 
为痿。又曰。湿胜则濡泄。故大便溏泄。大便泄故小便涩。又曰。湿从下受之。故跗肿。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故腹胀肉如泥。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各从其类。故腰肾痛。 
治法在上者当微汗。羌活胜湿汤。在下者当利小便。五苓 
散。夫脾者。五脏之至阴。其性恶湿。今湿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 
制。故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 
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圣人之言。虽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 
意求耳。夫湿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 
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阳重衰。反助其邪之谓也。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 
半钱。炙甘草半钱。水煎热服。大法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又 
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 
有香港脚。类伤寒。发热恶寒。必脚胫间肿痛。俱从湿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