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论辩技巧-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采用“熏说”之术使郎平心悦诚服
所谓熏说,就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的耐心说服。第一,在整个谈话中,
袁伟民耐心倾听郎平的意见,让其畅所欲言,创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
不使郎平产生逆反心理;第二,从谈话手法上看,袁伟民虽然使用“激将法”
使郎平道出了心里话,但并没有丝毫的威逼、伤害之意;袁伟民以“反问”
驳斥了郎平的错误思想,但在严肃中更充满了疏导,使郎平没有任何被指责
和被压抑之感,愉悦地接受了袁伟民的意见;袁伟民的“理性号召”虽是抽
象的推理,但加上他的举例说明,也就染上浓重的熏说色彩,使郎平在诚服
中感到振奋、看到了女排夺冠的希望所在。
(鲍日新)
娓娓“谈话风”谦谦道真情
——柯灵先生“在创作生涯60 年研讨会上的谢词”赏析
去年8 月,上海市作协、影协在新落成的文艺活动中心举行“柯灵文艺
创作生涯60 年研讨会”。人们用掌声表达对这位82 岁高龄的著名老作家由
衷的敬意。刘吉部长在祝辞中说:“柯灵先生的60 年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
光明、追求解放、追求进步的60 年,就是知识分子不论路途坎坷,始终不渝
追随党,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60 年。他的作品既是他人格的表现,也是这
60 年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记录。”
在热烈的掌声中,柯灵先生即席发表了题为《白首学徒道谢》的谢词。
他说:
“在这使我难忘的时刻,请接受我真诚的谢意,容许我倾吐一下微末的
心声。
我体会,像这样的会,是国家和党对文艺事业关心和鼓励的表示。我个
人平凡的笔耕劳动、和这种荣誉是不相称的。
仅在上海,就有我不少的前辈和同辈,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作过有益的贡
献,我只是一个摇旗呐喊的追随者。去年有同志提议开我的创作讨论会,我
虽然很感激,但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以不开为是。全国文坛内外,无论老一辈
年轻一辈,真正卓有成就和素养的颇不乏人,只是他们甘于缄默,不为人知。
有的虽徒有虚名而其实不副。我的作品,论质论量,都不值得这样张扬。这
种想法,我一直没有变。我对此感到不安。
我的学历只比文盲高一档。我的生存基础太脆弱了,我的生活道路和文
学道路,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前进。我至今还是个人生和艺术的白首学徒。我
比较有自信的只是一点:我从来不敢亵渎人的尊严,艺术的尊严。
我说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谦虚。过分的谦虚是矫情,闭眼不看存
在的事实,则是可笑的虚骄,是自欺欺人。我深信:真诚是通向真理的必由
之路。
尊敬的读者、同行、同志、朋友,我殷切期望你们继续不断的帮助和督
促。
我祈求!我感谢!”
柯灵先生语气恳切,娓娓道来,用别致的谈话风格讲完谢词。语音刚落,
会场再次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份谢词有如下特点:
一、诚率真挚
除首尾两段,全篇讲话是围绕“白首学徒”展开的,这是“倾吐微末的
心声”的主要之点。他知道,人们会认为他60 年著书烹文,散文、小说、戏
剧、电影皆卓然成家,很难接受“白首学徒”的提法。于是,他从历史和现
实的对举中将自己作了客观的比较。先从历史的角度与“不少前辈同辈”比,
自己只是“一名摇旗呐喊的追随者”;再从现实的角度与新、老一辈“卓有
成就素养”的人比,自己更认为已有的成绩是“不值得这样张扬”的,因为
自己至今仍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一位中外闻名的著名作家
在人民给予的巨大荣誉面前,有这样超越时空的、不带半点虚情的内省,是
不多见的。在此一年前,柯灵先生曾在巴金创作生涯60 年展览开幕式上发表
即席演讲,他指出,这个展览展现了“巴金60 年来心路的历程”,这里,他
也袒露了自己的“心路”。他和巴金一样,向人们“交出了自己的心”。
二、格调隽雅
“不工者,工之极也。”这篇感人至深的谢词、语势平稳,明白晓畅,
无曲折隐晦的生涩之言,也无演生枝节的旁征博引,在平实严谨中体现出隽
水、典雅的格调。格调是个性气质的流露,正所谓“文如其人”、“言如其
人”。这位谦和、淳厚的老人,在这盛赞他一生成就的聚会上,想到的不是
自己孜孜不倦终身奋斗的艰苦和对人民文学艺术事业的贡献,而是一再提到
那些“真正卓有成就”却“甘于缄默,不为人知”的人,反映出他宽广的胸
怀。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这篇讲话无一句虚言浮词,感情色彩
和感情分量把握得极有分寸;虽仅400 余字,但既有对举办者的尊重,又有
恳切的“陈情”,而陈情中又包含着哲理,容量大,情韵足,令人回味无穷。
三、用语简朴
简朴是深刻的重要表征,而用简朴的“谈话风”即席致词更是一种品位
很高的语言艺术。因为语文功底不厚的简朴极易流于粗直和浅露。柯灵先生
这一席讲话用的是一种书面化的口语,无铺陈叙述,也无繁复的议论,前后
呼应,丝扣环连,显得洗练、周密、明快而自然。长短句锗落有致;通篇音
节十分和谐,除个别段外,各段均以平声字煞尾,显出恳切的语气和神韵。
文字语言诉诸听众以最直达的感觉,甚至不惜穿插“大白话”,例如“想来
想去”、“不值得这样张扬”等。不是对语言驾驭达到炉火纯青的人,是很
难达到这个境界的。
(应天常)
交际口才从何而来
——访著名播音员陈醇
陈醇,这位我国南方人民熟知的著名播音员,有这样一种本领:眼看舞
台上正在表演的杂技、舞蹈、戏剧,嘴对现场直播话筒,串串妙语就能流溢
出唇舌之间,让场外万千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面其人。几十年来,
陈醇现场直播过无数次重要集会和各种文艺演出,广播过《红岩》、《苦菜
花》、《迎春花》、《山菊花》、《海啸》、《万山红遍》等数十部长篇小
说,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听众。人们说,陈醇以口才塑造形象,以口才赢
得了听众。
是的,口才是陈醇工作、生活的武器。当代青年中,不少人缺少交际的
口才。他们平日能说几句,但“上不了台盘”。一至社交场合,就不能自如
地应接答对,不能从容地敬酒致词,不能大方地即兴发言,至于必要的论辩
申述、谈判交涉等能力就更缺乏了。
那么,交际的口才究竟来自何处?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陈醇。
关键之一:肚里有货
在上海最高的建筑物——上海彩色电视发射塔脚下的一幢楼里,陈醇会
见了我。这位年近花甲的播音名家,眼下在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所从事理论研
究工作。问明来意后,他便侃侃而谈:
“口语表达的首要关键不在嘴巴,而在肚子、脑子。肚中没货,脑子混
乱,决不会有好口才。”
陈醇认为,说话、播音,不仅仅靠语音好,根子还要靠平时的积累。腹
中空空,就不能临场发挥。从这意义上讲,肚里有货,是口才的一大关键。
陈醇牢记京剧大师盖叫天的名言:“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平日笔记
不离手,无论读书、看报,还是与人交谈,一发现有用的材料,总是随手记
下。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多年来,他记满了好几个厚厚的
大本子。这些笔记,成了他播音时临场发挥的“材料库”、“百宝箱”、“智
囊袋”。
1956 年10 月19 日,鲁迅逝世20 周年纪念日,党和人民在上海为这位
文化巨人举行隆重的迁墓仪式,把鲁迅的灵柩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的新
墓。陈醇担任了这次迁墓仪式的现场直播工作。为此,他作了大量准备,做
到三个了解:(1)了解鲁迅的伟大精神。特意参观了鲁迅故居、万国公墓的
鲁迅墓地、虹口公园的新建墓穴;瞻仰了墓前的鲁迅塑像;阅读了大量资料,
详细了解鲁迅生平、逝世经过、葬礼的盛况;重读了鲁迅的重要著作。这样,
进一步激发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为直播准备了很多有用的应急材料。(2)
了解迁墓仪式的全过程,把将要参加仪式的领导人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姓名
一一记下。(3)了解迁墓仪式的性质:迁墓,不是丧事,不能广播得十分哀
伤;这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语气的基调是崇敬、庄重、肃穆。
作了如上准备后,陈醇在现场直播时胸有成竹。随着仪式的进行,直播
的言语随口而出,流畅得体,贴切生动,满含感情,受到听众的热烈赞扬。
“如果没有事先那么多准备,肚中没货,临场必然慌乱,更无从发挥,
出口成章也是不可能的。讲话的沉着冷静,是要有基础的,这就是掌握大量
素材,拥有丰富知识。”陈醇总结说。
在现场直播杂技、舞蹈、戏剧等文艺演出时,陈醇总要事先采访编剧、
导演、演员,观看彩排,对演出内容、演员阵容、演出特色等了如指掌。
是啊,肚中没货,便没有那么多话可讲。结果,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
语等弊病便会出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交际的好口才了。美国口才家戴尔·卡
耐基提出学习当众说话的三大法则的第一条就是:说自己经验或研究的事。
这和陈醇说的“肚中有货”,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关键之二:善用脑子
陈醇认为,善用脑子,做到会分析,能理解,有感情,这是使你的讲话
受人欢迎的又一关键。有了材料,还要善于分析理解,唯有分析透、理解深,
才会有浓厚的感情,做到言之有旨、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陈醇回忆了他播讲长篇小说《挺进苏北》时的情形。为播讲好这部书,
曾特地沿着陈毅当年率军挺进苏北的路线作寻踪访问。他找老游击队员、新
四军战士作调查,拜访苏北老根据地的村民、干部,了解当时的敌我形势,
体验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加深对陈老总的敬仰之情。访问回来,
他再次细读原书,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活跃在眼前。他更深地理解了作品,播
讲时感情更深厚、更真挚。
“艺术就是感情,”陈醇说,“我用感情塑造形象。口才是交融感情、
沟通人际关系之才。真挚的情感,比金子还贵重。没有感情,话就难以讲好。”
陈醇还有这样的习惯:每广播一部长篇小说,总要写出十分具体的读书
笔记。这些笔记一般包话:(1)全书主要人物的姓名。用各种符号标出人物
间的关系。(2)为主要人物立小传,简要写出其外貌、性格、经历、特点、
典型语言等。(3)理出情节发展的线索。(4)画出有关地图,尤其是那
些描写战斗故事的书,要把涉及战斗的地名、路线等一一画出。
做完笔记,书中的人物便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他脑中,爱憎之情也
油然而生,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如在眼前。这样,在播讲时就能满含感情,把
人物说得呼之欲出了。
“对讲述的材料一定要用脑子去分析、理解、感受。”陈醇反复强调这
一点。这是很有见地的,“多思,多思,多多思,智从思来。”口才,也来
自于勤思索。叶圣陶先生强调:“想清楚然后写。”并再三申述,这是在获
得写作材料后,能否写好文章的关键。同样,“想清楚然后说”,也应该是
在“肚中有货”之后能否把话讲好的关键。
关键之三:不断练习
陈醇,多美好的名字!有人说,陈醇的嗓音像他的名字:醇而又醇。如
今,他虽然年事渐高,嗓音却更趋沉稳、浑厚,像瓶美酒,越陈越醇。听他
播音,如醇酒入心田,令人陶醉。我问他:“您的嗓音为什么总这样美?”
“练习!要不断!既要练嘴,又要练耳。”陈醇接过话头,爽朗地回答,
“讲话的发音,涉及咬字、吐音、用气等。这用气是声音之本。要善于掌握
气息。换气,要使人感到象没换一样;用力,要让人感到象没用力一样。这
才显得自然。每个人都有自然声区,要懂得科学的发声方法。有人当众演说,
把嗓音吊得高,非常累,不能持久。最好要练习发音,以口腔共鸣为主,胸
腔共鸣为副。”
“社会交际,要讲普通话,这也要练。要不断说,不怕人笑话。生活中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人上课时讲普通话,下课后同学间的‘交际语言’
用上海话,回家后‘家庭语言’用家乡话。这样,普通话使用的比例就很小。
在社交场合使用时就往往说不好。”
陈醇认为,练口才,要有“自讼”精神,即“自己告自己的状”。自己
抓讲话中的错处,找朋友纠正,查字典纠正。有些吃不准的字音,要多查字
典。他最近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讲长篇小说《少年天子》,就查了100 多个
字音。
“练口才,还要训练耳朵,学会听。有些上海人讲普通话,不能区分‘王’
和‘黄’、‘吴’和‘胡’、‘郑’和‘陈’等等,把‘蕴’念成‘温’,
把‘猎’念成‘ìà’。语音是这样,交谈的其他技巧也是这样。能发现别人的
问题,自己的口才也会提高。”
采访,不时被电话铃打断。陈醇目前担任了“全国故事大王”顾问、上
海市青年演讲学会顾问、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等多项社会工作,很忙。
我不能过多占用他的时间,就告辞了。走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耳畔还响
着陈醇的谆谆良言,肚子有货,善用脑子,不断练习!真是言简意赅。有了
这几条,何愁没有交际的好口才!”
(钟楠)
从雷锋的机灵和幽默说起
雷锋都“出国”了,不知雷锋之事迹者恐怕比较罕见,然而,不知雷锋
之幽默者却是大有人在。其实,在雷锋朴实无华的言谈中,是不乏机灵和幽
默之光的。不信,有实例为证:
有一次,雷锋外出办事,恰遇一位大嫂把车票和钱包给弄丢了。他便主
动掏出自己的钱帮助大嫂买票,临别时,大嫂感激地问他:“同志,你叫什
么名字?住哪个单位?”雷锋稍思,便笑了笑说:“大嫂,我叫解放军,就
住在中国。”听了这话,大嫂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周围的群众都不禁会
心地笑了。
雷锋在这里成功地使用了“避而巧答”之法。即用貌似“正确”,其实
非常宽泛抽象、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话来巧妙回答对
方的问话,从而收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形式上“说了等于没说”。雷锋
的避而巧答,可以说既体现了他做好事从不留名的一贯美德,也充分表现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机灵和幽默的天性,给人以亲切诙谐的感受。十分有趣的
是,这种“雷锋式的幽默”,在六、七十年代的少先队员中甚为流行。每当
这些少先队员做了好事,人们问起他们的“名字”和“是谁家的孩子”时,
他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叫红领巾,是党的好孩子。”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避而巧答之法,主要适用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尤其
是当你不愿回答、或者不便回答、甚至难于回答某人的提问,却又必须作出
回答时,运用此法,更具卓效。它不仅可以使你摆脱窘态,而且往往可给对
方以幽默诙谐的印象。
常用的“避而巧答”有三种情况:
一、“扩大范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