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论辩技巧-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以幽默诙谐的印象。
常用的“避而巧答”有三种情况:
一、“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
六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度总统府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一
位妇女新闻社的记者向他提问:“总理阁下,你作为一个六十二岁的人看来
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的饮
食?”
应该说,这位记者的提问很具体,尤其是“是否有特别饮食”更为棘手,
面对难题,周总理反应机警,从容不迫,他避开对方在“运动”或“饮食”
具体细节上的提问,而代之以更为宽泛抽象的内容作答,他说:
“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由于周总理使用了这种“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使语言含蓄模糊,因
而答话也变得既非常礼貌得体,又不失风趣幽默。诸如此类情况,在一些外
交场合尤为多见。有人甚至曾把某些“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戏称为“伟大
的废话”。其实,善于说“废话”,有时也确是外交人员在某种情境下所必
需具备的一种本领。
二、“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
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兵临城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
急会议,一位政治局委员提请斯大林同志随机关、工厂撤离莫斯科,以保证
斯大林的安全,这时,斯大林回答说:“这个问题我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
量一下。”说着便转身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明明自己就是斯大林,却还要说“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量”,很显然,
斯大林不愿撤离莫斯科,他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故而在此使用了“转移目
标”的避而巧答法。
在“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中,这“目标”不能随意乱“转移”,而应
该和所提问题之间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回答体现出一个“巧”字来。
如小幽默:
学生:请问一只老鼠的寿命有多长?
教授,哦,这要取决于猫了。
在此,教授避开了学生的提问,把目标转移到“猫”上去了,而“猫”
与“老鼠”之间是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的。
三、“众所皆知”的避而巧答。
王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问他:“请问五十年代的五蒙
与八十年代的王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个问题时间跨度大,三言两语一时很难概述清楚。王蒙答道:“五十
年代我叫王蒙,八十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处;不相同的是,五十年代
的王蒙二十来岁,而八十年代的王蒙五十多岁。”
王蒙的作答显然是在用“众所周知”的话语来回避记者的潜在用意,从
结构上和信息量角度来看都全属冗余,但它却颇能体现作家的机智和幽默,
引起人们欢悦的情绪,无怪乎在场记者对王蒙的妙语备加称赞。
由此可见,避而巧答,的确不失为摆脱窘态,制造谐趣的一种妙法。
(予锋)
赵丽蓉说话句句有口彩
语言是有色彩的。话说得精妙有趣,俗称有“口彩”;外国人称“脱口
秀”(talk show)。著名影视演员赵丽蓉说话就有这个特点,脱口而出的
话,一句一个彩。
第一,俗中有雅
这位因成功地在电影《红楼梦》中扮演刘姥姥而被人们亲昵地尊称为“姥
姥”的赵丽蓉,去年下半年一天清早被人从梦中叫醒。人家告诉她一个好消
息:她主演的《过年》在第四届东京电影节上,与美、日合拍的影片《牯岭
街少年杀人事件》并列“评委特别奖”;她本人在闭幕式上荣获本届电影节
国际大赛最佳女主角奖。这位演了半个多世纪的戏却从未得过什么奖的老演
员,一夜之间成“影后”了!听到这个喜讯她半信半疑,晃悠悠如在梦中一
般,直到被簇拥到北影厂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过年》剧组举行的
新闻发布会上,才恢复了“姥姥”昔日的风采。她“发布”道:
“。。我是唱戏曲的,退休赶上改革开放,才‘触电’拍电影电视,没
想到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老了,老了,到外国得了这么大个奖——范进
八十中举,我才六十一,比他年轻多啦!”
这是“姥姥”式的即席演讲。舒展流畅,直率无忌,毫不掩饰自己内心
的激动与欣喜,并且不惜来个横比中外、纵比古今,将此事来个“拔高”;
尤其是乘兴顺手拈了个时髦流行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说得流光溢
彩,得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最令她开心的似乎是她竟把八十岁的老范进
“比”了下去,这是必须在新闻发布会上慎重“发布”一下的。“不协调即
幽默”,而这是最具“姥姥”特色的幽默。妙哉!此为赵丽蓉说话的第一个
特点:爽朗诙谐。
第二,附会新奇
人们见赵丽蓉美滋滋地捧着奖,拥上来向她表示祝贺:“姥姥,得了大
奖,美吧?”赵丽蓉笑眯了眼:“美!比美国人还美!”大家都笑开了。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造成转义,是人们常用的幽默语言技巧。不过,象“姥
姥”这样,将获奖“美”与美国人的“美”从词义的旁逸中作如此前后错位
的附会,实在是既大胆而又新奇得令人忍俊不禁。是不是有几分自豪感?因
为从“姥姥”的角度理解,既是美国一定很“美”,比美国人还“美”当然
是一大快事,也许不是,因为从字面理解很可能有悖于“姥姥”的初衷,也
许就是顺手拈来只为强调一下那个“美”字罢了,别无它意。记得中央电视
台《综艺大观》节目有一次请了赵丽蓉,倪萍对她说:“姥姥,今天请你担
任嘉宾主持人。”她眨着眼睛大惑不解地点着头:“啊,我主,我主!”将
主持人变成“主”,也是附会新意的妙语。这些从原义生发出幽默语言意趣
的新奇附会,也许只有“姥姥”说出来才有味儿,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三,雅趣幽默
那天,慈眉善目的赵丽蓉穿上一件粉红色衬衣,满面春风地去领奖了。
北影厂厂长成志谷宣读嘉奖令,发奖品奖金。摸着大红封,拿着奖品,她眼
睛又眨巴起来了。憋了半天,冒出了一句话:“这是真的!”那认真的表情,
那肯定的语气,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这是举重若轻的童趣式的幽默。在这庄严时刻,她却用天真单纯的孩子
的视角和方式,强调她赵丽蓉获奖的“真实性”,实在是不落俗套、别具特
色的“答辞”。这绝非一时之兴说出的浅陋之语;深究起来,它是切入真谛
的精警之言。
她自幼随哥哥、姐姐学戏,五岁登台,风风雨雨,走南闯北,为提高技
艺历尽艰辛;当年那么景仰梅兰芳大博士在国外得大奖的荣耀,自己好不容
易在《红楼梦》电影中把个刘姥姥演得人人夸奖,都说她赵丽蓉定会抱个“金
鸡”捧个“百花”什么的,可不知为啥部没沾上边儿。这回一眨眼“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啦,都得看清楚——“这是真的!”
谁说“姥姥”说话只是浅言陋语?有骨子哩!
第四,俗语生辉
赵丽蓉爱用富有朴实乡土气息的俗语说话,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平而
不淡,清而不浅,格调宽和,自如而轻松。
导演黄健中六请赵丽蓉“出山”,她说:“我是怕演不好,糟踏了胶片,
听说那玩意儿贵着呢!”朴朴实实,句句都是大实话。
后来,答应下来。进了摄影棚,她吵着要排戏。黄导演说:“不排戏。”
赵丽蓉听了自语道,“嘿!不排戏,就拿镜头招呼人?我得下功夫了,同导
演对心思,消化导演的话,做不到举一反三,也得举一反二!”。。
这里,有简朴的惯用语,有活用的成语,有套用的方言土语,也有民间
色彩的诙谐。乍听无甚特别,细嚼却颇有余味。古人云:“言为心声”,一
句话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和品格。赵丽蓉的谈吐,闪烁着“妙语回春”的智
慧,流露出质朴、善良的情怀,她有招笑的本领,她善于用轻松、含蓄、奇
巧的幽默构筑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感情世界。
我们生活得很累,多么喜欢多听听“姥姥”式的口彩啊!
(应天常)
解晓东何以赢得观欢
著名皖籍青年歌星解晓东不仅以他那优美、热情、奔放的歌喉,刚健潇
洒的舞姿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凭借着出众的口才。赢得了众多的观众,从
而平添了其几分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如果说解晓东那日臻完美的演唱技艺成就了他事业的腾飞,那么充满睿
智、机敏的语言则架起了一座与观众沟通感情的桥梁。沉稳但不失乐观,持
重但不失幽默,激越但不失条理,一个年轻、成熟、充满了活力的歌坛“白
马”,不知倾倒了几多歌迷,一度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对象和记者们竟相包
抄的焦点人物。
1992 年新春伊始,安徽体育馆,馆外寒风凛凛,馆内解晓东领衔的音乐
晚会,气氛热烈火爆,观众情绪高涨,掌声迭起,一曲歌罢,解晓东走向舞
台前场,向观众致意:“祝安徽的父老乡亲们新年好!”一句温暖、亲切的
问候,似春风若甘露化作股股暖流,融入了观众的心田,缩短了心与心的距
离,平衡了彼此的心理位置,感化了观众的情感。
接着,解晓东又动情地说:“1987 年,我刚去北京那阵子,北京人见了
我就问:‘安徽是不是很穷?’我说:‘人穷志不穷!’”“哗——哗”雷
呜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四壁回响。
解晓东向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又说:“北京人还问:‘安徽是不是出
了许多保姆?’我说:‘咱们安徽人很勤劳,很能吃苦!’”掌声再次响起,
掌声里洋溢着自豪和骄傲,也洋溢着力量。
解晓东一转话题说:“可如今不同了!特别是经过了去年那场洪灾考验
后,北京人看到我总是远远地竖起了大拇指:“安徽人真棒!你们面对洪水,
奋力拼搏,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华东电网。。”掌声再次以排山倒海之
势席卷了全场,观众忘情地鼓着掌,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解晓东演唱中插入的一段小小演说成功了,观众的掌声是最公正的裁
判,也是最满意的打分,他赢得了观众的心。那么解晓东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吸引、感染观众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呢?我们从他那感人的肺腑之言中不难
看出他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一、情感上,欲扬先抑、含蓄、浓烈、一波三折,把对故乡真挚的爱,
炙热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收放自如,由北京人的疑惑不屑发难,到交口
称赞,迥然不同的两度变化,使观众的情感由抑到扬,以致高涨、升华。
二、围绕中心话题,选择典型事例,步步升级,层层深化,环环紧扣。
围绕赞安徽人,颂安徽精神这个中心意旨,解晓东从时间跨度上选择了北京
人发问和称赞前后两则事例,安徽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从由他本人阐述,到由
北京人主动说出,深化了主题。若安徽人的“人穷志不穷,勤劳吃苦”,还
不算很突出、典型的话,那么1991 之夏安徽人在特大洪水面前所表现出来的
奋力拼搏,力挽狂澜。与天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则语若惊雷,字字千钩,震
颤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三、语言艺术上,精炼生动、朴实自然。“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解
晓东把安徽人的精神品质浓缩提炼为十三个字“人穷志不穷,勤劳吃苦,奋
力拼搏”,要语不凡,字字珠玑,简洁有力,语式上富于变化,跌宕多姿。
四、形式上借冕播誉,曲径通幽。赞安徽人、安徽精神,解晓东没有正
面入手去歌颂、表白,而是采用迂回战术,侧面烘托,借北京人之口,达胸
中之臆,立竿见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演说效果。
解晓东在回答北京人的两次发问时,他采用了巧避锋芒,转移话题重心,
变不利为有利,移花接木的巧妙战术。人穷是事实,但志不穷也同样是事实,
重心移到了后者。在回答安徽是不是出了很多保姆时,同样技高一筹,他没
有正面回答,而是运用了投桃报李,李代桃僵的语言技巧,“安徽人勤劳,
很能吃苦”,既满足了对方,又不失其度,逻辑严密,游刃有余。
解晓东凭借逻辑的力量和娴熟的语言技巧而情洒江淮,理荡九天,就是
其以高超的演唱技艺赢得喝彩,以至诚的语言交际赢得人心而取得演出成
功,魅力永存的奥秘所在。
(杨栋斌)
一个播撒春光的“演讲个体户”
朋友们,假如在几年前,或者干脆就是眼下这时候,说不准是早晨,还
是傍晚,是风天,还是雪天,一个您根本不认识也从未听说过的老头,拎着
一只破旧的黑提包,风尘仆仆地站在您面前。十分诚恳地向您介绍,向您请
求,要求免费地、义务地为您所在单位的职工或学生宣传革命英雄、模范人
物的事迹,并且声明不用您的车、不吃您的饭、不花您的钱。。那么,您将
怎么回答,您会对眼前这个老人和他的义务演讲作何观感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位老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数不清的
日出、日落之中。走遍了40 余个市县, 500 多个乡镇村屯,在机关、工厂、
学校、街道义务演讲了2000 多场,直接听众达100 多万人。
这个老人就是长春航空机械设备公司的老共产党员,退休工人冯德奎。
被人称为不挣钱的“演讲个体户”。
1983 年,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教育被淡化了,当有些人在车上看
到某些年轻人不给老人、孕妇让座而熟视无睹,或者只剩下了一丝感叹时,
冯德奎老人却忧虑了,他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只有健康的身体而没有健
康的思想。他想为此做点什么,以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可从哪入
手呢?当他看到来厂的鞍山曲艺团的评书演员,宣讲金龙浩的事迹时,他的
眼睛亮了,他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于是,这个识字不多的老工人开始
跑书店、图书馆收集整理资料,完成了反映金龙浩事迹的第一篇演讲稿——
《一面闪光的镜子》。会场是在长春市宽城区某街道的党委,在那里他迎来
了他的第一批听众,他的演讲在观众和他自己的泪水中获得了成功,他从这
泪水中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欣慰,同时,他也看清了,自己将为
之奋斗后半生的路——义务演讲之路。
但越是不平凡的事情在开始的时候,越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起初,人
们不理解他。说这老头精神不正常,放着大钱不挣,却跑去搞自费演讲。但
最令他伤心的还是他的义务演讲遭到拒绝和冷遇。“老同志,我们不开思想
教育课,你走吧!快点走,还能赶上最后一班车。”这一切曾使老人感到委
屈,但却没能动摇他,正如老人自己所说的:“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经历
各种磨难与考验。”越是人们不理解的,就越应去做,用实际行动去向人们
证明。于是,他自费采访了张海迪、郑长禄、金龙浩、陈鸽等无数震撼过中
华大地、震撼过人们心灵的英雄人物;于是“坐轮椅的姑娘——张海迪的故
事”、“孤胆英雄——陈洪远的故事”、“江城英雄陈鸽烈士的事迹”、“鸦
片战争——林则徐的故事”等一篇篇朴实无华、如泣如诉的演讲,走进了人
们的心灵。冯德奎就这样不停地走着,不断地讲着,走到人民中间,讲在群
众心头。他知道是人民孕育了这些英雄,这些英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