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 原经、白话及注释-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背上垄文,如车轮之渠。”后人以“石”加字旁,成“砗磲”。
51)赤珠:又称赤真珠,出海中,此珠极贵。此赤珠非是珊瑚,莫错会也。
52)玛瑙:矿物名,玉髓之一,即具有不同颜色而呈带状分布之玉髓。可作精密仪器之轴承、耐磨器皿(如玛瑙乳钵)及装饰材料。
53)车轮:非此世界之车轮,乃指转轮圣王之轮宝,故大至“或一由旬,乃至或百千由旬”(《无量寿经》语)。由旬,是里程数,是帝王在一天中行军的路程,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车轮喻莲花,更喻莲花之功德:轮有运载之功,莲花有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之功;轮有碾碎之德,莲花有断除众生烦恼之惑业,出离生死之苦海之德也。
54)微妙香洁:此四字极表极乐国土莲花之妙也。“微”,万法本体幽深玄远称为“微”。又,“微”者,质而非形,乃极微细之质,无形相之阻也。“妙”者,不可思议称为“妙”。又,“妙”者,无轻无重,无阻无碍曰妙。因万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思量所能表者,故称“微妙”。“香”,指极乐国土莲华之清香,更指极乐国土以佛之无量功德及莲池圣众历劫所修之无量功德庄严,所发之清净功德香也;“洁”,指极乐国土万事万物,既无形阻,自当洁净无埃,更指极乐国土众生心净则国土洁净也。
55)成就:成功的意思。这里指修习善根至于功德圆满而言。
56)功德:功,福利的功能,有这功能才得福利,称为善行之德,故称功德。德,即得,修功而有所得,称为德。施物名功,归己曰德。恶尽为功,善满曰德。
57)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如《观无量寿经》云:“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有四种庄严:戒、定、慧、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有法、义、咒、忍四种陀罗尼)。
58)天乐:有二种解释:乐,音“越”,作音乐解时,指天人之伎乐,即天人所演奏之高超美妙之音乐也。乐,音“肋”,作快乐解时,指修十善业者生天上而受种种殊妙之乐。经中所述乃前者之解也。
59)昼夜六时:指一昼夜之六个时分也。六时为:晨朝(初日分)、日中(中日分)、日没(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六个时分也。依现代时间算:“初日分”为清晨六时至早十时,“中日分”为早十时至午后二时,“后日分”为午后二时至午后六时,“初夜分”为午后(晚)六时至晚十时,“中夜分”为晚十时至午夜二时,“后夜分”为午夜二时至清晨六时。注意,极乐国土以其光明彻照,本无昼夜之分,为顺此方习俗,故作此六时之分。依《无量寿经》之义,当知实以花开花合,散花收花而知六时之别也。
60)雨天曼陀罗华:“雨”,在此为动词,作下、落讲。“天曼陀罗华”,天上之曼陀罗华也。曼陀罗,花名,译作圆花、白团花、适意花、悦意花等。《慧苑音义》云:“曼陀罗华,此云悦意花,又曰杂色花,亦云柔软花,亦云天妙花。”曼陀罗华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
61)衣绒:绒,音“革”,长衣之下襟。柳宗元《送文畅上人序》:“然后蔑衣绒”之赠,委财施之会不顾矣。“衣绒”,以衣之下襟兜花而供养,引伸为携盛花之具以供佛也。
62)妙华:即极乐国土中之莲花及天飘之仙花也。花而称妙,具此众义:不可思议、绝待(远离二边相对)、无等、无上、精微深远等。又,妙者,乃一事物中,同具即假、即空、即中三观之义也。又,复具极乐莲花种种之妙,如:花果同时(喻因果同时)、微妙香洁(如上注所述)等义,故称妙华也。
63)供养:进财为供,摄资为养。即捐赠钱财为供,捐献生活用具为养。为资养三宝而供奉的灯、香、花、果、衣、食、资财等,称为供养。这种供养称为财供养或利供养。供养有三种:一是财供养,如上所说;一是敬供养,恭敬、赞叹也是一种供养。一是法供养,说法或依教奉行,利益众生称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以此供养出生诸佛也。
64)经行: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僧众为养身疗病及禅家坐禅为防睡眠而行此法也。《玄赞》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音绞)健(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云,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十诵律》云:“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65)舍利:鸟名,译作秋鹭、鸲鹆、百舌鸟等。鸲鹆,音渠裕,也叫八哥,鸟类名,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泽,能模仿人言。
66)迦陵频伽:又作歌罗频迦、羯罗频迦、羯陵伽罗、迦毗伽等。鸟名,译作好声、和雅。《正法念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玄应音义》云:“迦陵者好,频伽者声,名好声鸟也。”《慧苑音义》云:“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声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67)共命之鸟:梵音耆婆耆婆迦,《法华》、《涅盘》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阿弥陀经》谓之共命鸟。此乃鹧鸪之类,由鸣声而名。耆婆为“命”或“生”之意,故云共命鸟。《本行集经》谓为一身二头之鸟。又,梵偈云:“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
68)和雅音:和者,柔和、温和;雅者,高雅脱俗。极乐国土众鸟所出之音,其音美妙,绝非世间凡音,令闻者其心柔软调伏,易入正道也;其音高雅,广说“根、力、觉、道”三十七道品中之二十五道品,而此二十五道品,统摄大小乘及一切法门,故亦非世间所谓高雅之所企及也。
69)五根:五根:有二种,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一是信等五根:一、信,信三宝、佛法也,二、勤,勇猛精进修善法也,三、念,忆念正法也,四、定,止心一境而不散乱也,五、慧,思维正理也。道品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此处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
70)五力:由信之五根增长,产生治五障之势力:信力破邪信;勤力破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乱想;慧力破诸惑。
71)七菩提分:又称七觉支,七觉分:一、择法,以智慧决择法之真伪;二、精进,以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三、喜,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四、轻安,断除身心之粗重烦恼;五、念,常忆定慧之均等而不忘;六、定,令心住一境而不散;七、行舍,舍妄舍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
72)八圣道分:亦称八正道:一、正见,明苦集灭道之正理也;二、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令真智增长;三、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非理之语;四、正业,令身口意三业清净,入于正道也;五、正命,以正法活命,远离邪法谋生;六、正精进,用真智勇猛精进求涅盘正道也;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令无邪念也;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清净禅定也。
73)念佛念法念僧:忆念三宝也。忆者心忆,含“四种念佛”之观想念佛及观像念佛;念者口念,乃“四种念佛”之持名念佛也。佛法僧为三宝,简言之,佛宝者,以觉照为义,常以佛之三身:法、报、应(化)身为佛宝;法宝者,以轨则为义,常以佛说之教法为法宝;僧宝者,以和合为义,分凡夫、有学、无学三种,皆为僧宝也。
74)罪报:因造恶而获罪,因获罪而遭报应,名为罪报。
75)三恶道:三恶趣也。恶趣者,众生因行恶而趣向的地方。有三恶趣,即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有四恶道,即加阿修罗道。
76)法音宣流:法音,宣传佛法之音声,指佛、菩萨、辟支佛、罗汉、法师、有德有识之居士等,为弘扬佛法而宣讲佛法之声音也。现代可包括讲演、录音、录像、书籍报刊等形式。宣者,宣传;流者,流通也。
77)障碍:障,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碍者,有妨害、阻拦之义。参见后边“见浊”、“烦恼浊”、“业障根本”所注。
78)阿僧祗: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祗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兆。
79)劫: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80)声闻: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盘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81)阿鞞跋致:又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译作不退转,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是菩萨的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梵语阿鞞跋致,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萨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进,不会退失转变也,是菩萨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无复退堕恶道及生死流转,发菩提心,破见思惑也。行不退,入于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利他之行不退,破尘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智,念念入于真如实相大海,破无明惑也。
82)一生补处:补处,前佛既灭之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而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称为补处菩萨。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乃等觉菩萨之位也。如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
83)上善人:行善之人,斯为善人。善,判善恶之性,诸经论之说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为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云:“顺理名善,违理名恶。”《论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非于他世,故不名为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又,《大乘义章》立六种善: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萨善、通教三乘善,别教菩萨善及圆教菩萨善。总之,善有多种,唯以不著者为至善。罗汉、菩萨唯是善人。上善人者,补处菩萨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善人。极乐国土除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为最上善人外,其余无量无边“一生补处”菩萨等,皆为“上善人”也。
84)善根:身、口、意三业的善行很牢固,像根子扎在地下那样,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的善,好像根一样,称为善根。另外,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因为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善根生出来的。
85)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称一切之善行为福德。《无量寿经》云:“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种种善行而有所得,“善满自得”。儒家称“五福”者,乃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也。常称“五福临门”者,此也。儒家称“五德”者,《论语》云:“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人具五福五德者,可为极圆极善之上人也。
86)因缘: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而力弱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阳光人工等为缘,以此因缘和合而生稻谷。《楞严经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
佛国品注》云:“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87)善男子善女人: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为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能信佛闻法也。
88)执持:执者,执受,无论何时何处,执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把握而不放也。故知执持者,非一时一地之功用也,乃精进也。又,执者,兼闻、思双慧也。以闻法、思法之慧,立信极乐、愿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闻思双慧为基,行真修实行之行。故知“执持”一词,闻思修齐备,信愿行具足也。又,依“陀罗尼”云,“持”即“明”。以佛号、咒语皆具无量清净光明,执持佛号、咒语,即是执持佛之光明、佛之一切功德也。
89)名号: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天下为号。名与号其体一也。《大乘义章》云:“显体为名,树德为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法华嘉祥疏》云:“通即称号,号令天下,显化他之义。别即称名,名以定体,即是自行。”
90)一心不乱:注心于一境,令归万念于一念也。“一心”者,有指万有之实体真如也,如《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有指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如《止观》曰:“一心专志,更不余缘。”一心为清净报土之真因也。“一心”有事理二种:事一心者,念念无间,精进不辍,于内外境,无所惑乱也;理一心者,能悟至理,能见自性,全性起修,顿破无明。若得源穷无明,智显究竟,全心成佛,全佛显心,是究竟一心(佛)也。“不乱”者,杂念不生也。
91)颠倒:颠倒者,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由无明而引起。虚妄分别即以颠倒想为本。颠倒有三种:想颠倒,于六尘之境作非理(不合真理)的思想;见颠倒:于事理之法作邪计度推求者(不合真理的推断);心颠倒:以妄心邪识来认识、分别事物。这三颠倒为一切颠倒的根本。
92)往生:离娑婆世界往阿弥陀如来极乐净土,谓之“往”;于彼国土托质莲花而化生,谓之“生”。他佛国土亦可谓之往生,而常以之指极乐国土之往生也。有三种往生:一、大经(《无量寿经》)往生:依《无量寿经》之第十八大愿而得往生,亦称难思议往生(“十念往生”);二、观经(《观无量寿经》)往生:依《无量寿经》之第十九大愿而得往生,乃修自力定散诸行者,亦即依《观无量寿经》经义之所诠,亦称双林树下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