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般若之旅 >

第11章

般若之旅-第11章

小说: 般若之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到底什么是能量的消耗,什么不是能量的消耗? 
    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希望我们不要避而不谈。 
    普:我们可从两个方向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我们为什么要把理性思考和妄念一分为二。 
    阿:我不反对这两种讨论的方向。 
    克:弗莱德曼好像有意见。 
    莫:不管怎样,我只知道一有妄念我就觉得烦躁。 
    克:先生,让我们一样样地来。你们说妄念会耗损能量,但是我们在其他各面都消耗能量啊? 
    莫:妄念是其中最令人不愉快的一种。 
    克:你们不要不愉快的耗损,却想要愉快的耗损。 
    莫:当然。 
    克: 因此你们是在排斥不愉快的能量耗损。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脑子里有没有妄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念头,理性的也好,非理性的也好,我们都能如如不动,不受其干扰,不形成喋喋不休的对谈。念来念去,又何必管它。 
    普:我必须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先察觉心里想说的话,然后才开口说话的? 
    克:这是什么意思?等一等,等一等,让我们好好掌握住这点来讨论。如果我们的心真能如如不动,那么不管有念无念都一样,甚至有人在你身上泼水,鸟儿在你身上方便,你都只是轻轻地擦掉就算了。如果我们的心真能如如不动,一点小风小雨又有何妨。但是你们却刻意想停止妄念和理性思考,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不消耗能量,其实你们在其他方面的消耗更严重而不自知。因此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如如不动?我知道自己的心喋喋不休,我也知道妄念和理性思考都消耗我的能量,但是我不必太过于介意,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 
    普:你的心到底有没有意念的起伏? 
    克:没有。 
    普:你的脑细胞有没有冒出过一些字眼? 
    莫:他根本不知道下一句话要说什么,但是每一句说出来的话却是那么有道理。此人是完全没有妄念的。 
    普:因此你的意识完全处在空性中。 
    克:讨论我无法使你们有任何进展,让我们就此打住。 
    巴:先生,你是从两方面着眼讨论的:首先你建议从局部的妄念开始观察,接着你突然跨了一大步,开始讨论起如如不动的心。 
    克:只有如如不动,才能停止妄念。 
    巴:两种方式之间有何关系? 
    克:我不认为有任何关系。各位,我们已经喋喋不休地讨论半个小时了,我仔细听来好像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太不稳定,因为没有深刻的稳定度,所以才会喋喋不休,也许这就是答案。我仍旧在如实观照,我并没有离题。 
    巴:你并没有离题,我们是在局部上着眼,而你是从整体来看的。 
    克:我们的心所以会喋喋不休地消耗能量,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稳定。因此我要追踪的是“稳定”这件事,而不是妄念。 
    普:你要追踪的是什么? 
    克:我发现只要我的心不稳定,就自然会喋喋不休。因此我要弄清楚如如不动的心有哪些特质?如此而已。 
    莫:你又从本来面目转到了相反的状态。 
    克:不,我没有转到相反的状态。我知道我的心永远喋喋不休,我也知道它在消耗能量,我更知道自己在其他方面也消耗能量。但是要想把这一切全都讨论到是不可能的,就像水银洒在地上,那上百滴小水银是无法聚拢的。因此我认为必定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去弄清楚如如不动的心有哪些特质和结构。 
    莫:我只知道我的心不稳定。 
    克: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你们认为稳定是不安的反面,我认为稳定不是不安的反面,因为反面之中永远包含着正面,正面之中也包含着反面。现在我们先把妄念和消耗能量的问题搁下。 
    莫:我知道当我们的心如如不动时,就不会消耗能量。 
    克:不,不对。 
    巴:我们的心总想把不安转成稳定,而你却说不安无法自动转成稳定。那么该怎么办? 
    克: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这种问题。 
    普:但是你说过你要讨论的。 
    巴:他说过负面之中包含着正面,因此观照负面的现象,正面就立刻出现了。 
    克:现在我们的注意力已经用在不同的方向了。我们不再注意如何停止耗损,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如如不动。 
    巴:但是答案应该不是脑子设想出来的。 
    克:显然不是,这不是一种设想,这点很重要。现在就让我们来讨论如如不动的心有哪些特质?但是不要用形容词。 
    普:它有那些特质? 
    莫:你是说暂时的稳定吗? 
    普:我不了解什么是暂时稳定的心。 
    克:他在问:是暂时的还是永远的稳定?我不喜欢“永远”这个字眼。 
    普:如如不动的心到底有哪些特质? 
    克: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莫:看到你,我们才知道的。 
    普:我也这么想,但是这仍然无法停止我的妄念和理性思考。 
    克:我认为大海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沉稳,就算有一些小风小浪,也不必介意。你一旦介意了,就会被风浪所困。 
    普:当你被风浪所困时,惟一能做的就是认清自己被困住了。 
克:认清了就赶快放下,不要小题大做。就像巴所说的,只要我观照到了,负面就立刻变成正面,虚妄也立刻转成实相。观照就是如如,聆听也就是如如。 
第10节 自我中心与二元对立(1)
   
    克:什么是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真的存在吗? 
    阿:当然是存在的。 
    克: 我不想先有任何主张。我对于吠檀多哲学、“绝对一元论”和“相对论”都一无所知,因此我们重新出发,不借助二手资料。除了男与女、光明与黑暗、长与短这些明显的二元对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二元对立? 
    苏:我们心中的“我”和“你”之分是根深蒂固的。 
    克:我要先确定一下我们所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我想弄清楚心理上的二元对立到底存不存在。外在世界的二元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内心应该只有“本来面目”才对。就是因为我们无法“如实”地面对这“本来面目”,才捏造了“应当怎么样”这回事,于是就有了二元对立。“应当怎么样”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它其实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有这“本来面目”。 
    戴:有人认为“本来面目”也是二元对立的。 
    克: 等一等,先生。我只知道“本来面目”,我不知道“应当怎么样”。 
    普:“本来面目”对我而言就是二元对立的。 
    克:不,你是被教育成二元对立的。你是被外在环境的影响局限在二元对立中的。 
    苏:开始的起点就已经是二元对立了。可能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克: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心无法面对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才造成二元对立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我要探讨的。 
    阿:据我们所知,一个新生婴儿不只为了想吃奶而哭,只要他一落地就会哇哇大哭。二元对立是生命本身不安的表现,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 
    普:它是不是种族的遗传? 
    苏:“本来面目”的本质是什么? 
    克:这就是我要弄清楚的。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有二元对立了。 
    苏:我们需要什么工具来了解这“本来面目”? 
    巴:二元对立的产生是不是因为我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克:什么是二元对立?它是不是意味着度量? 
    巴:二元对立产生于比较。 
    普:先有一个“我”,又有一个“非我”,于是就产生了二元对立。 
    克:这就是二元对立的起因。但是,在那里说“你是不同的”那个“我”又是什么?“我”到底是何物? 
    阿:自我的中心,身体。 
    莫:脑子。 
    普: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我观照“我”的所有活动,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像桌子或椅子一样的实体,它是不存在的。 
    克:我可以说一句话吗?听起来也许很荒谬,对我而言根本没有二元对立这回事。当然,我们不是在讨论男与女、黑暗与光明这类的二元对立。心理上的二元对立存在是因为有“我”,也有“非我”,当“我”看着“你”这个“非我”时,就产生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可近可远,于是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意识。不要立刻同意我的说法,让我们慢慢地来。 
    巴:把这种距离感一圈起来,就是意识。 
    莫:意识之中就有距离感。 
    克:不,不,先生。你我相对而坐,我们之间的肉体距离是实存的。而我们的心又创造了一个“我”和“你”,这个“我”和“你”的距离就是意识。 
    戴:因此距离分为肉体和心理的。 
    苏:这个“我”是不是一个实体? 
    普:所以我才认为要探讨“我”是十分困难的事。 
    苏:我们开始讨论的是二元对立——“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 
    克:这个自我中心和另外一个自我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活动,包括横向与纵向的活动,就是意识。 
    普:如此而已吗? 
    克:我才刚刚开始探讨。 
    阿:先生,你提出了两个自我中心。其实根本没有另一个自我中心的存在。 
    克:我马上就要讨论到了。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另外那个自我中心是被这个自我中心招来的。 
    阿:我不能确定。我认为即使没有另外那个自我中心,距离感也还是存在。 
    苏:阿秋吉,“我”创造了一个“非我”,自我感的形成就已经暗示了“非我”的存在。 
    克:如果没有自我中心,另一个自我中心也不会存在。我对于二元对立的整个结构存疑。你们接受这种观念,我不接受。人类所有的哲学、判断和一切事宜都建构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麻烦都是从二元对立产生的。先有了自我中心感,才产生了其他中心,这点对我而言已经十分清楚,不知你们接不接受? 
    莫:这个自我中心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克:我马上就要讨论到。现在我不想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在白天清醒时,因为有自我感,所以创造了各种关系在于是就有了对立与分裂。分裂就是时间与空间感,冲突自然势所难免,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因此我知道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随刻都会产生判断、比较、暴力和模仿。当这个自我入睡以后,这种分裂仍然存在。 
    宋:你所谓的“自我入睡”是什么意思? 
    克:我们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将会讨论到。 
    苏: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经验者就是这个自我中心。 
    克:经验者就是自我中心,这个中心里只有记忆、知识,它永远属于过去。它也许会投射未来,但是它的根还是落在过去。 
    戴:自我属于当下,我不知道有什么过去和未来。 
    克:如果你有一个自我中心存在,你就不可能说得出这种话。 
    戴:过去和未来是多余的东西,我和它们无关,我就是当下。 
    阿:你是过去的子民,你继承了过去的一切。 
    戴: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不认为如此。我如何才能认识过去? 
    克:你现在说的英文,就是过去的产物。 
    普:只要你存在,过去就存在。 
    戴:这只是一个理论。 
    阿:这怎么可能只是一个理论而已?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暗示着你是过去的子民。 
    戴:我不知道有过去,也不知道有未来。 
    普:如果一个人真能从过去和未来中解脱,他就不会有问题了。让我们这些对过去关心的人继续讨论下去。 
    戴: 我只是一个渺小的、非实体的“我”,我不知道什么过去或未来。 
    阿:难道“我”不是过去列祖列宗的组合吗?包括我的父亲,我的祖父?我怎么能否认这一切呢?我的意识就是由过去制造成的。 
    普:个人和种族的遗传都是存在的。戴施潘达!我还记得昨天的讨论,它影响了我今天的论点。 
    戴: 我的立场是,我不知道什么过去和未来,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已。 
    阿:戴施潘达!你说你就是当下,请思考一下,你是不是意味自己只属于当下这一刻,而没有过去和未来?这种说法难道不也是一种假设吗?否则你就已经进入三摩地了。 
    克:等一等,先生,让我们安静一下。你现在正在说英文,这其实也是一种假设。那么那个在做假设的中心又是什么? 
    戴:那个中心我称之为“我”,但是我不能确定。 
    克:因此那个中心所累积的一切就称为“我”。 
    戴:累积者和累积物是同一个东西。 
    克:累积一切的那个中心是谁?有没有一个中心是不累积东西的?这两者有何不同? 
    戴: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莫:累积的这一切都是意识的内容。 
    克:我们认为意识所累积的内容就是意识。如果没有意识,就没有累积之物。 
    莫:我没有这么说。 
    克:我是这么说的,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讨论。 
    莫: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没有内容就没有意识。 
    克:就是这个意思。 
    戴:也就是说没有二元对立的意识存在。 
    克:不,不,这也算一种推测。让我们掌握住开始的论点。意识就是它的累积之物,累积之物就是意识,这是铁的事实。 
    苏:先生,在任何时刻,这个“我”都无法指挥它的整个领域。对我而言,我是无法看到整个意识领域的。 
    克:就是因为有一个自我的中心,才使我们四分五裂的。 
    普:“我”必须通过思想的过程来运作,而思想根本是四分五裂的。 
    克:就是这样的。 
    阿:我的意识内容应该是我觉知的一部分,这样说对不对? 
    普: 如果它是我觉知的一部分,那么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的本身,别无它物了。如此我只要观照意识范围内的东西就够了。但我总是说:“给我一个方法”,而克里希那吉也总是回答:“你一旦想要一个方法,你就永远也无法上道。”但是我们仍然希望你能指出一个方法。 
    苏:重点是我们只有四分五裂的经验,我们没有整体的意识。 
    克:这就是我的意思。只要有自我感的存在,就必定会有“你”和“我”的分裂,以及因关系而产生的冲突。 
    苏:你是不是认为自我就是意识?还是自我只是意识领域中的一个片段? 
克:自我就是意识的内容。 
第10节 自我中心与二元对立(2)
    
    苏:因此意识就是四分五裂的。 
    普:你说这个自我中心就是时间和空间,你似乎又暗示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而自我就是造作者,它又怎能超越自己呢?如果可能的话,是否时空就不再是意识的内容了? 
    克:让我们重新开始。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这是不能反驳的事实。这个自我制造了许多片段体,每当这些片段体被干扰或在行动时,自我就会发觉自己的分裂。反之,自我就无法觉察自己的四分五裂。自我就是这些片段体的观察者。自我并不认同这些片段体,因此才永远存在着一个观察者和所观之物,思想者和经验本身。因此自我既是分裂的制造者,却又想把这四分五裂的片段体集合在一起并且超越它们。一个片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