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1)-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数出来。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涉及大量的数据图表,但是由于专业性太强,就没有列,这些数据也是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不管是谁,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求聪明称职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
但问题在于,由于专业性太强,又没有实际列出具体项目,非专业人员如何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呢?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数民族第一吧,什么第一台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组装品不能算。因为组装品不能反映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会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无论是否聪明称职,都可以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出来,结果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民族第一能够反映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准,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展开说明。
这样,整个文章的立论、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了,满足了科学论文的要件〃可重复,可检验〃。什么人,都可以开动手指头和脚趾头去数,去评价和判断,结论还是一致的,不会出现这个人数的结果与那个人不同。如果用脑子去领悟,就会有问题,因为个人立场信仰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
有了这个评价标准后,回顾的是历史。并没有提出什么观点和逻辑,所以找不到什么观点和逻辑,完全不符合某某理论,科学论文不需要符合某某理论。那么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的结果是,毛泽东时代的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得到了飞跃发展。在毛泽东时代以前,几乎没有。而在毛泽东时代之后,却没有数出什么民族第一来,反而还把原来的第一给数掉了不少,既然没有,说明这20年基干工业的技术力停滞了,甚至倒退了。当然,大学生和教授多了,不过如果扣掉没有科学精神的部分,实际比过去还少,因为没有出什么成果,具体可以去数中国的重大成果。
我对这段历史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吗,欢迎指出。把日本引进来,只不过作为一个参照系,另外,中国人非常迷信洋人,对增加感染力很有好处。不过,这不是英雄行径,作为伏笔,在《刷盘子读书》的开始就留下了,具体可以去查。总之在科学上找不到我的任何把柄。具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留给大家去思考。我只是把日本的体制与中国的体制做了一番比较。老实说,我没有看过任何系统介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运做的书,可能从来就没有出版过。日本计划经济时代是如何运作的则比较详细,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日本学者的只言片语。我比对的结果大体是吻合的。是不是真的吻合,另当别论。
当然,读者也可以提出另外的检验技术力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去检验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到底中国的技术力是突飞猛进,还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技术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死活问题。当然,也可以完全不管技术力评价标准问题。就说整篇文章的立论不对,经济怎么能够是技术力呢,应该是GDP嘛。随着GDP的增长,就会自然和平崛起,成为发达国家。那么整篇文章就不值一驳,因为检验标准完全不一样。
问题是,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连简单的检验都不愿意做,甚至拒绝检验。经济学是艺术,不需要检验。理由是社会庞大复杂,是不会重复的,内在规律认识不清,没有办法检验云云。这些话语出自主流经济学家及他们培养的泱泱学子之口,让人惊倒。他们可以用几页纸,纸上谈兵严密逻辑证明某某模式最优,然后按照此模式改革。理论是不会错的,从西方学来的,逻辑推理又那么严密,结论怎么会有问题。出了问题总可以找到理由,或把责任往过去一推,或中国人素质太低。
经济是超大型工程,对应的是整个国家社会。大工程往往只能建一次,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完全相同的大工程,可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可检验〃。 那么科学家工程师们是怎么做的。
稍微大一点的工程,按照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不可能在纸上证明某某模式最优,应该按照此模式施工。首先,科学家工程师们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考察事物,也就是说尽量防止有什么问题没有考虑到,鼓励提出新的检验视角和方法。综合这些检验视角和方法,确定一套工程应该达到的各种参数指标,这些参数指标一定要量化,也就是说具备可检验性。即使是人的主观感受等主观指标,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量化。建立一个评价函数,对需要达到的各种参数指标加权评估,评价达到什么样的指标为最优。
研究类似工程的历史,考察现有工程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从中总结借鉴提高出多个工程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分别建立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试验、或者比例实验,测试理论计算有没有问题,并用评价函数评估各方案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程实施。
模拟试验通过必须进行工程计划分阶段。把一个大工程分割成可以反馈调整的几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要反馈检测与预期理论是否相合,做及时调整。任何不能划分可测试阶段的工程都不能上马。大工程建完后才发现问题,那不叫工程反馈,而是赌博。不能反馈调整的阶段划分不能叫工程的划分。
由于工程的依据是前面规划制定的近似模型,与实际系统存在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是完全可能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定量检测反馈,发现与预期理论不合,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即使如此严格的工程操作,人类历史上还有无数的工程灾难。
工程上这四个步骤的划分,是经历无数失败得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不是终极真理,需要在不断〃可重复,可检验〃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全凭一张嘴,哪个嘴更有名,哪个理论后面有更有名的理论。工程四步中哪一步也没有做。所谓的专家论证与中国千百年来的清流清议没有任何区别,引经据典而已。正因为这样,工人下岗结束了,才发现社会问题严重(不说别的,分阶段反馈在哪里?)。国企改革成了大嘴名嘴们的嘴皮子玩耍场。正是没有科学的精神,工程的思维,没有量化的概念,养成了中国文人们阉割西方理论的癖好,把西方理论之根 〃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给阉割了。而社会科学的不成熟性无异于给他们提供了阉割的乐园。
我们被告知原来穿的衣服,也就是原有的体制,陈旧了落后了不时髦了,需要一件新衣服新体制。穿上这件新衣服,建立了这个神奇的体制,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上天堂。但这个新衣服新体制是什么,如何知道是否建成了,现在建设的进度如何了,这些关于新衣服新体制的终极检验标准,分阶段检验标准统统没有,只知道要不断去〃改〃,不断去〃革〃。旧衣服旧体制被剥去了,感到瑟瑟发抖,教育医疗养老工作技术力丧失了,但我们却穿着新衣服行进在和平崛起的光辉道路中。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
第四节 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第五节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第六节 战后复兴
第七节 历史的遗产
第八节 高度经济成长的秘密
第九节 万吨巨轮的诞生
第十节 雄鹰折翼蓄积构造的大转换
第十一节 民族责任和牛顿三定理
第一节 前 言
第一节 前 言
《刷盘子读书》揭示了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是立身之本。对于民族国家,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力先进是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如果做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
在这个章节中,则是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成为先进国家的模式,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工业化的轨迹。并试图回答这样的疑惑:日本1955年恢复战前水平,经过约2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平均成长率近10%,成为先进国家,并且人均GDP大体赶上了其它先进国家。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经过了20余年的年平均成长率近10%的高度成长,但依然是后进国家,人均收入还处于后进国家的末流。连续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几个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才能赶上先进国家。
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第二节 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一谈到经济,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家。
几年前参加一个纪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US。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约1000,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
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我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正在学中文,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比对,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
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55…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
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工,工程方案几经反复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长物〃。 军事工业像大黑洞,吞噬了日本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劳动,做出来的武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完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盘,日本战后再出发。
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而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战后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大变革,圣得太子、织田信长和明治维新,战后的改革换汤不换药。
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关于技术力的评价标准在《刷盘子读书》中已经给出了。
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
第三节 工业化的模式
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