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服饰分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
长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起低领来。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也大致如此。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
袍更加适体。
… Page 16…
汗衫的由来
汗衫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普遍穿着汗衫。
但那时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无裤衣”的。裤,即袖
子,“无裤衣”就是没有袖子的衣服。那时的汗衫有棉、夹、单多种。按赵
宦光在《义证》一书中的说法:“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衫;
小者曰背子。”到汉魏时期,汗衫专指单的了。《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上讲:“(杨)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法
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可见当时帝王也穿汗衫。汉代时,还有把
“汗衫”叫“中单”的。据《事物纪原》中记载:“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
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 Page 17…
水兵服的由来
古代男子流行蓄长发,而水兵为适应海上生活,喜欢将长发梳成辫子。
但辫梢常沾污水手的服装,于是他们又在自己肩上披上一块方巾来保洁。逐
步演变为水兵上装款式。
水兵肥裤筒,与他们海上生活有关;裤口肥大可以罩住靴子,阻挡水花
浅入;有助于将裤筒翻卷过膝盖。水兵一旦落水,肥大的裤子能扎紧裤口,
充以空气,这是一个垂手可得的应急浮游气袋。
… Page 18…
服装口袋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以前,我国人民的服装上尚未出现过口袋,人们宽大的袖
子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口袋的作用。还有一种盛放东西的工具,叫做“褡裢”,
亦称“搭裢”、“搭连”,中间开口,两端可装贮钱物,实际上是一个长口
袋,小的可系在腰间,大的可搭在肩上。“搭膊”类同褡裢,也是一种装钱
物的口袋。
我国人民在衣服上作口袋,估计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从外国传进来
的。这种习俗首先在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里流行开来。光绪十年
成书的《津门杂记》说,当时天津的人们“于衣襟下每作布兜,装置零物,
取其便也。近则津人习染,衣襟无不作兜。凡作衣店、估衣街所制成衣,亦
莫不然”。可见,那时在衣服上作口袋,已成为时尚之举。而且,衣服上按
个口袋,盛放东西,要比袖筒、里怀、搭裢等优越得多了,因而受到人们的
普遍欢迎,逐渐在我国各地流行开来。
衣服上的口袋,不仅是为了实用,而且也是衣服装饰不可忽视的组成部
分。我国服装设计师和广大群众,从对称、均衡的效果进行设计,发展成自
己的民族风格。口袋的造型,又根据衣服的式样,衣料的花纹、颜色,变化
多端,美观新颖比较常见的如斜口袋、方口袋、明口袋、暗口袋等。有的口
袋上还装饰有各种花边、袋盖。
… Page 19…
衣服上印字的由来
古人把在衣服上写字称为“书裳”,现在人们在衣服上印字,就是从“书
裳”的习俗而来。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一个年轻人,仰慕王献之的字,特意穿
了件白纱袍去见王献之。王献之正好在练字,便挥笔在年轻人的袍子上写字,
从衣襟写到袖子,连袖口都写满了,楷书、草书各体俱备。周围有许多观看
的人,年轻人觉察到他们有抢夺之意,便急忙掣过袍子就跑。那些人果然追
赶上来,跑到门外,袍子扯得四分五裂,年轻人只落下只袖子。由此“书裳”
便形成一种习俗。
其实,在汉朝,丞相萧何就用秃笔在衣裳上写字,而且写得特别精美。
… Page 20…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的特产,它的由来与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5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
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在实用上也有缺点。于是,他主张以当
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立领上加上一条反领,以
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衣
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同时设计了与这种上
衣相配的裤子。孙中山先生将设计好的图样拿到黄隆生那里。黄隆生是广东
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开设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先生一到河内筹组兴中
会时,偶入其店购物,黄隆生获悉这位顾客就是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后,便
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并为革命出钱出力。就是他协助孙中山先生制成了世
界上第一套中山服。
… Page 21…
裙子的由来
最初,人类先用皮毛围之腹部膝前,这可能是为了保护腹部免遭伤害,
同时也和人类赖以繁殖后代的生理形态有关。后来才掩遮后面。骨针发明后,
人们把前后两片连缀缝合起来,可说是裙子的雏形。形成了后来的下裳,也
就是后世的裙子。
周朝开始,妇女的礼服采用衣裳上下相连且同颜色的袍制。上下相连,
上下同色,意思是表示妇人专一。现在的连衣裙也由此演变而来,真可谓源
远流长了。据 《汉书·教昭上官皇后传》记载,古人的裤子大多无裆,从汉
昭帝上官皇后始,妇人穿有裆之裤,名曰“穷裤”。
古代妇女的服装虽出现了袍和裤,但日常服装还是上衣下裙,直至近代。
… Page 22…
打褶裙的由来
我们的祖先为了抵御寒冷,把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围在腰间,这就是最
早的“裙”,也叫“围裙”。
4000多年前,黄帝制定了“上衣下裳”的制度,那时所说的“裳”,就
是裙子,而且是男女同用的。到春秋时期,“裳”才专指女服。汉朝,妇女
穿裙子已是很普遍的了。
《西京杂记·越飞燕外传》载:汉成帝时,有一位体态轻盈、能歌善舞
的宫女,名叫赵飞燕,深得成帝宠爱。有一天,她穿着一条云英裙,与汉成
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她
象燕子一样被吹飞起来。周围的宫女见状急忙上前拉住她的裙子,才免于被
风刮走,但是赵飞燕的裙子被拉出许多皱纹。出乎意料的是,这皱纹叠叠的
裙子,却另有一番风韵。于是,宫女们特意将裙子做出许多皱褶,时人称其
为“留仙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褶裙。
打褶裙慢慢传到民间,式样和色彩也不断翻新。隋唐的时候有多幅裙,
黄、红色裙;元代有素静淡雅的鱼鳞百褶裙;明代有红色褶一裥长裙;清代
有百褶裙等等。
… Page 23…
帽子的由来
冬天,人们往往要戴上帽子防寒保暖。但是,人们开始使用帽子时,并
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来使用的。帽子在我国很早就发明了,
成语“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并不像今天
的帽子把头顶全部盖住,它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带在
颌下打结固定。古代的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
成年的开始。在汉朝,冠分10多种,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冕”出现得比“冠”更早。这种“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
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这种“冕”是帝王专
用的。皇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劳动人民则戴头巾。后来,帽子
才逐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必需品。
… Page 24…
瓜皮帽的由来
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缝的瓜皮帽,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创始,以六瓣缝合是
取其六合之一统之意。一般夏天和秋天用纱作;春天和冬天用缎制作。一般
面为黑色,帽里为红色。还有用红片金或石寿锦缎作边。帽式有平顶、尖顶、
硬胎、软胎。
清末前,帽子缀“结子”,清末后,用珊瑚、珍珠等代替了“结子”。
… Page 25…
口罩的由来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过滤作用。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
人民。这在马克·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他说,在元朝的宫殿里,“献食的
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蒙口鼻的绢布,就是
最原始的口罩。1897年,德国人德奇介绍大家用一层纱布包住鼻子、嘴巴,
防止细菌感染。以后,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前翻
罩住口鼻。不久又有人在口罩两边装上带子,缚在耳轮上,这就成了今天的
口罩。
… Page 26…
手帕的由来
手帕的来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我国,手帕是从手巾逐渐发展而来的。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每天洗脸
时,就已经使用了手巾,当时称“巾”。在封建的中国,男女授受不亲,因
此在使用巾时也有区别。一是男女不能共同使用一条手巾,二是手巾的执拿
必须是女人,由此可见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但汉朝之前的手巾,只是为了
洗脸时才用,平时并不用,所以称“面巾”更恰当些。汉朝以后,“巾”的
用途扩大了,平时流泪也拿来揩拭,这时,有人已称“手巾”了。
到了唐代,手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帕”的名称便是这时候兴起来
的。“缏便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唐人王建《宫词》之四)从
这首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时的手帕已有绘画刺绣,成为一种很美的装饰
品,它已超出了生活日用品的范围。或许是手帕越来越鲜艳精美的缘故,明
代以后,手帕竟成了妇女们美好的象征饰物。当时,一些交往深厚的妇女,
往往自称为“手帕姐妹”。
古代人使用的手帕,都是手工产品,花色、品样及质量都有局限性。至
1928年,我国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生产手帕的工厂——汉阳手帕厂。汉
阳手帕厂生产的机制手帕名为“环球牌”手帕,在当时很有些名望。
… Page 27…
鞋的由来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鞜 (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约在
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
的《周易》已有履。《诗经》上“纠纠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
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
用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
挥作战,打败了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
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
… Page 28…
皮鞋的由来
皮鞋即皮制的鞋。皮鞋源于我国,皮鞋亦是人类最早的鞋子。远古时期,
我国的祖先为了御寒和狩猎的需要,将动物皮裹在脚上,这即是最原始的皮
鞋。已成形的皮鞋源于汉以前,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皮鞋的记载。《左传·昭
公十二年》载:“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击。”“豹舄”即
豹皮做的皮鞋。后蜀马鉴 《续事始》载:“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
也。始皇二年以皮为之。”近年从湖南长沙汉墓中发掘出一双完好的皮鞋。
呈土黄色,船形,底和帮用三块皮缝制成,长约40码,现陈列在北京历史博
物馆内。
… Page 29…
木屐的由来
木屐,就是木制的鞋。提起它,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晋文公出
国流亡19年,即位以后,便封赏他的追随者,追随者之一介之推却不受禄,
隐于深山,敦请不出。后来文公以火焚山,以为这一下子可以把他逼出来了。
但介之推仍然不愿出来,抱树焚死。事后,文公甚为哀惜,便以这棵树制成
木屐,以作纪念。此后木屐普遍流行。
当时木屐不仅为一般平民穿着,士大夫亦喜穿用。到了宋代,京师长者
就都穿着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彩屐为妆奁。
… Page 30…
登山鞋的由来
登山鞋是登山时穿的鞋。登山鞋源于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谢灵运,曾任
浙江永嘉 (今温州)太守,酷爱旅游。他涉河跋山,遍游浙南各地的名山大
川,写下了不少瑰丽的诗章。为了登山旅游安全方便,谢灵运制了一种木底
登山鞋,鞋底的前掌和后跟各装有活动的鞋齿,这样登山下岭就很稳妥、省
力,深受古时骚人墨客的喜爱,被誉为“谢公屐”。现在的登山鞋是在此基
础上创制的。
… Page 31…
染料的由来
人们穿的衣服,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各种布料颜色的形成,完全是染
料的功劳。
据 《周礼》记载,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的官职,掌
管原料和印染工作。当时用染料染的衣服,只准皇帝和官员们穿用,而且只
有熏 (淡红)、玄(黑)两种颜色。
到了秦汉以后,染料生产有一定发展,颜色的种类也多了。皇帝朝服由
熏、玄改为大黄、大红。平民也可以穿染色衣服了。生产和经营染料风靡一
时。据《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当时己经开始大量生产栀(蓝色)、茜
(红色)、姜(黄色)、韭(绿色)等植物染料,红、黄、蓝是基本色,可
以配出其它各种颜色来。但当时还不能直接染出黑色,必须先染蓝以后再染
黑。
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染坊也有
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