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145章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45章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麓川之战 明太祖平云南,在元代设置的麓川路与平缅路,设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以当地的百夷(傣族)部长思伦发为宣慰使。英宗即位,思任发继任宣慰使,自称为“发”(王),南侵缅甸。一四三八年,进而侵掠云南腾冲、孟养等地反明。次年正月,云南总兵官沐晟受命与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领兵镇压。方政不听节制,渡江深入,沐晟按兵不援。方政遇伏兵,败死。沐晟惊惧,死于军中。五月,明廷以沐昂为征南将军,继续进讨。一四四○年二月,沐昂在麓川战败,还师。七月,思任发遣使入贡。英宗交付廷议。阁臣杨士奇、刑部侍郎何文渊等力主宽赦,不再出兵。英国公张辅以为,不诛灭思任发,是向边境诸族示弱。遂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发南京、湖广、川、贵兵十五万征麓川,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太监曹吉祥监军。大军于一四四一年春分路赴云南。十一月,思任发率三万兵来战,明兵分三路进攻,思任发败走。十二月,王骥等直进麓川,思任发逃往缅甸。王骥班师。
  明军班师,思任发返回云南。一四四二年冬,英宗再命蒋贵、王骥等征麓川。次年春,思任发败走缅甸。一四四四年春,王骥合木邦路诸部兵进攻缅甸,索还思任发。缅人以割边为条件,不还思任发,王骥捣毁思任发子思机发营寨,奉诏还京。一四四五年冬,云南千户王政奉敕书及赠币往谕缅甸,缅甸将思任发及家属交付王政带回云南。思任发在途中绝食死。
  征防之议 宣宗末,瓦刺脱欢袭杀鞑靼阿鲁台后,阿鲁台所立王子阿台汗与朵儿只伯等仍在亦集乃路屯驻。英宗即位后,明廷即悬赏擒拿阿台及朵儿只伯。一四三六年,甘肃总兵官陈懋领兵击败朵儿只伯,追杀至苏武山。一四三七年以都督任礼为总兵官,蒋贵、赵安为副,兵部尚书王骥督师征讨。次年夏,再次战败朵儿只伯及阿台军。不久之后,阿台与朵儿只伯被脱脱不花杀死。原属阿鲁台的部众都归干瓦刺。一四三九年,瓦刺脱欢死,子也先承嗣其位,称太师淮王中书右丞相。瓦刺军政大权均由也先执掌,不听脱脱不花号令。脱脱不花与也先各自遣使来明朝贡。明廷也都予以接纳,分别赏赐。
  明廷诸臣对待蒙古边事,历来存在争议。英宗即位后,南征麓川与北防蒙古,形成两种不同的主张。杨士奇、何文渊与翰林侍讲刘球等力主宽待麓川,防御蒙古。张辅、王骥等则主张集中兵力征讨麓川。一四四二年,太皇太后张后病死,明廷政局也因之渐有变动。杨荣已于一四四○年告老,死于归乡途中。杨士奇此时已年近八十,因子杨稷得罪告老不出。一四四四年病死。胡濙因两次丢失礼部官印,曾被劾下狱。杨溥年近七十,素性恭谨(死于一四四六年)。只有张辅仍参议军国重事。英宗成年,仍然礼信东宫太监王振。张后死后,王振日益干预朝政,权势渐盛,以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同知,控制卫事。对边境军务,王振也力主南征。翰林侍讲刘球曾在一四四一年上疏,建言罢征麓川,加强北边防务。一四四三年,再次上疏陈奏十事,内有:别贤否以清正士,选礼臣以隆祀典,息兵威以重民命,修武备以防外患,并指出“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明史·刘球传》)。王振以为此疏是有意对他诋毁,逮刘球下锦衣卫狱。又命锦衣卫指挥马顺在狱中将刘球秘密处死,肢解。明太祖曾建铁碑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立于宫门。明朝宦官干预朝政,始于王振。宦官操纵锦衣卫,杀害文臣,也始于王振。英宗倚信的重臣张辅,军将王骥,宦官王振都主南征,明廷北边的防务,日渐虚弱了。
  瓦刺也先在遣使向明朝贡的同时,在逐渐扩张势力。一四四五年,结集沙州、罕东及赤斤蒙古兵进攻哈密卫,明廷得报不救,敕令修好。瓦刺从而控制了哈密。兵部尚书邝埜建言增兵大同,巡视西北边务。明廷不采。一四四六年,也先移兵东向攻入兀良哈三卫。遣使者到大同,请见大同守备太监郭敬乞粮。明廷只令郭敬“勿见,勿予粮”,对也先的东侵,不加防范。瓦刺的势力自哈密向辽东扩展,日益形成对明朝的威胁。明朝北边的祸乱已在眼前,英宗君臣仍视而不见,又集合兵力发动了对麓川的南征。
  再征麓川 麓川思任发死后,明廷敕令其子思机发入朝。一四四七年四月云南总兵官沐斌奏称思机发拒不来朝,又在缅甸掠夺牛马财物,请准出兵征讨。十月,沐斌领兵进攻,思机发遣使入贡。明廷仍命沐斌促思机发亲自入朝,说是“勿贻后患。”一四四八年二月思机发惧罪,逃入孟养不出。沐斌领兵进逼,并请朝廷增援,明廷再命王骥总督军务,以都督同知宫聚为平蛮将军总兵官率领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等地调集的官军与当地各族土军共十三万人往讨,敕令云南各地助供兵饷。十月,王骥师至云南,渡金沙江,进至孟养,杀掠诸寨。思机发不知所在,传说已死于乱兵之中。王骥与思任发子思禄约定,仍许统率诸部落居孟养如故,立石以金沙江为界,不得渡越。一四四九年二月班师回京。
二、土木堡之战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迤北的瓦刺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
  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刺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刺。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刺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
  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大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官军操练者,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两双。行粮一月,作炒麦三斗。兵器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英宗实录》卷一八○)宣府、大同等地仓储缺乏,户部急令山西布政司及顺天保定等七府原定口外交纳的夏麦秋粮,抵斗收豆,赴大同、宣府等处交纳。又令太原府所属近北州县各起民五百名采刈秋青草。军需不及充分准备。诏下两日后,英宗统率的大军便匆匆出京了。
  七月十六日,英宗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十九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大同东北的阳和(山西阳高县)。大军出京前,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于十五日在阳和迎战也先军。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伏草丛中逃脱。英宗大军到阳和,仍见伏尸遍野,军心涣散。
  八月初一日,明军进到大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见形势不利,力请回师。王振不听。也先主动北撤,诱明军深入。王振坚持北进。初二日,太监郭敬密告王振,如继续北进,正中虏计,决不可行。次日下令班师。初十日,退至宣府。瓦刺军追袭而来,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拒敌,均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骑前去救援。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刺包围,朱勇、薛绶战死,三万骑兵几乎全部损失。十三日,英宗军逃到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保怀来,王振因辎重干余辆未至,主张留待。邝埜上章请英宗车驾速入居庸关,被王振遏止不报。邝埜又到行殿力请,王振怒斥说:“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回答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喝令卫士将邝埜扶出。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瓦刺军已紧逼明军,无法移动。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刺军占据,明军人马两天不得饮水。也先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都指挥郭懋拒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派使者到明军讲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王振见瓦刺使者来议和,下令兵士移营就水,军士跳越壕堑,行伍纷乱。瓦刺军乘势四面围攻,明军争先逃窜,死伤甚众。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下马盘膝而坐,被瓦刺士兵俘送也先之弟赛刊王营,成为瓦刺的俘虏。
  两军混战中,明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 铭、王永和等五十余人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护卫将军樊忠用捶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明军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明军五十万,死伤过半。
  土木堡之战,明军仓促出师,进退失据,京军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皇帝被俘更使朝野震动。明王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
(二)守卫京师与英宗复位
一、景帝即位
  英宗被俘后由赛刊王押解见也先,也先大喜,说:“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果有此胜”。将英宗送到伯颜帖木儿营里管押,由被俘的明校尉袁彬伴宿。
  英宗命袁彬写信给明廷,告知被俘情况,要皇室以珍宝金银去赎他。原在瓦刺军营的明使者千户梁贵将信送到怀来,当夜转送京师。皇太后孙后和皇后钱后立即装运宫中金宝文绮,于十七日午派太监送到居庸关外瓦刺军营。这时,明英宗已被也先由宣府押解到大同。
  明廷无主,孙太后命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商议战守之策。翰林侍讲徐珵倡言南迁避难。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坚决反对,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谦传》)。太监金英将徐珵叱出。复职的礼部尚书老臣胡濙与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均附和于谦,坚主战守,孙太后与郕王委付于谦备战、抗御瓦刺。
  明京师劲甲精骑多已陷没,所余兵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于谦于受命的次日(八月十九日)即奏请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宁阳侯陈懋所率的浙兵亟赴京师守卫。同日又命移通州仓粮入京师。各地军兵陆续到来,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二十一日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
  八月二十三日,郕王登临午门理政,右都御史陈镒等奏请族诛王振家属以安人心。群臣悲愤,哭声震殿陛。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叱骂,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奋起抓住马顺的头发,说:“若曹奸党,罪当诛”群臣一哄而上,将马顺打死,又索要王振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二人。太监金英见事紧急,将毛、王从宫门推出,也被群臣打死。又有人将王振侄王山捆缚,人争唾骂,朝班大乱。郕王想退避回宫,于谦排众向前,请郕王宣告:“顺等罪当死”,殴击马顺等的官员皆不论罪,又把王山缚至刑场,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少长皆斩,抄没其家产。于谦当机立断,处理得宜,使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平息。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说:“国家正赖公耳,”于谦荐陈镒安抚畿内军民。王振党徒宦官郭敬、彭德清从大同逃归京师,也被抄家下狱。王振一党干政误国,早已为群臣所痛恨,于谦清除王党以稳定政局,激励群臣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野为之一振。
  土木败后,宣府成为一座孤城,人情汹惧,官吏军民纷然争出,巡抚罗亨信仗剑坐城下,下令说:“出城者斩”。又与总兵杨洪等诸将盟誓,为朝廷死守宣府。也先三次率军进攻宣府,挟持明英宗,要胁开城,都被罗亨信等拒绝。也先只得退去。于谦奏请奖谕罗亨信,晋封杨洪为昌平伯,以伸张抗敌的正气。
  也先自宣府引兵改道南下,进逼京师。保卫京师的大战,迫在眼前。于谦破格选调将官,加强防御。升任广东东莞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为兵部郎中,守居庸关。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抚恤军民。在阳和败退后被贬降的原都督石亨熟知边情军事,智勇善战,于谦奏请起用总掌京兵五军大营,进为右都督。
  郕王受命监国后,孙太后又立英宗子见濬为皇太子,年仅三岁。九月一日,群臣合请皇太后立,郕王即帝位以安人心。孙太后准议,郕王却惊让再三,避归王宅。于谦对郕王正色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郕王由群臣拥戴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明宪宗成化时追谥景皇帝。南明上庙号代宗),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年号为景泰。景帝即位,以稳定动荡的明廷政局。于谦等主战诸臣更得以全力奋战。
二、守卫京师之战
  景帝即位后,倚信于谦等,积极筹划抗御瓦刺。
  九月初七日,于谦推荐辽东都指挥范广为副总兵,协助石亨佐理京营。大同总兵刘安擅离职守,进京求封赏,被群臣弹劾禁锢。
  十五日,景帝依于谦荐,任命固守大同的副总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将军印为总兵官,镇守大同。随后,又依于谦议,命监察御史白圭、李宾等十五人,往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府县招募民壮,就卫所操练,听调策应。
  十月初一日,也先和脱脱不花率领瓦刺军挟明英宗至大同,被郭登拒绝。也先绕过大同南进。前哨精骑二万于初三日抵紫荆关北口,另一路瓦刺军从古北口南进,过洪州堡进攻居庸关,转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初八日攻破白羊口,明守将谢泽战死。
  明廷接到郭登的战报,京师戒严。初五日诏诸王派兵入卫。初八日,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将士皆受节制,刘安协守京师。分遣诸将率军二十二万列阵于京师九门外:总兵官石亨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干东直门,武进伯朱瑛于朝阳门,都督刘聚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于正阳门,都督刘德新于崇文门,都指挥杨节于宣武门,皆受石亨节制。于谦亲至德胜门石亨军营,抵御瓦刺的主攻部队。初九日下令“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英宗实录》卷一八四)。各军至城外部署完毕后,即关闭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又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史·于谦传》)。于谦躬擐甲胄,率先士卒,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督促瓦刺军攻关。投降瓦刺军的明宦官喜宁引瓦刺军由山间小路越过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备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清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刺军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十月十一日,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将明英宗幽禁在德胜门外空房内以为要挟(袁彬《北征事迹》)。都督高礼、毛福寿袭击瓦刺军于彰义门北,杀敌数百人,夺还所掠干余人。喜宁向也先建策,要明臣出迎英宗。明廷以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