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193章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93章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但吴良辅等因得顺治帝的宠任和庇护,并未治罪。据顺治时汉人张庚《青碉杂记》记述,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曾亲临悯忠寺(今法源寺)观吴良辅祝发为僧(孟森:《三大疑案考实》)。直至顺治帝死后,才将吴良辅处死。宦官制度是明朝导致亡国的弊政。顺治帝效法明朝,连弊政也一体继承了。   
四、皇室纠葛
  顺治帝亲政后,虽然追议多尔衮罪,为济尔哈朗一系贵族平反晋爵,但他在施政中仍然继续信用汉官,实行明制。这就又和满洲守旧贵族处在对立的地位。一六五五年五月,济尔哈朗病死。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议政大臣兼领侍卫,传达皇太后懿旨,因而得以接近皇太后,逐渐得到皇太后的支持。
  顺治帝的生母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斋桑之女,太后守祖宗旧制,宫中不蓄汉女。朝廷官员升降,顺治帝先禀告太后,然后行事。多尔衮执政时,为顺治帝聘斋桑子科尔沁亲王吴克善之女,与皇太后为姑侄。一六五一年八月,册为皇后。顺治帝被迫完婚,对皇后极为冷遇。一六五四年八月,顺治帝竟废后为静妃,移居侧宫。大学士冯铨等上疏极谏,不听。皇太后与顺治帝由此不和。次年五月,又聘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废后之侄女)为妃,六月,册为皇后。顺冶帝又与之不睦。顺治帝宠幸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董鄂妃生一子,三个月即死去。一六五六年九月,立董鄂氏为贤妃,十二月进封皇贵妃。顺治帝的另一妃子佟佳氏,原为汉人佟氏,编入汉军旗,改姓佟佳氏,父佟图赖为固山厄真。一六五四年三月生子玄烨(康熙帝)。佟佳氏得到皇太后的宠爱,说她“生子必膺大福”。皇太后与皇帝后妃之间,日益现出多种纠葛。
  顺冶帝陷于皇室与朝政的重重矛盾之中,性情暴烈。一六五九年郑成功兵临南京,顺治帝大怒,宣布亲征。皇太后加以斥责,顺治帝当面拒绝,拔剑誓志。后经僧人劝阻而罢(一说天主教士汤若望劝阻)。一六五七年以来,顺治帝信奉佛教禅宗,先后邀约江南禅师憨璞、玉林琇、溪森、木陈忞等来京,驻于万善殿,时往谈论禅机,自称“痴道人”。董鄂妃也奉佛法。顺治帝对她宠遇甚厚。一六六○年八月,董鄂妃病死,顺治帝悲痛欲绝,得皇太后允准,追封为皇后,谥端敬。诸王大臣以次致祭。溪森和尚主持道场。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决意出家为僧,由溪森和尚剃度净发。十月,玉林琇和尚自杭州来京阻止。顺治帝许再蓄发。次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病痘而死,年二十四岁。
  顺治帝死后,皇太后立八岁的皇子玄烨继帝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奉诏辅政。清朝政权因顺治帝之死而又转到满洲守旧派贵族的手里。 
第四章 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
  清朝在顺治时期,镇压了各地农民起义军并战胜南明,基本上占领了整个汉族地区。对待新占领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汉族地区如何进行统治和管理,便成为满族统治者面临的新课题。是按照满族的传统制度,还是按照汉族的制度来建立统治,在满族贵族内部展开激烈的争议,并进而演为不同集团的相互倾轧。顺治帝的继承者康熙帝亲政后,依靠满汉官员的支持,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历史任务。康熙帝基本上采用了适应汉族地区发展水平的封建统治制度,并对满族奴隶主势力的发展加以限制。由吴三桂发动的汉人军阀的反清战争即所谓“三藩战争”失败后,康熙帝进一步建立起完整的封建的政治制度,并采取措施以促进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清朝的封建统治从而得到巩固。
  康熙时期完成的另一巨大的历史任务,是建立了对边疆各民族地区的统治,从而基本上奠立了中国的版图。在东南,台湾郑氏降附后,台湾地区直接归于清朝统辖。在东北,制止了俄国的侵略,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疆界。清朝在战胜蒙古准噶尔部之后,直接统属喀尔喀蒙古诸部,并建立起对西藏地方的统治。康熙时期的清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已经基本形成。
  康熙帝晚年,围绕太子的废立,满汉官员擢废无常,政局日益不稳。“宽仁”政策实施的结果,各级官员贪墨成风,吏治日益败坏。清王朝刚刚巩固起来的封建统治,很快显露出衰敝的征象。康熙帝的继承者雍正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大力整顿吏治,清朝政局重新呈现振作的气象。雍正时,与俄国订立恰克图条约,划定北部疆界。击溃准噶尔部在西北的势力,并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为乾隆时期的强盛之局奠定了基础。
  本章简要叙述康熙、雍正两朝的历史发展,着重在政治、军事方面。关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将在本书第六、第七章中一併叙述。
第一节 清朝统治的巩固
  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顺治帝病死。三子玄烨(清圣祖)即帝位,改明年年号为康熙。议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鳖拜四人辅政。顺治帝死后,由皇太后(孝庄后)颁布遗诏,对顺治帝的政绩做了全面的否定。这个所谓“遗诏”袭用顺治帝的名义,实际上显然出于皇太后和辅政大臣的意旨。它胪列顺治帝在位十八年的十四条罪状,第一条即是“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其他各条的主要内容有:对满洲宗室诸王贝物等“晋接既疏,恩惠复鲜;”对满洲诸臣,不能信任,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用事;任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对皇太后子道不终,对董鄂妃丧礼过从优厚,以及朝政不能听言纳谏,宫中未能节省,经营殿字靡费甚多等等。这个所谓“遗诏”,是皇太后和守旧的满洲贵族对顺治帝、多尔衮采用汉族封建制统治制度的一个猛烈的抨击。它的实质,是公开宣布排斥汉官汉俗,恢复清太祖、太宗时的旧制。康熙皇帝即位后,鳌拜等辅政大臣,在太皇太后支持下,极力贯彻这个方针,清朝的统治向着满洲旧制的道路逆转。
(一)四大臣辅政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都不是满族宗室亲王。他们受命辅政,佐皇帝执掌国政,这在清太祖、太宗的旧制中也是没有过的。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遏必隆,钮祜禄氏,鳌拜,瓜尔佳氏,两人俱隶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的四大臣在顺治帝亲政后,已相继擢任议政大臣,或兼领侍卫内大臣(统率侍卫亲军,翊卫扈从),控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顺治帝死后,索尼等向满洲诸王贝勒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回答说:“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顺治帝死后,四大臣由控制议政会议进而掌握了朝政。
  四大臣中,索尼年最长,位最尊。一六六五年(康熙四年),索尼孙女被立为皇后,索尼一家成为显赫的贵戚。鳌拜恃有战功,结党擅权,遏必隆依附鳌拜。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旧属,在政治上无一定的主张,且与索尼、鳌拜不和。索尼与鳌拜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自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至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辅政时期,四大臣在仰法太祖、太宗的名义下,恢复了若干旧制。   
一、恢复旧制
  革除十三衙门 顺治时设十三衙门,“遗诏”已列为一罪。一六六一年二月,四大臣辅政后即首先宣布革去十三衙门,“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官俱永不用。”(《圣祖实录》卷一)但实际上内廷仍用阉官,由内务府统领。
  废内阁复三院 一六六一年六月,废除内阁和翰林院,恢复太宗时旧制,仍设内三院。各设满汉大学士和满洲学士、汉军学士、汉学士。下诏说:“朕兹于一切政务,欲率循祖制,咸遵旧章。”内秘书院巴哈纳(满)、金之俊、胡世安为大学士,内国史院额色赫(满)、成克巩、卫周祚为大学士,内弘文院蒋赫德、李需为大学士。汉大学士六员,以后有缺不再推补。定制为三员,即三院各一员。顺治时的汉军大学士范文程,已在一六五四年(顺治十一年)乞休,一六六六年(康熙五年)病死。洪承畴在康熙即位后乞致仕,一六六五年病死。
  重定满汉官品级满汉官员品级,太宗时满官高于汉官。顺治时满汉划一。四大臣辅政时,恢复太宗时旧制,满大学士为正一品,汉大学士为正二品。满尚书正一品,汉尚书正二品。以下各级的满官品级均高于汉官。但汉军官员即辽东编入汉军旗的官员与“汉人”官员,一体升转,不再区别。
  更换圈地圈地是在汉族地区推行满族计丁授田制的措施。一六五三年(顺治十年)已诏令永行停止。多尔衮执政时,将镶黄旗应得之地拨与正白旗。一六六六年鳌拜提出镶黄旗圈地在右翼之末,不合八旗次序,当与正白旗的蓟州、遵化、迁安诸州县地交换,正白旗地不足者,另外圈占民地补足。鳌拜之议传出后,有关地区农民恐换耕地,多抛荒不耕,惊惶奔诉。鳌拜称旨:将镶黄旗涿州壮丁迁至顺义等县。正白旗通州以东大路北边地拨给镶黄旗。差员将正白旗满洲地,投充人地,皇庄地等丈量,秋收后酌议分拨。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满洲正白旗人)、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奉命经理。苏纳海上疏称地上分拨已久,且以前已有不再圈地的圣旨,请将鳌拜之议驳回。朱昌祚上疏清停圈换。王登联也密奏“旗地待换,民地待圈,皆抛弃不耕,”亟请停止。鳌拜大怒,将苏纳海及朱昌祚、王登联等处死。准户部拟议,镶黄旗迁出壮丁四万零六百名,拨地二十万三千晌,由蓟州、遵化、迁安三处正白旗地及民地、投充汉人地等拨给,不足者由延庆州民地拔补。正白旗迁出壮丁二万二千三百六十一名,拨地十一万一千八百零五晌,由玉田、丰润二县民地、汉人投充地、开垦地及永平等处汉人投充地中拨给。不足者由永平、滦州、乐亭、开平民地拨给。(《八旗通志》卷六十二)事实上正自旗与镶黄旗迁出的壮丁,并不是换到对方的田地,而是各自圈占了民地。所谓“圈换”,其实是在京畿地区恢复推行圈地制。继续占夺汉民土地。八旗人民也因迁移新地,弃业流离,造成极大的纷扰。鳌拜一举杀三大臣,康熙帝无法制止,鳌拜权势薰灼,不可一世了。   
二、对农民军和抗清义军的镇压
  夔东十三家的败灭 四大臣辅政,继续镇压抗清的农民军。一六六三年(康熙二年)消灭了李自成军的余部李来亨、郝摇旗等领导的夔东十三家农民军。
  李自成军余部在一六五○年,由高一功及李锦义子李来亨率领到达巴东的西山,与原在这里的郝摇旗、刘体纯部会师。郝摇旗、刘体纯等在西山与在郧西抗清的王光兴、王光昌等南明军联合,称为夔东十三家军。郝摇旗、刘体纯等据守荆巴大江以北,王光兴等据守大江以南,姚(一作摇)天动、黄龙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谭文、谭诣、谭宏领导的抗清队伍据守夔叙一带。十二家军公推刘体纯、王光兴总领军务。高一功在途中战死,李来亨率师来会,据守巴东的茅麓山,建立帅府。他们招徕流亡人民,开荒种地,训练部队,奉明东安王朱宗蒗为主,号召“勤王灭虏(清朝)”,给清朝以很大的威胁。一六五二年十一月,洪承畴奏报朝廷,“湖广南有孙可望抗拒,北有郝摇旗、一只虎(李锦诨号,这里指的是李来亨)屯聚。”一六五九年,清军大举进攻贵州、云南,刘体纯、李来亨、谭文等十六营。溯江而上,围攻重庆,震动整个四川,牵制了南进的清军。由于谭诣、谭宏杀害谭文降清,破坏了十三家军的作战计划。
  一六六三年初,清廷调集陕西、湖北、四川省兵力,进攻夔东十三家军。陕西总督白如梅、提督王一正,进攻房竹一带,遭到郝摇旗的阻击;四川总督李国英进攻昌宁一带,遭到刘体纯、袁宗第的阻击;湖广总督张长庚、提督董学礼由彝陵进攻西山,遭到李来亨的阻击。秋季,战争逐渐集中在湖广郧襄西山一带。清军由楚、蜀两路夹攻,李来亨等退守山寨,清军无法前进。李来亨命战士剃发,夹杂在商贩中,混入清军兵营。李来亨从山寨出兵攻击,清军迎战,大营中忽立大旗,呼号起火,清兵溃败。张长庚的楚军退守彝陵,李国英的蜀军也被郝摇旗打退。八月,清廷任命穆里玛为靖西将军、图海为定西将军,又调西安将军傅喀禅,率领八旗兵围攻西山。十月,李来亨、郝摇旗等向四川巫山发动进攻,川督李国英乞兵增援。十二月二十三日,请军集中八旗主力攻击天池寨,与十三家军决战。刘体纯战败自杀,郝摇旗、袁宗第在黄草坪被俘牺牲,明东安王被擒。李来亨军三万人陷入敌人包围,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穆里玛、图海指挥八旗兵和三省绿营兵进攻茅麓山,攻破山寨。李来亨全家举火自焚,壮烈牺牲。自李自成退出北京以来,大顺农民军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李来亨、郝摇旗失败牺牲,农民军被最后消灭了。
  南明的覆亡顺治一朝已经基本上消灭南明旗帜下的各地抗清义军,康熙帝即位时,只有遁居缅甸的南明永历帝(桂王)和金门岛上的鲁王两支残余势力。
  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后,云南永昌的李定国、白文选军仍奉永历年号,曾多次出兵入缅。顺治帝死后,李定国、白文选连兵入缅,迎永历帝,与缅兵大战,不能进。这时,吴三桂称王云贵,与缅甸盟誓,许在边地贸易。一六六一年九月,吴三桂派兵入缅,追击永历帝。白文选降清。十二月,吴三桂驻兵缅境。缅甸献出水历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正月,吴三桂向清廷报捷。四月,在昆明将永历帝及皇子皇孙等处死。李定国闻讯,愤恨呕血而死。
  鲁王原曾上表永历帝,得张惶言等拥戴。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十二月去台湾,一六六二年五月在台湾病死。子郑经继承王位。张煌言曾企图联络郑经,再奉鲁王监国,未能实现。张煌言孤军用守临门,曾三次向寄居金门的鲁王上书。临门与金门的海上通路被清军截断,一六六二年九月,鲁王死在金门。次年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等领兵攻打厦门,邀荷兰夹板船邀击。郑经军败走,清军攻占厦门及金门岛。郑氏失厦门,兵力集中到台湾和澎湖岛上。张煌言孤军求进,一六六四年三月,与东蚶岛上的旧部阮春雷联合,结集战舰百余艘,停驻三都岛。清军来袭,损失惨重。张煌言率残部至舟山岛。六月,张煌言被迫解散队伍,逃往海上的悬嶴岛。七月,被清军察知,擒捕张煌言,押解至宁波,又转往杭州。解船行至钱塘江畔,一僧人向船中投掷纸条,上写:“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文山(文天祥)正气歌。”张煌言含笑赋诗作答,说,“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张煌言到杭州,严词拒绝清军的劝降。在狱中壁上写《采薇吟》一首,说:“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在杭州被杀。
  南明两王覆灭,李定国、张煌言相继败死,广大江南地区已全部入于清朝的统治。只有台湾郑氏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