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12章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2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著名
论断。

    第五部分是文学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 篇,分别从
作家、作品及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

    第六部分即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论,说明了写作动机与目的。

    《文心雕龙》系统总结了我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确立了文学的基本原则:认为“道”是文学的
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
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
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
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要具体形象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
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的
形象思维的先河。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5 世纪末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巨著,第一次建立了中
国式的文学理论体系,全面分析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对齐代以前文学批评理
论进行了一次大型总结,也对齐代以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一次
系统探讨。它不仅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文学创作经验及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而且广泛探讨了文章载体、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等问题,严谨地评价了一些代表
性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前人所未道及的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大大丰富
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论述的问题这么多,涉及面这么广,但彼此间
却紧密相联,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评价《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鲁迅先生认为:“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
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
流,为世楷模。”将《文心雕龙》与《诗学》相提并论,极力推举,可见它对文
学理论发展史影响之巨大和深远。

    /* 30 */第二部分百年文苑知己———萧统

    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
药。

    ———钱钟书

    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
擅众美,斯文在斯。

    ———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负责组织编纂的一部诗文选集,故又称《昭
明文选》。《文选》首尾可观,殊成佳作。辞典文艳,既温且稚。典而不野,丽
而不淫,约而不俭,可谓卓尔不群。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集,在文学史
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是梁武帝的儿子。天
监元年(502 年)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便卒,死后谥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
他聪明非凡,记忆超群,尤爱文学,喜欢接纳文人,一起“讨论篇籍”、“商榷
古今”。他的东宫聚书三万卷,名重一时,成为江南文学中心,萧统著述甚丰,
很多都已散佚。幸运的是,他负责组织编纂的《文选》30卷,没有因为时代的推
移而淹没,而以强大的生命力而流传下来,成为后代的范本和难得的研究资料。

    《文选》选录先秦到梁800 年间的诗文752 篇,其中分为赋、诗、骚、诏、
册等37类,大致可以概括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类,计诗歌434 首,辞赋99篇,
杂文219 篇。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共129 人,前代的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被
选入,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可以称为“先士茂制,讽高历赏”的,多数皆有定论
且为当时文人所重。

    任何“文选”都体现了编选者的选文标准和原则。萧统认为,衡量文学作品
的根本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事”不仅指创作活动这件“事”,
更主要的是指构成创作的题材和事物。在萧统看来,构成创作题材的事物是有意
义的对象,必须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并升华出意义。但是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
文学作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字,是因为它必须通过艺术的构思,以华美漂亮的
文词来显示“事”的意义。《文选》的选录标准反映了当时文学潮流的一般趋向
和文风的时尚,也让人看到艺术文学和应用文学走向各自独立的现实,泛“文学”
的概念开始分化,文学自身的独立性自觉性开始显现出来。

    依照这种标准,《文选》不收经、史、子三部类的文章;虽史书中也收有少
量的论赞,那是因为它们“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具有文采,而大量选入
的是辞、赋、诗,其中楚辞、汉赋、尤其是六朝潘岳、陆机、谢灵运、颜延之等
人的作品占的比例最大,十分鲜明地突出了《文选》主要作为艺术文学选集的特
色。

    无论在文学史还是文学古籍的校刊整理方面,《文选》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影响着文学家在文学界的地位。虽然《文选》对所选文学家未加评价,
但在对象的选择方面,就表明了编选者的态度,这对后世之褒贬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对文学观念的发展,对文学特性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魏晋以来,文史
哲不分家的现象开始改变,文学的独立性为大家所重视。《文选》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以大量的实证例子,揭示出了艺术性文学的本质特征,从内容表达、形式
表现等方面,提供了艺术文学的范本。自《文选》问世以来,人们在创作上不仅
以它为模特加以效仿,而且还开辟了“文选学”这一研究的专门领域,影响之深
远,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文选》成书于南朝梁代,当时编选者所见到的文本,与今日留存的
文本,许多都有差异,而且不少文本至今已经亡佚了,所以《文选》所保存的古
代作家的作品原始文本,对古籍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文选》受到各个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成为士子的必读书,具有文
章学教科书的作用。以现代观点来看,《文选》是把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尤其
重视形式美,不十分注重思想内容的意义。然而过去的文人学士,主要是借此学
习做文章的方法,在辞藻、典故运用等基本功方面得到教益,即从艺术形式和艺
术表现入手,找到进入文学殿堂的门径。

    从今天的观点看,《文选》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它强调典雅华丽、
引古征事,过度看中形式的美文特征,一些清新素朴之作便不入法眼,那些思想
内容丰富、极有生活情趣的作品也被忽视了,南朝自然清丽的民歌一首不见,这
也显示了编选者的贵族偏见。第二,分类过于琐细繁杂,并有不当之处。琐碎的
分类,固然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体裁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但过于琐细,反而不
利于文体的发展,以及对于文体的整体把握。第三,由于编选者特定的审美标准,
为了适合自己的口味,不惜删改割裂古诗文原貌,这样不仅有损原作的形式原貌,
而且也增加了理解作者本意的难度,甚至会造成内容意义的误释。第四,有些收
入的文章,由于考证不严,整理不精,误将其他人的文字当做作者之文的错误屡
有发生。尽管如此,《文选》并不因为编选中的问题而失去灿烂的光辉。

    《文选》的价值可从“文选学”的形成见出。所谓“文选学”,就是以《文
选》的研究和注释为主体的一项专门学问。早在唐代,就有两个著名的《文选》
注本,即李善的注本和五臣注本。前者将《文选》分为60卷,引用书籍达1689种,
注释探幽发微,准确注出了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
作品背景都有极大帮助。五臣注本是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 人
合作的《文选》注,成书于718 年。五臣注本疏漏不少,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但
是也有其价值,有些注释也表现出比李善注明白易懂的长处。

    总之,《文选》作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选本,以其新颖的文学眼光
和明确的艺术标准树规立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低估,时至今日,它体现出
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

    /* 31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的奇葩———《木兰诗》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民歌兴盛的时期。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内容和风格
上南朝和北朝的民歌也呈现出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侧重
于爱情方面,比较活泼,缠绵;北朝民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对游牧生
活,战争,人民生活以及爱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描写,它体裁多样,自由且灵活,
体制更丰富多变,总体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迈。其中最为杰出的为《敕勒歌》
和《木兰诗》两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这是一首只有27个字的北朝民歌,包含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静山、平川、
苍天、茫野,加上清风掠过时所现之牛羊,动静结合,描述出北国草原的富饶和
壮丽。同时也抒发出北国人民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之情。

    另一首《木兰诗》同样出自于北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支奇葩,
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杰作。它通过描述一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出一位千
古传颂的巾帼英雄。它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即开头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诗歌先用织机声引出木兰的叹息声,
引起读者的好奇:木兰为何叹息?后引出可汗点兵,家中无男儿,父亲年迈的现
实情况和决定替父从军。运用东、西、南、北排比,表现出战争的迫近和出征前
的忙碌。最后用了“旦辞……不闻……但闻”来写路程的遥远和木兰对家乡和父
母的惜别之情。主要描写了木兰的焦虑、思考、准备和出征。其中对儿女情怀的
述写表达木兰对父母之孝,军书急迫,而替父从军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塑造了木
兰的善良。

    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十分简洁的笔墨,描写了木兰10年的征战和凯旋归来的情景。用
战争的可怕和残酷反衬出一个坚强而勇敢的花木兰。

    三、从“归来见天子……,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辞官和与家人团聚的
喜悦之情。木兰完成使命,并且立下战功,面对天子的赏赐而不为所动,只求回
家与家人团聚。这进一步证明了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效力,并不是为功名利禄。
进一步刻划了木兰的正直和淳朴。木兰还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描
绘了家人的快乐的兴奋。木兰恢复女儿面目,同伴的惊诧以及表达出的对这位女
中豪杰的赞叹,一切都让人感觉喜悦轻松。

    四、即最后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文章的结尾之处,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写出了对木兰从军12年,但未被
发现女儿身的赞颂,表现出木兰的谨慎和机敏。

    该诗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首先木兰是一位纯真
朴实的少女,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跃马疆场而不为功名所动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
了中华民族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精神,而且她的形象不仅在于善良
和勇敢,同时是智者和理性的体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哲学中的高度的人
生智慧,表现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出入有道,进退自如的人生观,
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做出了极好的诠释。

    《木兰诗》不仅思想意义深刻,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它作为
一首叙事诗,详略得当。为突出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长达10年的背景,并对
这丰富的材料,作了细致的剪裁。着重于木兰从军、离家、辞官、还家四部分,
使全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对军旅生活相当简略,叙事粗细恰到好处,从而
把一个十分感人而鲜活的巾帼英雄形象塑造的完美得当。二、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作者没有刻意描述木兰怎么英勇,如何坚强,而是多了一些“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思念之情,来表现爹娘
与女儿间的深情。叙事与抒情交叉进行,真正做到了融情于事。三、《木兰诗》
用词丰富多彩,极富韵律。诗中古朴自然的口语和精妙绝伦的律句相结合,既有
五言,又包含杂句,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比喻,如“雄兔脚
扑朔,雌兔眼迷离”;有夸张,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对偶,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排比等。这些
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另外作品的韵律有民间歌谣的特点,
以平声韵为主,不避重字,几句换一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流畅和谐,极富
音乐之美。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十分广泛。后被改为多种戏曲形式,久
唱不衰。它不仅代表诗歌艺术的水平,更主要的是塑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她
已经不只单纯地代表一个代父从军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追求男女平等和寻求女
性解放的人物的典型。《木兰诗》代表着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无论在内
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我国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对后世文学和后世
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32 */第二部分大乘佛学之颠峰———僧肇

    僧肇三十岁就死了,否则他的影响会更大。

    ———冯友兰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观世音受如来之命化身为一名老和尚来东土大唐
寻找取经人。“取经”,取的是什么样的经呢?观世音在和身为名僧的唐僧讲经
辩论的时候,指斥唐僧所传之“经”,为小乘佛经,只可度己难以度人;西天如
来佛祖处,有九九八十一卷大乘佛经,可普救天下众生。那么何为大乘佛经呢?

    公元5 世纪,在中国的佛教大乘一宗大师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人,
出生的国家在今新疆省内。他于401 年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
到413 年逝世。在这13年中,他将许多佛经译为汉文。此后,小乘、大乘的经文
都陆续被翻译过来,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鸠摩罗什教
了许多弟子,其中有些人很出名,很有影响。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僧肇,大乘佛学
的水平在僧肇那里达到巅峰。

    僧肇(公元384 年—414 年),京兆(今西安附近)人。他先研究老庄,后
来成为鸠摩罗什弟子。他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
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不落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