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15章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5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愁越被撩起,诗人通过“撩乱边愁弹不尽”,把他们的内心痛苦揭示得十分显豁。
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遐思凝望之景,
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
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毗;长歌之
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当朝皇帝穷兵黩
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
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字营”的复杂感情,好像一汪深沉的
湖水荡漾在征戍者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
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 38 */第三部分斗酒诗百篇———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
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的李白是盛唐时
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在他年少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县)。蜀中属于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位著名道士,在开元年
间很受朝廷重视。少年李白的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
天之一。这样的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非常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
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另外,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侠士风气的地方,对李白也有很深的影响。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
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
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在其《叙旧赠陆调》诗中曾叙述了
一件他年轻时与人打架的事。那大概是他第一次去长安时,在长安北门,被一群
斗鸡的长安无赖给纠缠上了,李白与陆调二人同这群人大打出手,后终因寡不敌
众,陆调先冲出重围,将官宪引来,才将李白救出。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
居、仙游、任侠中度过的。

    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
3 年后,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
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3 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
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
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却未能
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年)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
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
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
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
动了。

    天宝元年秋,在玉真公主的荐引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供奉翰林。这
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1 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
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1
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两人同游梁、宋,在那里又
遇高适,怀古登临,纵酒射猎。之后,他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蓚,再次举行
入道仪式。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悲慨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赠蔡山人》)。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
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
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
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后来永王谋篡独立,触怒了肃宗,李白也因此获罪,被
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
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
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他在当涂县令李阳冰的
寓所病逝。

    李白的乐府有种种不同的风格,有些是很颓废的,很悲观的醉歌,如《将进
酒》、《襄阳歌》;有些是很美的艳歌,如《长相思》;有些是飘逸奇特的游仙
诗,如《怀仙歌》;有些是沉痛的议论诗,如《战城南》;有些是民歌,如《长
干行》;有些却又是个人的离愁别恨,如《客中行》、《静夜思》、《赠汪伦》、
《金陵酒肆留别》。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乐府起于民间,而文人受
了六朝浮华问体的馀毒,往往不敢充分运用民间的语言与风趣。而李白认清了文
学的趋势,有意用“清真”来救“绮丽”之弊,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
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接近自然。

    李白的绝句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风格壮美,大气磅礴,雄奇浪漫,而
且充满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
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
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一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
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纷繁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
生的天马行空式的奇妙想象,写得如此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他又有一种与
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赤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具
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之,李白是那个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
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出色地扭转了初唐以来的诗歌趋势。李白对
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超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的强硬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
然合为冥一的飘逸情韵,吸引着无数士人。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歌,他
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的地位。

    /* 39 */第三部分漂泊一生,忧民一世———杜甫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

    ———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

    ———元稹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
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
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 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
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
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
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
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
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
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
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
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
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
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
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
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
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
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
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
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
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
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
《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
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
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
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
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
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
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
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
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
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
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
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
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
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
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
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
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
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
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
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 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
“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
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
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
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
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
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
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
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
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
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
杜甫被尊为“诗圣”。

    /* 40 */第三部分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

    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苏辙

    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元稹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五、六岁便能为诗,九岁谙识音韵;
十五、六……苦节读书,二十未已,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时……以至口舌生
疮,手肘成胝”。16岁时,他来到了长安,怀诗文一篇去拜谒当时的名士顾况,
受到迎门礼遇。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
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
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28岁在宣城参加乡试之后,他步入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在仕进上曾一帆风
顺。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
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35岁复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次年冬季,
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士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妹为妻,元和三年(808 年)
拜左拾遗。在此期间,白居易关注国事得失,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特
别在三年左拾遗任上,他表现出饱满的政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