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对
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枪幽邃”,
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
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逾石而
往是昌蒲掩映、鲜苔环周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
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北曲行,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笔笔眼前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
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作者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
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
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
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
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
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
华章。
《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下笔构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精裁密致可以概括《永州八记》结构之美。8 篇游记,整体构思,一气贯通。文
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发笔,通过对西山周
围山水景致的描绘,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最后,到《小石城山记》向苍
天发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质问,对整个八记作结。8 篇游记每篇多各
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
如前四篇,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第二篇就以“钻拇潭在西山西”起笔,自然
衔接,毫无斧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发端,同上篇相连;第四
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这就以西山为起点,向西出游,接连出现
了三处胜景,一处连一处,一景接一景,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更令人折服的是,
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组合,犹如一气呵成,毫无间隔之弊。
/* 46 */第三部分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韩愈上任潮州刺史时,正逢大雨成灾,洪水泛
滥,田园一片水茫茫。一天,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
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损失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
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
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
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
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
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不仅为官勤政,而且在文学上贡献卓绝,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北宋文学家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几句评语是韩愈一生的写照,前两句是赞扬韩愈领导的
“古文运动”对文学的历史贡献;后两句是称颂韩愈的忠勇爱国精神。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他3 岁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25岁进士及第,后
任监察御史。韩愈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使他在步入
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所以不久他就因上书陈说关中灾情被贬为
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
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
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在韩愈的一生中,他为官勤政亲民,为师身亲躬
行。另外,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
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文风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力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
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
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而且,韩愈
针对唐朝时期骈体文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为了扭转文风,恢复秦汉时散文的优良
传统,他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使当时的文坛犹如吹进一股清新的春风,立即鼓舞了作家们的士气。
韩愈也率先垂范,带头写起了新式的散文,创作出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散文名作。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
典范。他的文章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
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
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
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
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
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文之美,在于浩然气势浑浩流转之中,又能呈现出一种宽裕从容之风姿,
形成一种特别的美。像《张中丞传后序》记述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死守唯阳,
屏障江淮,捍卫天下的事迹,驳斥造谣中伤张许的流言,全篇文章气势浩然。其
中一段记张巡部将南霁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相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唯阳之人,不食月徐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
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日: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泅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末应,巡呼云曰
:“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
敢不死!”即不屈。
此篇文字,从乞师、就义二事,刻划南霁云义烈勇武的品格,栩栩如生。在
此,南霁云、张巡两位历史人物的凛然正气,与作者景仰先烈的情感打成一片,
形成文章的浩然气势,所以激动人心。其中插入“愈贞元中过泅州,船上人犹指
以相语”二句,其时空内容,是从金戈铁马的战争,瞬时切入和平的生活。其艺
术效果,是为读者给出低徊深思的徐地。论审美感受,则是在浑浩流转的气势之
中,呈现出从容宽裕的风姿。这就见出大手笔的艺术涵养。
韩文之美,在于“以龙渊之利议于割断”。文学批评贵有判断,判断力取决
于修养,只有当判断主体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修养,才能够精辟判断具有高度造
就的对象。并且意味着,精辟的判断,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师说》一文就可以
尽显韩愈的判断之美。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云: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三条教育哲学命题,分别判断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本质、师生之关系,皆
寥寥数语,而断制分明,涵义完整、深刻,富于创新。如“无贵无贱”,“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这一命题,即是以道德文化高于阶级的涵义,对孔子所提出的
“有教无类”这一命题,及其中所包涵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意义,作出了
创造性发展。这些命题,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言而为天下法。惟其简练精辟,
所以美。
/* 47 */第三部分花间词祖———温庭筠
“画屏金鹤鸽”,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不要根据条规和原则进行,只画你所观察到和感觉到的,……最好不要失掉
你所感觉到的第一个印象。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
温庭筠才华横溢,每次参加考试的时候,总是押官韵作赋,能八叉手而成八
韵,因此,当时人称“温八叉”。因为温庭筠作诗不打草稿,拢袖凭几,每赋一
韵,一吟而已,所以科场中人又称他为“温八吟”。更有趣的是,考试的时候,
温庭筠不仅自己八叉手成八韵,还为邻铺假手,据说每次都能救数人,即在考场
帮助左右的考生。另外,温庭筠才思敏捷,擅长对对子。一次,李商隐得一上联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正苦无下联的时候,温庭筠说,“怎么不对‘近
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经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没人能对上,
温庭筠当下就用“玉条脱”来给对上;诗中又有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
耳子”为对,大获皇帝的褒扬。
然而温庭筠生活放荡不羁,好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屡试不第。他行为放浪,
喜欢出入秦楼楚馆之地,与歌妓舞女为伴,这种行为被讲究德行的一般士大夫所
不齿,从而权贵不愿与他交往。他又任性不驯服,不但不依附权贵,也不奉承权
贵来换取功名富贵,而且一有机会就公然讽刺当朝权贵。也正因为如此,他失去
很多发达的机会。在唐宣宗时,温庭筠曾代令狐袊作《菩萨蛮》20首献给唐宣宗,
本有通过令狐袊显赫的机会,因为当时宰相令狐袊地位显赫,众人攀附,但是温
庭筠瞧不起令狐袊,屡有讽刺。他说令狐袊是“中书堂内坐将军”,讽刺令狐袊
不读书,没有学问,根本与其位不相称。这些话得罪了令狐袊,于是他上奏宣宗
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取中进士。温庭筠前后三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名落
孙山,这与他得罪权贵,没有人为他力荐有很大关系。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然而温庭筠实不如李。而温庭筠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通过他词来奠定的。他以其香软密丽的词风、较高的艺术成
就和对词体的开拓之功,被后人称为花间派鼻祖。像《菩萨蛮》这种浓艳香软、
绮丽精美的作品代表了温词的主导风格,这种风格与当时镂金错彩之美的社会风
气及温庭筠自身风流浪荡的个性气质紧密相联。他的词常常创造出一种带有幻梦、
沉醉、颓废、感伤、神秘感的美,这种美既清远又艳丽,既清晰又朦胧,且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端庄之美,而是一种带有勾魂摄魄的魔力之美。
《菩萨蛮》多写妇女的闺情绮怨,细致地描写她们的容貌、服侍和情态。比
如: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日天。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整首词述说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在情浓如斯的室内,似有所失,也似有所
悟,推窗望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又是一个凄清的晓风残月之景,可是,
“此情只待成追忆”,昔日的景色,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可今天,风景依旧,
人却惘然。
词的上阙写居室女子的心情意趣,却纯用景物装成。或水精,或玻璃,或暖
香,或鸳鸯锦,或柳如烟,或残月天。景亦浓亦淡,相辅相成,人物的情思也就
孕育在其中。词的第一句是对居室环境与氛围的描写,描写水精帘里的清新洁净,
水晶制帘,玻璃制枕,澄澈晶莹,一片清明。锦被上绣着鸳鸯,质地花纹都极为
华丽,绣鸳鸯也昭示了主人公的一种理想,一种寄托。此句中惹梦之“惹”字用
得很妙,很生动,唤起人们活泼的想像,也写出了女子的娇慎与妩媚。暖香缭绕,
惹梦之娇嗔,而梦之被惹又由于环境之香气馥郁而来,则其梦境可想而知。此二
句分写居室内的情景,一淡一浓,淡者澄澈晶莹,浓者无限缠绵。环境的清新洁
净,情思的旖旎缠绵,两相对照,相得益彰。
词在音律上也很有特色,一、二句用“枕”“锦”为上声“寝”韵,幽抑曲
折,三、四句的“烟”“天”用上声“先”韵,轻松,惬意,似在幽抑中透出了
光明。这光明乃由眼前景、当年情组成。音节由幽抑而至轻快,景物却由室内的
华丽转为室外的凄清。华丽的现在不等于有了幸福,凄清的过去却因为有了爱而
显得充实。这也是一组矛盾,却透出了艺术乃至人生的辩证法。
下阙过渡到对女子的正面描绘。“藕丝”写衣饰,用“秋色浅”匹配,仍以
淡色为主,与水精帘、颇黎枕遥相呼应。“人胜”写女子头上的装饰,“参差剪”
喻指高低不平的花形装饰,富有立体感。满头配饰,浓丽华艳,与暖香、鸳鸯锦
相关联。香红,在这里指的是花,但红以香衬之,有颜色也有气味,两鬓插花,
色彩鲜艳,香气袭人。“玉钗头上风”,头戴玉钗,两鬓插花,满头装饰,在风
中摇曳,给人以袅袅翩翩之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的想象与美感。下闺虽写人,
但人物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作者只是借服饰、装饰摹写出人物在其间的感受。
温庭筠的词题材狭窄,思想性不高,然而艺术成就斐然。清代的刘熙载曾在
《艺概》中给予温词以极高的评价,他说:“温飞卿词,精妙绝人。”他的词成
为成功脱离开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并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本风貌。
/* 48 */第三部分海内声华并在身,筐中文字绝无伦——元稹
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
———白居易《酬微之》
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
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陈寅烙《元白诗笺证稿》
元稹,字微之,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
稹25岁(贞元十九年,公元803 年)时,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俱授秘书省
校书郎,从此订交。而在史书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诗筒传韵的风雅趣事。其间,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二人诗筒往来,唱和甚富,
酬唱频繁。所谓“诗筒”就是将诗放在竹筒内,以诗代书,往返传递,互致问候,
互通章讯。白居易《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拣得琅琊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粉节
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