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大唐西域记》更是研究我国西北边区民族历史地理的不可缺少的材料。
它所记述的100 多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中,有一部分在我国新疆境内,对这些边
区兄弟民族的记载,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史不绝书,但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具
有丰富内容的实不多见,其中不少记载是举世无双的。同样《大唐西域记》对于
研究7 世纪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伊朗以及更远地区的历史状况
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近代从事中亚、南亚历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学者,无
不把《大唐西域记》作为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史料,欧美、日本等海外学者都曾对
此书进行过翻译和研究,足见其价值之高。
《大唐西域记》的诞生,是中外交通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大唐西域记
》以其亲见亲历的特点以及详实丰富的内容,在中外交通史和世界地理史上写下
了不朽的篇章。
/* 51 */第三部分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
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
的偈表现了后一句。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部分,称为“三藏”。其中,“经
藏”是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口气叙述的典籍:“律藏”是约束佛教信徒言行的戒律
:“论藏”是佛教学者从理论上解释佛经的著作。在浩繁的中国汉文佛籍中,只
有一部被称为“经”的,这就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
慧能,也叫惠能,生活在唐太宗贞观至唐玄宗先天年间,他的经历充满了传
奇色彩。慧能家居岭南,3 岁丧父,家境贫寒,目不识丁,以砍柴卖柴为生。在
2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卖柴回家的途中,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听后
若有所悟。他问读经人是从哪里学来的,回答说是从禅宗五祖弘忍处学的。于是
他就辞母离家,投奔佛门,来到弘忍讲法的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冯墓山寺院,
要拜弘忍为师。
弘忍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一身南方少数民族打扮的年轻人,问他:“你是什
么地方人,到我这里来干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到这里来是为了成佛。”
弘忍又问:“你是岭南人,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的区别。我南蛮之身虽然与
您这尊贵的和尚之身不同,但您与我的佛性有什么区别呢?”
慧能的回答,实际上提出了人人都有平等的佛性的根本主张,深得弘忍的赏
识。慧能就这样留了下来做了一名行者。他的主要工作是做担水、舂米等杂役,
在体力劳动之余,才能去听弘忍讲法。8 个月后的一天,弘忍召集全寺僧众,要
每人写一偈(佛经中的唱词)。当时弟子中学业最佳并以当然的继承人自居的神
秀在墙上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里的“菩提”、“明镜”都是指佛性。这是说,人人都有佛性,但要觉悟
佛性而成佛,需要长期不懈地修炼。
对于此偈,众僧均赞不绝口,唯独慧能不以为然,也作了一偈。由于他不识
字,只好请人代书于神秀那首偈的旁边。偈曰:
菩提本如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在慧能看来,人们觉悟佛性而成佛,根本就不需要长期修行。弘忍对慧能的
偈十分欣赏,认为他才真正领悟了禅宗真义,决定将慧能定为继承人。于是,他
秘密传授给慧能《金刚经》,并将代代相传的法衣(袈裟)传给慧能,作为嫡传
的凭证。弘忍知道神秀一派会加害慧能,要他返回岭南以待时机。16年后,弘忍
已死,慧能拿出法衣,以弘忍继承人的身份开始在广东曹溪宝林寺讲法。他在此
间讲法30余年,影响很大。与此同时,神秀也在北方传教,形成了禅宗南宗与北
宗的对立。慧能死后,他的弟子神会等人对他的思想大力宣传,南宗影响逐渐战
胜神秀一派,成为禅宗正宗。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慧能的代表作《坛经》也被
称为《六祖坛经》。
《坛经》是慧能应邀到韶州大梵寺,为千余僧众讲法的内容,由他的弟子法
海集记整理成书。《坛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现在的研究者认为,
在敦煌发现的抄写本与法海原稿最为接近。这个抄写本为一卷,12000 余字。
《坛经》系统记述了慧能所创的佛教哲学。它阐发了“心即真如”的佛性论,
提出了“顿悟成佛”的方法论。据此,慧能把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距离极大地
缩短了,把由现实世界进入彼岸世界的方法也极大地简化了,在佛与众生之间,
只有“一念之差”。所以《坛经》最后导出了“凡夫即佛”的宗教结论。
《坛经》这一套新的佛教哲学,以极其简洁明快的方式,确立了新的成佛途
径。按照这种方式,广大民众不须修行,不必读经,只要克服“一念之差”,即
可得道成佛。这无疑强化了佛教的吸引力,顺应了唐代中国佛教世俗化的历史趋
势。正是这样,慧能学派获得了众多的拥护者,成为唐代中期以后最有生命力和
影响力的佛教宗派。人们至今还在用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成语,便典
型地反映了《坛经》精神在民众中的深刻影响。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它经历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作为一种外
来文化,它的有生命力的内容长久地积淀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思想,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多方
面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看,《坛经》所高扬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心性之学的重要崛起,上直承孟子,下开启宋明哲学。
以《坛经》为代表有禅宗思想,强调心灵的觉解和领悟的直觉,对于中国古
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唐宋以后的诗人画
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往往通过对山水草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呈现出心灵的跃动
与精神的追求,真可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沈括《梦溪笔谈》),“一点
尘动,是心所现”(沈灏《画麈。笔墨》)。他们把直观、领悟作为一种真正体
现了审美情趣的创作境界和创作方法,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重视对自然的体验、意
境的追求、灵感的妙悟、凝练含蓄的表达,出现了“禅诗”、“禅画”之说。这
种新的艺术精神,规定了唐宋以来诗、画风格及表现方式的发展方向。
/* 52 */第四部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王灼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
宋倚声家初祖。
———冯煦
晏殊(公元991 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自
幼聪慧过人,7 岁能文,14岁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后来官运亨通,宋仁宗
朝,官至宰相,他喜欢吟诗作词,没有多大政绩,但对后学颇能提携,范仲淹、
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作很有成
就,虽然内容上不过是歌儿侍女、风花雪月的,而且充满了富贵气息,但表现手
法很含蓄,用词造句工稳,语言婉丽,意境优美高雅,风格蕴藉绮靡,颇受南唐
冯延已的影响。《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
思”。著有《珠玉词》。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
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
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
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
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但是,晏
殊作为一个太平宰相,大部分时间用在宴宾待客、饮酒赋诗之中,加之把填词仅
当做资助谈笑的“呈艺”,因而其词的思想内容必然狭窄贫弱,多写些流连光景,
歌咏闲适的作品。但在这些作品中晏殊仍有一些创新,如在词中融入了更多的主
观情感和个性色彩,更注重描写心绪,更多地把自己的身世、学养、情感、襟怀
写入这些传统题材中,因而士大夫气、文人气显得更浓了。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
术性上。晏殊词在艺术风格上受冯延已影响最大,深得冯词“俊”的特点,并将
其发展得更为含蓄典雅、圆融温润。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
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
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殊词擅长脱于鄙俗而写出气象,特别是善于以淡雅之笔写富贵之态,以清
新之笔写男女之情,显得神清气远、蕴藉雅健。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
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
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他曾
自诩道:“余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如‘梨花院落溶溶
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吴处厚《青箱杂记》)
晏词还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
蕴凄婉的心绪,其高妙者还能在其中暗示出对人生的理性把握,因而显得意境格
外高远。如: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本篇上片写“对酒当歌”,下片则近于“去日苦多”之感。持酒听新词,意
兴无穷,但突然记起:去年亦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柳柔花香、亭
阁楼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西下的夕阳触动时日难追之感,酒酣之时亦未免慨叹。花落水流,美好事物的衰
亡不可抗拒,但燕子去而复来,春天又到,燕子能回,青春小鸟却一去不归,酒
阑人散后,未免带着莫名的闲愁在小园花径上独自徘徊。通过对自然景物变与不
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对宇宙人生“无可奈何”、难以名状的愁怅
之情与若即若离的理性感悟。
本篇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著名,作者自爱其工,又
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中。这二句藉着充分的美感联想,产生广泛的象征性。“落花”
的衰亡、无情,“燕归”的新生、有情,充满辩证法,思想意蕴远远超过字面形
象。且又充满回环起伏、抑扬跌宕的艺术美感,用了许多虚词,意味却异常深长。
因而,虽是“触着”之句,却是对人生哲理品味中“妙手偶得”的感悟。
晏殊由于在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很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
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
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
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
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
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
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
是极其尊崇的。
/* 53 */第四部分白衣卿相———柳永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
而祝之。
———宋翔凤
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
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刘熙载
想起柳永就会想起夏雨秋荷云淡风清,想起江水烟波断桥幽径;就会想起一
个唇红齿白的青年如玉树临风,翩然吟哦在江南水乡楼阁,桨声灯影之中。对于
大多数读者而言,柳永已经作为一种风流文人形象的经典而存在:“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有红颜知己依约丹青屏幛,有狂朋怪侣遇途当歌对酒,有春江
秋水细听莺声燕语,有脆管繁弦歌吹梦幻五湖烟浪一船风月,“蝇头微利,蜗角
虚名,毕竟成何事”。但,也或许,这只是我们美好的想像和寄托,但无论如何,
对于读者而言,柳永的确是个美好而必须的存在。下面,让我们暂且抛开这些感
性的思悟,对柳永的人柳永的词作个客观而真实的了解。
柳永(公元987 年—1055年),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
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
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他自
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
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柳永的《乐章集》传词将近200 首,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其一,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宦途失意羁旅飘泊的感受。这类词通常上片
写景,铺叙具体入微,融情于景,在萧条冷落之中寄托着游子天涯沦落的失意和
哀伤。下片抒情,怀乡和怀人融为一体。如其名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
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
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他真实地描
述了离别时的情景,“执手”两句,以白描手法表现情人相别的情状,语简情深,
极其感人。作者又用想像的画笔,以景物点染,绘出别后及未来岁月一幅幅凄凉
的生活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既写出了离别的背景、过程、场面,又
写出离别时与离别后的凄切、怀念、苦闷,层次繁复而分明;又时而由景生情,
时而化情为景,达到了情景的高度结合;还能刻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