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只梨而不得,旁观者买一只赠之。老人吃罢,用锄头在地上挖个坑,把吃剩的
梨核中的种子放进坑里,浇上讨来的一壶开水。眨眼间,地上冒出一片小绿芽,
长成一棵小梨树。不一会儿梨树开花,结果,梨子成熟。老者将梨分赠大家。吃
完以后,老者举起锄头将树挖倒,把它持作拐杖离去。卖梨者只顾看热闹,这时
发现自己手推车上的两筐梨子全没了,方才明白老者是个农夫打扮的术士,他树
上的梨原是自己车上的梨。急忙追赶,术士不见,只找到了他扔掉的树干拐杖,
这才发现它是自己接在遮阳伞上的那根棍子。
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来自蒲松龄家喻户晓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 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
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
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
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
》、《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
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
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
道士》等。
蒲松龄(公元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蒲松龄从
小有文才,可惜年长后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在家中教书
为业,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自言“才
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
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76岁过世,所著有《文集》4 卷,
《诗集》6 卷,《聊斋志异》8 卷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它们一方面把花妖狐
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他的花妖狐魅大多秉具人
情,和霭可亲;但又行动鹘突,擅长形变,并非常人。这种因素促使作品想像丰
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
以婴宁为例,真个是她到那里,笑声就跟到那里。作者在描写花妖狐魅所幻化的
人物时,常能掌握妖魅原型的特点,也有助于人物的个性化。如《绿衣女》中写
绿衣女是“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其声娇细,活画出一个绿蜂幻化的
女子形象。
故事情节倏忽变化、离奇曲折,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聊斋志异
》虽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
的曲折有味,以紧紧吸引读者。如《西湖主》中陈弼教在洞庭湖中遇风翻船,逃
到岸上,误走入湖君妃子的园亭。当他在花丛中偷窥到公主之后,不觉着迷,正
巧拾到公主遗落的红巾,便在上面题诗。公主派来寻找红巾的女子发现后大惊曰
:“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鸦若此,何能为地为。”生失色,哀求脱免。
女曰:“窃窥宫仪,罪已不赦。念汝儒冠蕴藉,欲以私意相全;今孽乃自作,将
何为计!”遂皇皇持巾去。
读到这里,人们为陈生捏了一把汗。但当这女子第二次来时却传来“公主看
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的消息,心情也随之一松。过一会,这女子又来送酒食,
但是“公主不言杀,亦不言放”。正当令人悬念之际,却又传来噩耗:王妃见巾
大怒,祸不可测。跟着是“数人持索,汹汹入户”。人们不禁又担忧。可是却出
现了意想不到的场面:
内一婢熟视曰:“将谓何人,陈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
白王妃来。”返身急去。少间来,曰:“王妃请陈郎入。”
结果王妃见了陈郎,当面把公主许配给他。原来陈生曾在洞庭湖中释放一只
被捕的猪婆龙,龙即王妃,婢即衔龙尾同时遇难的小鱼。作者在这个简短过程中
安排了曲折的情节,一收一纵,步步扣人心弦。
《聊斋志异》还善于描写景色,不只画面鲜明,而且常常造成一种气氛、境
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聊斋志异》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
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
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聊斋志异》刻画人物注意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安排情节注意故事的曲折有味,文
章的波澜起伏,语言的摇曳多姿。
/* 89 */第六部分避席畏闻———清朝的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徐骏
诗人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此
诗反映的是那时文人做文章只为谋生存,提及文字狱,就面有异色,真是谈虎色
变。其实文字狱古已有之,只是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
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那时,封建统治者动辄指斥人们“语
含怨望”,“狂悼讥刺”,大兴文字之狱。揭发检举此类案件者有功,隐瞒不报
或办理不力者有罪。一时告密诬陷之风大盛。有些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告密
邀功;有些人挟嫌诬陷,以报私怨。文网密布,冤狱频起,文人士子人人自危,
惟恐一不小心,陷于罗网,或是受到株连,祸从天降。
清代的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愈演愈烈,前后100 多年,有案可
查的大小案件不下100 起。在这些案件中,被判处死刑的200 多人,受到株连而
被判处各种刑罚的更不可胜数。文字狱的“罪犯”,既有政府的官员,也有各阶
层知识分子和平民,上至朝廷大员(包括个别的满洲贵族),下至一般生员、乡
愚迂儒,以及江湖术士、轿夫、船工等等。在清朝前期,大体上说来,随着政治
形势的演变,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下降,文字狱打击的对象也随着发生变化。
在康熙、雍正年间,主要打击汉族上层分子和政府官员。目的是镇压反清力量,
排除政府内部的异己势力。而到了乾隆年间,主要为了打击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
百姓,同时也株连各级官员。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压制反动力量,强化中央专制统
治,变本加厉大兴文字狱。正是在编纂《四库全书》,大肆宣扬文治之际,趁机
各处搜集书籍,也焚烧、毁掉了许多稍有反动眉目的典籍、著作。文字狱因此达
到了高潮。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十年间,因文字狱而产生的案件就近50起。
早期最大的文字狱案件,是庄氏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都是由于编写前
朝、当朝的历史而招祸的。可看作是一次有意识的小题大作,其目的是给具有反
清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一个暴力的威胁。而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曾静之狱,算是
清代文字狱中唯一的谋反案件,但是其实并未有真正的行动。这个反抗的力量是
十分微弱的。
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狱首先发生在康熙一朝,共有两起:一起是“明史狱”。
浙江乌程(今吴兴)富商庄廷拢买得邻居明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遗稿《列朝诸臣
传》,邀集许多名士加以编辑,并增补了明末天启、崇祯两代史事,其中多有指
斥满洲的文句,定名为《明书》,作为自己的著作。书中直书清朝先人的名字,
指斥明将降清者为叛逆;不使用清朝年号,而用南明永历等朝的年号。书编成后,
庄廷拢已经去世,其父庄允城将之刊行。不料有人向朝廷告发,庄允城被逮入京,
死于狱中,庄廷拢被掘墓开棺焚骨,所有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
都被处死。先后因此狱牵连被杀者达70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
另一起是《南山集》狱。方孝标曾经到云南在吴三桂部下做官,后来及早投
降清朝而免除一死,著有《滇黔纪闻》等书。戴名世见其书,在所著《南山集》
中加以引用,被认为有“大逆”语。其实二人著作并无什么诋毁清朝的“大逆”
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为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
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略微倾向明朝的口气叙
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以同情。结果此狱也波及数百人,戴名
世被斩首,方孝标已死被戮尸,两家男子16岁以上者均被杀,女眷等则被没收为
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军到黑龙江。
清代文字狱中惟一的谋反案件,吕留良、曾静之狱,发生在雍正皇朝。吕留
良是一个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就在家里收子弟教书。有
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后来他索性到寺院里,剃头当和尚,躲在寺
院里著书立说。书里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
留良死后,更没被人注意。湖南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
分敬佩,就派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的文稿。张
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
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俩人见了面,4 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
并商量怎样推翻清王朝。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
兵权,颇受重用。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曾静写了一封信,
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收到信后,大吃一惊,在威逼张熙交待同谋不成之下,
假装答应,张熙于是将他们的计划、主谋人员一一交待。岳钟琪马上上奏雍正,
报告这起谋反事件。雍正帝将他们严加查办。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
坟刨了,棺材劈了,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
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文字狱高潮已经过去,还发生了所谓《笃国
策》案。由于乾隆时代社会趋向稳定,文字狱引起挟嫌诬陷,株连亲故,造成人
人自危、上下猜疑,这对于巩固满清统治秩序并不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
治者调整了以往的政策,延续100 多年的文字狱,在乾隆后期终于告一段落。
/* 90 */第六部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
热。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
蝶。
———纳兰性德《蝶恋花》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
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
水。
———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
题引中第一首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词作凄美,却依然清灵。词人仰望
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他高声叹息:“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
“环”似满月,“玦”似缺月。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
寒碧,漾起许多情思。“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进一步梦想那一
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词人在《沁园
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
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
不知何以得此也。“由此处看出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无
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
依然,一片凄清。”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对着秋坟,他痴心地
发愿:泪尽歌毕,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双蝶,到来春,万花丛
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摆脱悲哀,永远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
认取吧。
纳兰性德(公元1655年—1685年),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
之讳,改名性德。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
岁入太学读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却因病没
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
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
的赏识。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
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织》。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
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
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
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
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以小令
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
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问世,时年仅24岁。继而,另一
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
面。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
难以体察的矛盾境地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
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官场的厌倦,对富贵
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
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的自然和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
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挽惜不止。纳兰性德的
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
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
纳兰性德的《纳兰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纳兰性德词情真意
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