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舍以文言夹杂白话妙趣横生的笔锋书写了《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
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怡,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
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才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
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
每购奖卷,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践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不
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
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
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
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自传句句含情,表现了老舍谦虚质朴,开朗乐观的性格。在英国相田任汉语
教师其间,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狄
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
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30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
了自己的重头戏《骆驼祥子》。长篇小说《骆驼样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1899年—1966年)的代表作。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
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
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
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
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
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3 年奋斗,
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
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
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
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
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
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
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
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
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
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的一种变形反映。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
之情,但同时也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
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
己身上。”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悲剧命运,在读者面前展示一个强人横行霸道,弱
者坐以待毙的吃人的乱世。同时,更微妙的是,小说还具有象征性色彩,在剖析
人们“吃”与“被吃”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暗示。作者笔下的剥削者是肉食动物,
被剥削者是草食动物,这衣冠礼仪的人类社会,恰好是一个以强凌弱的动物世界。
老虎是兽中之王,而作为剥削阶级代表的刘四爷,父女全是“属”虎的。而祥子
却是骆驼,骆驼是草食动物,而且是大牲畜中最老实的,性格最坚毅,力气最大
的。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生活在一起,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
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以一批
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打破了这种局面。《骆驼
祥子》是一部意蕴极为深刻、丰富的作品。它决非仅仅描写了城市贫民的贫困和
难以翻身,而是主要通过对祥子这个悲剧形象的塑造,从经济处境到爱情婚姻状
况,直至精神世界的变化,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不仅如此,
小说对于造成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的揭示也是相当全面和深刻的。《骆
驼祥子》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
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骆驼祥子》最初发表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1955年1 月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
第二十四章的全部。80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
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 100 */ 第六部分有爱有一切———冰心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
我们喜欢冰心,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
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
———巴金
在我国众多现代作家中,有个人的文章尤富爱意;她有很多著作不但受读者
喜爱,也受作家们的尊崇;她虽然已是文坛元老,却从不肯停笔直至生命的最后
时刻,她就是著名现代女作家──冰心。1999年3 月19日,首都各界人士送别世
纪老人冰心,大厅中没有哀乐,却依然满溢哀情,人们向安眠于花丛中的她,献
上一枝枝玫瑰色的祝福。在大厅的正中,挂着冰心手书的字幅:有了爱就有了一
切。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在福州。1923
年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获文学学士学位和金钥匙奖。毕业后,赴美国威尔
斯利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清
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后来又在云南呈贡师范学校和日本东京大学任
过教。1919年,冰心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发表,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
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由于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
》,同时也创作类似的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
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成散文集《寄小读者》。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
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
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
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冰心小说创作的题材,多从家庭而来,她从父亲讲过的一些故事与个人的生
活时间与日常语言中汲取创作的源泉。没有他人干预,也没有忌讳,心之所至,
想到便写,这是冰心当时的写作状态。除小说之外,她的作品还有另外两种形式
:随感和小诗。《笑》《山中杂感》等等,都属于随感之类的文章;而随时随地
用小纸头记下的思想闪光之类的不规则的长短句组成的诗集———《繁星》与《
春水》,给读者一个全新甚至陌生的感受。冰心的这些小诗从古典文学中脱颖出
的现代美,从短小的诗行中流露出抒情式的哲理,令人倾倒。那时,许多人都学
着冰心写小诗,包括一些著名文人如宗白华、苏雪林、巴金等,形成了一个“小
诗运动”。
形成冰心这一时期文学高峰的,还有一部带有游记性质的散文集《寄小读者
》。它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成为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儿童育教性文学作品。
冰心以平等的心态,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到美国去和在美国留学时的有趣
的故事和情景,长久以来成为许多小读者的心爱读物,甚至成年人也从中得到新
与美的享受。
冰心的小说,文笔清新,简洁却富有韵味,勇于实践,在促成我国的文学从
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表现出了作者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与
敏锐的对现代语言的掌握,有着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她的文章的作风,文学造
诣之高超得到了很多著名作家、学者的赞许,其中胡适先生对冰心作品评价道:
“冰心女士曾经受过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古文根底,因此她
给这一新形式带来了一种柔美和优雅,既清新,又直截。”“不仅如此,她还继
承了中国传统对自然的热爱,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利用形象,因此使她的风格既
切实无华又优美高雅。”巴金先生对冰心本人是这样评价的:“我们喜欢冰心,
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
母爱。”
冰心的创作,从“问题小说”到现代白话散文,从《繁星》、《春水》到《
寄小读者》,以文体与语言的形式而论,都具有开创的性质,语言清丽、自然并
夹杂着古汉语韵味,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点与个人叙述风格的文体。而以文本
的内容而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写作的基本母题,体现为对爱与美的
礼赞、追求与思考。“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
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
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正如本文的题目所言,冰心的文章透彻地反映
了她本人对爱的信仰。早在30年代,郁达夫就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
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她)对父母之爱,对
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
泉水似的柔情。”而她结婚后,作品显著减少,关于爱的哲学的论调少了些,却
比以前有更多的现实感和较为厚实的社会内容,主要有散文《南归》、《分》、
《姑姑》等。
冰心80岁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创作,从《空巢》到
《桥》到《万般皆上品》到《落价》到《远来的和尚》,都深刻而尖锐地切入到
实际问题中。她也写了大量回忆录与散文。晚年的冰心文字炉火纯青,不饰雕琢,
自然天成。像《绿的歌》、《霞》、《我的家在哪里?》等文,熟透而至美,读
之爱不释手。
曹文轩曾说:“冰心老人的去世,在一段时间内,会在文学和教育界留下空
白感,一方面这是由于她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冰心先生始终
与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
/* 101 */ 第六部分风华绝代啸文坛———钱钟书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
愿望大多如此。
———《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
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
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
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公元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
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
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后
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钱钟书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博
古通今,他也曾讲过:“东海西海,心理枚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而且他
还具有滔滔不绝的口才,非凡的机智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
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有位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见
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来自各个国家,
不远万里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惟恐不及。曾有一次,一
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
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他那震烁中外的文学巨著《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
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
》),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
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
惟一一部长篇小说。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在《围城》初
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
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
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
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
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
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
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
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众生相。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
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
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
这都是这部讽刺小说的成功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
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
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
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
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
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
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