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

第17章

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础。 

     其次,发展学校体育。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特别强调发展学校的体 

育运动,政府制定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规定学校必须把体操、游戏和 

运动作为体育的主要手段,每周两节体育课,并大力加强校外运动场、夏令 

营、俱乐部的活动。有关部门还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要求进行了体育教材的 

研究工作,学校体育初具规模。 

     此外,体育师资培训工作也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918年,莫斯科中央体 

育学院成立,1919年,彼得格勒体育学院成立。同时,军训总部也设立了运 

动指导人员专门培训班。大批专业体育机构不断涌现。 

     第三,发展运动项目,开展运动竞赛。苏维埃创建初期的体育运动面临 

极端的困难,但是经受过战争磨难和锻炼的苏维埃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 

业的道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逐渐摸索出一套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新 

型体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体操、田径、滑雪、球类、举重等运动项 

目,开展起各种运动的竞赛活动。 

     体操是当时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是准备应征入伍青年进行军事训 

练的必修科目。其训练内容主要是队列练习、自由体操和器械体操。 

     田径运动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开展得最早、也最广泛。1918和1919两 

年,当前线尚在激战时,这两个城市就各自举行了自己的田径运动会。虽然 

参赛运动员很少,比赛成绩平平,但它对于发展和普及苏维埃的田径运动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滑雪运动与前线战争有密切联系。苏俄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又有积雪 

皑皑、人烟罕至的深山老林,为广泛开展滑雪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 

件。 

     在球类运动中,足球是最受人喜爱的运动,一些大的文化都市、如莫斯 

科、彼得格勒、敖得萨、明斯克等,每年春秋季节都要举行市级足球锦标赛。 

几乎所有的军事训练部、俱乐部、以及各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足球队。 

     举重也是苏维埃青年人喜爱的一种运动。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大城市都 

建有举重俱乐部。1918年,举行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举重锦标 

赛。A·B·布哈罗夫是当时最著名的选手,就是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他也一直 

是前苏联举坛的风云人物。 

     虽然,在俄国苏维埃创建初期体育的发展不能不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甚 

至有的运动的开展就是以军事训练为中心而设立的,但是,从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体育的根本目标来讲,苏维埃的早期体育并未脱离这个原则和目标,它 

始终是“以青年一代的身体和精神力量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正是坚持了 

这样的原则,苏维埃的体育事业不仅有了良好的发端,而且日益走上强国的 

道路。 



                    5。俄国苏维埃创建初期的卫生事业 


… Page 70…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一方面面临14个国家的包围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也威胁着年青苏维埃的生 

存,国家处于极端困难之中。在这种形势下,苏维埃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无 

疑是为部队提供医疗卫生保障、消灭流行的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 

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1918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人民保健委员会,并设 

立了流行病防治特别委员会,采取了群众性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1919年在联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的卫生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改善居民卫生条件,保护水源、土壤、大气,增强营养,建立卫生法规,保 

障居民普及、免费医疗等。党制定的这一系列卫生政策为消除战争造成的卫 

生方面的后果,为发展苏维埃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保证。 


… Page 71…

                         五、亚洲文化教育的发展 



                                1。亚洲教育 



     1870至1918年,是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突飞猛进、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 

武力侵略,文化输出、文教侵略也开始了。但是,东方人民并不屈服于外国 

压迫而奋起反抗,勇敢地进行民族救亡斗争。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为促进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 

其中兴办教育、改革教育的要求尤具有突出的地位。于是,在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大规模冲击东方文化,并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逐渐融入东方文化、深刻 

影响东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开始发展了。 



      (1)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殖民教育,亚洲人民反殖民教育的斗 

争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用武力敲开了日本、中国、印度等 

国家的大门,强迫这些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在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兴 

教办学,进行文化侵略。 

     在日本,从美国海军副主将培理率领四艘军舰侵入日本浦贺湾,迫使幕 

府开港始,日本便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此日本受到荷兰、俄国、美 

国、法国等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这些列强在 

日本建立租界,行使治外法权,进行文化渗透,……日本民族陷于半殖民地 

化的危机之中。这不仅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社会内部 

的阶级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 

     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经济的剥削,造就为殖民统 

治服务的又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实行了普及教育制度,并建立了各种职业 

学校。美国入侵后,为大力推行文化侵略政策,又建立了美国式的教育制度, 

颁布了教育立法,成立了教育局,在各省创办中学,1908年建立了第一所国 

立高等院校——菲律宾大学。 

     在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为需要一批当地人作为殖民政府的文官和洋 

行职员,发表了《殖民地教育状况报告书》,并设立视学官,对英文学校进 

行管理和监督。 

     在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政府开办小学,以荷兰教育模式创办中等教育, 

一些荷兰私人企业还建立了少量大学。 

     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文化侵略,尤以对印度和中国的侵略为典型。 

     印度是在1849年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的。随着殖民统治的加强,殖民 

当局的行政机关、法院和工商企业中都逐渐需要雇佣印度藉人员,这就迫使 

英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在印度推行现代教育。 

     首先,制定强化殖民教育的政策。英国对印度殖民教育的政策的确定, 

是以1854年议会通过的所谓“伍德教育文告”为标志的。但“文告”中所提 

出的对发展印度教育的一系列意见,印度政府并未完全认真付诸实施。因此, 

1882年英国任命了一个以威廉·亨特为首的教育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也是美 

国直接在印度建立的第一个教育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印度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 


… Page 72…

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具体有:强调初等教育,主 

要是公共教育,为对学生未来的实际生活有所帮助,开设农业、财会、医学、 

急救等课程。同时为提高初等教育水平,还发展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方面, 

强调政府要增加拨款,课程分为甲乙两种,特别提出在中等教育阶段,英语 

要作为教学用语。对于高等教育,委员会强调应根据各地情况,由政府资助 

开办一些多种课程的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品德,应编写宣传宗教原则的书籍, 

规定只有那些受过欧洲大学教育的人,才能被任命为高等学校的教师。 

     亨特委员会的意见和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 

和中等教育的改进,其实质仍是从英国的殖民统治需要出发的,是对印度殖 

民教育的强化。 

     其次,制定发展印度殖民教育的措施。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为了垄断 

资本的利益,加重了对印度人民的剥削,加之连年的病疫和灾害,使印度经 

济受到重大破坏,人民更加贫困。学校大大减少,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而 

发展民族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殖民者为了巩固其在印 

度的殖民统治地位,除了进一步拟定发展殖民教育的政策外,又制定了在教 

育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1902年,英帝驻印副王寇松任命了一个“印度大 

学委员会”。他认为,要培养殖民统治所需要的上层知识分子,就必须创办 

理想的大学,以鼓励和发展知识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性格特征。为此他决定 

对当时的孟买、加尔各答等几所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伦 

敦大学在印度的“幅本”,并强调要加强大学的管委会和评议会,改善大学 

的课程和考试制度。 

     1903年,寇松草拟了一份“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就扩大大学的领导成 

员、加强其权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英殖民当局为培养殖民统治所需要的各种中高级人员,以及为了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印度上层阶级谋求公职的愿望,不仅力主对原有的几所大学进行 

改造,而且在1916年和1918年又先后创办了卡希印度大学和奥斯曼尼大学, 

并于1917年成立了一个由英国利得斯大学付校长M·瑟得勒博士为首的“加 

尔各答大学委员会”,它虽然主要是考虑加尔各答大学的改进,但实际上涉 

及的是整个印度的大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妇女教育等问题, 

还对大学专业设置、学位和师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在发展中等教育方面,英国殖民当局特别是“加尔各答委员会”给予了 

重视。他们认为,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柱,要改进大学教育,必须 

同时改进中等教育。为此,“加尔各答委员会”建议印度中等学校的课程要 

多样化,应该提供工程、农业、商业、医学、科学、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教 

学,各省应设立中等教育处,加强对中学的管理。 

     总之,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巩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的殖民教 

育的控制是全面的。他们不仅有殖民教育的政策,还有殖民教育的措施;不 

仅建立了殖民教育的机构,还强化了对殖民教育的督导,印度教育完全置于 

英国殖民者的控制和统治之下,这就严重地打击并消弱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感 

情,遏止了印度教育的独立发展。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始于鸦片战争。它们通过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纷纷来华开设教堂、学校、医院等进行侵略活动。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外国侵略者进一步利用教会学校实施其奴化教育,并配合其政治、军 


… Page 73…

  事、经济的侵略对中国新教育的发展进行全面控制。 

       首先,建立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各教派在各地 

  区所办的学校逐渐进行合作,成立了一个中央的联合机构,借以增强其文化 

  侵略活动。 

       其次,制定开办教会学校的目的。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最终目的 

  如同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一样,是要使中国变为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 

  地。办教会学校就是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重要手段。 

       无论是早在1877年第一届“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登州大学校长 

  狄考文发表的论文中,还是在1890年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传教士第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发言中,都明确指出,开办教 

  会学校就是帮助传教士传教,使人信教,最终使全中国以及全世界“基督化”; 

  就是要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和教师,并通过他们来控制未来中国的发展。 

  所以,培养服从帝国主义的知识干部,是教会学校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一 

  点。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愚弄、欺骗广大的 

  中国人民,最终使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传教士愚弄、欺 

  骗中国人民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有的通过极力否定中国民族文化,来使中国 

  人养成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为其侵略目的服务;有的通过丑化 

  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说成是没有“文明教化”的劣等民族,来为帝国主义 

  侵略进行辩解;还有的利用宗教迷信或宣传各种各样的反科学的唯心主义世 

  界观来达到愚弄和麻痹中国人民的目的,使中国人民放下斗争武器,对侵略 

  势力“和爱”,甘心情愿地为帝国主义效劳。 

       19世纪末期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策划瓜分中国,使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 

  的阴谋时期,因此,它们在中国开办教育就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罪恶的政治阴 

  谋。它们企图通过教会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联合机构来直接控制整个中国教育 

  权,培养服务于它们的知识干部,愚弄和欺骗中国人民,按照它们的旨意来 

   “改造”中国,使中国走上殖民地化的道路。 

       第三,确定以宗教为中心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用书。教会学校主要开设宗 

  教课,它是一切学科的中心。此外,为了宣扬宗教,吸引学生,培养为其服 

  务的知识干部,培养可以控制中国社会向有利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学 

  生,也开设语文、自然、史地等课程。狄考文讲的很明白,“我们就要准备 

  好我们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胜过中国的旧士大夫, 

  因而能取得旧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成为社会上和在教会中有势力 

             ① 

  的人物。”由此不难看出,教会学校把这些学科列入课程的真正目的。后来, 

  教会学校又增设了英语,其目的是以学习英语为诱饵,吸引中国有钱的或官 

  僚家庭的子女来教会学校读书,从而对青年学生灌输宗教迷信和亲外、崇外 

  的思想。 

       教会学校为了便于宣扬宗教,所用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自己编写,如初小 

  用的《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圣道问答》等,高小用的《福 

  音史记课本》、《旧约史记课本》等。此外,他们也编译一些中国近代早期 

  的自然科学教本,如狄考文的《笔算数学》、《形学备旨》、《代数备旨》、 

  付兰雅的 《三角数理》、《数学理》、《代数术》、《格致须知》,潘悦文 



① 参阅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62 页。 


… Pa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