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参阅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62 页。
… Page 74…
①
的《八线备旨》、艾约瑟的《重学》等,这些科学教本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宣
②
扬宗教,“注意上帝、罪恶、赎罪这些大事”。
第四,增设教会学校。外国侵略者 1876年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共有
350所,学生总数5957人。到1889年,学生总数达16800多人。1898年,
仅美国传教士有155个教会和849个分会,4万多名中国教徒,1032所初等
学校,学生16000多,7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819人。当时许多比较有
名的学校如广文书院(1917年发展为齐鲁大学)、文华书院(1910年发展为
华中大学)、南京汇文书院(1911年发展为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圣约翰书
院(1905年发展为圣约翰大学)、格致书院(1916年发展为广东岭南大学)、
北京汇文书院、潞河书院(1919年合并为北京燕京大学)等都是美国传教士
开办的。
除了基督教开设的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外,还有天主教教会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天主教学校多属小学性质,附设在教堂内。
外国侵略者利用他们自己开办的教会学校来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关键的问题是要派遣得力的传教士。那些被派到中国的传教士常常以“宗教
家”、“教育家”的身份同情“维新”,进入维新运动内部,极力把维新运
动引导到殖民主义道路上去,1870年由美国浸礼会派遣到中国山东、山西进
行传教的李提摩太和 1859年来华传教的美国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就是这个时
期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突出代表人物。
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侵略,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他们勇
敢地进行了反殖民主义教育的斗争。
在印度,19世纪70、80年代,由非贵族知识分子瓦苏德夫·巴尔万特·幅
德克领导的反封反殖斗争,不仅揭露、抨击了英国殖民者在政治和经济上对
印度人民的压迫和掠夺,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殖民统治,而且他还在斗争中
领导创办学校,在青年中进行反殖民主义教育的宣传。资产阶级的左翼人物
博隆纳特·线德拉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把一切英国的东西都抛弃的时候
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建立民族的学校和学院、民族的报刊、民族
①
的银行……等等。”力主独立发展印度自己的教育。以喀·钱·森为首的一
些激进的印度教徒为了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运动,成立了新的印度教改革团
体——“印度梵社”,认为“教育是摆脱国内现有一切邪恶的主要方法”,
倡议兴办学校,希望印度青年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主张和活动反映
了民族的觉醒。以穆罕默德·尤斯米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徒则提出要反对英国
的殖民统治,同时又主张把反英宣传和普及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在德欧创办
的宗教学院,既不开设英语课,又对学习的人没有任何宗教和财产的限制。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来摆脱殖民化,来激发和联合人民的反英斗争。1885
年成立的代表上层资产阶级和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地主阶级利益的印度国民大
会党,进一步揭露和抨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出要求得印度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和增加参政机会,必须反对殖民教育,发展印度民族的现代教
育。
印度反殖民主义教育的斗争,推进了印度民族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民族教
① 参阅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64 页。
② 同上。
① 参见腾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第62 页。
… Page 75…
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斗争中,出现了以圣雄甘地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那种既主张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资产阶级的民
主自由思想,又主张不脱离本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而强调要进行基本教育的
观点,对印度摆脱殖民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反对殖民教育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有的地方直捣教堂,驱逐传
教士;有的地方反对“洋教”,打击教会。维新人士、开明绅士中也有不少
人著书立说,对殖民教育,对外国文化侵略表示不满。有的还一针见血地指
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就是“夺华之心”。1900年,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
动爆发,这个运动是鲜明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有力地抗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侵略,打破了它们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也撼动了清朝
的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做了有力的准备。
(2)维新运动与教育改革
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亚洲不少国
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或面临半殖民地化的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发展,便另图新路。日本和中国就
开展了由封建社会转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新运动。这两个国家的维新
运动虽然所采取的手段不同,参与的力量也有不同,运动的结果更是截然相
反,但是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在运动发展过程中,都主张改革封
建主义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促进本国教育的进步,推动资本主
义的发展。在维新运动中,两国都出现了一批具有新学思想的教育家。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868年1月3日,倒幕派以武力作
后盾,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成立了明治政府。接着便自上而下地进行资
产阶级改革运动,在日本历史上,这个运动被称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
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明治政府提出了
三项基本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其中“文明
开化”不仅是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而且要以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为榜样,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文教制度用以改革日本的旧教育制度,最
终达到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目标。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明治整个现代化政策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天皇到国民,对教育改革是十分关注的。明治维新
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宣读了5
①
条誓文。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这就是明治政
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第二,颁布教育改革法令。文部省在组织对日本原来教育制度进行调查
并参考欧美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于1872年8月3日正式颁布了《学制令》。
《学制令》对学校教育的有关事项做了全面规定,这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
计划,其中关于学区制的学校体系主要模仿了法国的教育制度,而在教学科
目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借鉴了美国的教育。具体规定是这样的:在文部省统
一管辖下,设立8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设32个中学区,各
① 参阅王桂《日本教育史》,第104—105 页。
… Page 76…
区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成为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
小学分为上等小学和下等小学,各为4年;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段,各为
3年;大学分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等5个学科。《学制令》是
明治政府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令,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
明治政府在颁布《学制令》时,也发布了“关于奖励学事的布告”,向
国民申明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和创造学制的意义。布告体现了“富国强兵”
和“殖产兴业”的政策,体现了对旧教育制度的革新精神。此外,文部省还
效仿美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制定了共有47条内容的《教育令》,此令对
学校种类,学科设置,学校设备和学校管理等做了简要的规定。
第三,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学制令》颁布的当年,文部
省就开办了东京师范学校,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教师。3年
后,日本各省又设立了6所省立师范学校,地方政府设立了82个师范训练中
心。为了保证初等教育的质量,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明治政府还采取一
系列措施,规定师范为公费制,并且在教师待遇上也作了改进。
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872年8月,工部省在东京虎门设立了工学寮,
这是日本最早的一所工业学校,后来又在北海道的札幌设立了农业学校,1876
年,森有礼在东京银座设立了商业学校,提倡职业教育。
第四,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在《学制令》颁布以前,明治政府为
发展大学教育,就整顿和设立了一些学校,如1869年6月把教授儒学的昌平
学校改称为“大学校”,同年12月,又改称为“大学”,把教授西方文化的
开成学校改称为“大学南校”,把兵学校和教授西方医学的医学校改称为“大
学东校”。《学制令》颁布以后,于1877年4月,又把大学南校和大学东校
合并成立“东京大学”。工部省也在1877年将1871年4月设立的工学校改
称为工部大学校,后来又于1886年成立了东京大学的工学院。此外,在《学
制令》颁布后,还建立了东京学士会院,作为日本的学术中枢机关,以后又
陆续建立了各种专门学会,以开展各种科学研究。
第五,学习先进的欧美教育。明治维新的教育方针是“求知识于世界”。
为贯彻这个方针,明治政府非常注意向先进的欧美学习创办教育的经验。所
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1871年11月,明治政府
派遣了以右大臣岩仓为首的由48位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大型教育考察团,到
美国和欧洲进行考察,历时两年,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制度的资料。通过
考察,他们深感,要使国家进入文明,要想富强,关键在于启发人智。教育
是治国之要,富国之基,舍此无复他求。这是学习欧美教育的一个方面。另
一方面是积极地选派留学生和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在岩仓一行访问欧美
时,就有59名留学生随行,考察回来后,明治政府不仅作出增加出国留学的
人数的决定,而且还决定扩大留学范围,以多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和文化知识。1872年,明治政府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80名。据统计,从1868
年到1874年,日本共有550名留学生在欧美国家学习,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
对日本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治政府文部省在选派留学
生同时,又聘请欧美国家的教师到日本任教,其中人文科学领域的外国教师
以美国人为多,自然科学方面以德国人为多,他们都享有优厚的生活待遇。
特别是东京大学刚建立时,所聘请的外国教师的薪金约占它全年预算的
1/3。
… Page 77…
明治政府不仅注意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重视学生的思想和
“道德品质”教育。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富国强兵”,充满了军国主
义和皇权主义色彩。
1878年,在《学制令》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兴办近代教育的热潮。对
此,明治天皇有一种恐惧感,他害怕民众对民主自由的要求影响到皇权之威,
于是在他到外地视察后发表了一个所谓的《教育大旨》,提出今后学校教学
的首要任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探求知识才艺”,并要求在学校里要悬
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画像,概述其事迹,……以便学生在脑海中对
此有深刻印象。1879年又公布了宣传儒家道德的《幼学纲要》,并确定为小
学课本。这样,封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被正式纳入了近代教育体系,实际上
这是实施皇权主义教育的一个步骤。这之后明治政府不断发布指示,强调要
从小学开始向学生灌输“尊皇爱国”思想。
日本的军国主义其实就是儒家的忠君爱国、纲常伦理和日本神道及武勇
精神的混合物。明治政府之所以以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教育学生就在于既要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抵制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这样就求得既能实
现明治维新的根本目标,又不影响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打乱传统的社会
习惯,从而确保天皇体制安全无虞。
总之,明治政府在维新时期所采取的改革教育的重要措施,为日本资本
主义的确立和工业的近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知识和人才保证,并为
明治维新后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由改革实验阶段进入确立国
家主义教育体制阶段。所谓国家主义教育体制,是指所确立的教育制度、学
校体系及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国家至上主义。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
立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它是和明治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状况密切
相连的,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君主立宪制的产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日本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出来的。它包含这样
一些内容:①为了国家富强而办教育。②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
受军事训练”的教育。③在学制上,要“以国家办学为主”;在学校行政上,
①
要“根据国家经济理论来办学”。
为了实践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森有礼制定了一套国民教育制度计划,而
为了使这套计划更加具体化,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法。其中有1886年颁布
的《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
这些校令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考试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了调
整和修正。如《小学校令》规定注意儿童身体发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传授基础知识和生活技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