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呀?好像不该是她问呀。
总算有位80年代的佼佼者通过面试,上了班。第三天,突然消失。第四天下午接到电话:出了点事,不想来上班了。为什么呢?私事,不说也罢。没关系,不妨说来听听嘛。其实也没什么,但心情很不好,真的不想来了,我真的很抱歉。后来知道,是因为失恋。
对于他们,工作到底是什么?比起睡懒觉、比起失恋的感觉、比起自由自在,比起课余的乐队,它简直什么都不是。这些八十字的小孩早就看开了。
只留下我们这一帮呆子,还以为自己很成功。
朝九缘何不能晚五?
谁谁谁
对于这个专栏的名称,我是有些不安的,它至少与我的上班时间不符。
敝公司实行朝九晚六,借口中午一小时为吃饭时间,不能算在8小时之内。然而每每始于11:30的会议、当天12:00前要赶出来的文件,使得我们午餐大多成为免费递送的外卖,从拿起方便筷的那一刻起,到把便当盒扔到垃圾桶里,整个过程不会超过15分钟,这甚至可以包括吃便当的前戏——便当到来前对美味的想象。因为通常对便当不抱任何幻想,就像对老板的脑袋一样。
但是每当听说远在欧洲总公司同仁们的职业生涯时,还是有点牙痒痒的。传说中的他们早上10点到公司露个脸后就到楼下咖啡馆开早餐会去了,11点才开始工作,因为,这才是生活。
原来我们每天乐颠颠忙着的都不是生活。
当我愤愤不平向一个朋友指出这个差距时,朋友不以为然,觉得这简直是小儿科。不要说朝九晚六,就是义务加班也是正常的。他觉得朝九晚五就像加班付加班费、休假时可以关上手机一样,都是发达国家的特权,想在发展中国家过上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活,真是痴人说梦。
突然想起一位在贸易公司就职的朋友发的牢骚:晚上 6点打卡机音乐欢快地响起后,本想收拾一下赶紧开溜,却发现周围一片漠然,对铃声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自己也只好按兵不动,作出“埋头苦干”的样子,虽然心早已飞回到自己的小窝。大概就是因为部分人觉得“应该”是这样吧。记得当时我只是很同情他,但并不知如何安慰他。
现在我会对他说,别理他们,铃响了就走。让那些认为“应该”加班的人加班去吧。
国际制造
谁谁谁
最近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当数“国际化”与“local”。之所以用“local”而不用“本地化”,大概是因为“本地”二字并不准确。打个比方吧,纯种美国制造虽是本地化的东西,但并不一定被归为local一类。因此,local还夹带着字面而外的一些含义:眼光不够开阔、水平不够高等等。
一旦被定性为local,就意味着老土、视角狭隘、见识不够广博。就算是取得了再高的成就,也难以洗刷“local制造”的印记。据说张艺谋的电影就很local,而李安、陈凯歌就够国际化。
所有的公司都愿意标榜为国际化公司,并希望员工具有国际化素质。就连中国的local证券网站也会宣称自己已通过ISO9002认证等等,想和国际化沾点亲带点故。
国际化操作的公司和国际化人才的确很棒。因为他们可以站在全球的制高点考虑问题,可以拥有最先进的经验和体制,自然也就有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产品。但如果以为国际化可以取代local,就又陷入了另一个窠臼。
敝公司被公认为很国际化的一位华裔女士,已经国际到连面孔都看不出中国人的痕迹了(估记是托了化妆的福)。有一次在提到国际影星时,她惊问:“什么?苏菲·玛索?我非常喜欢她。怎么,中国人也知道她么?”
我以前的老板是湖南人,先是去了英国读书,然后新加坡、美国、法国走了一圈,回国后,以外藉员工的身份被高薪聘用,并认为很国际化。他有一个十分国际化的team,包括一位泰国籍的秘书和一位西班牙的市场推广经理。这个西班牙小伙中文蹩脚得很,英文有浓重口音,推广业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老板对此的解释是:总得有几个外国人吧,我们是个国际化的公司嘛。
矜持·坚持
谁谁谁
我常想,如果在那次会议上,稍微再坚持一下下,这个让我垂涎已久的项目就不会飞走。可当时的场景是:老板虽然欣赏我的创意,但在一些细则上有相反的提议;技术部门认为实现它不难,但必须改变一些结构;销售部门觉得这个项目打乱了他们半年内的销售计划,而且客户端也有待反馈;市场部是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仿佛这个项目如同脚底下的一元硬币,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就在那个会上,我发现实现这个项目需要克服太多的困难,包括没完没了的美国总统竞选一样的演讲、无休止的游说和每天都无法填满的时间黑洞。这些想法在脑海里快速放映后,我的发言稍微矜持了一点,就是那么一点点。结果是,这个创意还是被接受了,不过是交给一个同事执行的。
同事的做法是,对老板小心奉承,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以老板的意见为准;对销售部门温柔地坚持想法,实在不行就妥协;对技术部施压,逼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至于演讲、游说、时间黑洞这些我认为的难题,同事都在很努力地做着,并取得了成效。于是现在的场景是,同事在兢兢业业地忙碌着,公司上下都信心十足地认为这是个炙手可热的摇钱树,我的那个创意虽然被一改再改但还是在前进着。我呢,正在苦苦思索下一个创意。
他和她分手了。没什么太大的原因。她不喜欢他与那帮酒肉朋友一起泡吧、找小姐;不喜欢他的势利;不喜欢他的晚归;不喜欢他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的……但想到要他克服这么多的“不喜欢”,不知需要发多少次火、吵多少次架。于是她虽然坚持对他说出了诸多“不喜欢”,但当对方没有反应后,她矜持了一下,就放弃了。
事情是两个事情。其实都是一回事。
道破天机
谁谁谁
老板吩咐秘书通知中层经理开会,并特地嘱咐不要迟到。结果,经理们从城市
的四面八方准时赶到,老板偏偏迟到50分钟,害得大家一顿恶等。一肚子火气不免向秘书发射,埋怨她至少不该再强调“准时”。
哪知道秘书——一个21岁的女孩竟理直气壮地反击:“他只是让我通知你们‘准时’赶来,并没有让我通知‘他要迟到。’”搞得大家一阵错愕。
错愕的原因是,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谁也没想到会有人说出来。
职场中类似的事真是俯拾皆是。常看“宫廷”电视连续剧的人一定明白臣子的苦楚,有些事情,比如主子失误造成的损失,比如派系间明争暗斗产生的恶果,是不便说出来的。所谓枪打出头鸟,即使大家想得都是一样的,谁先说出来谁倒霉。这种规律,放在现代职场中也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的老板顶风作案,把已经被他的直接上司否定了的项目拿回来,让我们暗箱操作。大老板来督查业务时,窥出蛛丝马迹,却苦无证据。于是把我们叫过来一个个询问。在没有沉默权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昧着良心说了“没有”。大老板只好悻悻而归。
好在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胜利。被蒙昧的良心终于换来了些许价值,虽然廉价,就算值吧。
反过来想想,那位直言老板“迟到”的秘书为何偏偏不遵守这种职场规则呢?
想来原因有二:一是她无畏于直言的损失,大不了丢了这份工作,又怎么样呢?二是她的良心比较昂贵,和蒙昧良心的预期价值交换,不值得。
自己的良心比别人的贫贱,这总是件让人不快的事。不过我突然想起孔乙己的逻辑“窃书不能算偷”,以此类推,职场中的良心,也不算是良心吧。然后就又重新获取了心理平衡。
笑一笑,很走俏
谁谁谁
这个标题,乍一看很有点“卖笑”的意思。写字楼里,没有人专门收购笑容,但笑容却的确让你变得很好卖。
两个女生一齐来我们部门实习,一样的学历,一样的实习期,工作质量和数量也不相上下,长相也是一个档次。老板痛苦地斗争了一番,最终选择了其中一个,获选理由是:“她总是笑嘻嘻的。”
谁想天天和一张苦瓜脸对坐呢?
有些老板很有意思,他们从来不用你费尽心力去谋求的质素来形容员工,比如:专业、精明、业务能力强等,他们爱用的形容词是:腿脚活络、喜欢笑、穿得精神和网球打得很好等等。或许对老板们来说,这些特点比一张MBA的文凭更值钱。
一家女性杂志招聘编辑,应者如云。从服装学院的研究生到国外读完MBA回国淘金的留学生都有,最后一位在国内读书的大专生被录取了。原因是,她会穿衣服,每次总把自己收拾得简洁干净有品味。而那些才女们,不是穿得太土,就是太累赘。主编的观点是,连衣服都不会穿,能做什么女性杂志呢?
也许这些都是特例,也许这样的老板都比较偏激。但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能够做事的人,实在太多了。真正需要竞争的,并不是基本的做事的能力,而是是否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潜力,而性格的强弱,人际关系的多少,和是否有更高远的生活追求正是衡量这种潜力的关键。
有个男孩,大学里学物理,自学计算机。从一家国营研究机构辞职后,居然壮着胆子应聘著名的跨国计算机公司。他平时喜欢读竖版的书,认识不少繁体字,没想到竟对上了老板的路子,一见如故,立即录用。要知道,他单靠着这一招繁体字的功夫,不知打败了多少专业出身的精兵强将呀。
是不是有必要检阅一下自己的特质了?看看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卖的?
时间流水帐
谁谁谁
在公司里日复一日做事,我经常恍惚于今天做了什么,昨天又做了什么。谢天谢地,我现在还知道我正在写这篇稿子。
鲁迅说,时间仿佛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我突然觉得这个比喻无比正确,只是时间不是被挤出来,而是被吸进去了。我甚至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被吸到海绵里去的。
我粗略回忆了一下今天的朝九晚五:
写了一个proposal,3小时;开会1小时,总结了上一个case的经验,这些时间是卖给老板的,老板又把我的时间高价卖给客户,据说一小时数百美金。真贵。此外,发呆30分钟,看黄色贴子30分种,听同事过来神侃昨天泡吧艳遇,15分钟,电话接了10个左右,计40分钟。其它的时间,我用于整理桌面抽屉,上了三次卫生间,看看网络新闻等等。另外,本文写到这里共花20分钟。可谓是鸡零狗碎。
一般而言,发呆的时间总是不知去向。我突然回想起以前学过的剩余价值论,就是那个关于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学说。我又有几个小时是给资本家剥削呢,我有些恍恍不安,旋又释然,觉得没给老外占太多的便宜。毕竟我发过呆,煲过电话,上过封闭的BBS,甚至正在写这篇与工作无关的文章。华佗无奈小虫何,想到在老板眼皮底下作弊,对老板也心生怜意。
一个好友曾告诉我他在微软公司的工作情况,每天他都接到老板给的Case,然后一点一滴去完成。所有的行为被电脑自动记录:8:45到公司,接电话10个计19分钟,一天7个Case共耗时560分钟,开一个短会30分钟,晚上9点10分离开公司。“的”票时间如果符合电脑记录则可报销……如果说福特汽车公司开创了一个“摩登”时代,那微软公司真正开创了一个“后现代”。
我庆幸,至少我还生活在一个比较质朴的时代中。
刹那真诚
谁谁谁
我相信再坏的人也有好的时候,再虚伪的人也有真诚的时候,再讨厌的人也有可爱的时候。而且,在职场这个无处不名利、无时不算计的舞台上,表现得更鲜明。
有个同事因为做事过于功利招致大家的反感,因而成为取笑的对象。在一次公司内部聚会上,不知道他是因为压力过重需要发泄还是老板劝酒不好推辞,竟然喝醉了。马上有促狭鬼围过来与他猜拳,赌注是,谁输了就走到一位女同事那里大声说一句:我爱你。第一轮,
促狭鬼输了,于是随便逮了周围一个女同事,估计是同谋吧,嬉皮笑脸说了一句完事。第二轮,功利的人输了。只见他脸憋得通红,平时溜须拍马的拿手好戏不知溜到哪去了。然后低头想了好久。终于,他站起来,径直朝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女同事走去,她是财务部的一个会计,除了发工资和报销,很少有人会想起她。
只见他走到她跟前,说:“我……爱你”。后面两个字估计连他自己都听不见。然后就跑开了。
谁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场面。
但这位功利的同事自此转了型,成为所有女同事心目中的情圣。就连他的功利,也被谅解为“为生活所迫,人之常情嘛”。而且,有趣的是,那个会计现在已成了他的太太,据说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据可靠的版本,他是真的喜欢这个会计的,只是平时忙于算计升职加薪,一到办公室就进入功利状态,哪有机会示爱?
而那天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再加上三分醉,连示爱时惯有的窘态也可以一并遮掉。
有时真让人疑惑,他是真诚了一把,得到了爱情和一个好太太呢?还是坚持了一贯的功利路线,抓住机会,顺便真诚了一下,谋夺了一份爱情和一个好太太呢?
管不了那么多啦,至少,他在说这句话时,还是真诚的吧。
恶习的渊源
谁谁谁
有个记者朋友在聊天时莫名其妙地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以前挺内向的,怎么现在成了个外向型的人了呢?”她三十五岁,给人的印象是口无遮拦。不管什么事,家里的或者单位的,儿子的或者老公的,总喜欢拿出来分享。认识她三个月,我就知道她老公曾是她的采访对象,她9岁的儿子在学校里尿过裤子等八卦消息,而且都是她亲口说出来的。
后来她总结,之所以变得外向,主要是因为采访需要。因为一旦采访时出现冷场,她就要寻找新话题,重新激起采访对象叙述的兴趣。久而久之,气象信息、时事新闻、明星八卦等等都被借用了来当成话引子,再后来,就连自己兄弟姐妹、儿子老公也被贩卖成公关素材,成为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的工具了。
我在饭局上遇到过室内装潢设计师,他对那家餐厅的几根柱子赞不绝口。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我才发现那是几根被做成百年老树一样的柱子,记得以前也见过,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设计师却打开了话匣子,说它的材料一流,漆工更是没得说。兴之所至,竟真的走过去摸了一把,回来时一脸的满足,就像刚从麦加回来的朝圣者。
职业对人的影响,由此可窥见一斑。那种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浸润,竟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的思维和神经。如果说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上述种种“恶习”就是职业选择的结果了吧。
还好职业不是天生要继承的,否则记者的后代一定都是大嘴巴,装潢师的孩子都爱摸表面材料;专栏作家的后代都会出卖朋友。后者是我的自身体会。为了写这个专栏,常把周围朋友的职场故事或体会写进来。害得朋友们现在都对我三缄其口,生怕又被我卖了出去。
天生招人妒
谁谁谁
不是气你,有些职业就是这么有优越感。
女子在文艺、时尚行业或公关部门工作,与别人交换名片时总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