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

第13章

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第13章

小说: 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当吉地选好后,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乾隆七年,大学士三泰、果毅公纳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览过绘图后,甚是满意,并诏旨子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这里改道分岔,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恃规制和景观。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主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 ; 
要的是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之后起,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冷清无助之感,日久定会荒废不堪。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才作出了这一抉择。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 年)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的很是明了:“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联诏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联万年吉地设又近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联万年吉地建在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联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联孙攒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远庞鸣,庆延瓜贬,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选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逮,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烙遵联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乾隆的诏谕除说明了他将寝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作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于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则在西陵,他的孙子应选东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当这个东西二陵兼顾的设想出台后,乾隆唯恐哪位不肖子孙像他父亲那样独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这样他设想的“兆葬之制”势必被打破,造成无法依附,无章典可循的混乱局面。为此,他又专门作出规定,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陵址,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所有这些,在体现了乾隆顾全大局的同时,也完全可窥到他当时在处理这类事禅‘,诸产,。 r ~。“。 ' 。 ? ' .川卜,? ~· .。 。 .声,甲月.曰..中卜.; ? ; 4 峨州户门卜· 创目.r 。 ; 。 。 〃 。 。 。 。 J 。 。 j 。 。 ‘一一
100 /日暮东陵
务上的良苦用心。只是令乾隆本人以及随他.入葬东陵的后世子孙想不到的是,他的中途易辙和这道谕旨的下达,使他们在一百年后,共同迎来了陵寝被盗,尸骨被抛的厄运。而当这种厄运到来之后,世人不免作出种种假想,假如乾隆当年葬人西陵,他的子孙也效仿而做,是否还会有一百年后东陵被盗的凄惨景观?乾隆是否会同他的子孙如今天人们看到的清西陵的主人一样,安然无恙地就寝于地下玄宫之中?回答也许是肯定的。但是,这时的乾隆怎么会想到一百年后的悲渗情景,怎么会想到这幕惨剧发生后的一切?有哲学家说:“假如一个人不是从8 岁活到80 岁,而是从80 岁活到8 岁,那么至少有一半的人会成为上帝。”即使这个假如成立,作为大清天子的乾隆.也不会想到在一百年后,他会被人拖出棺撑,尸首分离。历史在这里表现得如此无情,不但未给他透露半点信息,而且连个悔恨的机会都未给他。他现在所想的,只能是将自己的寝宫修建得尽可能她牢固、美观、气派、辉煌一些罢了。为了达到意想中的效果,乾隆在看了臣僚们呈上的陵地绘图后,亲自带领几名术士和亲信幕僚,来到东陵区的胜水峪点穴。所谓点穴就是要确定金井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确定非同寻常,它预示着皇帝未来的归宿。也正因如此,历代帝王都对点穴十分敬畏和重视。
当乾隆一行来到胜水峪后,只见此处篙草丛生,香花怒放,紫气升腾,一派天赐地舍的美丽风景。乾隆在这里逗留了很久,最后,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板指,择最吉处.小心翼翼地放到地下.这个穴位便是后来地宫内金井的位置,他葬后的棺撑就要放在这个金井之上。有了金井,便标志着他与大地相连.与大地相通,与大地一起生生不息。
佳穴选定.工程开始。乾隆朝继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时正值国家鼎盛,国库丰盈之际,故此整个陵园、地宫的建筑,均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01 
是遍选天下精工美料,仅其木材就分别来自四川、两广、云南、贵州及东北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而这些木材中又以珍贵的楠木最多。其石料则取自北京房山和蓟县盘山的石场,砖料由山东临清、江苏专工制造,瓦料由京西琉璃厂运送,即是土料也是由数十里外精选的含沙量适当的“客土”。整个陵寝由圣德神功碑、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以及地下玄宫等主体建筑组成,其神道南端与孝陵相连。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材料精致,工艺精湛。尤其是地下玄宫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准,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中所罕见的。陵寝工程从乾隆八年(1743 年)开始兴建,至乾隆十七年(1752 年)主体工程基本告竣,先后经历9 年的时光,共耗银203 万两。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几代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清朝在入关后,就曾下令捣毁、劫掠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有实证可考的是,顺怡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后人证实是来自北京西苑明世宗朱厚媳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锦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明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等大殿改大为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裕陵。尽管直到今天还有清东陵研究者否认这个事实,但事实本身却是毋庸质疑的。如果还有谁愿意否认这一说法,那就请他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园寝几个大殿的遗址实际看过之后再1 卜结论吧。
102 /日春东陵
不管怎么说,乾隆的裕陵还是极其辉煌、极其豪华地建成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他的死期。
乾隆六十年,乾隆鉴于祖父康熙在位61 年驾崩,以不超越祖宗和功高盖祖为名,毅然决定将皇帝位让给皇十五子顺城,本人则升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仍牢牢掌握着朝中大权。不管实际上怎样玩弄权术,毕竟乾隆在名义上做了60 年的皇帝后将皇位让给了儿子。十五子顺城即位后,改年号为嘉庆,大清历史上一个新的朝代诞生了。
嘉庆四年(1799 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于养心殿,卒年89 岁。由于他早早地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对于他的死因,没有像其祖宗们那样,给后人留下一串串冰糖葫芦般扑朔迷离的悬案。他没有遭到谋杀,也没有遭到中毒暴亡等一系列不测之事,他的驾崩当属一个89 岁老人精气血脉耗干后的正常死亡。这是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关东建国,世祖顺治入关统治中国以来,六代帝王在奔赴黄泉路上的第一次平常事.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近三百年历史进程中,少数几个没有在死亡情结上留下悬案的帝王之一。
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梓宫入葬东陵胜水峪被称为裕陵的地下玄宫。随其附葬的有后妃五人,分别是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椒嘉三位皇贵妃。就其附葬人数而言,与康熙陵相同,是为数不多的。
早在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就降旨:待自己入葬之后.在为其建造功德碑时,要仿照新修的明代长陵碑亭式样,发券成造,其规模大小,不可超过景陵制度。但是乾隆崩后,嘉庆六年破土动工的裕陵大碑楼,却违背他的遗愿而完全仿照康熙帝景陵大碑楼的规制建造了。这一点是乾隆生前没有想到的。尽管嘉庆在碑楼的建造上违背了乾隆的意愿,但从他亲手为其父御制、乾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书法家成亲王永理书写的洋洋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03 
洒洒4300 余字的碑文中,却对乾隆大加颂扬,称他“兼尧舜禹汤文武孔子之勋德,帝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同时还称他“四德无违,十全有爽,文漠武烈,王显王承”。此时的乾隆已被吹捧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历史完人。
要把乾隆说成是历史完人,当然是嘉庆等人的一厢情愿和不切实际的粉饰。不过,就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大清王朝在乾隆实际统治的63 年(乾隆元年一嘉庆三年)中,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就乾隆本人而言,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确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乾隆十二年(1747 年)对大小金川用兵开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第二次用兵廓尔喀时为止的40 余年间,他曾大规模用兵十次。当廓尔喀之乱被平定后,乾隆志得意满,亲书“御制十全记”,大肆吹嘘其盖世武功,并将“十全记”的石刻置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前,与康熙平定西藏的碑文并立,企图与康熙大帝并驾齐驱。在后世看来,乾隆无论怎样地自喻为“十全老人”和“古稀天子”,但就他一生创立的基业而言,无论是扩疆拓土,平定内乱,还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仍然无法与康熙大帝相匹敌。
尤其让后人耿耿于怀和颇有微词的是,由于这位风流天子的追蜂引蝶,游玩取乐,滋长了大小臣僚的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的风气,为贪官污吏创造了借口和培植了繁衍生存的土壤。乾隆早期的南巡,每次都“动用数十万正蒂”,中期以后的南巡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征伐、园林宫殿庙宇的修建、河工海塘的建筑等等,更是耗资巨大,糜费惊人。每次南巡都是动用一千多艘船只,随员达2500 多人,沿途30 里以内的大小文武官员前来迎驾。就是在这样一个歌舞升平的气氛的笼罩下,大小官僚无不趁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祸害国家和四方百姓。在这些贪污敛财的臣僚中,最典型也最著名的当首推大学士和坤,其几十年暴敛的财富,连皇.、r 户卜~· 、怕目卜山门‘。 ~一甲.。 。 ; 。 。 J ‘州.翻‘〃 ? ; _一~' 
104 /日暮东陇
室亲贵甚至乾隆本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和坤府宅的“园寓点缀,意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令人惊骇不已的是,他竟在与东陵不远的蓟州境内私设官窑,为自己预造陵寝,并立享殿,置隧道,美其名曰“和睦”,一派与皇家帝王相抗衡的气势。后来的和坤被嘉庆皇帝赐死,查抄其家财,家产可折合白银达几亿两之多,相当于和坤本人在乾隆朝当权的20 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一半。若拿这批银两建造睦寝,可建成400 座乾隆皇帝的裕陵。整个乾隆朝,从皇帝到臣僚再到大小官吏,就是在这样一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放纵、贪欲和一次次的折腾中,使大清的元气受到极大的消耗,帝国航船受到重创,使好不容易出现的“康乾盛世”,迅速衰落下去。尽管嘉庆掌权之后,剪除了和坤及其党羽,但吏治并未出现新的转机,相反的是更加腐败不堪,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厄运已无法挽救。帝国的古船在历史进程的污流浊水中,悄然告别如日中夭的“康乾盛世”,向着暗流险滩密布的黄昏蓦色无可奈何地滑行而去了。
道光陵与地宫渗水事件
早在乾隆一朝的末期,滑帝国衰微迹象已现出端倪。而到了嘉庆一朝,更是暴露无疑,并衰败得越来越不可收拾。由于国库空亏,民不聊生,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许多农民的耕地被巧取豪夺后,便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还在这个衰相初露的嘉庆元年冬,北京城一夜之间就冻死乞讨者8000 余人。随着历史的推移,几次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整个中华大地浮尸遍地,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就在这样一种江河日下的境况中,朝廷仍未因此削减其建陵经费,依然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地为自己牟取虚口口口卜里月~; d 创曰口曰卜.码吕月月口口曰J 日口.』 匕J 。 。 k .口口卜~
第三章从正午到黄昏/105 
荣和浮华。
自嘉庆元年(1796 年)开始,嘉庆的昌陵便按照乾隆的旨意,在易县清西陵区动工兴建,至嘉庆八年(1803 年)竣工完成。整个陵寝建筑耗银达几百万两。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驾崩于热河(今承德)行宫,终年61 岁。道光元年(1821 年)三月二十三日葬于清西陵昌陵地宫。跟他同葬的仅有一人,那便是道光皇帝的生母、被封为孝淑睿皇后的喜塔腊氏。
嘉庆帝驾崩后,由他的第二于、时年39 岁的呈宁继位,年号道光。
道光登基之后.在选择陵址的问题上,对当年乾隆所作“兆葬规制,选分东西”的谕旨,还是颇为看重的。既然祖父乾隆葬于东陵,父皇嘉庆葬于西陵,那自己就该葬于东陵。于是,他在登基不久的道光元年(1821 年)九月二日匆忙降旨:“国家定制,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嘉庆元年亲奉皇祖高宗纯皇帝救谕,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今联诏登大宝,格遵成宪,于东陵界内绕斗峪,(后改为宝华峪)建立吉地。”
谕旨降下后,道光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f + 郎阿克当阿全权负责办理陵寝工程,并定于当年十月十八日破土动工。庄亲王等人接旨后,集中一切精力兴建陵寝,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道光七年(1827 年)九月二十二日宣告竣工。为了表示重视,道光在竣工之日亲临东陵宝华峪祭奠,并将先前魏逝的孝穆皇后的梓宫安奉于地官之中。当道光看到陵寝规制完备,建筑坚固,艺术精湛之时,心中甚喜,并欣然传谕:“免原工程大巨庄亲王绵课应缴前借体银四万两,大学士戴均元晋加太子太师衔,其于即以户部员外郎升郎中,归还热河都统英和一品顶戴及花翎。”对穆彰阿、敬徽、宝兴、继昌等巨工均论功行赏,有关匠役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 “解铸,习晌卜d 甲月曰七创一、.。 ‘介.。 。 .喇.; .。叫.。 
10 ' /日暮东陵
至此,关于道光的陵寝修建一事本应了结,只等陵寝的主人驾崩后归葬地宫便万事大吉。但偏偏一个神秘的梦,使此事节外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