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七应该根据上述观点理解战史和建立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第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第二、正是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由于战争的动机和产生战争的条件不同;战争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政治家和统帅应该首先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首要的、涉及面最广的问题;我们以后在论述战争计划时将进一步加以研究。
关于什么是战争这一问题;我们就研究到这里;这样;我们就确定了研究战争和战争理论所必须依据的主要观点。
二十八理论上的结论
因此;战争不仅是一条真正的变色龙;它的性质在每一具体情况下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而且;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还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体管官包括三个方面:一、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何心;这些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冲动;二、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它们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为。
三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方面主要同人民有关;第二个方面主要同统帅和他的军队有关;第三个方面主要同政府有关。战争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必然是在人民中早已存在的;在概然性和偶然性的王国里;勇气和才智活动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统帅和军队的特点;而政治目的则纯粹是政府的事情。
这三种倾向象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在起着不同的作用。任何一种理论;只要忽视其中的一种倾向;或者想任意确定三者的关系;就会立即和现实发生矛盾;以致毫无用处。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使理论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就象在三个引力点之间保持平衡一样。
至于用什么方法才能最好地完成这项困难的任务;我们打算在《论战争理论》一篇里研究。但无论如何;这里所确立的关于战争的概念;在我们看来总还是投到我们的理论的基础上的第…道曙光;它首先为我们区分开大量的现象;使我们能够辨别它们。
第二章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
我们在前一章里了解了战争的复杂而多变的性质以后;现在再来研究战争的性质对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有什么影响。
如果首先问一下;整个战争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成为达到政治目的的合适的工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战争的目标正如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战争的具体条件一样;也是多变的。
如果还是先从战争的纯概念淡起;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战争的政治目的本来就不包含在战争领域内。因为战争既然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虽然打垮敌人这个目的是从概念中推出来的;但在现实中人们在许多场合所追求的目的同它非常接近;因此我们打算先在现实中探讨打垮敌人这个目的。
以后我们在《战争计划》一篇中再进一步探讨什么叫做使敌国无力抵抗;但在这里必须先弄清楚敌人的军队、国土和意志这三个要素;它们是可以概括其他一切对象的总的对象。敌人的军队必须消灭;也就是说;必须使敌人军队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顺便说明一平;以后我们所说的〃消灭敌人军队〃;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敌人的国土必须占领;否则敌人在那里可以建立新的军队。
但是;即使以上两点都做到了;只要敌人的意志还没有被证服;也就是说只要敌国政府及其盟国还没有被迫签订和约;或者敌国人民还没有屈服;我们仍不能认为;战争;即敌对的紧张状态和敌对力量的活动;已经结束。因为;即使我们完全占领了敌人的国士;敌人在他的国内或在盟国支持下仍有可能重新起来斗争。当然这种情况在和约签订以后也是可能发生的(这只能说明并不是每一次战争都能完全解决问题和彻底结束的);但是;随着和约的签订;很多可能在暗中继续燃烧的火星就会熄灭;紧张就会趋于缓和;因为一切倾向和平的人会完全放弃抵抗的念头;而这样的人在任何民族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多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总得承认;随着和约的签订;目的就算达到;战争就算结束了。
上述三个对象中;军队是用来保卫国土的;所以按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先消灭敌人的军队;然后占领敌人的国土;通过这两方面的胜利以及我们在当时所处的态势;才有可能迫使敌人媾和。通常;消灭敌人军队是逐步实现的;随此而来的占领敌人国土也同样是逐步实现的。这两者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地区的丧失反过来又会使军队受到削弱。但是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因此也并非总是如此。有时敌人的军队可能没有受到显著的削弱就已退到国士的另一边;甚至完全退到国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占领敌人国土的大部;甚至全部。
然而;使敌人无力抵抗这个抽象战争的目的;即实现政治目的的、包括其他一切手段的最后手段;在现实中决不是到处都有它的地位的;也不是达到媾和的必要条件;因此;决不能在理论上把它当作一个定则。事实上;在许多和约缔结的时候;交战一方并没有陷入无力抵抗的境地;有时甚至连均势都没有遭到显著的破坏。不仅如此;只要观察一下具体情况;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在许多具体情况下;尤其是当敌人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时候;打垮敌人只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概念游戏。
从战争概念中推出来的目的所以不能普遍适用于现实战争;那是因为抽象战争和现实战争是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在前一章里已经讨论过了。假定战争真的象纯概念规定的那样;那么力量悬殊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就不合情理;因而也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纯概念中;只有双方物质力量的差距不超过精神力量所能弥补的程度时;才能发生战争。而在欧洲今天的社会状态下;精神力量所能弥补的物质力量的差距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所以看到力量悬殊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是因为现实战争往往同它的原始概念是相距很远的。
在现实中;除了无力继续抵抗以外;还有两种情况可以促使媾和。一是获胜的可能不大;二是获胜的代价过高。
正如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讲过的那样;整个战争不受严格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支配;它必须依靠概然性的计算;而且产生战争的条件越使战争适于概然性的计算;进行战争的动机越弱;局势越不紧张;情况就越是如此。既然是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概然性的计算也能够使人们产生媾和的想法了。因此;战争并不一定要一方被打垮才结束。;我们可以想象;在战争动机很弱、局势很不紧张的情况下;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几乎看不出的可能性;就足以使不利的一方让步。如果另一方事先已经看到这一点;那么他当然会去努力实现这种可能性;不会首先去寻找并走土彻底打垮敌人这条弯路了。
对已经消耗的力量和将要消耗的力量的考虑;对是否媾和的决心更有影响;既然战争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行为;那么政治目的的价值必然决定着愿意付出多大的牺牲作代价。这里所说的牺牲;不仅是指牺牲规模的大小;而且是指承受牺牲的时间的长短。所以;当力量的消耗过大;超过了政治目的的价值时;人们就必然会放弃这个政治目的而媾和。
由此可见;在一方不能使另一方完全无力抵抗的战争中;双方是否希望媾和;这是随获胜可能性协大小和需要消耗力量的多少而变化的。如果双方同样希望媾和;他们的政治分歧就会得到折衷的解决。当一方希望媾和较迫切;另一方媾和的想法就可以少一些;只要双方希望媾和的想法合在一起已经达到足够的程度;他们就会媾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媾和想法较少的一方当然比较有利。
我们在这里有意不谈政治目的的积极性质的消极性质在行动中必然引起的差别。纵然这种差别象以后要谈到的那样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能作比较一般的论述;因为最初的政治意图在战争过程中可能变化很大;最后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这是由于政治意图同时还取决于已得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
现在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增大获胜的可能性。首先;自然是使用打垮敌人时所使用的方法;即消灭敌人军队和占领敌人地区。但是这两种方法用于增大获胜可能性时和用于打垮敌人时是不尽相同的。当我们进攻敌人军队时;是想在第一次打击之后继续进行一系列打击;直到把敌人军队全部消灭;还是只想赢得一次胜利以威胁敌人;使他觉得我们已占优势而对前途感到不安;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后者;那么只要消灭足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敌人军队就够了。同样的;当目的不是打垮敌人时;占领敌人地区作为另一种手段也是不同的。在以打垮敌人为目的的情况下;消灭敌人军队才是真正有效的行动;而占领敌人地区不过是消灭敌人军队的后果;没有消灭敌人军队就占领敌人地区;始终只能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打垮敌人;而且我们确信敌人并不寻求流血决战;而是害怕流血决战;那么;占领敌人防御薄弱的或完全没有防御的地区这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利益。如果利益很大;足以使敌人对战争的结局担忧;那么占领敌人地区也可以看作是达到媾和的捷径。
现在我们还要指出一种不必打垮敌人就能增大获胜可能性的特殊方法;这就是同政治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既然有些措施特别适于破坏敌人的同盟或使同盟不起作用;适于为自己争取新的盟国;或适于展开有利的政治活动等等;那么不难理解;这些措施会大大增加获胜的可能性;它们也是比打垮敌人军队更为捷便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第二个问题是采取哪些方法才能增大敌人力量的消耗;也就是使敌人付出更高的代价。
敌人力量的消耗包括军队的消耗和地区的丧失;即军队被我们消灭和地区被我们占领。
同样是消灭敌人军队和占领敌人地区;它们在目的是增大敌人消耗的场合的作用同在达到其他目的的场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只要仔细研究←下就可以明白。这种差别在大多数场合下可能是很小的;但我们不应该因而受到迷惑;因为在现实中当动机十分微弱时;即使最微小的差别也往往对使用力量的方式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其他方法达到目标也是可能的;这里既没有什么矛盾;也不是不合情理;更不是什么错误。
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还有另外三种能够直接增大敌人力量消耗的特殊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入侵;也就是夺取敌人的某些地方;但并不想占领它;而只想在这里索取军税;乃至加以破坏。这时;入侵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也不是打垮敌人的军队;而只是一般地使敌人遭受损失。第二种方法是我们的行动主要是针对增大敌人损失的对象上。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军队有两种用法;一种在目的是打垮敌人时比较有效;另一种在目的不是打垮敌人或不能打垮敌人时比较有利。按习惯的说法;前一种更多地是军事的;后一种更多地是政治的。但如果从最高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同样是军事的;而且只要同当时的条件相适应;每一种都是合适的。第三种方法是疲惫敌人;就应用广泛这一点来说;它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选择";疲惫";这个字眼;不仅因为它可以简要地表达这种方法的特征;而且因为它可以确切地说明这种方法的实质;并不是象初看时那样仅仅是为了修辞。在作战中;疲惫这个概念的意思是:通过持久的军事行动来逐渐消耗敌人的物质力量和消磨敌人的意志。
如果我们想通过持久的作战来战胜敌人;我们就只能满足于尽可能小的目的;因为达到较大的目的当然要比达到较小的目的消耗更多的力量。但是;我们能为自己规定的最小的目的是单纯抵抗;即没有积极意图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手段能相对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结果也最有把握。可是这种消极性有没有限度呢?显然不能发展到绝对的被动;因为纯粹的忍受就不是作战了。抵抗也是一种活动;通过它应该消耗敌人很多力量;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意图。这就是在单纯抵抗的每一行动中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我们意图的消极性质就表现在这里。
毫无疑问;消极意图在单个行动中所产生的效果要比积极意图在同一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差一些(如果积极意图能够实现的话);但是;这两种意图的差别恰巧就在于前者比后者容易实现;也就是把握较大。消极意图在单个行动中效果较差这一缺陷;必须用时间;也就是通过持久的作战来弥补。所以争以消极意图为基础的单纯抵抗;是通过持久的作战来战胜敌人(即疲惫敌人)的自然手段。
在整个战争领域中到处都可看到的进攻和防御的差别;其根源就在这里。但是;我们在这里还不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而只想说明:这种消极意图本身就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和较强的作战形式;有助于实现这种意图;胜利的大小和获胜的把握之间的哲学上的力学定律就体现在这种意图里。所有这一切我们以后还要研究。
如果消极意图(即集中一切力量进行单纯抵抗)能够带来有利的斗争条件;而且这种优越性大到足以抵销敌人占有的优势;那么仅仅通过持久的作战;就足以使敌人力量的消耗逐渐增加;以致他的政治目的即使达到了;也抵不上付出的代价;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政治目的。由此可见;这种疲惫敌人的方法是弱者抵抗强者时大多会采用的方法。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本来是不能击败奥地利帝国的;而且;假使他企图象查理十二那样行事;就必然会一败涂地。但是他天才地运用了合理使用兵力的巧妙方式;使联合起来同他为敌的列强在七年中看到力量的消耗远远超过当初想象的程度;于是只好同他媾和。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可以达到目标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只限于打垮敌人。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敌人地区、单纯占据敌人地区、单纯入侵敌人地区、采用直接同政治有关的措施和单纯等待敌人的进攻等都是方法;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可用来挫伤敌人的意志;但哪一种比较有效;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系列达到目标的捷径;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因人而异的方法。在人类交往的哪一个领域中不迸发着超越一切物的关系的个人特点的火花呢?在战争中;个人的特点无论在政府中还是在战场上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更是不会没有这种火花的。这里我们只想指出存在着这些方法;因为要想把它们分类;那是书呆子的作法。由于有了这些方法;我们说;可以用来达到目标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不致把这些能达到目标的捷径估计过低;既不把它们仅仅看成是少咒的例外;也不认为它们在作战中造成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引起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我们必须看到;争取国家坐存的殊死的战争;同由于有强迫结成的同盟或行将瓦解的同盟而勉强履行义务的战争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在现实世界中;这两种战争之间存在着无数种类的战争。如果我们有权在理论上否定其中的某一种;那么就有权把它们全部否定;这就是完全无视现实世界。
以上我们一般地论述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