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15-本草征要 >

第1章

015-本草征要-第1章

小说: 015-本草征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征要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序言
内容:李中梓(字仕材)先生,系明末江南医学教育家。籍贯松江府南汇县。生于万历十五年 
丁亥(1 
先生精于医,复精于文,临症经验甚丰。授徒众多,其中颇有杰出者,如马元仪、尤生州等 
皆是传其法乳者。 
李氏生平,著作甚丰,均着眼于培养后进与临症切用。且文辞绮丽,使深于医者与初学之士 
,两皆适用。当其中年,曾草《颐生微论》,自视犹觉不足,乃改写为《删补颐生微论》, 
其中谈药之作,多编为韵语。崇祯十年(1637)又重着《医宗必读》十卷。鉴于学医者必先 
有文学水准,故卷一为 
〈医论、图说〉首列论文十三篇,以骨度、藏象等图附于后。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 
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 
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 
,而以色诊附焉。卷三、卷四,为《本草征要》(详见后述)。卷五为伤寒。卷六至卷十为杂 
病。于论述一病之后,多附有自己之医案,内容均切实用,便于学习。嘉惠后学匪浅,乃传 
世之杰作,故在清代,大江南北之习医者,每以之作为模板。 
此册乃《征要》之删补单行本,姑就发展源流及变化情况,详加叙述,以弁其端。 
药学书之用韵语或赋体,盖冀后学人之便于诵习也。自金、元以来,传本甚多,如《药 
性赋 
》为四言四句等。然作赋须对比,每拈两药,凑为一联,常有言而未透之感。四言者,限于 
十六字,有因内容较多,不尽其意者。有因主治单纯,尚觉字多者,后者,虽关系不大,然 
从整体观之,则药之突出主次与使用面之宽窄,又难一目了然。李氏有鉴于此,故略仿赋体 
而采用长短偶句,使其繁简适宜,修短合度,初学之士,受惠实多。着者于卷端题云∶ 
“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药性太少,令人有遗珠之忧,兹以纲目为主,删繁去复, 
独 
存精要,采集名论,窃附管窥,详加注释,比之珍珠囊,极其详备,且字句整严,便于诵读 
。” 
征要内容,首列药名,药名之下,以小字标出味、性、归经及为使之药。并记畏、忌、 
恶、 
反。与炮制之要求,间加必要之别名。次入正文,多以对比之句,述其主治,文辞典雅,表 
达透切,须长则长,可短则短,视作用之多少而着笔,能恰如其分。且词藻美妙,如阿胶、 
石膏等药之叙述,皆铿锵堪诵。正文之后又加必要之注解,并指出忌用之点,使患者蒙其利 
而不受其害,用心良苦。书成,遂风行一时。 
问世不久,上洋蔡嵋、眉山氏仿其体例,续作《本草征要补遗》计五十八种。清同治年 
间, 
先六伯祖光奇公(讳廷瑾)又为重新分类,意在便于翻检,且酌删其剧毒之品,以防初学之 
士 
掌握不善,易出偏差。并依临症需要,增入便用而易得之品若干,颜曰《删补本草征要》供 
门徒抄读。光绪年间,先君蕉麓公,又续有增补。晚清,吴兴凌奂(字晓五),着《本草害 
利 
》内容多采李氏原文。民国初,丁甘仁先生,创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采此书作药物之课本, 
对李氏原文,有为删节者,有作补充者,易其名曰《本草辑要》。丁氏又于其原书之后,补 
撰《本草续编》增入八十余种。此外,尚见许多无名之传抄本,有节略者,有摘抄者,有易 
书名者,有改内容者,因无刻本,姑不详述。其足取者,亦予采入。 
此次整理,以李氏明刊原本为主,更采入蔡氏、与先伯祖、先君及丁氏所补,切于实用 
者, 
凡若干种,并略插拙续于其中。仍依光奇公原意,厘为四卷,第一卷为通治部分,亦即多数 
为作用于全身者。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 
科、女科、儿科等。第三卷依脏腑区分,各从其类,便于临症时之参考。第四卷为外治、食 
疗等等。末附拙作《淀粉类食疗品》、《谈中药的变通使用》与《煎药用之水火》,备仓猝 
时之选择。 
本书罗列前人一脉相承之精粹,言皆有征,虽有一定特点,但由于匆促属笔,直行改横 
行, 
繁体改简体,难免有讹误之处,幸读者加以指正,继续修订,当 诸异日。书名原依先伯 
祖意仍题《删补本草征要》,乃遵李氏《删补颐生微论》之例,今易为“重订”二字,似更 
允 
x癸亥初冬扬州耿鉴庭识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 
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 
塞、 
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热而于时有侮者, 
可与藿香同行。梗∶能下气安胎,胎元复固。子∶可消痰定喘,喘息安宁。 
此药温能散寒,香可和气。譬诸盛德之人,可无往而不利。若与橘皮同用,尤为适宜。 
治受 
之藿香正气散,治香港脚之鸡鸣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妇呕吐不止,以梗、叶煮水 
,嗅吸其蒸气,能止逆下气,可得平复。尚能解蟹毒。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 。 
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 
疗也 
。骨节之烦疼,四肢之挛急,均能解之。 
能御防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张元素谓其 
“为 
手足太阳经之本药。”王好古又谓其“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又谓“钱仲 
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匀气脉”,乃经验 
之谈。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反驴肉、无鳞鱼、河豚、蟹、黄 鱼。 
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 。理疮疡,破聚结。 
长于治风,又兼治血,何也?为其入风木之藏,即是血海,故能并主。风在皮里膜外者 
宜之 
。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性平。入肺、胃二经。忌枣、蜜、犬、雉肉。 
通中发汗,头疼风湿总蠲除。利便开关,香港脚奔豚通解散。专攻喉痹,亦可安胎。伤寒 
寒热 
皆宜,面目浮肿亦治。 
葱味最辛,肺之药也。故解散之用居多。 
x多食葱,令人神昏、发落、虚气上冲。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胃二经。 
生能发表,熟可温中。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刮下 
姜皮 
,胀家必用。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霍乱等一切卒暴之证,用姜汁和童便服之。姜汁能 
开痰 
,童便能降火也。古方以姜茶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忌服同干姜。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三经。 
助阳散寒,温经通脉。达营卫,和表里。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搜关节之 
痹。 
直行兼为奔豚之向导。 
本经疏证云∶“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之六大功效。”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肺、膀胱、大肠四经。浓朴为使。恶辛夷、石苇。去根节, 
水煮 
,去沫。 
去营中寒气,泄卫分风邪。发汗仗其温散,消肿在其行水。既主用于实喘,亦伍用于痛 
痹。 
轻可去实,为发散第一药。惟在冬月,真有寒邪在表者,宜之。或非冬月,或无寒邪, 
或寒 
邪在里,或伤风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痛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 
之证,亦不宜多服,汗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亡阳, 
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发散 
虽同 
,所入迥异。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心、小肠二经。恶黄 、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 
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 
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香开窍,故主疗如上。单服末至一钱,令人闷 
绝,辛 
药不可多用也。 
x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痰饮,用之得当,收效甚捷。然其性燥烈,凡血x 
x虚内x 
x热,因而头痛咳嗽者,痛戒之。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产苏州者良。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净龈舌。辟口臭,畅鼻塞。透痧疹,通关节。下滞气,除秽 
恶。 
发汗解表,故去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故胀满食滞者,并主之。 
x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脾二经。 
解肌发汗,头疼与寒热同除。下气清烦,满闷与温 并妙。疫气瘴气,皆可用也。痢疾 
疟疾 
,无不宜之。外用治口舌生疮,煮汁救喉痹不语。 
豆经蒸窨,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炒熟又能 
止汗 
,亦要药也。 
x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辛,性寒,无毒。入肺经。 
通毛窍,达肌肤,透瘾疹,痒能除。发汗开鬼门,下水洁净腑。 
水萍轻浮,入肺经发汗,气化及州都,因而利水。 
x水萍,发汗力比麻黄,下水功同通草,苟非大实大热者,安敢轻试耶。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微苦,性寒。入肺,脾、肝诸经。 
散风去湿,解热止痛,感冒鼻塞,用之可通。 
x此即一般杨柳之芽,须尚未飞花者为佳。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苦、甘,性寒。入肺、肝二经。 
散风解热,治感冒与干咳。清上平肝,疗眩晕与头疼。耳鸣重听,视弱目昏。桑菊往往 
偕行 
,表里均治着称。风湿日久,健筋骨配以乌麻。疫喉初起,清高热伍以葛根。痨热可用其止 
汗,肤痒能仗其安宁。嫩叶煎酒醴关节通利,蚕蚀之残络,喉患堪珍。沏茶止渴,沐发生新 
。作汤洗浴老年麻木遍于肢体,研汁涂小儿吻疮延及牙龈。经霜为上,气质尤纯。 
《石室秘录》谓桑叶乃收汗之妙品。与乌麻(即黑芝麻)共为蜜丸,即桑麻丸,尚可却 
老驻颜 
。蚕蚀之残络,其上有蚕涎附着,故因痰热之咽喉疼痛,音哑声嘶者多效。因药肆不备,须 
预蓄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内容: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肾二经。枸杞、桑白皮为使,去蒂。 
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头痛眩晕,耳鸣心烦。血脉欠利,风阳上干。令发不白,耐老驻 
颜。 
饮水益寿,郦有菊潭。野生苦薏,解毒凉肝。疗疮痈疖,用之咸安。 
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 
肝之 
热也,宜其瘳矣。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内容: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忌见火。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暑期感冒,无汗发热。腹痛吐利,阳为阴遏。 
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烦躁、口渴。吐泻者宜用之;以发越 
阳气 
,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x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戒之。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内容: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肺二经。 
解暑辟浊,化湿快膈。温中开胃,行气止呕。 
禀清和芳郁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内容: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经。 
利湿解热。袭受暑湿,脘闷蒸热。得汗不解,午后加炽,肢体酸沉,溲少便涩。 
此物具通达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湿热,清达表邪,缠绵之患,用之有益。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四)解肌
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 
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止消渴。头痛干呕,泄泻下痢。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 
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东垣曰∶葛 
根鼓 
午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金以生水 
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煎服。此法尤适用于夏季。 
附∶葛蔓,治喉痹,消痈肿。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五)和解
内容: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二经。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 
少阳经药,性主升腾。理肝胆,善和解。祛时疾内外热不解,治邪气半表复半里。寒热 
往来 
,伤寒疟疾。胸胁满痛,热入血室。 
x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x 
x复用x 
x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为不汗、不吐、x 
x不下x 
x可以藏拙、辄混用之,致命不可胜数矣。劳证唯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x 
x助参x 
x耆,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故特详x 
x言之。x 
《幼科铁镜》卷一,首列九恨,其第八恨云∶恨必用柴胡退烧,……脾虚肾虚,气血两 
虚, 
诸烧热亦用柴胡。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内容:味辛,性温。入胃经。 
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 
气猛而浊,故前人以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比之。 
x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x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内容:味辛、苦,性寒,有毒。入肝经。酒炒透。 
疗痰饮有灵,截疟疾必效。 
常山去老痰积饮,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x常山猛烈,施之强壮者多效。若稍稍挟虚,不可轻入。x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清热除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