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读医随笔 >

第7章

-读医随笔-第7章

小说: -读医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表里名义,则又不同。《素问》曰∶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夫钩、毛 ,皆浮之象也 
,而曰一阴一阳,是以一为极外矣。鼓者,谓脉之来而应指也,其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 
阳者,钩之脉也;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阴者,毛之脉也。气属阳者,来盛去衰也;气属 
阴者,来衰去盛,所谓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也。由此推之,脉见于中分,其来盛者,谓之二 
阳,其去盛者,谓之二阴可知矣;脉见于沉分,其来盛者,谓之三阳,其去盛者,谓之三阴 
可知矣。明于斯义,则知一阳结谓之隔,决非手足少阳也;二阳结谓之消,决非手足阳明也 
;三阴、三阳结谓之喉痹,决非太阴、太阳也。故《脉经》引扁鹊言曰∶出者为阳,入者 
为阴。脉来一出一入为平,再出一入为少阴,三 
出一入为太阴,四出一入为厥阴;再入一出为少阳,三入一出为阳明,四入一出为太阳。以 
出入之多少,分阴阳之太少,其义皎然而有征矣。其以出多为阴,入多为阳者,指病脉之反 
乎常数也。夫三阴三阳之所属众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万。独未闻有 
以脉之浮沉出入,分属三阴三阳者,而求之经文,确有此义,故纵言及之,以质之有道者。 
明乎此,则知三阴三阳之名,随处可称而不可互相牵合者也。黄坤载曰∶小肠属太阳者,火 
从水化也;胃属阳明者,湿从燥化也;肾属少阴者,寒从热化也;肺属太阴者,燥从湿化也 
;少阳、厥阴,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气强合六经者谬矣。张隐庵曰∶《伤寒论》治六气之 
全书也,是以六经牵合六气也。 



卷二上形气类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属性:《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又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 
肌, 
心气抑。王冰云∶高骨,腰高之骨也。喻嘉言云∶大骨即高骨,常有高僧绝欲,只因味过于 
咸,以致精泄溃败,堕其前功。窃以为二说皆非也。高骨者,阴上毛际之横骨也,非腰高之 
骨。腰有何高骨耶?强力者,即强力入房,交合太过也。此骨为肝、肾之经所系,交合太过 
,不但五内之气伤,而外经所系之高骨亦坏。每有多战强泄者,毛际横骨隐作酸疼,是其征 
也。《洗冤录》辨俗言妇人贞洁从一者,其阴骨洁白;其淫而多夫者,则全变成黑。非也。 
凡室女及妇人未生产者,其骨皆白;生育多者,其骨皆黑。无关贞淫也。妇人生产多而骨坏 
,不可知男子交合多而骨坏乎?此骨为肝、肾所系,大筋所结,横束下焦;若坏,则筋弛而 
无束,五脏之气,膀胱之津液,肾之精,皆有下泄不禁之虞矣!岂尚堪长寿乎? 
大骨,则举人身脊骨、臂骨、肘骨、 骨而赅之也。气劳者,咸走骨,骨病无多食咸, 
咸味 
入骨,则津液凝涩,骨失所养,骨中之气热而燔矣,故曰劳也。凡人食咸则渴,血汁举为所 
涩,骨髓不得荣养,其烦劳也,不亦宜乎?然则高骨也,大骨也,一乎二乎?高骨坏者,精不 
固,传为虚损;大骨劳者,骨内蒸发为痈、疽、痿、痹,甚则枯槁。 



卷二上形气类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论

属性:陈修园曰∶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则能 
出矣。此数语,向来注家皆误。不知津液为汗之源,膀胱气化则能出汗,故仲景发汗取之太 
阳。水道,为行水之道。三焦得职,则小水通调。须知外出为膀胱之津液,下出为三焦之水 
道也。故凡淋沥等证,皆热结膀胱所致,而治者却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按此说本于张 
隐庵,乍读似新奇可喜,而实违经背理之甚者也。夫下出为三焦之水道,是矣;外出为膀胱 
之津液,则非也。三焦者,水所行之道,非水所藏之府也。汗与小便,俱由三焦经过,故汗 
多则小便少者,水在三焦,即为热气蒸动,泄于膜外,达于皮肤,而不待传入膀胱也。非既 
入膀胱,复外出而为汗也。气化则能出者,膀胱无下口,必借三焦之气化,有以转动之,使 
之俯仰而倾出也,故曰“能”也。其曰水曰津液云者,水在三焦,气味清淡,犹是本质,发 
而为汗则味咸,传为小便则气臊,是已受变于人气矣,故皆可以津液名之。非汗为膀胱之津 
液,小便为三焦之水也。乃汗与小便皆三焦之水,而外出、下出者也。发汗取之太阳者,太 
阳主表,以其经,非其腑也。 



卷二上形气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

属性: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尝谓∶读书须知其笔法之断续、起伏、伸缩、单复,今于此节备之矣。“饮入于胃”一 
句, 
当作一大断;“游溢精气”四句直下,再作一大断;“通调水道”二句,是双承肺、胃,非 
单承肺也。水道本自胃,取道三焦,以下膀胱,非上入肺而后下也。然必借肺气以通调之, 
故“通调”二字近承肺,“水道”二字远承胃也。水精者,水之精也,是遥承肺与水道,非 
承膀胱也。肺受脾之精而布之矣,其精之吸取未尽者,复于取道三焦时,沿途抛洒也,故不 
竟曰精,而仍曰水精也。五经者,五脏之经也。水精由五脏之经行于周身,是一时并行,而 
无或先后者也。痹论曰∶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其是之谓 
乎?如是,则本节凡四断,俱有天梯石栈相钩连之妙矣。张隐庵谓∶津液出于膀胱,而以“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二句连读,是人身之精气皆臊矣。然乎否乎? 



卷二上形气类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属性:前贤谓∶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固矣。然血虽不能生气,气必赖血以藏之。所谓气生 
血者 
,即西医所谓化学中事也。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 
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止焉。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 
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 
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脏气之化力能如此 
也。 
所谓血藏气者,气之性情 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无以藏之,不竟行而 
竟散 
乎?惟血之质为气所恋,因以血为气之室,而相裹结不散矣。故人之暴脱血者,必元气浮动 
而暴喘;久脱血者,必阳气浮越而发热;病后血少者,时时欲喘欲呕,或稍劳动即兀兀欲呕 
,或身常发热。此皆血不足以维其气,以致气不能安其宅也。此其权主乎肝肾。肝之味酸, 
肾之味咸,酸咸之性,皆属于敛。血之所以能维气者,以其中有肝肾之敛性在也。故曰肝藏 
血,非肝之体能藏血也,以其性之敛故也。精由血化,藏气之力更强,故又必肾能纳气,而 
气始常定也。明乎此,则知气血相资之理,而所以治之者,思过半矣。血虚者,当益其气; 
气暴者,尤当滋其血也。 
夫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离者也。藏于血之气 
,卫 
气也,宗气也。气亢则血耗,血少则气散,相辅而行,不可偏者也。荣气主湿,卫气主热, 
宗气主动。荣气不能自动,必借宗气之力以运之。 卫气虽自有动力,而宗气若衰,热亦内 
陷。故人有五心 热,骨蒸烦热者,宗气之力不能运热于外也;水停心下,困倦濡泄者,宗 
气之力不能运湿于外也。 



卷二下

脉法类

属性:(此卷是发《脉简补义》未尽之余义也) 



卷二下脉法类

单诊总按不同

属性:脉有单诊、总按不同者,或单诊强,总按弱也;或单诊弱,总按强也;或单诊细,总按 
;或单诊大,总按细也。凡单按弱总按强者,此必其脉弦滑,一指单按,气行自畅,无所搏 
激;三指总按,则所按之部位大,气行不畅,而搏激矣。此脉本强,而总按更强于单按也。 
单按强总按弱者,此必其脉气本弱,但食指较灵,单按指下较显,名、中二指较木,总按即 
不显其振指也。此脉本弱而总按更弱于单按也。单按细总按大者,是其脉体弦细而两旁有晕 
也。总按指下部位大,而晕亦鼓而应指矣。单按大总按细者,必其人血虚气燥,脉体细弱, 
而两旁之晕较盛也。食指灵,而晕能应指,名、中二指木,而晕不能应指矣。更有单按浮总 
按沉,单按沉总按浮者,其浮即晕也;抑或脉体本弱,轻按气无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气乃 
搏鼓也。又有医者操作用力,指尖动脉盛大,与所诊之脉气相击,而亦见盛大者。又有医者 
久行久立,指头气满,皮肤 起,因与脉力相隔而不显者。此皆极琐细之处,前人所不屑言 
,而所关正非浅鲜也。 
大抵单诊、总按,而指下显判大小强弱之有余不足者,其有余总属假象。在无病之人固 
为正 
气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气不能鼓载其邪,使邪气不能全露其形于指下,而微露此几希也。 
当以正虚邪实例治之,固不得重于用攻;亦不得以为邪气轻微,专于用补也。即如总按大单 
诊细者,其细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气之怯弱可知;单诊大总按细者,其细多 
是指下驶疾,累累似滑,是气力不足于上充,而勉强上争也,其中气之竭蹶更可知矣。强弱 
亦如是也,总是因禀赋薄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气血困惫,胸中窄狭,动作乏力,乃多见 
之。是因虚生实,清浊混处,气郁不舒之象也。 



卷二下脉法类

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属性:旧说脉之浮沉不同者,不过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涩,浮涩沉滑云云耳!未有于 
起伏 
之间,察其中途变易者也。近来诊视,曾见有两种脉,一种其气之初起,自沉分而至于中也 
,滑而踊跃有势,及至中分,忽然衰弱无力,缓缓而上至于浮,形如泥浆;其返也,亦自浮 
缓缓而下于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其证身体困倦,终日昏迷 
,似寐非寐,心中惊惕,恶闻人声,目畏光明,面带微热,四肢微冷,不饥不欲食,但口渴 
索饮不止。此卫湿、荣热、风燥在肺、痰热在胃也。身中伏有湿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 
。以防风、 本,通卫阳、驱表湿,紫菀、白薇、杏仁、蒌皮、宣泄肺中浊气,焦查、竹茹 
、石膏、 瓦楞子,降涤胃中热痰,兼以白芍清肝,天竹黄清心,而神清气爽,身健胃开 
矣。一种脉气,正与此相反。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艰涩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跃;其返 
也,亦由浮而疾下于中,由中而沉迟弱无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其人嗜好洋烟,饮 
食不强,阴痿不起。此表分无病,而里有痰饮,又上虚热下虚寒也。治当疏中温下。此二脉 
者,皆古书所未言也,岂真古人未见此脉哉?见之而词不能达,徒以浮滑、沉涩、浮数、沉 
迟了之,不知浮沉之间,迟数不能有二,滑涩各自不同,与此之起伏中变者迥别也。故凡着 
医案,于脉证曲折处,必不惮反复摩绘,方能开发后学。 



卷二下脉法类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属性:《难经》曰∶脉不应病,是为死病也。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设有不应,知变 
所缘 
。二者其义不同。知变所缘者,以其必有所挟之宿疾、所伏之隐疾也。其脉虽不应显见之证 
,而仍与隐伏之病相应也,故曰中必有奸。若《难经》直言死病者,是其并无所挟、无所伏 
而真不应者也。何也?凡病之应见于脉者,为其邪在于经,搏于正气,正气失其常度,脉遂 
失其常形也。若脏气溃败,阴阳失维,升降出入之顺逆迟速;一随邪气之所为,而正气之力 
不能与之相搏而相激,其脉往往通畅如常,起伏如常,不见邪气格拒之象,仅微觉指下呆长 
,乏于神力而已。此真气已漓,其人必困乏无力,饮食少思,有时又饥,迫欲得食,行动气 
喘,面色苍黄,或耳暴聋,或目暴无所见。又有老痰伏结,以及痞块僻在偏隅,不当气血冲 
道,气血与之相避,不致相格,而脉自长滑流行者,此迁延不已之痼疾也。故每见阴阳离脱 
之人,肾水虚寒,脾阳枯燥,肝风内煽,两尺长缓起伏条畅,此所谓缓临水宫也。指下颇似 
充足有余,而圆而无晕,呆而不灵;且或左或右,或寸或关,必有一部稍见沉弱不及,此虚 
损久病,及老年气尽,未死前数月必见之。大率多起于冬至,死于春分者,以水枯不能涵木 
,其始肝风内灼,其继肝气外脱也。前人谓缓临水宫,弦居土位,同为败脉。据生平所诊, 
弦居土位,犹有可以挽回;缓入水宫,未有能济者。岂非以缓为真阴真阳之涣散乎?阴散, 
故脉不能紧;阳散,故脉不能洪。不紧、不洪,故似缓也。《难经》又谓∶人病脉不病,虽 
困无害。此措词轩轾失当。脉不病者,脉不败也;若病久且困,不能饮食,不能转侧,虽神 
识清明,言语不乱,脉来匀滑长缓,亦终于败而已。何者?五脏清枯,故神明不乱;大气孤 
行,故脉不变;血络已竭,故身不能动也。故《难经》又谓∶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 
内也。至于老痰痼疾,不见于脉者,以其不当气血冲道也,故有患积 而情急欲死者,正当 
冲 
道也;有发之频数者,迫近冲道也;有宽缓无事者,远于冲道也。前人以此为气血与之相习 
,非也。夫果气血相习,是阴阳失维,正气无权矣。 



卷二下脉法类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

属性:慎柔谓∶虚损脉洪大,按之中间尚有一条者,可治;空散无一条,虽暂愈,亦必死。此 
所谓 
一条者,即脉中之脊也,非指下别有一条也。吾尝谓∶喘脉,多是满指虚动,不见正形,有 
根可治,无根即死。根,即脉之脊也。元廉夫谓∶散脉中有一线,为肝邪脾败之征。此所谓 
一线者,乃弦劲挺于指下,死硬无生气也,血死于里,气无所归。前人谓∶阳气不到之处, 
则脉为之弦。此弦见于里,足征五脏真阳之已漓矣。慎柔亦曰∶劳证寒热作泻,脉数而按之 
洪缓,着骨指下如丝,此不可为也。王汉皋谓∶痰饮凝结,脉多于弦洪之中,夹一细线,隐 
指有力。此细滑见于中沉之分,乃胃阳之郁而不宣也。凡脉中有细在线弛如驶者,皆内热而 
有物以制之,或热痰之内结,或热血之内瘀也。此三者,形各不同,吉凶相远,宜详辨之。 
热血内瘀者,防成内痈。其证烦渴夜甚,隐隐有肿胀作痛之处,又兼小便赤涩也。 



卷二下脉法类

脉有数道

属性:《脉简补义》论脉有如参量线,以为痰病,及将死气尽血散之象,详矣。顷读《仓公传 
》有 
曰∶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故知其当十日溲血死。夫得肺 
阴气,谓得肺之真脏也。《内经》曰∶所谓阴者,真脏也。肺脉短涩而散,故曰其来散。数 
道者,即如参量线也。至而不一,是真涩也。以溲血死,是气血不相维之过也。其病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