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09-血证论 >

第12章

209-血证论-第12章

小说: 209-血证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道通调。肝气不逆。肾气不浮。自无咳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阴汁。津者气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济相养。 
水不济火。则血伤。血不养气。则水竭。水竭则津不润。肺血伤。则火来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节。于是 
在下之气。始得逆上。气既逆上。则水津不能随气下布。凝结为痰。在下之水邪。又得随气而升泛为水饮。 
皆致咳嗽。吾于咳血门已详论之。兹复条列如下。以便查核。 
一肺脏津虚。火气乘之。致成燥咳。气呛痰涩。或带血丝。久成肺痿。清燥救肺汤治之。 
一痰火凝结。咳逆发渴。喉中痰滞者。由于津液不散。阻塞气道。治宜清利其痰。滋养其津。紫菀散主之。 
一水饮冲肺。咳逆倚息。不得卧者。由于失血之人。肝经风火太盛。激动其水。上冲肺。卧则肺叶张。水饮愈 
冲。是以不得卧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吾每用二陈汤治饮。加苏子柴胡白芥子黄芩石膏杏仁荆芥 
薄荷枇杷叶。风火兼治。尤效。此与杂病咳嗽。因寒动水者有异。因寒动水。以致水饮冲肺者。宜小青龙及 
真武汤。血证咳嗽。多是内动风火。激水而上。青龙真武等。又其所忌。医者辨之。 
夫虚痨咳嗽。原于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则病皆在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则火旺。 
津不生则肺燥。水气不化。则饮邪上干。治胃火。宜白虎汤。加生地百合五味子。或玉女煎。治胃痰。宜滚痰 
丸。指迷茯苓丸。轻者用豁痰丸。治胃中水饮。宜二陈汤。加苏子白芥子防己枳壳杏仁生姜。若水饮挟火 
者。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 
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 
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栝蒌霜旋复花 
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水饮上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发热 
恶寒。鼻塞头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 
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又有痰血作咳。其证咳逆倚息。而不能卧。与水饮冲肺之证相似。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 
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气壅即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 
冲犯肺经。坐立则肺覆。瘀血亦下坠。其气道尚无大碍。故咳亦不甚。卧则瘀血翻转。更为阻塞。肺叶又张。 
愈难敛戢。是以倚息不得卧也。若仍照水饮冲肺。用葶苈大枣汤。是得治饮之法。而未得治瘀之法矣。须 
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宜代抵当丸。加云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 
葶苈苏子。又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诸书皆言侧卧一边。乃失血咳嗽不治之证。而不知仍 
是瘀血为病。盖瘀血偏着一边。以一边气道通。一边气道塞。气道通之半边。可以侧卧。气道塞之半边。侧 
卧则更闭塞。是以翻身。则愈加咳逆也。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 
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 
有瘀血。故不得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诸书少言及者。朱丹 
溪略引其端。亦未申明。吾于临证有悟。不惜大声疾呼者。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岂敢秘而不传哉。 
又有冲气咳逆者。以冲脉起于血海。循行而上丽于阳明。血海受伤。则冲脉气逆。上合阳明。而为火逆燥 
咳之证。麦门冬汤主之。玉女煎亦治之。二方皆从阳明。以抑冲气之颠。使不逆也。 
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上乘肺金者。其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四物 
汤。合左金丸。再加人尿猪胆汁牡蛎五味治之。盖血室为肝之所司。冲脉起于血室。故肝经之火。得缘冲 
气而上。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亦治之。重者加胡黄连。 
冲脉本属肝经。然其标在阳明。而其根则在于肾。盖冲脉起胞中。而肾气即寄在胞中。肾中之气。上于肺 
而为呼吸。亦借冲脉之路。以上循入肺。是以脐旁冲脉之穴。谓之气冲。内经又明言冲为气冲。冲脉之与 
肾经交合者如是。是以冲脉每挟肾中之虚火。上逆而咳。喘促咽干。两颧发赤。宜猪苓汤。加五味子知母 
牛膝黄柏熟地龟板。或麦味地黄汤以安之。三才汤。加铁落以镇之。或大补阴丸。合磁朱丸。加五味以吸 
冲气。使归于肾。则不咳逆矣。又有胞中之水内动。冲气挟水上逆而咳者。其证上热下寒。龙雷火升。面赤 
浮肿。头晕咽痛。发热心悸。大便反滑。腰痛遗溺。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肾气丸亦治之。参看吐血咳血门更详。 
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血家咳嗽。尤多生于肾虚。肾者气之根也。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气不归 
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汤。加五味子沉香。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阿胶麦冬五味子。其附子须少 
用。只作引导耳。余每用知柏地黄汤。少加五味子肉桂。以为报使。常服都气丸亦佳。又有肾经阳虚。不能 
化水。腰痛便短。气喘咳逆者。肾气丸。加五味治之。更有肾水上泛。脾土不制。而为水饮咳嗽者。乃属五饮 
杂病。非失血家应有之证。自有各书可查。兹不赘及。 

卷六
发热
属性:吐血家脉静身凉。不药可愈。以阴虽亏而阳犹不亢。阴与阳尚得其和。故易愈也。或身有微热。皮毛似汗。 
此为阳来求阴。水来就血。亦可自愈。所谓发热者。与身有微热不同。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 
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 
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 
又有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土 
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 
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加黄芩柴胡亦治之。 
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 
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 
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毛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 
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所论。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又有发热之虚证。分血虚水虚两类。另条如左。 
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或夜则发热。以夜主血分故也。或寅卯时即发热。以寅 
卯属少阳。肝血既虚。则少阳之相火。当寅卯旺时而发热。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茯苓甘草治 
之。又或胞中之火。因血不足。上合阳明燥气。日晡潮热者。犀角地黄汤治之。 
水虚者。水为气之所化。水津不足。则气热。皮毛枯燥。口咽生疮。遗精淋秘。午后发热。大补阴丸。以补水济 
火。或清燥救肺汤。从肺胃以生水津。水足以濡血。则阳气不亢。燥热自除。五蒸汤亦统治之。 
复有阴虚于内。阳浮于外。而发热者。须大补其阴。而复纳其阳。故产后发热。用四物汤。加黑姜。失血发热。 
亦可用之。火重者。再加芩连。若肾阴不足。真阳外浮。发热喘促者。是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宜从阴引阳。 
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麦门冬阿胶。或三才汤。加盐炒肉桂少许。桑叶云苓白芍冬虫夏草山茱萸牛 
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龟板。此外又有食积发热者。手足心腹热。胸满哕呃。大便不调。日晡及夜发烦。宜枳 
壳浓朴大黄。消去之。则不壅热矣。勿谓虚人无实证也。 

卷六
厥冷
属性:杂病四肢厥冷。为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四逆汤主之。若失血之人。而亦间有发厥者。则多是热邪内 
陷。伏匿在里。外见假寒。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其厥 
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此即伤寒论厥阴篇。所谓热 
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矣。盖厥阴肝经。内寄胆火。病则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反热。发热固是 
火甚。发厥则火伏于内。而更盛矣。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耳。若误认 
为杂病发厥。而用热药。是促其命也。其辨法。杂病之厥。吐利不止。脉脱气微。有寒无热。伏火之厥。则厥后 
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 
假寒之象。先以清化汤。合升降散。攻其伏热。或当归芦荟丸攻之。次以五蒸汤清之。厥止热不退者。再用 
大补阴丸。地黄汤。以滋阴。发厥之证。又有寒闭于外。而火不得发者。用仲景四逆散。加荆芥黄连枯芩。审 
其阳陷于内。而不出者。白头翁汤。以清达之。升阳散火汤。以温发之。二方酌宜而行。 
血家发热。固多是真热假寒。然亦有真寒者。去血太多。气随血泄。以致中气虚而不旺。元气损而不足。四 
肢厥冷。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此乃虚则生寒之证。法宜温补。十全大补汤。参附汤。养荣汤。随宜用之。 

卷六
寒热
属性: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荣卫。伤荣则寒。伤卫则热。平人治法。须用麻桂发散。失血皆阴血大亏。不可再 
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 
血家忌汗之戒也。若不关外感。系本身荣卫不和。发为寒热。似疟非疟者。不可作疟治之。只用小柴胡。或 
逍遥散。和其荣卫而愈。又有瘀血作寒热者。其身必有刺痛之处。血府逐瘀汤治之。此与杂病寒热有异。 
医者须知。 

卷六
出汗
属性:汗者。气分之水也。血虚则气热。故蒸发其水。而出为汗。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下而为 
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蒸蒸汗出者。乃血虚气盛。沸溢为汗。宜用白虎汤。加当归蒲黄 
蝉蜕治之。手足 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四肢为中州之应。火热中结。故应手足汗出也。宜玉 
烛散。加枳壳浓朴以攻之。结去而汗自止矣。睡中盗汗者。睡则气归血分。血不足则气无所归。故气泄而 
汗出。宜当归六黄汤治之。或地骨皮散。加枣仁知母茯苓五味子黄 黄柏。 
以上所论。皆失血家阴血内虚。阳气遏发之病。亦有阴阳两虚。自汗盗汗者。宜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或 
当归六黄汤加附子。 
又有大汗亡阳者。在杂病亡阳。则单属阳虚。失血家大汗亡阳。则兼是阴虚。阳无所附。非大剂参附汤。不 
能回阳。继用独参汤养之而愈。 
此论血家出汗。与杂证出汗有别。参看汗血发热门更详。 

卷六
发渴
属性:血虚则发渴。有瘀血则发渴。水虚亦发渴。 
血虚发渴者。血为阴。气为阳。血少则气多。阳亢无阴汁以濡之。故欲饮水也。法宜补血。血足则气不热矣。 
圣愈汤。加天冬花粉治之。或当归补血汤。加花粉苎麻根玉竹麦冬。 
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 
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汤 
亦治之。挟热蓄血者。桃仁承气汤治之。夹寒瘀滞者。温经汤治之。 
水虚发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虽由水谷所化。而其气实发源于肾中。肾中天癸 
之水。至于胞中。循气冲。随呼吸。而上于肺部。肺金司之。布达其气。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 
不渴也。若肾中之水不足。则不能升达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启下焦之阴。以滋津液。地黄汤加人参麦 
冬诃子。或左归饮加儿茶人参玉竹。三才汤加知母治之。夫水津虽生于肾。而实布于肺。又有肾中之水 
津本足。而肺金郁滞。不能散布。以致水结为痰。咽干口渴。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滞。使肺气通调。则水津 
四布矣。又曰。津液虽生于肾。布于肺。而实赖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结。则津不生。三一承气汤治 
之。胃中蕴热。则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经肌热。则津液被灼。人参白虎汤治之。胃中虚热。则津不生。麦冬 
养荣汤治之。 
上分三条。皆失血多有之证。与杂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气不升者不同。参看可也。水停不化。当用五苓真武等汤。 

卷六
心烦
属性:烦者。心不安也。心为火脏。化生血液。转赖血液以养其火。故心字篆文。即是倒火。火降则心宁也。失血家 
亡血过多。心火失其滋养。故多发烦。火太甚者。舌上黑苔。夜不能寐。黄连阿胶汤主之。心中懊 者。以火 
不得宣。故郁而不乐也。宜栀子豉汤。加连翘桔梗大力生地远志黄连草梢治之。若火不甚。而血太虚者。 
心中了戾不得。是为虚烦。归脾汤加朱砂麦冬炒栀子治之。逍遥散加龙骨枣仁亦治之。仲景酸枣仁汤。 
尤为治烦要药。若烦而兼躁。手足妄动。此为虚中夹实。内有燥屎。必见二便不调。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 
证。在伤寒为承气证。在失血家。须兼顾其虚。宜玉烛散。或用玉女煎加元明粉。烦躁之极。循衣摸床。小便 
利者。阴尚未尽。犹可救一二。小便不利。死不治矣。此与阴躁不同。阴躁不烦而但躁。且必现阴寒可据之 
证。须细辨之。 
又有产后血虚。心烦短气者。虽同是心烦。然产血下行。气多虚脱。其血之虚。皆由于气虚。故心烦而必兼 
短气。宜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养荣汤等。以补气者生血。而心烦自愈。至吐血家。则其气上逆。多是气实血 
虚。证见心烦。尤血不养心之甚者也。若再补其气。则气益甚。而血益虚。心愈不得其安矣。治宜补血清火。 
朱砂安神丸治之。须参看卧寐怔忡惊悸门。 

卷六
卧寐
属性:(附梦寐) 
卧者。身着席。头就枕之谓也。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不得卧寐之证。杂病犹少。失血家往往有之。 
不得卧有二证。一是胃病。一是肺病。 
胃病不得卧者。阴虚则邪并于阳。烦躁不卧。此与伤寒论阳明篇。微热喘冒。不得卧者。为胃有燥屎之义 
同。三一承气汤治之。若无燥结。但系烦热者。竹叶石膏汤。白虎汤治之。兼理血分。则宜用玉烛散。玉女煎。 
又有胃中宿食。胀闷不得卧者。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盖阳明主阖。和其胃气。使得还其主阖之令。 
斯能卧矣。 
肺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