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明史 >

第22章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22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12;明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387'(1535 年编),15,第 13—15
页,见有关序言;以及明太祖:《明朝开国文献》'388',Ⅱ,第 585—1218 页和Ⅲ,第 1219—1278 页,见
洪武版重印本。
③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640 页;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 12 页。



人来供职。到了这一年的年底,860 名人员被推举和委以官职。与此同时,
在官僚的最上层皇帝任命了几名官员特别组成他所谓的“四辅官”。④
这个“四”字指四季,这是古代《周礼》上的组织成规,即每一季得任
用三名官员。但是,他只为春官和夏官任命了六名官员;这六个人同时兼管
余下的秋官和冬官之责。按照皇帝的说法,他们的职责是“协调四时[的工
作]”。但是,他们也帮助处理他作为国家首脑的司法工作,并处理一般行政
上的文牍事务。当设立这些职位的两年所任命的 9 名官员中,除一人外都是
些年长而无任何重要政治和行政经验的学者;有几个人出身于卑微的农家。
这使日益感到不安全的皇帝无受威胁之感。此外,关于司法的奏章都直接上
达宸听而不必经过此六名官员之手。因此在这个重要方面,这个特别的“内
阁”并无多大实权;它决不能等同于中书省。
总而言之,这六名官员权力只限于给刑事判决翻案,在儒家所讲究的治
国平天下方面向皇帝提出建议,对政府各机关所荐举的人的前程作出评价。
在一件案子中,当官员们真的推翻了司法判决时,其中四个人迅速被迫辞职,
这四个人的某一个人还最终被处了死刑。①1380 年取消中书省之后的大改组
完全是急不暇择之举,它是通过颁发未考虑行政细节的诏令逐步实行的。满
足平时行政需要的取代办法只能逐步地找到,而且这些办法从来没有完全而
合理地形成过。
虽然明朝中央政府有这些实际的问题,但在 14 世纪 80 年代之初皇帝还
是能够胜利地结束西南的多次战役。1372 年,皇帝派学者王祎(1323—1374
年)②出使云南招降统治云南的蒙古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死于 1382 年)。
这个地区主要住的是非汉人的土著——说藏缅语系的诸民族,现在仍是忠于
元朝的一个行省。王祎 1374 年在这里被杀,这种想用和平手段兼并此地区的
外交努力后来被用另一种方式来取代,但它在 1375 年也同样没有取得成功。
因此在 1381 年皇帝改组了政府之后,他想诉诸兵力来降服云南诸民族,消灭
蒙古人在他们西南根据地区的控制。那时,云南的主要城市一为昆明,即梁
王宫廷所在地,一为大理,即古代大理王国遗址。虽然它名义上是一个行省
并且有血族梁王坐镇于此,但云南地区不是像元朝其他行省那样由元朝统一
的文武官署统治,而是由梁王松散地统一起来的一些部落组织治理。除了梁
王自己的一套统治机构外,还有一个以大理段氏为首的土著的统治机构。这
两套组织都必得战而胜之,才能使云南归并于明帝国。
1381 年 9 月,傅友德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两人为副将军。和
北伐之战一样,这一次也是皇帝指授征讨的大政方略,而把细节留给将军们
自己处理。讨伐军人数达 30 万。皇帝命令主力军应通过湖广省之辰州和沅州
(分别为今湖南之沅陵和芷江)接近云南,并指向普定(在贵州省安顺附近)。
他们从普定准备直下“云南咽喉”而趋曲靖,此地在云南省昆明之东北约 125
公里。另一支小部队则要从永宁(今四川叙永县附近)前往乌撒(今贵州西
部之威宁)。据皇帝计算,当北面的小部队在吸引防军的注意力时,主力军
会轻易地攻克昆明。昆明拿下以后,主力军应派兵立即驰援乌撒方面的小部


④ 关于四辅官,见《明纪》'53',4,第 18 页;黄章健:《论明初的四辅官》'239',重印于他的《明清史
研究丛稿》'242'(台北,1977 年),第 57—119 页。
① 四辅官于 1382 年 8 月取消。见《明纪》'53',4,第 22 页。
② 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444—1447 页;《明史》'41',289,第 7414—7415 页。



队,但主力军的主体仍应直趋西北 150 英里处的大理。①
计划实现了。他亲自给将军们在京师城外的龙江送行。傅友德的军队在
10 月份开抵湖广。12 月,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往永宁和乌撒,他本人则亲统
大军按计划开进云南。把匝剌瓦尔密以 10 万人守曲靖,但傅友德和沐英生擒
敌将,俘获其众 2 万人。傅友德于是马上率领一支偏师去乌撒,同时,蓝玉
和沐英急趋昆明。1382 年 1 月 6 日,把匝剌瓦尔密已逃离昆明城,焚毁了他
的龙衣’把他的妻子赶入湖中淹死,他自己也和大臣们都自杀身亡。蓝玉和
沐英再移师大理,此城于 1382 年 4 月归降。段氏王朝的头目和他的亲属均被
押解至南京。
与此同时,麓川(今云南西南部腾冲附近)掸邦土著酋长思伦发(死于
1399 年或 1400 年)被立为平缅宣威司土司。②“土司”是元、明两代在中国
南部和西部任命的本地酋长,他们在那些汉民农业人口尚少而不足以为地方
政府提供税收基础的地区实施土著人的行政权力。思伦发于 1386 年叛变,因
此必须用武力平叛。云南历洪武朝一直是一个军事难题。事实上,沐英以其
余年不断举兵征伐掸族和那里的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征讨汉-藏人种的罗罗
族(即彝族的旧称——译者)。1383 年 4 月,傅友德和蓝玉从云南被召还,
只留沐英在那里镇守,让他做世袭的军事长官,以监督与其他地方省级政府
平行的文职行政机构。

1382 年,皇帝显然偏施恩宠于佛教,但受到高级官员李仕鲁①的攻击。
李仕鲁,山东人,是一位朱熹(1130—1200 年)学派的学者。1382 年他被任
命为大理寺卿;大理寺自 1368 年以来第一次又开始办公。李仕鲁强烈地认
为,皇帝对佛教僧徒尊崇过当。许多和尚被授以政府中的重要职位,还有一
些和尚则享有宫中特权。1382 年,皇帝改组了监督全国佛教和道教活动的帝
国的这两个机构,给它们命以不那么刺眼的新名称——僧录司和道录司。
1382 年,皇帝命令全帝国崇祀孔子——或许他是把这当做对付儒士批评
的一个打狗的肉包子。1369 年的政策是只准山东曲阜孔府族长祭孔,现在皇
帝一改前辙,要全帝国的一切孔庙都在秋、春两季祀孔。②1382 年 6 月,在
他向孔子致敬以后,他据说又亲往国子监讲《尚书》三篇。③后来在 9 月份,
他又重开在前 10 年已经停止举行的科举。④
不仅是李仕鲁一个人反对皇帝偏爱佛教。他的大理寺下属、学者陈文辉
也正式上疏责备皇帝把佛教徒提升到关键职位上。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批评,
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⑤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① 见《明通鉴》'210',1,第 396 页。
② 关于思伦发,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儿子思任发(1400—1445 年)的传记,第 1208—1214 页。
① 本传见《明史》'41',139,第 3988—3989 页。
② 《明通鉴》'210',1,第 396 页。
③ 《国榷》'498',7,第 620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 402 页。
⑤ 《明通鉴》'210',1,第 398 页。



李仕鲁和陈文辉的观点是对的;皇帝确实是偏宠佛教僧徒。但是,皇帝
之所以出此是因为他有一个把三教(释、道、儒三教)合为一个伦理教义的
观点。1382 年,福建学者沈世荣被召来南京。他给皇帝讲了许多关于三教合
一的道理。①1375 年,沈世荣曾经请皇帝给《道德经》作注疏,现在做了翰
林待诏;皇帝在撤消中书省之后因为急需一些文人学士备顾问,所以翰林院
重新充实了起来。
洪武帝的马皇后于 1382 年 9 月 17 日去世。她死之后,皇帝和诸王子更
加依赖和尚们参加意见。这些亲骨肉王子都奉旨来南京奔丧。葬礼在 10 月
31 日举行,这时她的遗体被埋葬在孝陵,即皇帝命令在京师东郊兴建的陵
墓。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衍参加这些活动。②当燕王在丧礼过后返回北京时,道衍作为宗教顾问也跟着
来到北京。他卜居在一个庙内,不管在燕王夺权以前或以后,他都在各种问
题上出谋献计。③朱棣后来在叫他还俗和从政时给他赐名为“广孝”。
洪武帝的第一次内阁制试验在 1382 年 8 月结束,那时他废除了四辅官。
但是,他马上设立了另外的组织来更加专业化地实施内阁的职责。11 月,在
废除了统一的御史台之后,紧接着他又废除了他在 1380 年 7 月建立起来的谏
院。然后又设立了都察院,有监察御史 8 人,分巡 12 道。第一批监察御史中
有一个学者名詹徽(1393 年死),安徽婺源人,是安徽著名文人詹同之子。
①在几个月以前的 1382 年 10 月,南京吏部曾举行特科考试,詹徽被推荐来应
试。通过这次考试,约 3700 名秀才进政府做了官。许多人被任以极其重要的
行政职务,其中也有人做了尚书。这次特科选拔的士子论其才干有以下 6 个
方面:(1)经明而行修者;(2)擅长书法者;(3)对经书意义有深入了解
者;(4)人品俊秀者;(5)有治国才具者;(6)语言有条理者。
但是在关于日常行政的谘询方面,洪武帝没有切实可行的其他途径,而
不得不又来依靠特殊的学者-顾问集团——这些人最终组成了非正式的内
阁。1382 年 12 月,他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
公文。大学士们被任命为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的官员:最典型的一个
职称便是文华殿大学士。1382 年,皇帝从翰林学士中提升了四名大学士。由
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
的挑战。②





① 《明通鉴》'210',1,第 405—406 页。关于沈世荣,见明太祖:《谕翰林待诏沈世荣》,载《御制文集》
'392'(台北重印本,1965 年),8,第 17—18 页。沈世荣著有《续原教论》'467',其序为 1385 年(出版
地点不详,1875 年木刻本)。
② 道衍的传记可见之于《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姚广孝条,第 1561—1565 页:《明史》'41',145,第
4079—4082 页。
③ 《明纪》'53',4,第 23 页;《明通鉴》'210',1,第 405 页。
① 关于詹同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3—44 页,及《明史》'41',136,第 3927—3929 页;
詹徽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 35—36 页,及《明史》,136,第 3929 页。
② 《国榷》'498',7,第 630 页。



1383 年至 1392 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洪武帝显然在 14 世 80 年代越来越从他的高级追随着中间发现不顺心的
纪律问题,经过了 10 年时间他蛮横地消灭了他们。他的外甥李文忠(1339
—1384 年)在 1370 年被封以公爵,年俸高得不同寻常,为 3000 担禄米,1383
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他的这一项特殊任命是要恢复学校中的纪律,因为
皇帝得出结论,认为纪律已经极端松弛了。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
识的人,曾在 1358 年至 1362 年从浙江金华学者胡翰(1307—1381 年)和范
祖干学习过。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
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1383 年,当他被要求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他已经做了大都督。但是到了这一年年终之时,他开始越来越对皇帝持
批评态度,并纠集了一些认为他有可能成为皇帝而追随他的人。①
当刑部尚书洛阳人开济被捕入狱,而其侍郎和主事在 1384 年 1 月被处死
时,这可能给李文忠发出了一个警告。开济在 1381 年中式明经科后就登上了
仕途。②他是个极有才干的行政官员。根据史籍所载,他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
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但是在 1384 年秋开济被弹劾,说他恶意而残
忍地利用刑法制度加害他的敌人。③他曾经很得皇帝的信任;1382 年,正是
开济给在南京举行的特科考试制定了程式。④但是在 1384 年,一位御史指责
他窜改臣下上报的奏章以诱使皇帝做出错误判断。这些指控马上导致他的垮
台。
李文忠也在 1384 年因为失宠而倒台,并在可疑的情况下死去。据正史中
李文忠的传记的作者所说,他曾因皇帝在处理重要政治事务时过于依赖宦官
方面,以及因在处死官员和处理其他事项方面批评过皇帝。或许正是这种批
评引起了他的事变,虽然他的批评比起从前其他学者们所提出的批评似乎要
和缓一些。史料还提出,皇帝可能命令处死李文忠的许多随从者,因为显然
他已在他的京师府第中网罗了一大批党羽。①
李文忠的指责可能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洪武帝本人最后认定宦官已经
取得过大的权势。1384 年 7 月,他下令禁止宦官干政。②可是,作为协助皇
帝处理政府文牍的官员,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尽管皇帝声称要尊重正统做法和力求处事平允,但还是有人批评他方法
粗暴。1384 年,江西泰和学者萧岐(1325—1396 年)呈上了一份长篇奏疏谈
为政的 10 个要点,在奏疏中他指出皇帝用刑过重。③他要求终止这种专断和
不正规的刑罚,并且敦促应按照法典来量刑。1385 年,另一位江西新淦的学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886 页;《明通鉴》,'210',1,第 424 页。
② 他的传记见《明史》'41',138,第 3977—3978 页。又见《明纪》'53',4,第 22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 421 页;《国榷》'498',第 638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 403 页。
① 《明通鉴》'210',1,第 424 页。
② 《明纪》'53',5,第 2 页。宦官在洪武年间确实被用在很重要的任务上,见黄章健:《论〈皇明祖训录〉
所记明初宦官制度》'241',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 年),第 77—98 页,重印
于他的《明清研究丛稿》'242'(台北,1977 年),第 1—30 页。
③ 《明史》'41',139,第 3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