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明史 >

第24章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24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定。1386 年夏,傅友德进入云南西部,帮助沐英平息东川的一起骚乱。因
此,要到 1386 年 12 月皇帝才能实际上命冯胜率大军 20 万去对付蒙古人。冯
胜的部队在 1387 年 1 月与副将傅友德和蓝玉一起出发,首先驻兵于北京之东
的通州。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纳哈出的金山大本营,此地在今沈阳之北约 70
英里处。这次征讨的方略也是皇帝自己制定的。
冯胜把大军暂时留驻通州,他派蓝玉和一支骑兵部队突袭扎营在庆州(今
辽宁林西附近)的蒙古部队。蓝玉乘下雪之时进行了这一战斗行动,擒获蒙
古人的太尉和许多马匹以及俘虏。快到 3 月底的时候,冯胜领兵出关外,加
强了大宁(今辽宁凌源之西北)和这个地区其他前哨阵地的防务。他们留 5
万军队驻守大宁,主力部队继续向东北前进。7 月间,冯胜宿营于金山之西。
他于是把纳哈出从前的裨将乃剌儿送还给纳哈出,此人是明军在 1376 年俘虏
的。乃剌儿被俘后,他在明军中做了一名低级军官,被赐了妻妾和田地住宅。
1387 年冯胜送他回纳哈出处时还附有一信,他敦促这位蒙古太尉投降明军,
并拥戴中国的新王朝。乃剌儿的外交辞令使纳哈出在 10 月投降了蓝玉。纳哈
出及其 6500 多名军官和家属被送往南京;纳哈出本人被封以侯爵、禄米 2000
担,并在江西赐以公地作为庄园和在南京赐有第宅。他在 1388 年 8 月 31 日
死于武昌,可能是醉酒而死;他被埋葬在南京城外。①
这次胜利之后,冯胜似乎正处在他荣誉的顶峰时期,但不久就被皇帝所
抛弃。或许洪武帝认为冯胜是他权力和威望的对手,但是也有可能皇帝确实
不喜欢人们认为的冯胜的那种骄傲自大和不端行为。关于冯胜行为不轨的报
告于 10 月份送达皇帝。皇帝把他召回了南京,并收回了他的象征权力的印
信。②冯胜到达南京时护送着纳哈出和一批蒙古投降人员,皇帝在 11 月就命
他去中都凤阳居住。他被削去兵权,同时又被剥夺了河南的封地。这一调动
有效地切断了他和住在开封河南的周王朱橚(1361—1425 年)的密切联系。
①周王的妻子是冯胜的一个女儿;他们已在 1378 年结婚,那时冯胜驻兵于此,
为当地的守备。朱橚和冯胜之间不同寻常的密切接触可见之于下面的事实:
1389 年,皇帝严厉惩戒了周王去凤阳秘密会见冯胜。因此,冯胜的被疏斥可
能是皇帝疑心这名王子与这位将军之间存在着危险的军事联盟。
冯胜还不是 1387 年以凤阳为安全居住地方的唯一将军。甚至皇帝的童年
伙伴汤和也在 12 月从浙江沿海——他在沿海筑城和戍守以防备海盗——回
到凤阳,自动地隐退。②很清楚,他是想退出现役。他在 1390 年中风,后来
一直在凤阳不问世事。以迄 1395 年去世。


① 《明通鉴》'210',1,第 451 页;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Ⅰ)洪武时代(1368—1398 年)在中
国的蒙古人》'457',载《中国和佛教文集》,11(布鲁塞尔,1956—1959 年),第 77、115 页;《国榷》
'498',9,第 673 页。
② 《国榷》'498',9,第 673 页。
① 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50—354 页。
② 《国榷》'498',9,第 688 页。



蓝玉却仍在服现役。1387 年 12 月,他奉命追击蒙古统治者脱忽思帖木
儿和他的将军们。③蓝玉现在是明朝在北方位高权重的将军。1388 年 5 月,
他率领大军 15 万横跨戈壁至北京以北约 500 英里处的捕鱼儿海,打垮了蒙古
军队。脱忽思帖木儿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蓝玉设法捉到了他的幼子
地保奴。脱忽思帖木儿后来被一个亲属所杀害。在这一次胜利中蓝玉俘虏了
蒙古统治者 100 名家族和随从、约 3000 名王子及其部属、蒙古营帐中的 77000
名男人和妇女、各种不同的关防印信,以及 15 万头牲口。
蓝玉在蒙古取得殊勋之后即被召回南京。他在 1388 年 9 月 25 日抵达南
京,次日陛见时接受皇帝所赐的荣誉;但是,皇帝的褒赏之词中也略寓儆戒
之意。皇帝曾经听说蓝玉纳某些原来元朝的公主和宫女为妾;脱忽思帖木儿
的儿子地保奴事实上为此事抱怨过。有一个这样的妇女后来自缢而死,或许
她是遵照蒙古习俗,即君主之妻在君主死时应自杀而亡。皇帝听到这些报告
后很不高兴,因此拖延了几个月,直到 1389 年 1 月才把蓝玉晋升为公。虽然
皇帝不喜欢蓝玉的个人品行,但他很看重他的军事成就。他对蓝玉和他的某
些下属大加赏赐,并且在奉天殿隆重赐宴。①
正在这时,皇帝颁行了《武臣大诰》。和他的其他《大诰》一样,这份
《大诰》列举了皇帝已经审理和判决的个别贪污官员的罪行。它和从前发布
的《大诰》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汉语白话文写的。据皇帝解释说,他之所
以这样做,是要让所有的军职人员都能读懂它的内容。他尽量避免使用“秀
才之文”,即文人学士所用之古文。据这份《大诰》所记,皇帝治狱的对象
是在各不同的卫中服役的中、下级军官,因为他们利用权势欺压当地的人民
和士卒。②
为了对付中国西南部的叛乱,傅友德已在 1386 年夏天被调到东川。但是
在 1388 年之初,反对掸族的边境战争在麓川变得恶化起来。思伦发在 2 月间
发起攻击,但被沐英的军队打退。但他在 4 月又投入更多的兵力进攻,这一
次有 30 万军队和 100 头战象。
沐英用大炮和连弩还击,用组成三个纵队的士兵来进攻。掸族叛乱者在
5 月间的大战中被遏制住了。思伦发损失了 4 万余人和 37 头象,但这位掸族
领袖却未被抓获。③快到 7 月底之时,傅友德统兵进击东川的罗罗叛乱者。这
次遭遇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沐英不得不在 9 月份增派援军。10 月份,沐
英与傅友德合兵一处来打阿资——即最近死去的越州“土司”的儿子。1389
年 1 月,阿资攻下了普安,并且成功地顶住了傅友德一次想收复它的尝试。
在重新调集了军队之后,傅友德设法从普安赶走了阿资,俘获了约 1300 名叛
乱分子。阿资逃回了越州,但是他在下个月终于投降了。
沐英请求朝廷在越州置卫,以作为明朝在云南那一地区的防御堡垒。傅
友德在 8 月份从云南召回了他的军队,让沐英指挥当地的战事。沐英本人在


③ 《国榷》'498',8,第 676 页。司律思:《洪武时代在中国的蒙古人》'457',第 81 页。
① 《国榷》'498',9,第 690 页。
② 叙的日期是洪武二十年阴历十二月(1388 年 1 月 1 0 — 2月 7 日);《武臣大诰》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
'388',1,附录,第 1—44 页,这个文本显然是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印刷版的 20 世纪初的手抄本。见张伟仁
编:《中国法制史书目》'43'(台北,1976 年),1,第 134 页。《明朝开国文献》的编者关于此文本的出
处并未提供任何信息。谈迁定此《大诰》的日期为 1388 年 8 月 16 日。见《国榷》'498',9,第 689 页。
③ 《明纪》'53',5,第 10 页。



11 月奉旨晋京。皇帝赐宴于宫中,赏给他黄金、纸钞和丝绸。皇帝奖誉他说:
“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尔也。”①
掸族酋长思伦发在 1389 年 12 月初投降,麓川因此平定。1390 年 1 月,
皇帝大封 57 名有功的将领和官员,傅友德也在其中。②以后不久,傅友德被
派往北京协助燕王进行即将来临的征伐蒙古之役。
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棣尚未在边境的实际战阵中经受过考验。1390 年初,
皇帝下令他们合兵一处,以消灭前元丞相咬住和他的军官乃儿不花。傅友德
奉指示随朱棣统率北京的军队,另一将领王弼则被派往协助朱?和山西军
队。③王弼是安徽临淮人,曾随傅友德和沐英在 1381 年远征云南;还曾随冯
胜进行促使纳哈出投降的 1387 年之战。④1388 年当蓝玉出色地向捕鱼儿海挺
进时,王弼是他的前锋。他的女儿嫁给了楚王朱桢(1364—1424 年);楚王
是 1381 年去武昌就国的。⑤傅友德和王弼这两员身经百战的将领此时受命听
两个王子的节制。在 2 月份,另一位王子,即皇帝的第七子齐王朱榑(1364
—1428 年)——他在 1382 年就国于山东青州——也奉命率亲兵北上驰援朱
棣。①
当这三名王子在北方边境执行军事任务时,第四个王子朱椿(1371—1423
年)也开始过问他封国的事务。蜀王朱椿在成都。他为人很有文学才能,并
且喜爱文事。他从 1385 年到 1390 年住凤阳,至此才被皇帝派驻成都。当西
藏人在 1390 年侵袭四川时,蜀王请求皇帝派四川地区的左军都督、合肥(安
徽)人瞿能去讨平他们。瞿能的派遣很及时,他在蓝玉的指挥下在春天开始
行动。②因此,虽然蜀王并未亲理军务(事实上他主要还是一位学者王子),
但是,他也正在获得一些指挥上的知识。明朝几个第一代的王子正到成年期,
这一代的成员们开始在帝国的生活中取得重要的个人地位。
1390 年 4 月,朱棣和朱棣跨过边境,进入蒙古,搜寻乃儿不花。当朱棣
得知他扎营在迤都山的时候,便挥师乘风雪急进,使乃儿不花和咬住同时投
降。乃儿不花后来再度叛明,但朱棣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显然给了他父皇以
深刻的印象。皇帝把这次胜利和确保戈壁沙漠的安全都归功于他。他批准朱
棣把蒙古降兵收入他自己的屯卫编制之中,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燕王的兵权,
也使得他在 1399—1402 年的内战中占有战略上的优势。据史料所说,乃儿不
花和咬住投降时带领的部下有 10000 人。③


① 《明通鉴》'210',1,第 467 页;《明纪》'53',5,第 16 页;《明通鉴》'210',1,第 474 页;《明人
传记辞典》'191',第 1081 页。
② 《国榷》'498',9,第 700 页。
③ 《明纪》'53',5,第 18 页;《明通鉴》'210',1,第 476 页。
④ 传记见《明史》'41',132,第 3862—3863 页。
⑤ 《明史》'41',116,第 3570 页。
① 《明纪》'53',5,第 18 页;《明史》'41',116,第 3573 页。
 

《明史》,117,第3579页。当他于1385年和1390年间在凤阳时,他聘请了金华学者苏伯衡(1329—1392  
年?)为顾问;当他就国于成都时便与苏伯衡的朋友和宋濂的弟子方孝孺(1357—1402 年)有往来。关于
苏伯衡,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214—1216 页;《明史》,285,第 7310—7311 页;关于方孝孺,
见《明人传记辞典》,第 426—433 页;以及《明史》,141,第 4017—4020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 479 页;《明纪》'53',5,第 19 页;司律思:《洪武时代在中国的蒙古人》'457',
第 116 页。



可是,并不是诸王子人人都很得意。1390 年 4 月,皇帝的八子朱梓(1369
年生)和他的妻子於妃都自杀身死。朱梓的妻子是一位军官的女儿,这个军
官被牵连进了胡惟庸的案件中去。对胡党的清洗在 1390 年又恢复了;许多人
受审和被杀。朱梓在 1385 年就国于长沙,这时皇帝召他们夫妇从封地来南京
禀报事宜。他们两人害怕皇帝的狂怒,自杀于长沙,皇帝也就趁势废除了这
个王国。①
对胡惟庸党的第二次清洗甚至把为洪武帝长期担任文官的李善长卷了进
去。②李善长的侄儿娶了胡惟庸的姐姐,当胡惟庸叛逆案于 1380 年被告发时,
就有人控告李善长也不干净。那时皇帝对这些控告尚未有所举动,因为他显
然认为它们查无实据。1385 年又有人重新掀起对李善长的控告,但是又和上
次一样,皇帝仍不愿对此有所行动。可是在 1390 年 6 月,一名御史弹劾李善
长,说他在 1379 年曾派使者以胡惟庸的名义送了一封信给蒙古人。根据这份
弹章所说,蓝玉在 1385 年在北方征讨蒙古人的战斗中曾捉到了这个信使。但
是御史说,蓝玉关于此事的奏报被李善长暗中扣下了。揭发材料还涉及李善
长的一个弟弟和他的两个儿子。主审此案的官员是詹徽:此人原是李善长的
宿敌,他很快做了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这两项官职兼于一身使他在法庭上
权力很大。
李善长在 1390 年 7 月被迫自杀。他的妻子、亲属和家中的 70 余口均被
处死。在许多不利的揭发被公开和许多证人都证实他有罪以后,李善长“供
出”了他的罪行。在对胡惟庸案清洗扩大化的时候,与李善长一起丢掉性命
的人中有许多侯爵。皇帝在总结这件案子时,他亲笔写下了《奸党昭示录》
的第三个版本。③
对于李善长的审理,还是免不了有某些文人学士的批评。解缙从前曾上
书严厉批评皇帝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他又上条陈,严词切责对李善长的不
公正作法。他代工部郎中起草了这篇奏章,并且即以工部尚书的名义上报。
但是,它是解缙实际执笔的,这件事并未被隐瞒下来。皇帝没有怪罪解缙的
说法,它主要是讲李善长一案很难服众。解缙指出,李善长决无犯他坐之以
罪的那些罪状的动机;他不能从这些罪行中获益,因此李善长案于理不通。
但是,正如明朝历史学家朱国祯(1557—1632 年?)所指出的那样,胡惟庸
犯的是叛逆罪,其志在搞政变。朱国祯进一步指出,李善长想保留有选择余
地的自由;这在实质上并且自然而然地是一种罪行。①
对于胡惟庸党羽的迫害接着继续了几年。1392 年,出身于安徽的一位军
事领袖周德兴因他儿子行为不谨而被处死;他的儿子可能也与胡惟庸事件有
牵连。②取得很大军功的合肥(安徽)人叶昇也被处死。③1392 年,工部尚书
秦逵因被连累进了胡惟庸案而自杀。④除了卷入胡惟庸案中而被处死的人之
外,还有许多高级而显赫的人物也在 14 世纪 90 年代被杀掉。


① 《国榷》'498',9,第 705 页;《明纪》'53',5,第 19 页;《明史》'41',116,第 3574—3575 页。
② 《国榷》'498',9,第 707 页;《明纪》'53',5,第 20 页。
③ 《国榷》'498',9,第 708 页。
① 《国榷》'498',9,第 716 页。
② 传记见《明史》'41',132,第 3861—3862 页。
③ 传记见《明史》'41',131,第 3855—3856 页。
④ 传记见《明史》'41',138,第 3974 页。



政治生活中这些残酷的方面在 1392 年曾被一名山东籍的国子监监生周
敬心所批评;他在奏疏中批评皇帝以粗暴手段治理政府。他说,除非皇帝改
弦更张,明王朝不会长治久安。他指出了实施大镇压的几个年份:1371 年,
帝国的所有官员和吏胥都受到调查;1381 年,胡惟庸党被宣判有罪;1386
年,被认为是长期为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