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明史 >

第8章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8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游荡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军事生活,并且一
个时期当过兵——可能是在蒙古军队中当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了解
叛乱的内幕和对叛乱镇压的情况。在 1347 年或 1348 年他回到了寺内,在那
里大约从 20 岁呆到 24 岁。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
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强。
到了 1352 年,叛乱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采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
数是红巾军运动。在钟离村以西与之紧邻的濠州县城在 1352 年 2 月 16 日被
一股红巾军徒众所攻占。叛乱领袖郭子兴(1355 年死)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一
个富人的盲女儿所生的儿子;这个家庭据说很善于积财。郭子兴被认为是一



① 孙正容:《朱元璋系年要录》'484',第 26 页。



个勇敢和能干的战士,但脾气不好,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弥勒佛教义,所
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应付大变动的到来,他花钱
大方,广交朋友,以便约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和他的四个
伙伴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郭子兴可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别人马上
成了挑战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
元当局并不想立即收复濠州。相反地,他们派出无纪律的部队四出骚扰
无辜乡民,焚烧寺庙,把抓来的老百姓指认为红巾军,以便邀功请赏。朱元
璋所在的那个农村寺庙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地带;1352 年 2 月它不知被哪一边
的士兵放了火,并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后
来又回到了这些被毁的建筑物内,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后来在写到这段经
历时说,他好多次收到叛军内朋友们的信息,警告他有危险,并劝他参加叛
军。4 月 15 日,这个年在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和尚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
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他马上变成了一个
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郭
子兴有二妻,年长者有与朱元璋年岁相当的两个儿子。年轻些的妻子劝郭子
兴把这个年青有为的人和他们郭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招他为他
们的养女之婿。这名年轻的女人当时有 19 岁,是一位马姓密友的女儿;马某
临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了郭子兴照管。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和郭子兴这位年轻一些的妻子的关系后来显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
子兴的儿子们有纷争时她最后站在了他一边,他也把她的女儿纳为妾。
1352 年和 1353 年,朝廷派出的元军企图肃清被叛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
中部和东部。将近 1352 年底他们把芝麻李从他在江苏北部徐州的根据地赶
走,而到了 1353 年初他的两名将军投奔濠州避难,使这个小城市本来已经很
紧张的资源更形拮据。他们自己称“王”,盛气凌人地要高踞于郭子兴及其
伙伴元帅们之上。派系斗争发展了。郭子兴支持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
他拘禁了起来。从远征战场上回来的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情况。他随身带了郭
子兴那位年轻妻子及其孩子们亲赴另一派领袖的营寨内,终于找到了挽救的
办法,救了郭子兴一命。
从 1352 年冬末起直至 1353 年 6 月,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
元军野战指挥官(中书左丞)、水利专家贾鲁(他在 1351 年曾领导治河工程)
之死,使濠州解了围,因而挽救了这块根据地。后来,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
到他的村里,他在家乡招募了 700 余人的部队,由 24 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
的伙伴——包括他将来的幕僚长徐达(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在内——带领。
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 20 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在往后的几个月
中他继续参与范围广泛的出击和野战指挥活动,学习为将之道,并形成了他
自己的战术意识。1353 年秋,郭子兴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命,许他脱离濠州
日益紧迫的派系斗争。这是独立活动的事业的起点;他的官衔是镇抚。
在接着而来的战斗中,他最初拔掉了南边的定远县城。他甚至更向南前
进,沿途收容了大量败兵和逃兵,并赢得了几次重要战斗。到了年底,他占
领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苏边界附近)及长江北岸上的附近各县。他在滁州滞
留了整个 1354 年一年,并一直呆到 1355 年上半年。这里成了他的大营根据
地,他在此建立了忠于自己的军队,据说其数已达 3 万人,并且开始凑集了
一个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长(1314—1390 年)是他的第一位顾问,他原是乡
村中的精英人物,业儒,他于 1354 年投奔朱元璋,并开始以历史教训来影响



这位热心向学的青年学子。李善长被他任为掌幕府书记。
在 1355 年的最初几个月他胜利地保卫了被元军围攻的和阳(或和州,在
长江北岸,今和县)之后,开始注视着富庶的长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
中了大城市南京——当时称为集庆,此地控制着长江下游地区。1355 年初郭
子兴已死于和阳。郭子兴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是他们父亲的后嗣和继承人;红
巾军宋帝韩林儿授予郭子兴年长的儿子和郭子兴的一位旧军官张天佑——即
郭之妇弟——以高级职位,而任命朱元璋为他们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
又围绕着 24 名伙伴,还另外有一些从其他叛乱中跑来归顺他的重要军事领
袖;这是靠朱元璋的个人威信而不是靠红巾军的旗帜把他们团结到他周围来
的。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后来的岁月中是朱元璋军中最进取
有为的将军,被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徐达。另外自动来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
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用小舟和驳船组成的船队给了朱
元璋以渡过长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师和陆军在广阔的前线作战。
1355 年 7 月 10 日预期已久的渡江行动开始了。接着在 8 月中旬首攻南
京。初战未得手,但朱元璋的军队逗留在南京未去,荡平了周围地区一些小
城镇。10 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
样就去掉了朱元璋的两位顶头上司。整个指挥权此时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明王朝的建立

1356 年 4 月 10 日,经过多次接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
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就在那同一个星期之内,张士诚
也渡过了长江,把苏州定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倪文俊拥立徐寿
辉为南翼红巾军的皇帝,国号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长江岸上的汉阳。攻下南
京后的下一个月,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兴仅存之子则当
了他的副手。郭子兴的这个儿子谋叛被发觉,因而被处死。朱元璋现在成了
以长江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领袖,也是整个北方叛乱军
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护人。他崛起于群雄角逐之中,成为佼佼者了。
在他的事业的这个时期,人们还可能看出朱元璋会由一个民间教派的叛
乱领袖变成一位企求传统合法性的政治运动的领袖。现代历史学家已充分地
讨论了这一点,我们无需在这里再多费笔墨。①可是,简单考察一下这个转变
过程的某些方面是有用的。
人们已注意到,朱元璋在 1354 年得到李善长做他的第一位文人助手。这
时他已踏上攻占滁州的征途,因此摆脱了濠州那帮无能的红巾军领袖间的令
人难受的争吵。换句话说,朱元璋已自奔前程去了。李善长出身于定远——
朱元璋在南征途中第一个打下的县城——的地主之家。李善长最多不过是起
码的传统学者-精英人物。他这个人没有多少学识造诣,但直到那时为止他却


① 王祟武:《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537',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0(1948 年),
第 57—71 页;吴晗:《朱元璋传》'587',第 4 和第 5 章;泰勒:《明王朝的社会根源》'506',载《华裔
学志》,22,1(1963 年),第 1—78 页;达迪斯?《弥赛亚式叛乱的转变和明王朝的建立》'135',载《亚
洲研究杂志》,29,3(1970 年),第 539—558 页;达迪斯:《儒教和专制制度:职业精英阶层在明王朝
建国中的作用》'133'(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83 年);本书德雷尔和小郎洛瓦分别执笔的第 2 和第 3
章。



与朱元璋的其他伙伴有明显的不同。他能够与朱元璋谈论历史和礼仪——这
是中国人讲治平之术的两大支柱;他够格掌管幕府,而它又是任何领袖在致
力征服和治理这两方面所必需的机构。他一直是朱元璋主要的文官,最后在
1368 年被新王朝任命为中书左丞相。
李善长是从此以后被积极召募的这个日益扩大的文官集团中的第一个
人。在每次攻下一个行政城镇时,当地的文人不管是在敌人那里服务的或是
过隐居生活的,都被召来接见并常常给予官职。比如,1355 年在太平当朱元
璋初渡长江和得到杰出的陶安的帮助时,这个办法就付诸实行了。在攻下南
京之后,他征聘了十余名士大夫,把他们安置在南京城市以及新征服的附近
县城的新文官政府中。特别是朱元璋对那些曾服务于元朝的人和精英阶层中
他的“级阶敌人”都采取明显的概不歧视的态度。由于这些原因,朱元璋对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
他的出身确实是“被压迫群众”中最贫苦的阶层。他的教育程度太平平
了,因此他和传统的统治阶层没有共同语言。但是,他最初的文人助手们使
他相信,以公元前 3 世纪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为榜样(汉高祖的出身虽然不像
朱元璋那样低下,但他可以成为很近似的榜样),他也可以成为一位圣明之
君。朱元璋在这些年中努力想做到合乎标准的圣明之君,这表明他非常勤奋
好学,颇堪造就;他的精英集团顾问们真心实意地引导他向这方面发展,这
显示了他们是信奉开放社会的理想的。
可是,某些近时的历史学家们指责他“背叛”了他的低下的阶级出身,
因为他背弃了促使他发迹的民间秘密宗教教义。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妨
碍把叛乱变成政府所需要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联合。教义的改变进行得很小心
谨慎,因为他认识到了教派的思想在他的军人随从者的心目中和在被他征服
的某些地区的民众中间是有份量的。可是,他渐渐地能够搞起妥协折衷来了。
到了他实际上建立新王朝的时候,他能够公然斥责红巾军的思想意识是煽惑
普通老百姓的愚蠢的异端。然而,直到他临死他都一直骄傲地谈及和写到他
来自充满天灾人祸的淮河地区而作为贫农儿子的卑微出身,最后他对只知道
过精英阶层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人表现了越来越多的蔑视,甚至还表示愤
慨。可是,从 1355 年渡江到 1367 年末建立新王朝时为止的这些年中,他表
现为一个孜孜不倦和心胸开朗的好学之士,不断地开拓着他的视野。
那个时期的军事方面的历史将在下一章详加描述。保证他的早期国家能
够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军事任务左右了那些年的岁月。朱元璋建立了开创一个
新王朝所需要的一整套政府制度。这一章结束时将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些步
骤。
据认为,朱元璋以厌恶的心情目睹战争的无意义的破坏,他也曾尽力要
求军队守纪律,以便赢得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好感。从早在 1354 年起及其以后
的年代就有许多传闻轶事,说他很同情受苦的人民和坚持严格的军纪,而这
与当时的一般战争行为都是截然相反的。这些传说受到了挑战。①人们认为它
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所添枝加叶的结果,其用意在支持王朝历史学家所提
出的一种观点,以显示天命的正确作用:“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从原则上说来,天命应该归于那个最能体现以同情心治国这种理想的争夺王
位者。朱元璋的仁慈无疑地被后来的说教夸大了。可是,他最早的一些文人


① 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特别应看王氏在第 30—31、38、44—45 和 53—54 页的评注。



顾问们,从 1354 年的李善长和 1355 年的陶安起,经常给他讲授这种道理。
这可能在促使他重视安置普通农民的生活中起过某些作用。特别是在他最初
的年代中,他尽力创造一个未来的贤明统治者的形象:减免战祸地区的赋税;
惩罚他自己军队中的掠夺者;以及和奖赏自己队伍中的追随者一样,也嘉奖
为元王朝忠诚无私地效劳的人员。不管准确与否,他能够以这样的形象同蒙
古官员们,同他的大部分对手的放纵恣肆行为,或者从最好的方面说是不关
心人民疾苦的行为,构成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非常尊敬那些为他的敌人服务过的人所表现的忠诚的优秀品质。
他从未向蒙古元王朝一度享有的合法性挑战,只是指出蒙古在他那个时代应
该失去它的合法地位。可是,当敌人的军事领袖因抵抗他的部队而殉职时,
或者当平民被俘后自裁而不是顺从他时,他对这些人都葬之以礼,甚至往往
建祠作为纪念。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有利于填平他和整个社会地
方精英之间的鸿沟。这种政策当然是他的文人顾问们劝他实行的,而他以自
命不凡地把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的态度采用这种政策。
曾经有人强调指出,朱元璋并不真正相信民间宗教领袖们的教义,即至
少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粗俗的迷信。①可是,他并不与大批食客分手:
这些人都装扮成受人尊敬的预言家、成功的法术师、疯疯癫癫的和尚和另外
一些平凡的宗教领袖。这些人使他的事业在普通人民心目中具有一种天神相
助的味道。这种情况在他的文人顾问和士大夫的圈子中引起了问题,因为他
们宁肯与所有异端邪说更明确地决裂。由于他凭他的直觉处理了这种问题,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独立思考、他的意志力,以及他对群众心理的了
解是有比别人高明之处。
朱元璋最后同红巾军宋王朝的决裂时间要比他的学者-顾问们所建议的
时间晚得多。1363 年,朱元璋专心致志于对他最强大的敌人陈友谅的即将到
来的最后战役作准备。2 月份,他的另外一个方面的敌人张士诚派遣一支讨
伐部队来攻打安徽西部的安丰。此地是韩林儿和宋王朝出谋划策者刘福通的
大本营。这对作为北翼红巾军最后残余的忠实保护者朱元璋来说是加倍为难
的事情,因为那时他的战线是拉得太长了。不顾他的战略和治国论的主要学
者-顾问刘基(1311—1375 年)的严厉劝告,他还是派出一部分野战军并亲
自(由徐达去打头阵)带领前往救援韩林儿。根据大多数材料,刘福通被张
士诚的军队俘获和杀害。于是朱元璋不得不渡过南京以西的长江,把小明王
的宋朝廷迁往滁州:现在在军事上已无足轻重的红巾军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