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如意宝树史 >

第1章

如意宝树史-第1章

小说: 如意宝树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意宝树史》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










译     序
     《印藏汉蒙佛教史如意宝树》简称《如意宝树史》,又译为《松巴堪布佛教史》,成书于1748年。
     作者松巴堪布益西班觉(1704——1788),青海蒙古族,是青海佑宁寺第三世松巴活佛。他自幼被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阿旺宗哲认定为二世松巴罗桑丹贝坚的转世灵童,1710年于青海塔秀寺从塔秀·曲江嘉措出家为僧,1713年被迎入官隆寺(清雍正年间赐名佑宁寺),拜却藏活佛罗桑丹贝坚赞为师,正式开始对佛法的闻习。1723年,松巴年满20岁,赴拉萨求学,不久官隆寺因参加与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遭清军镇压,寺院被毁,松巴求学在外,幸免于难。在藏松巴学经于哲蚌寺郭莽扎仓,从第五世班禅大师受比丘戒,先后受学于阿旺南喀、摩嘉然坚巴·加央嘉措、赤钦阿旺却丹、南喀桑布等数十名大德,潜心佛法,广习显密经论及其它明处,获有“林塞噶居”学位,以博学善辩著称。1727年卫藏战争时,松巴等人支持颇罗鼐一方,反对阿尔布吧等征调僧人当兵。战争结束后,颇罗鼐奏请达赖喇嘛封松巴为吉采寺堪布,从此人称“松巴堪布”。1731年,松巴堪布回到得以重建的佑宁寺,积极致力于佑宁寺的复兴,并赴各地讲经传法,一生3次出任佑宁寺法台,曾为羊官寺、龙沟寺、白扎?寺、祁家寺、噶丹仁钦林寺法台,并数次去内蒙等地弘法,与许多蒙古王公广结法缘,多建殿堂佛塔,授法传戒弟子无数。1737年、1742年受清廷之召,两次赴京,晋见乾隆皇帝,章嘉国师若必多杰赐给他“额尔德尼班智达”封号。1788年松巴堪布去世,享年85岁。
     松巴堪布是十八世纪闻名蒙藏地区的学者,通达大小五明,著作宏富,遗惠后人,有《松巴文集》行世,凡9函68部。其中佛学方面有《经论宝库之钥》、《密咒总义》、《法行宝鬘》、《法行集要》、《四续护摩仪轨》、《止观秘诀集》等众多显密论作,历算方面有《格丹新历》、《历算母子三部》,医学方面有《药物识别》、《医学四续释难》等,历史方面有《如意宝树史》、《青海史》、《自传》等,另有《诗镜诗例》、《藏文正字学》、《诗学藻词》等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
     《如意宝树史》是松巴堪布的代表作,也是藏文历史著作中的名著之一。该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佛教在印度和我国藏族、蒙古族以及汉族地区的产生传播情况,内容极为丰富,叙事扼要,汇总了大量的史料,纠正了年代等方面的不少错误,对现今研究印度佛教史、藏族历史、藏传佛教史、蒙古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早在1908年,印度人达斯将此书译成英文,连同原文一并印行,颇受学术界的重视。而时过近一个世纪,国内尚无汉译本问世,为了便于民族史和佛教史的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如意宝树史》这部名著,甘肃民族出版社遂约请我们翻译此书,经一年多的努力,现终于完成。
     译本根据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藏《如意宝树史》本刻本译出。其中,开头至“宗喀巴大师传”部分由蒲文成翻译,“历任噶丹金座”至结尾部分由才让翻译。原本中作者加有许多眉注,今将原注置于被注文字后面的括号(藏文)中;各章节后面的注释及“大事年表”等部分的公元年代系译者所加;原本章目繁复,比较凌乱,翻译时按原目标以天干序号,以明眉目,方便读者。
     翻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甘肃民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周加克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因译者学识所限,难免有误译之处,请识者指正为感。
                         译
如意宝树史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
蒲文成     才 让 译
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总目 简论佛陀出世说法及佛法住世情形·················(2)
甲初  总说佛于何劫出世··································(2)
乙初劫之形成············································(2)
乙二于明暗何劫佛出现于世······························(20)
甲二  别说于此贤劫佛于何时何地出世····················(26)
乙初  《大悲妙法白莲经》中所说一千零五佛出现于世的情况·(26)
乙二  《秘密不可思议经》和《贤劫经》等中所说千佛出现于世的情况·····················································(27)
甲三  释迦牟尼出世说法情形·····························(34)
乙初  成佛情况·········································(34)
乙二  佛教之安立·······································(71)
第二总目  详说法王持教及学派等的形成情况··············(109)
甲初  印度佛教史······································(109)
乙初  印度法王简述····································(109)
乙二  诸法王以及彼等在世时有何得悬记的贤哲出世弘法····(114)
乙三  印度佛教派别形成情况····························(229)
甲二  藏地佛教史······································(255)
乙初  法王世系········································(259)
乙二  藏地佛教的传播等情况····························(283)
甲三  摩诃支那大汉地法王、佛教大师、佛法宗派之历史····(740)
乙初  王统世系·······································(740)
乙二  佛法源流·······································(750)
甲四  霍尔地区法王、佛教大师、佛法源流概述············(768)
乙初  王统世系·······································(768)
乙二  佛法源流·······································(805)






    顶礼师尊文殊大菩萨
    为彼无边有情而发心,
    依二资粮伏魔成正觉,
    善置有缘成熟解脱道,
    顶礼佛及徒众赐吉祥。
    
    自老至幼贤愚持声耳,
    以彼话语多弦琵琶音,
    不禁诱引尤对众史家,
    聚会华庭庄严需善巧。
    
    然而有史多误失精要,
    部分过约且少实义故,
    兹言佛教形成及法王,
    持教适宜之说请善听。
     依止佛之事业生起世间一切利乐之唯一根基为佛陀清净圣教,而教以讲修二门奉持、长久住世弘广为要,此又仰赖于诸法王及持教大德。是故,在此讲说佛陀正法及持教情形。此又分二,即第一总目,简论佛陀出世说法及佛法住世情形;第二总目,详说法王持教及教派等的形成情况。
     
     第一总目
     简论佛陀出世说法及佛法住世情形
     一般而言,菩提萨埵资粮与宏愿圆满、佛土清净、众应化有情之善根成熟,自有佛出现于世。此总目中又分三甲目,即甲初,总说佛于何劫出世;甲二,别说于此贤劫佛于何时何地出世;甲三,释迦牟尼出世说法情形。
     甲初  总说佛于何劫出世
     此又分二,即乙初,劫之形成;乙二,于明暗何劫佛出现于世。
     乙初  劫之形成
     如《俱舍论》所云“业生诸世间”,从世间生变有情共同之积业,而生增上果器世间。有些经籍及《阿毗达磨俱舍论》等中言,劫有坏、空、成、住四劫,其能毁者为风、水、火三者。此三者,于遍净天、光音天和大梵天之各寿度完结后,生起于第三、第二和第一以下静虑诸天。此复从后七静虑天每一静虑天之后,依次生起于其前各静虑天,先成后灭,由风、水、火灭坏后,情器二世间渐从遍净天、光音天和大梵天以下形成。关于世间之形成,亦有妙喜世界'1'或名丽现世界者灭坏、二十空界之后始形成原暗劫之说。往昔,火坏世间、梵天以下空旷而住时,从有情业力之上,微风吹拂,渐形成大梵天乃至夜摩天。尔后,其下和风吹拂,渐变坚实,成一青白风轮,深一百六十万由旬'2',广无量。其上金藏云'3'中,连降牛轭雨数年,遂成水轮,广一百一十二万由旬。继由风搅动,上部三十二万由旬变成金地轮,所余八十万由旬仍呈水状。水、金二轮合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此二轮形呈椭圆,研边环绕而成三,二为大风轮,一为地轮。地轮之上如堆状计有十亿块。每块之上有各种珍宝、金石。复从金藏云中,大雨如牛轭或车轮滂沱,形成大海,广八方由旬。此又被风钻击,精妙之品聚于中部成须弥山,其体由东银、南琉璃、西红莲宝石、北金等所成,庄严四方。亦云虚空与海色亦呈此四宝之色。须弥山周围,中品(之物)聚集成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4'、持边山'5'等七金山。持边山与铁围山'6'之间为碱水海,横阔三十二万二千由旬。其内,下品杂品杂聚,成十二洲,即周边由水环绕或二水夹地者,谓之“洲”。碱水海之东,广如赡部洲二倍身胜者之住地,谓之“身胜洲”,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内(即西面)三面,各广二千由旬,朝铁围山一面(即东面),广三百五十由旬;碱水海之南,有由赡部树果实发出声响而得名之“赡部洲”,其土南狭北广,形呈车厢或肩胛骨形,狭向铁围山一面三由旬半,余三面各二千由旬;西面有洲,市易以牛马珠玉,故称“牛货洲”,其土形如满月,周边长七千五百由旬;北面之土,有情于死亡之前七日,即闻死讯恶音,故称“恶音洲”(梵音作俱卢洲),其土方形,每面各长二千由旬。所谓东、西、北等洲者,皆观待南赡部洲而得名,各洲尚有与自洲形状相似、一半大小的两个附属洲。此八附属洲,按左转方向依次是提诃和毗提诃、矩拉婆和?拉婆、舍搋和恒里拿、遮末罗和筏罗遮罗。北俱卢洲为享受地,余三洲为业果地;遮末罗洲主要住着罗刹,余皆住人,各洲人之面形均与所在洲之形状相同,且因地域之宽窄、土质之松硬优劣,该地之人亦有心底宽洪狭窄之分和身体软硬优劣的区别,如雪山中的人肤色乳白,宾陀山(藏文)人肤色兰青。又,南洲三事胜'7',东洲人体美,西洲多享受,北洲多欲而长寿。亦云提诃和毗提诃洲人四足,北方矩拉婆洲人三足,?拉婆洲人四目,遮末罗洲的罗刹长面,筏罗遮罗洲人三目,舍搋洲人高鼻梁,怛里拿洲人二首(柔热等人所说)。最外边,由下品聚集成铁围山,此系绕边大黑山,性如铁。彼等之量,入水各八万由旬。上面须弥山高广均八万由旬。七座金山和铁围山共八座山的高广之量,依次减半'8'。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为诸龙王等之游戏处,名曰“戏海”,盈八功德水。七海之广量,分别等量于其所靠近之山。此七海并碱水海共八海中,分别住着喜悦、近喜、达依、当桑、萨金、持国、大黑和艾勒达等八龙王。
     在南赡部洲,作为佛法中心(自金刚座向各方十六由旬)的印度中部,是三世佛的住地摩揭陀(藏文),为佛法之源地;东面有妙吉祥文殊的住地,即汉地之五台山;南部有观世音及度母之住地普陀山(藏文)或名持舟山(藏文),另有吉祥山(藏文)和米聚塔(藏文);西面为金刚手之刹土,有空行密库(藏文)、欧提地耶那(藏文)、喀什米尔(藏文)或名迦湿弥罗赤丹(藏文)之地;北面有七法王及二十五代法胤之住地香拔拉(藏文)和霍尔之地;东北方即藏地雪域。以上诸地中,印度(天)之地;似剪出的锦缎垂帷,为珍宝地;大食(藏文,突厥)、里域(藏文)之地,形若车厢,为所欲地;霍尔(藏文非天)和汉地(龙种姓),如开放之花,为美丽地;藏地(各种)状若罗刹仰卧,为雪域。自摩揭陀向北,度九黑山,在山之北面,有大自在天所住的冈底斯雪山(藏文)和香醉山(藏文)'9'之间有无热龙王居住、《摄论经》等中所赞美的无热池(藏文),长宽各五十由旬。以此池四面状若象、牛、马、狮的石岩中流出恒河(藏文)、信度河(藏文)、缚刍河(藏文)和悉怛河(藏文)。此四河分别出银、金、琉璃、金刚沙,各汇集五百支流,右绕无热池七匝,各自流入大海。此池右侧,有赡部树,果实堕地,发出“赡部”之声响,并变为纯金;池之左侧,有四类妙翅鸟所栖息之夏罗摩罗铁刺树(藏文)等。香醉山之北(20由旬),有方形的金鸡岩,各边长五十由旬,周围又有小金鸡崖窠数千百个。其北有婆罗树王(藏文)极坚,由七重婆罗树周匝围绕;其东有缓流池(藏文),由五百小池环围。以上三处之附近,居有帝释(藏文)坐骑伊罗婆那象王(藏文)。所谓四大山者,即北部的冈底斯雪山(藏文)和底则(藏文)雪山,南部的宾陀山和摩罗耶山(藏文)。
     另外,有天、人、寻香、密修者等二足是者所居之金洲(藏文)、铜洲(藏文)、铜洲(藏文)、僧伽洲(藏文)、月洲(藏文)、支央拘洲(藏文)、楞伽洲(藏文)、柏树洲或名多罗洲(藏文)等(跋那室利、飞行洲)。各洲之间,以水相割,赡部洲由以上诸洲等五百岛屿围绕,有岗丹'10'(藏文)、香拔拉(藏文)、印度、(藏文)、迦湿弥罗(藏文)、尼婆罗(藏文)、里域(藏文)大小支那(藏文)'11'、大小博(藏文)'12'、萨尔叟(藏文)、赡波迦(藏文)、者邬(藏文)、金目(藏文)、柔摩(藏文)、然摩(藏文)、摩喀(藏文)、卡夏(藏文)、吉姜(藏文)、香雄(藏文)、勃律(藏文)、阿夏(藏文)、松波(藏文)、萨霍尔(藏文)、木雅(藏文)、降(藏文)、裕固(藏文)、托噶尔(藏文)、乌仗那(藏文)、飞行地(藏文)、盲人地(藏文);佐罗(藏文)、迦楞伽地(藏文)等诸大地域;另有迦夏(藏文)、婆诃婆(藏文)、托噶尔地、罗婆那(藏文)甘婆耆(藏文)、卡夏、诃那(藏文)、多罗陀(藏文)、乌罗夏(藏文)、巴迦(藏文)、狗脸地、狐脸地、刀割脸地、吉邬粗波(藏文)、天容地、外面容地、北界容地、后跑地、海热地、接边地、昂拘罗(藏文)、芒拘罗(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