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如意宝树史 >

第12章

如意宝树史-第12章

小说: 如意宝树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数大劫前,彼已证菩提。”
     按无上瑜伽续之规,其成佛情形如释迦友所说,区别是实受后二灌顶'57',断除极微智障,而正觉成佛。虽有是说,但其实际情形是,于最后有菩萨地大色究竟天,依止深奥非共之密咒道,以五现证菩提等,正觉于圆满受用身,于此世界复示成佛情况。《菩提道明灯》中引用称为“非共秘密”的经文说:“妙吉祥(文殊)变作净饭王,世间自在化作摩耶夫人,吉祥天女变作俱夷,菩萨变作罗睺罗,除盖障菩萨变作舍利子,普贤菩萨变作目犍连尊者,帝释天王变作天授(提婆达多),大日如来变作清净圆满佛释迦牟尼。”《梨格阿罗梨母续》(藏文)中说:
        “大国王名净饭王,
    阿罗梨地清净说,
    于彼梨格大幻变,
    众生智慧方便圣,
    金刚萨埵悉达多。”
     如是,不仅对悉达多,且对净饭王等亦予示明。尤其按《时轮经》之说,佛祖于学道发入愿之心,受入童子七灌顶及前二灌顶,依止生起次第,修世间悉地,积聚福德资粮,再依大手印法,修学圆满次第六支加行'58',阻止十二应时风息,于第十二地普光金刚地即色究竟天或大乐法界,现证为四身之主而成佛,其化身则于赡部洲饶益有情。《时论摄略经》中说:“于此,佛主与弟子一道,为众生事入于业地住胎,以殊胜慈悲发菩提心,降伏烦恼诸魔,于广袤大地转妙发轮,以幻身变化,再次出有坏,成为唯一清净身。”《时轮经广释》中也说:“佛陀薄伽梵昔为第十二地自在、持大幻变智尊,具足大幻化术,于圣地兰毗尼园,由释迦族人主净饭王之妃摩耶生为王子悉达多。”然而小乘、大乘共道及密乘关于成佛及将述及的结集情况等各有异说,此处仅按当今通常的说法录出。
注释:
     '1'三毒:贪、嗔、痴等三种烦恼。
     '2'四大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
     '3'阿僧祇劫:即无数大劫。
     '4'兜率天:亦译知足天。
     '5'一来菩萨:只隔一生即便成佛的菩萨。
     '6'最后有:不随业力受生,将证声闻的阿罗汉及十地菩萨。
     '7'异生;未证得圣道的凡夫。
     '8'顺解脱分:即资粮道,断烦恼障,证得灭谛的随顺分位。
     '9'赡部树影:赡部树亦译“阎浮树”,是玫瑰苹果树。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童年时曾在一株阎浮树下默想世间普遍的苦恼,树影长时不动,覆蔽着他。
     '10'氐宿月:藏历四月。
     '11'犀角:喻独觉。因无佛出世,独觉罗汉未先修声闻之道,自己悟道,好比犀角,故称“独觉”。
     '12'阿若:指释迦牟尼最初授法的五弟子中的阿·?陈那。
     '13'极贤:传为释迦牟尼最后济度的一位外道师。
     '14'寿行:即寿元,生存的年限。
     '15'无余涅槃:烦恼无余断除,舍寿想蕴身,身智皆灭之涅槃。
     '16'行菩提心:为使众生成佛,自己身体力行六度万行的发心。
     '17'二十一种无漏智:指佛的智慧法身的二十一类功德,包括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八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十胜处、无染等执、愿智、六通、四无碍、四清净、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无护、三念住、念无失性、永断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和一切种智。
     '18'能仁王:佛的异名。
     '19'长净:亦称八关斋戒,一种长善净恶的佛教仪轨。
     '20'下弦先行:角宿入宫于下半月,指藏历三月下旬。
     '21'道趣:生死轮回之路。
     '22'七七:指七个七天,即四十九天。
     '23'五比丘:指最早跟随释迦牟尼苦行,后来最先得授佛法的?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等五第子。
     '24'五近比丘:亦称“及门五比丘”,指释迦牟尼的五位声闻弟子,即名称子、无垢子、满慈子、牛相子和妙臂子。
     '25'二胜:指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因舍利子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故名“二胜”。
     '26'萨波城:马鸣《佛所行赞》作“波婆城”。
     '27'狮子卧状:右胁着席,左腿放在右腿上的卧床姿态。
     '28'极贤:梵音译为“须跋陀罗,”见《佛所行赞》。
     '29'俱夷:亦译为“瞿夷”或“瞿波”。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汉译的《佛所行赞》中作“耶输陀罗”。
     '30'止观:心住一境谓“止”(奢摩地),妙观察谓“观”(毗婆舍那)。
     '31'迦旃耶那(藏文):疑即小乘根本四部中上座部的创始人、称作“教化边土第一”的释迦牟尼声闻弟子迦旃延(藏文)。
     '32'富楼那(藏文):即满慈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第六位,为说法第一,亦译为“弥多罗尼子。”
     '33'见法:指亲眼所见的现实。
     '34'那伽:佛教所说八部众中一类水栖的人首蛇身的畜生,当为“螭”,但现通译为“龙”。
     '35'仙道王:古南印度胜云城国王,与释迦牟尼同时代人。相传他传位于子,自己随佛出家,成为比丘。
     '36'预流果: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之一,为断各种烦恼、证见谛圣者。
     '37'毕舍遮(藏文):意为食肉罗刹。
     '38'天授:即提婆达多,斛饭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
     '39'未生怨王加害其父:未生怨王阿阇世王,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未出生前,相师占卜说:“此儿生必害父”,故取名“未生怨”。他即位后,近恶友天授(提婆达多),幽囚父母,后来因此而遍体生疮,至佛处忏悔而平愈。
     '40'耆婆童子:佛在世时王舍城中的一位良医。
     '41'央掘魔罗:意“指鬘王”,古印度一国王名。佛书说他曾杀九十九人,取每人一指节,以为项鬘,后欲杀释迦牟尼凑足百数,经释迦牟尼说法引导,遂弃恶向善,从释迦牟尼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
     '42'般遮罗:意译为“五取”。
     '43'麻衣尊者:古印度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七代付法藏师中的第三代,梵音译作“奢搦迦”。麻衣,梵云“商诺迦”,《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载:“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麦草名也。若罗汉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地。”
     '44'阿难最后事业:指阿难入灭前夕向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说法以及于恒河中流入灭的事迹。阿难,亦译为“阿难陀”或“难陀”,意为“庆喜”,系斛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从弟,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第二代付法藏师。
     '45'《大方广游戏经》:亦译为《方广大庄严经》或《大游戏经》,共十八卷二十七章,由印度堪布姿纳迷札等人和译师智军译为藏文。
     '46'劫火:即罗睺尾,九曜之一。
     '47'薄伽梵:佛的别号,意为“出有坏”:“出”谓超出生死涅槃二边,“有”谓有六功德,“坏”谓坏灭四魔。
     '48'甘露餐:罗睺罗的异名。
     '49'薄罗遮迦罗(藏文):即时轮坛城。
     '50'五品一千零三十颂:疑即《时论摄略经》,后由白莲王于公元前177年造《无垢光大疏》。
     '51'蜜慧(藏文):即文中的蔑戾车教的创始人。
     '52'火空海世纪:时论经传承中说,香拔拉国的海胜法王登位与伊斯兰教的创立同在公元624年。从此时起到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026年止,中经403年,这一段时间称“火空海”,下一年为绕迥纪年开始,时轮经传入西藏。
     '53'《作用派历算》(藏文);一种吸收作用外道派内容的历书。
     '54'提利:疑今印度之“德里”。
     '55'拉诺(藏文):原意为居住边地未开化的野蛮人,其信仰的边陲异教即蔑戾车教,均为蔑称。
     '56'四种时:佛教所说的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和斗诤时。
     '57'后二灌概:灌项有四,即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等四灌顶。后二顶概指其中的智慧、句义灌顶。
     '58'六支加行:佛教密乘时论金刚圆满次第修炼气息时,于所缘境上进行的收摄、禅定、运气、持风、随念和三摩地。
     乙二  佛教之安立
     此分为二,即丙初,佛祖说法及佛教结集、住世情况;丙二,正论现住佛教之安立。
     丙初佛祖说法及佛教结集、住世情况
     此又分三丁目,即丁初,小乘之规;丁二,大乘共道之规;丁三,金刚乘之规。
     丁初小乘之规
     此复分戊初,佛祖说法情况;戊二,三次结集情况;戊三,佛教住世之量。
     戊初,佛祖说法情况
     佛祖成佛四十九天后于婆罗奈斯向五比丘初演四谛法起,直至于拘尸那城入灭,其间仅说小乘三藏了义法'1'。
     戊二,三次结集情况
     时在祖师(180000)和舍利子(80000)、目犍连(70000)等眷属去世后的火兔年夏,地在王舍城的诺瞿陀树石窟(藏文)'2',以为消除佛与二胜弟子以及已灌顶比丘去世后诋毁三藏教法不能传扬的说法为目的,摩诃迦叶吩咐由满慈子(藏文)召集诸僧伽。满慈子敲动犍椎'3'召集,除?梵钵提(藏文)外,其它僧伽均到齐。当满慈子被派召唤?梵钵提,来到尸利婆林园(藏文)无量宫?梵钵提的住处,?梵钵提问他:“佛是否示寂?僧众是否发生诤讼?”满慈子回言“佛已入灭”。?梵钵提要求满慈子将其法衣等献给僧伽大众,并说明不去赴会的原因,然后示现神变而寂,身体自然焚化,落入四河,出四偈句。于是,满慈子携带其法衣返回,献给众僧,说明了情况。继后,摩诃迦叶委阿难为供水执事,与僧众同往王舍城的诺瞿陀树石窟。此后,由阿阇世王做施主,大众于彼地坐夏安居。摩诃迦叶为调御阿难,并为使五百罗汉缺一而全,责备阿难“你曾启请佛世尊允许妇女出家,未作佛世尊不入涅槃的请求,曾答非佛世尊之所问,曾足践佛衣,曾取来浊水给佛濯足,未请问《律杂事》类,曾向在家人和妇女宣示世尊的马阴藏相'4',曾将佛身展示给妇女,你有如此八种罪过,在这样殊胜者的聚会上,你这种具足贪欲的人不可参加。”由此,阿难惭愧地去到枳孜城(藏文)修道一昼夜,即证得阿罗汉果,又返回到诺瞿陀树石窟,由他背诵出经藏(四谛等),由优婆离尊者(藏文)背诵出律藏(学处),由迦叶背诵出论藏(所知性相、念住等),各背诵一遍,是为第一次结集。继后,摩诃迦叶付法位于阿难尊者后圆寂。
     时在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年,地在毗舍离的拘摩布山经堂(藏文),以毗舍离城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能喜(藏文)(疑为阿育王)为施主,聚集名称一切欲(藏文)等阿难之弟子七百罗汉,以高声呼、随喜行、观旧事、盐事、道路行法、以指抄食、酪浆搅法、座具事、金宝事等十事为非法。毗舍离众比丘因奉行此十事,遭到驳斥而被驱逐。然后,作长净仪式,背诵三藏,是为第二次结集,即支分结集。
     关于第三次结集,因《毗奈耶经》中无载,故不同说法颇多。其根由是分为声闻十八部后,行虽雷同,但见地各异;其因是佛祖于某一前世,区分婆罗门眷属之业余情况;其缘是,于印度南方,有一舵公之子,名“大天” (藏文),杀其父母及阿阇梨罗汉,犯下三无间罪,由彼宣扬邪法,分为根本四部,后来又分为十八部,由彼掺杂,出现经藏不全、教诫衰凌,皆因结集衰微故。世亲亦云:
         “无上(之经)、阿难(之经)及博孜,
         苦蕴开示及化地,
         优陀夷、空、水中生,
         满慈、土海、巴蕉师,
    般涅槃及护国师,                                                                                
         众生经与其它类,
         清净结集本衰故,
         一切皆非吾所悟。”
     对是说,有人(萨班)亦云另有所指(实指三次出现佛难)。
     关于十八部的分出情况,有从一根本部,或二、三、四根本部分出等多种说法,按说一切有部(藏文)(释迦光说)的观点,在第二次结集之前,仅有说一切有部,后来因诵经的语调、方式不同,派生出十七部;在辩论是否是佛语时,以律经中有、可入于经藏(戒、增上意乐)、与法性不违(示现与涅槃相顺之智慧)为三法印,虽然佛未亲口说出,但只要其义着要,诸阿罗汉已作区分,并出自佛的加持,非说黑法部'5';皆可摄入上等圣教范围,如《讫栗枳王说梦经》一样,结集为佛语。
     按照正量部(藏文)中的一种说法,佛灭度后一百三十七年,有难阿伽王(藏文)和大莲花王(藏文)出世,长老大迦叶以及其他上师等驻锡白崛城(藏文)时,恶魔贤善(藏文)扮为比丘外相,示现各种神通,宣说五事'5',搞乱佛教,使之分裂为根本二部。在其弟子龙军(藏文)和悦意(藏文)等人时期,再行分裂(大分裂)。六十三年后,上座、犊子部(藏文)聚集僧伽,使争论平息于佛法,是为第三次结集。此后,分为上座犊子十二部(藏文)、大众六部(藏文)。
     按大众部僧伽的说法,最根本的有上座(藏文)、大众(藏文)、分别说(藏文)三部。上座部又分二根本部和六分支部,大众部又分八部,分别说部又分四部(争执发生后少有结果)。
     对分为四根本部的情况,说一切有部的一些人依据世亲'7'的《异部宗轮论》(藏文)。对该书中所说,律天(藏文)'8'摄为:
         “饮光、化地与法藏,
    多闻及与红衣众,
    贤胄分别说、说有,
    七为说一切有部;
    住东、西山及雪山,
    常说有为说假部,
    说出世间五大众;
    制多山住、大雄住,
    住大伽蓝上座三;
    鸡胤山与守护部,
    及与犊子部等三,
    是为正量部之三。
    只因地、义、论师别,
    遂成相异十八部。”
     阿阇梨莲花生的《比丘沙弥年岁所问经》与上说略异(大众部分六部、说一切有部分四部、正量论分五部、上座部分三部),各部之名称亦多不同。但印藏大小乘有关补特迦罗别解脱律仪的经莫不传承于此,故沙弥、比丘的真正僧团亦无不属于以上各部。
     又,佛灭后三百年,地在迦湿弥罗(藏文)的恭巴那寺(藏文),由阇兰陀罗国(藏文)国王迦腻迦(藏文)(非分别说部的世友)结集婆苏弥多罗(藏文)、补梨那迦(藏文)等菩萨、罗汉各五百和异生'9'比丘二百五十人或一万六千人聚会,合顺三藏,审定十八部为佛语,并为了不忘陀罗尼等,将佛语写成文字。有人说,是为第三次结集。又有人说,依照上座部的说法,佛灭后一百六十年,于华庄严城(藏文)阿育王(藏文无忧王)出世时,诸罗汉以四种不同之语诵出教敕,弟子分裂,从根本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二部(亦云尚有分别说部,共三部)此第分为八部和十部,共成十八部,由于争执混乱,部分罗汉和异生智者于阇兰陀罗寺作第三次结集,这时佛已入灭三百年。对此,布顿则云,当时的施主若是法王阿育王,则与经中所说佛灭后一百年是王将出世的预言以及《光明经》中所说达摩阿肖迦(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