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如意宝树史 >

第26章

如意宝树史-第26章

小说: 如意宝树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从吉祥护法王(藏文)时期至遮那迦王(藏文)未出世前,在毗讫罗摩罗尸罗寺,由一名真言阿阇梨代代住持教法,后来又由许多贤哲护持,这些任住持的贤哲依次是:(1)觉智(藏文);(2)获得成就、曾调伏外道国王等人的比丘燃灯贤(藏文);(3)楞伽胜贤(藏文)此师生于僧伽罗国(楞伽),曾往摩揭陀国和南印度恭建那(藏文)的摩诃频婆无触塔(藏文)所在地(天空中似有塔形)修持,亲见许多本尊,著《总摄轮经释》;(4)奉持智足的续部传承,显见黑行师(以幻轮得见),著《红黑阎摩敌释》的婆罗祥持(藏文);(5)奉持唯识宗义、亲见度纯洁圣容有贤(藏文);(6)具足无碍神通的具缘称(藏文);(7)获得阎摩敌成就,击退突厥军队的小梨罗伐折罗(藏文);(8)难胜月(藏文);(9)中黑色师誓愿金刚;(10)精通胜乐及阎摩敌修法,能通动物等的语言的善逝护(藏文);(11)亲见文殊圣容的优婆塞菩提贤(藏文);(12)精通显密,亲见阎摩敌圣容凤威猛诛法击退前来抢劫的五百名突厥人,曾为阿底峡尊者和琼波(藏文)等人上师的比丘莲花护(藏文)。
     以上十二师中后面的十师各住持十二年。
     莲花所以后,总持显密教法的布依次是六贤门(中间数年无),燃灯智(七年无)、大金刚座师、迦摩罗拘利舍(藏文)、那烂陀罗祥智(?亦译那烂陀的尊吉智)施护(藏文)、无畏生(藏文)(长期任住持)、光生密(藏文)、那耶迦波室利(藏文)法生寂(藏文)(亦云小时足的弟子迦湿弥罗人贡巴和阇耶阿难陀)及末任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这时,欧丹多补梨寺和毗讫罗尸罗寺衰没,其原因是,从第一代斯那王起,在摩揭陀国外道和大食蔑戾车教日益发展特别到了罗槃那斯王时期,由于有的比丘做使者,恒河与耶牟那河之间阿那多罗毗提(藏文)的突厥(葛罗逯)月亮王(藏文)和潘伽罗等地的突厥小国联合出兵摩揭陀,征服该地,欧丹多补梨寺和毗讫罗摩罗尸罗寺,杀死许多出家人,释迦室利逃往东方欧提毗舍国的阇遮罗(藏文),三年后他臆往藏地,弘传律仪,其它人则逃往泥婆罗、西南印度、南印度、东印度的罗康(藏文)、牟尼陀(藏文)、甘波阇罗(藏文)等地,于是佛教在摩揭陀泯灭。那时,追随瞿罗迦讫(藏文)学说的部分佐格(藏文)【47】愚泯者改奉自在天,仅存那吒萨婆(藏文)的少数佛教徒。此后,经斯那王裔祈请,突厥王允许供养佛教,在佛陀斯那王时期,那烂了陀寺次第出罗睺罗祥贤(藏文)、补弥祥贤(藏文)、乌波耶祥贤(藏文)等师,各自为其少量徒众说法。当时,还有迦缕那祥贤(藏文)和牟难陀我祥贤(藏文)等师,相传亦各有少量门徒。
     钵罗底多斯那王去世约一百年,潘伽罗国的遮迦逻罗阇王(藏文)统辖了提利以下的醢那杜(藏文)和突厥全境,武力强盛,十分富有。此王崇信婆罗门教,其妃则信奉佛教,她在金刚座和那烂陀罗顶上被拆毁的四层,请来班智达沙梨部陀罗(藏文),并建立了少量法产。从遮迦罗阇王去世至现在的土龙年(即公元1748年),相传经过了三百年。
     后来在欧提毗舍国,法王牟拘那陀罗提婆(藏文)统辖摩揭陀之间的广大地域,对佛教亦略有供养,此王去世后至今(公元1748年)经过了一百七十八年。
     7。东部和南部印度佛教传播情况。
     在东印度,佛教早已传播,摩揭陀被征服后,许多学者前往拘基(藏文)地方。此后,该地依次有办理婆阇多王(藏文)、僧诃阇底王(藏文)等,建立了许多法产,后来佛教兴盛,来藏的班智达婆那勒那(藏文)等师即来自拘基地方,后来,婆罗须那跋罗王(藏文),派许多班智达到南印度?根陀罗(藏文)地方的大成就者寂密(藏文)处和达罗毗罗(藏文)地方,请回许多密法。另外,在罗康(藏文)地方有婆罗须那跋陀罗王之子旃陀罗婆诃那(藏文),在遮迦摩(藏文)地方有阿底多婆诃那(藏文),在牟尼陀(藏文)地方有婆罗婆诃那(藏文),在南伽吒(藏文)地方有须那跋罗诃支(藏文)等,这些人均供养佛教。
     在南印度,以前佛教也十分兴盛,摩揭陀也十分兴盛,摩揭陀灭佛后,这里有寂密(藏文)和人日(藏文)等师住持佛教,诸国王亦建有法产,同时,在僧伽罗岛(即铜洲,亦作增铜岛)、金洲、婆耶拘岛(藏文)、檀那室利岛(藏文)等岛屿上,佛教也早有传播,至今颇盛。另外在达罗毗罗(藏文)地方,后来佛教也有所传播(燃灯贤去彼地后)。
     上述印度稗史,系依据多罗地他根据摩揭陀班智达地贤自在(藏文)、自在授(藏文)和跋荼迦陀梨(藏文)等的著述所写《印度佛教史》为基本资料,在可信的史料基础上再予增补而写成。
     关于印度、泥婆罗诸王出世的年代,持佛于土龙年(公元前2213年)降生说的萨班学派的计算法,在《历法大全》中云:
     “裕丹【48】以下两千年。
     能喜以下八百年,
     月护二百三十一,
     杰芒七百二十四,
     婆尼八百一十四,
     铠王二百四十二?。
     “此后藏王赤祖德赞出。”
     这是说,裕丹王改元后约到两千年时,佛陀降临赡部洲,于火兔年(公元前2214年)入胎,火猪年(公元2134年)圆寂,从次年的土鼠年(公元前2133年)起,经一百三十七年,能喜王(藏文)出世,并说此系《论理燃炽论》中所说,上面最末之王即泥婆罗的光铠王(藏文)改元后,经二百四十二年,藏王赤祖德赞(藏文)出世。即若于水虎年(公地822年)计算,则佛入灭已两千九百五十五年。同样,按照勃律(藏文)里觉拉(藏文)地方法慧(藏文)等人于火龙年(公元836年)计算,则佛已主灭两千九百六十九年;按照后藏和元如(藏文)地方赤贝考赞(藏文)等人于木牛年(公元905年)计算,则佛已入灭三千零三十八年;按照容域(藏文)建萨士的阿兰若(藏文)的水龙年(公元992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一百二十五年;按照天喇嘛智光(藏文)时期古格地方噶尚(藏文)等人于火龙年(公元1016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一百
     四十九年;招按照赤扎西德(藏文)时期请来印度恰那(藏文)于热萨增(藏文)传法时的火鸡年(公元1057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一百九十年;按译师洛丹喜饶(藏文)去世后的铁虎年(公元1110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二百四十三年;按照在贡塘上部萨迦?孜摩【49】于火猪年(公元1167)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三百年;按照萨迦?扎巴坚赞【50】圆寂后法会上萨班于火鼠年(公元1216年)计算,佛已入灭三千三百四十九年。按此,诸藏王的年代亦容易推算,从能喜王到光铠王之间,每一故世者皆可作为计年的基数,这样,从火鼠年(公元1216年)到第十三饶迥的火兔年(公元1747年),中间经过了五百三十年。
     注释:
     '1'众戴王(藏文):亦译众敬王。
     '2'大莲华王(藏文):亦译莲心王。
     '3'频婆娑罗王(藏文)意译为影胜王。
     '4'波斯匿王(藏文):意译为胜光王、胜军王等。
     '5'迦旃延那王(藏文):亦译为胜光王或猛光王,传说此王禀性凶猛,后经佛陀教化向善。
     '6'胜云国(藏文):亦译为发声国、罗摩伽国等。
     '7'乌仗那(藏文):亦译欧提耶那或邬坚,在今阿富汗,即莲花生出生地。邬阇衍那(藏文)亦译乌丈那,但为古印度一地名,二者非同一地。
     '8'离忧:即毗迦多阿育(藏文)。
     '9'旃陀罗王:即月种姓王。
     '10'阿迦:下文作“阿丹旃陀罗”,为诃梨旃陀罗之侄。
     '11'斯哩吒:即斯哩史吒波罗王。
     '12'鞑靼众敬王:下文作“突厥众敬王”。“鞑靼”与“蒙古”(藏文均为?)。
     '13'罗提:即罗提迦。
     '14'斯那王八位:公布中仅列四位,下文“诸贤哲、檀越弘法业绩”一节中所记斯那八王是:罗婆、迦娑、摩尼多、罗提迦、罗槃、佛陀、诃梨多和钵罗底多。
     '15'金升城(藏文):或译“金砂城”
     '16'逻些(藏文):拉萨古名,所谓人之天王,疑指松赞干布。
     '17'时辰:时间单位,古印度分一尽量夜为六十等分,一等分为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24分钟。
     '18'能善(藏文):梵音须跋迦罗。
     '19'宝目(藏文):梵音婆薮目。
     '20'跋缚婆(藏文):即后文中的有贤。
     '21'从这里起至简述八十四位成就者历史之间,篇幅颇长,原文未分章节,译文中“印度地理概况”至“东部和南部印度佛教传播情况”等七目系充好者所加。
     '22'普陀山:亦作持舟山(藏文)。
     '23'宾陀山:位于南印度,为尼连禅河、波澜河、大力河和黑漩河等四河河源。
     '24'突厥:一云古代位于克什米尔的突厥族,或云土耳其。
     '25'汉和尚:疑指唐三藏玄奘,下面的《旅途纪实》可能指《大唐西域地》。
     '26'迦毗罗牟尼:亦译黄山仙人,为古印度外道数论派祖师。
     '27'三威仪:指坐姿以外的行、卧、住三种起居动作。
     '28'讫里瑟?:意译为“黑色”,为毗瑟纽天神垂迹。
     '29'密咒三行:密乘修法中的戏论行、无戏论行和极无戏论行。
     '30'摄生术:凭借花、草、药、石等以求健身延年之术。
     '31'理聚五论:一般称“理聚六论”或中“中观六论”,指龙树阐述中观的《根本般若论》、《宝?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广友入微论》和《六十正理论》。
     '32'四字的意思:原文是四句梵语,翻译时从略,译文按作者的原注译出。
     '33'揭那梨波:在本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简述中未列其名。
     '34'如来藏品:张建木先生所译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注中说似指佛语心品。
     '35'五部般若:谓佛说《大般若经》、《华严经》、《宝积经》、《入楞伽经》、《大沓槃经》。
     '36'三想人:指只有吃、睡、行走三种意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37'月官:即旃陀史阁弥。
     '38'七部量论:指法称的七部因明论著,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
     '39'破苦行女(藏文):睚在天的妃子之一。
     '40'三白:指奶、奶酷和酥油。
     '41'阁罗迦讫:前文未作交待,疑即阇粉妆玉琢陀梨波的第二位化身。
     '42'三部瑜伽注疏:指《金刚界修法入瑜伽》、《毗卢遮那现等觉摄疏》、《后静虑广释》。
     '43'萨多罗(藏文):亦译作“贝多罗”,指班智达证书。
     '44'总摄论:即胜乐金刚。
     '45'迦湿弥罗大班智达释迦祥贤:即藏文史籍中通常说的喀且班钦?释迦室利。
     '46'摩诃那多:或译“摩翰多”,意为大边际、大究竟。
     '47'佐格:古印度一学派名。
     '48'裕丹(藏文):后文作“裕俄丹巴”(藏文),与引文中的能喜、月护、杰芒、婆尼、(光铠王)等,均疑为古泥婆罗诸王。
     '49'萨迦?孜摩:指萨迦派五祖中的第二祖索南孜摩大师(1142—1182)。
     '50'萨迦?扎巴坚赞:索南孜摩之弟,为萨迦派五祖中的第三组,1147年生,1216年圆寂,由萨班?贡噶坚赞主持丧葬佛事。
     丙三  简述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获得悉地情况
     兹概述称作“会供曼荼罗聚为一体”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获得悉的情况如下【1】:
     第一,萨罗诃(藏文)(阿农夏?)亦名婆罗门大罗睺罗(藏文)。
     第二,那罗训弟子那迦祖那(藏文)(龙树)。
     第三,那迦祖那弟子阿罗耶提婆(藏文)(圣天),或云此与迦罗那得波(藏文)为同一人。
     以上三人简史前文已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恰梨巴(藏文)。他是东方阿波陀罗罗(藏文)地主一位富有的婆罗门,曾依止大黑师的明咒,修炼水银摄生术十二年,因一种摄物有误未能得到成就。后来资具完竭,他将教诫经函投入恒河,自己享食野草来到欧提毗舍。在这里,他洗濯身体时得到所投经函,且完好无损,遂知已得悉地,于是返回故土。此后,他见器皿中的水银右旋,发出悦耳之声,并降花雨,便问家人器皿内加放了何种摄物,一愚痴少女随口言道:“此内曾洗手”。言毕,内出红色余甘子【2】,自生之血沾染手指由此得知摄生术修炼已成。此后在六月之内,自己与妻子、儿子、女儿、媳妇及一匹马共同食用此余甘子,均得持明悉地。后来,他悭吝此物,往甘兰波王(藏文)国境(藏人称之为海洲),隐居道途闭塞之地。相传龙树听说后曾向他求学此术教诫,他自己后来拜依阿阇梨遮罗波底波(藏文),习其教诫,得到解脱。
     第五,沙婆梨(藏文)。
     第六,沙婆梨弟子鲁伊巴(藏文)亦名食鲁行者。
     第七,鲁伊巴弟子提梨迦(藏文)王(亦称妇女装束者因陀罗王)。
     第八,鲁伊巴弟子大臣襄迦巴(藏文)(亦称春米师)。
     第九,梨罗波(藏文)(亦称丽身师)。他获得成就后,有一次南方的一位国王对他说:“你流浪多烦恼啊!”他疑惑地回言道:“你自己不也烦恼吗?”遂身此王作喜金刚灌顶,传授密法。此王依法修持,后来亦得解脱。
     第十,龙菩提的弟子大毗缕波(藏文)(亦作毗罗波婆,?)。
     第十一,大毗缕波的弟子多毗?噜迦(藏文)(称璁玉师)。他是摩揭陀国的一位国王,获得成就后能乘骑猛虎,因用火烧身,其身呈喜金刚夫妇之相,故名多毗?噜迦【3】。
     第十二,甘迦梨婆(藏文)。他出身于摩揭呼罗(藏文)地方的戍陀罗种姓,其妻死后送往尸林,深感命运坎坷痛苦不止,由此而得悉地,后听讲无常之法得到解脱。
     第十三,那婆(藏文),亦名金刚足(藏文)或阿旃陀罗(藏文)。他是东方迦摩缕波(藏文)地方的一位渔夫,一次被一条大鱼吞食,留居鱼腹。自在天在海中化出一岛,在岛上为邬摩天女讲法。那婆从而得其教诫,在鱼腹中修持十二年。此后,室利罗波山(藏文)的一位渔夫张网捕鱼,捕获此鱼,破腹后那婆从鱼腹中出脱得救。
     第十四,佐让迦(藏文)(称盗匪肢师)。他是东方天护王(藏文)的太子,其继母爱慕他,欲邪淫。太子不从,继母自作身伤,示予国王,并云系太子所为。于是国王将太子放逐到林区,并缚其手脚。成就者阿旃陀罗为之灌顶,并让一位出身于卖香家族的牧象童为他输送饮食。十二年后,佐让步迦得到悉地,但手指与脚趾变得短小。一次夜里,来了一些背着珍宝的商人,佐让迦问他们是什么人,彼等疑心会把他们误认为盗匪,遂言是烧木炭者,由是珍宝变为木灰。彼等经过忏悔,珍宝等复原。
     第十五,憍罗迦沙(藏文)(牧牛师),为牧牛童,后向阿旃陀罗从学灌顶教诫,得到解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