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斯多噶一个期货人的真实故事 >

第1章

斯多噶一个期货人的真实故事-第1章

小说: 斯多噶一个期货人的真实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多噶一个期货人的真实故事          
    人应该摆脱一切感情的羁绊以获得自由     
  在我从事金融投资业以前,还在杭大读化学系的时候,德莱塞的《欲望三步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给我带来最终的巨大冲击,那是一种残留在回忆里渴望重现但只模糊的概念,好象我们可回忆的不多东西中你最愿意记起但记不起,而你所做所为都是在想重现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不知道是不是性格已经扭曲了,曹操写这四段话时的心境我们尽然能怎么真切地体验到。 
    2001年1月17日,在MBA考试的前一天,我去了一趟灵峰,那时是多么希望能考上,给这人生带来一些新的憧憬。     
  98年毕业,带着73块来到上海,寄住在叔叔家里。用了大约是一个星期时间,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蓝星清洗华东分司的业务员,很勤奋但没干出什么成绩来。后来回家去看爷爷,3天后再回到上海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听奶奶说,爷爷临走前,睁开眼睛,多希望孩子们在身边,但只有奶奶一个人在。穷困的家庭先后都去了上海,爸爸陪着妈妈去上海看病,叔叔生意上也处于困境。两个哥哥和两个姑妈刚刚开始在上海开小商品零售店。 
   也许正是因为爷爷的去世,我从此走上了目前看来是再也无法回头的不归路,人总是要死的! 
     再次回到上海的时候,被公司扫地出门,干了6个月,晚上12点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从金桥开发区走到陆家嘴,坐公交到上海火车站,凌晨4点,在地铁站旁靠着睡觉。地铁6点开门,可以去哥哥在莘庄的出租房。来了两个流氓打劫,我想我是什么也不怕的,冲着他们喊,你知道我是谁! 
   在大学时我是学校的主要学生干部,曾经还参加过省政府工作会议,呵呵,很搞笑的。 
     有些朋友是不能忘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会疏远甚至走到敌对。 
    1998年12月,我回到杭州,在新闻出版局下面搞发行,每个月500元,临时填饱肚子,然后就住在一个朋友的宿舍里,两个人一张床,1米宽的那种。但在2004年5月3日,在黄山上,我们大概意味着裂痕的正式破开。 
    1999年3月份,和高中同学开了一家咨询公司。这个同学当年是那样的好,现在想起来我们之间的现在处境大概是我们真的有点太年轻了。 
   98年我母亲得病的时候,他借了钱给我去为母亲治病。这次开公司,也是他借的钱。 
    但等到1999年12月我们决定倒闭的时候,我们成了仇人。钱在后来2002年时连本带利全部还给他了,但友谊似乎不在存在了。 
    事实是真的可惜了这份感情。            
  2000年大概是最诗意的一年吧,一站一站地走,走了20多个省,而且还是带薪的,费用也多少可以报一点。在省环境工程公司。     
  在这一年里,太行山的横亘苍茫、黄土高原看黄河九曲、新疆的万里戈壁、天山的不化冰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醉太平 
    惊石落垣,鹰飞草连。时蚀旧日秦关,又汉唐苑阑。  
    流云蜿山,河漫堑湍。悠悠草木纷繁,更红黄斗研。 
    这就是当年在陕西境内写的。   
  但当2000年11月左右,公司领导告诉我不再续约的时候,我的心态上是已经接受的,但还是有着很多异样的感觉,走在流水苑附近的那座桥上,当时阳光很明媚,但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好日子。 
   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和家里人说。当天我回到上海,大哥在龙华附近的市场里开店。具体的情况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大概也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问什么,我记得我应该是向他们借钱的。 
   第二天,回到杭州,那时候已经报考了MBA考试。此后,开始全身心投入。 
       再回到2001年1月17日,在MBA考试的前一天,我去了一趟灵峰,那时是多么希望能考上,给这人生带来一些新的憧憬。 
    当时已经黄昏,灵峰上没什么人。 
    我写了这么几行。 
   浅云疏卷黄昏日 
   清冷渐红寒梅枝 
    江湖纷纷江流骤 
    但最后一行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想出来,可能我还没成功到有这境界吧。 
    我希望我能如那寒梅逐步在清冷中艳红起来。 
    但实际上上天还是跟我开了一次玩笑。 
      2004…11…2 15:56:00        
  最后结果是考了324分,一分之差。 
    如果说1998年7月1日毕业到2001年1月20日,这两年半时间里告诉了我什么,我想我大概是知道了一点,我不是什么都干的起来的。 
    也就是说,定位问题。 
    我能干什么,同时又是社会所需要的。 
    当时和我合租的还有一个历史系的学生,爱好京剧,名字忘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经常联系的还有一个物理系的学生会主席,现在不知道怎么样,当时和我一样,飘在这社会上。   
  那能怎么办哪? 
    只好先去进修再说吧。 
    这个时候,家里经济情况开始好了起来。  
  家里给了我2万元。 
    学校改变了主意,推迟我到秋季班。 
    但我又不能和家里讲。 
   只好硬着头皮说开始上课了。                  
  住在白沙泉浙图后2个平米的农民房里,白天到浙图看书,晚上到世贸那里的英语吧。 
   2004…11…2 16:25:00  
    2001年5月,开始办了股东卡,成为牛市最后的一批的入市者。 
    在2001年7月初,根据理论上的知识,写了一篇叫《熊关漫道真如铁》的股票分析文章,登陆158证券论坛,大概我是当时不多的简单分析市场但很精准的人。     
  这是第一次开始上论坛,用的是真名。 
    在那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我成了权威,没有人知道我才刚刚开始接触股票。   
  我是在湘*财*证*券开的户,那时候刚刚来到杭州,很气派。 
  因为是散户,只能在大厅里呆着。 
  出于对中大户室的好奇,我也经常偷偷跑进去看一眼。 
  有一天,我看到中户室有空位置,就去做了一下。保*安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客户,大厅没位置,急着要交易。先用一下。保*安没说什么。 
  我边上都是一群中年妇女,大多是白*沙*泉的农民。因为地价上涨,这批城市里的农民都发财了。 
  有一个40多岁的妇女说她有100多万,有两个位置,叫我坐她的位置。她有个亲戚是银*广*夏的高*管,跟着做赚了不少钱。 
  再边上的是一个60多岁的退休阿姨,从黑龙江来的,女儿嫁了一个老外,挺有钱的。和我一样,刚开户。 
  我那时经常拿着从图书馆里借来的技术分析书,看着价格比比划划。也懂一些财务分析,知道计算现*金*流什么的,主要是盘感吧,记得有一次做鞍山信托赚了20%。 
  后来,那个阿姨叫我帮她做,说好分*我一点钱,我记得是做过一笔,分给我了几*百*元。后来就没再做了,原因是她自己买了一些股票套住了。她跟我说,某某股票是谁推荐的,记得好象有赵*笑*云什么的。 
  再到后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每天40、50点的跌幅,那是一群待*宰的羔*羊,我现在想起来,捂着股票坐在羊圈里。 
  有一天,一个大户室里的人走出来,大家都和他打招呼。叫赵老师,温州人,是老乡。 
  我借故经常去找他,逐渐知道他是中*国第一批的经济学硕士,原来上海南*都期*货的总经理,南*都*集团的发起股东,但在他的股*份值一个亿之前几百万卖掉了,转到这里做股票。                  
  他对期货的描述让我开始对期货市场感兴趣了。 
  他说期货市场很*黑,他们做国*债的时候,客户每天输赢都有一两个亿;做绿豆的时候,几千万变成了几百万。 
  当时我都不是很懂,两年后,我做一家期货公司营业部经理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了一点。   
  158论坛是海融的主论坛,很有特色,这里面聚集了一批很有才情的人,很和讯论坛比,没有和讯那么专业,但是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后来158被和讯收购了,这也是很多中小券商咨询机构的缩影,直到今天,股市仍没走出低谷,当年那些人也如过江龙一般不再有了身影了。     
  在论坛上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有一个叫舒畅的女孩子,文才很好,上海那边的,也看得出来是一个小姿一类的。呵呵,有一天,我接到她的一个电话,晚上7点,我去了上海,11点在人民广场碰面,后来凌晨3点我回了杭州。应该说,这是当时证券市场里一些年轻人的代表,游离在梦和现实之间。     
  在论坛上,我们开始谈起了期货,那时股指已经跌到1800左右了。有一些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接触期货,那是一个更可以发挥的空间。但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不同看法,有一个萧山的朋友,劝我千万不要介入期货行业,他们很多人都在期货上破产了。后来我知道了这是事实,不仅萧山,全中国的90%的期货人都破产了,那是1997年左右的事,但这没有影响我对期货的向往,原因可能是萧山也曾经出现过两个大鳄一样的人物,一个姓陈,据说后来失败了,一个姓蒋,大致上是及时收手,在北京做房地产去了,当时听说有投机的地方都有他们的影子,输赢在几个亿之间。还有一个网友叫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以前是一家期货公司的出市代表,也就是红马甲,那个时候,对红马甲是感觉很神秘的,听他所说的是他们整个公司在期货上破产了,原因没说,不过现在明白了;期货市场初期,大多数期货经纪公司给客户透支,甚至使用客户资金进行操作,或者自营,自身的风险非常大,大多数期货公司在那个年代破产。     
  2001年11月的时候,股票经历过两次的井喷行情,有一次是国有股暂停减持,还有一次是印花税减收,所有股票涨停,那种壮观的场面,真的是难于形容。但好景不长。     
  在那段时间,9。11也是很富戏剧色彩的。当天晚上,我和朋友在网吧里玩帝国时代,听到边上说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似乎是左耳进右耳出,没留下任何印象,甚至停下来看一下都没有。第二天醒来,这是所有报纸的头条,才恍然大悟。论坛里开始争吵了,大多数是喊好,我也是其中之一。理由哪是死这么一些人,但能和死在美国大炮下的以千万计的其他国家人民比吗?再到后来,美国是什么样的东西,再明显不过了,不是仇富,而确实是利用自身实力压榨其他国家的生意人,和社会上一些为富不仁的只有过之。            
  股票市场已经越来越差了,决定离开股票市场的确切原因,现在是记不清楚了。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有这么一些原因:     
  1、一个朋友的说法,我应该找个事情干了,不能这样下去了;这是事实,我需要养活自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随着我的事业迅速发展,他们似乎从善意变成了另一种心态。     
  2、年底将近,需要给家里一个交代,我在干什么?实际上我是已经荒废学业了,以后干什么哪?弄不好就是真的没活路了,家人也是会对我丧失信心了。这一点越随着家里经济情况的改善越是明显,当然,我母亲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而我父亲的性格,他希望我能有所作为的,但他是用一种打击而不是鼓励来表达他的厚望。     
  3、对投资市场的敏锐感觉,让我相信我是这块料。股票市场的门槛比较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一般在硕士以上,而且这个行业也已经相对成熟了,象我这样的人,一是进不去,二是哪怕进去了,起点也很低,无法和他们竞争的。     
  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我选择了期货。     
  第一次去一家期货公司应聘,接待的是市场部经理,那时还不知道他的情况,个子矮矮的,40来岁的样子。他跟我说,你是一个外地人,做不起来的。后来知道这个人很久以前就是一个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曾是浙江一个地级市开发区的副主任,后来是当地一家期货公司营业部经理,在这个任上,出现了巨额亏损,列入省里的大案之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期货害人,这样的事情后来了解到很多。现在是这样看的,曾经的期货市场风靡全国,一个小小的营业部,竟然有近亿的资金,手续费一年竟然有千万以上,而员工只有几个人。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人能挺的住的。     
  第二次去一家期货公司应聘,对方没有见我,我在他们办公室里呆了近2个小时,唯一可欣赏的就是办公室里的文秘很漂亮,看着背影打发时间。大概8个月之后,这家期货公司老总希望我能去他那里的时候,我不置可否。     
  第三次我是直接跑到一家期货公司的市场部,那个经理人有点胖胖的,坐在一个角落里,奇怪地看着我。我直接跟他说,第一个月我工资不要,第二个月看我表现再说。我想我如果没有这种说法,我可能根本就进不了这个行业的。这种表态也许是向对方强有力地表达了“我能!”。这个经理把我引到了总经理那里,总经理很年轻,那时候大概只有30岁,很强硬,但不是那种很有力量的。后来我听说他以前是幕后老板的经纪人,也许是太年轻了,2年后,他出了点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幕后老板,现在身价可能过百亿了,46岁,不为外人所知,手上拥有两家集团公司,控股三家上市公司,有46家项目公司,有杭州信用联社和温州信用联社的10%的股份,而除了业内人知道他之外,外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人。也许,这就是将来这个社会上的所谓洛克菲勒。那确实是一种所谓象山一样的力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那种,可能是我们这类人所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吧,在后来中,可能我们仍要提到这个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可能,也许我会去投奔到他的事业下。因为我的路还很长。     
  再到公司董事长那里,他要我当天写一篇期货上的文章,我写了两天。这个人对我来说,有着一种知遇之恩。     
  就这样,我进了这家期货公司,第一个工资500。                  
  现在回想起来,人的命运在于你是不是把自己放在历史潮流的车轮之上而不是车轮之下。很多人,作为刚刚从业者来说我们确实很少去思考从事什么是顺应历史潮流或者是历史潮流的前沿者,我们没这个能力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也缺少客观评价自身适应性的能力,我们哪怕看准了,也许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去动手执行。     
  所以我们把很多东西归结于时运,也就是你在某一个时候,幸运地遇到了你能做的很好又是很有前途的事。     
  期货市场在90年代初就有了,甚至比股票市场还要早一些。在93…95年间迅速发展,那时被认为是最容易赚钱的东西,也是身份的象征,很多人动辄几百万几百万地挤进这个市场里。96…98年里迎来了疯狂,后来期货就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在这1990年…2000年的10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