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

第4章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第4章

小说: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收心入书呢。前文曾多次提到,除了武侠小说之类的引人入胜而又不致遭受成败威胁的读物之外,其他如学校的教科书参考书都有相当的难度,而且读了要考,关系着成败,因而此类书本刺激,在性质上本具排斥性,容易使人逃避。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有两点解释。其一,表面排除了外在刺激的干扰,确实做到对读本以外的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可能仍有内在刺激发生于扰。此种内在刺激使人分心,但个人未必全然了解。其二,只是面对书本强加注意,并未能对书本内容发生心智的交流作用,只是顺着文字逐字逐句阅读,缺乏理解和思考的认知活动。像这样的读书方法,表面上看是集中注意了,实际上是在作自我催眠练习;不但读书无效果,反而越读越使心智活动力减低,最后自然昏昏欲睡了。
(四)专心读书四大要则
集中注意既然是读书的必要条件,但怎样才能养成专心读


书的习惯呢?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排除外扰刺激只要有决心,就不难做到。实际进行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 改变读书环境,使自已不与外扰刺激接触。到图书馆去,选择面壁的角落,就可达此目的。② 使随身携带的东西简化,除书本文具必需物之外,不带其他分心的东西。③ 如在家自修,务使自己的房间保持单纯,桌面少摆陈设,使自己的眼睛除书本之外注意不到其他东西,很多年轻人读书时喜欢讲究情调,殊不知情调正是使人分心的刺激。
单一时间内只作一件事  第一件事做完再做第二件,如此可免牵东挂西不能专心。如有数事待做,工作顺序宜于先做简易者,而后依次做较难者,最后再回头来做容易的。这样可以维持工作动机,不致因时间因素影响工作效率。因为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呈抛物线型式,中段时间效率较佳,两端较低。
多重感官并用 多重感官并用可以加强心智活动。读书时除口诵有碍阅读速度不宜采用之外,眼、心、手三到是应该并重的,只用眼心二到容易使人疲劳,加上手到更有助于心智思考。手到之法有二,一是要点划线,二是随时笔记,两者均须将作者意见重组,因而需要主动思考,避免只作被动接受。
善用心向作用的原理  心向既可加深人的注意,在读书前与读书时最好时时善于运用。运用心向作用的方法可采用古人说的“于不疑处有疑”的办法,有疑问自然随时在书中求答案。另外的办法是读书之前先有目的,按预定目的在书中查寻所需资料,自然容易保持注意。

(五)怎样革除不良习惯
按心理学的原理,革除不良习惯的方法要靠学习,习惯原经学习而养成,习惯也须经学习而改变。改变既有习惯,有以下四种方法。
惩戒法  惩戒法是教育上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强迫性的制止法,只要习惯性的反应出现,即施以惩罚,惩罚可由别人实施,也可由自己执行,前者如上课磕睡被老师罚站,后者如古人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惩戒法的例子。惩戒法并非革除不良习惯的好方法。因为惩戒时常伴随产生痛苦情绪,即使对旧习惯暂时发生制止作用,也可能因痛苦的情绪反应与惩罚时使用的刺激之间产生联结学习,形成新的不良习惯。
耗尽法  这是训练动物常用的方法,是一种颇不仁慈的方法。例如驯服野马即用此法。野马多有坏习惯,骑上去跳跃奔腾不受指使。如善骑者跃上马背,任其跳跃,决不放弃,甚至鞭策有加,使它不得休息。最后野性发完,体力耗尽,终会俯首帖耳任人指挥。学校训导人员有时采取此法纠正学生恶习。例如,强迫有吸烟习惯的学生连续不停吸烟5支10支,直到吸醉恶心呕吐为止。此种纯属外制的办法,对改变习惯不易产生持久效果,且行之不当难免产生不良副作用,破坏师生感情,甚至形成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代替法  这是以良好习惯代替不良习惯的方法,也是最适当的一种方法。此法系根据前述同一时间一心不能二用的原理,企图在引发旧习惯的刺激情境下,先设法引起另一种新反应(好习惯),使旧的习惯反应受到压抑没有机会出现。多次练习之后,旧习惯因没有机会练习而逐渐淡化,新习惯慢慢因练习增多而加强,最后终使新习惯取代了旧习惯。这办法正象看电视一样。每次只能选看一台节目,要想消除固定于甲台的旧习惯,只有改选乙台节目来代替。
欲使代替法行之有效,须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在原刺激情况下不容有旧习惯出现的机会,二是使新习惯与原刺激之问的联结得到强化作用。例如,个人有读书听音乐的习惯:一心既不能作二用,音乐的旋律一定对书本的注意产生干扰。采用代替法时,就可先不让任何音响设备在读书现场出现,使自己在不可能听到音乐的情况下只好转注心思于书本。这时候自己不妨许下一点心愿,要求自己读书效果达到某种程度,就容许自己欣赏一点音乐。如此将爱好的东西做为奖励自己改变习惯的报酬,对新习惯的建立也就无形中予以强化了。
改变环境法  这是最简易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对姿势不良、边读边吃、兼顾杂务等读书不良习惯的革除有效。躺卧的方式读书,是因为有可躺可卧的地方,边吃边读的习惯,是因为有东西可吃,兼顾杂务是因为杂务就在身边。因此,改变环境,把原因消除,习惯性的反应自然不会出现。凡是自觉定力不够的学生,最好不要在寝室、卧房、客厅等地方读书。读书的最好环境还是图书馆。在图书馆里读书,除了可以避免上述不良习惯之外,还可以得到两种心理上的副产品:一是因大家读书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不读书。因为在你周围的人都在读书,不读书显得己不如人,别人上进,而自己却在浪费时间。另一是由于书形成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不读书,因为处身在成千上万本书籍中间,你会感到自己的学问渺小,读过的书太少,好书当前不去读它,显得辜负那些好书。
不过,改变读书习惯,是一种知易行难的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欲期行之有效,还须注意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每次只选一个习惯做重点改变。改变成功之后,再改第二个。如此,实施起来较易成功,而且也可因成功增加自己的信心。
第二,先从最容易改变者入手。对牢不可破的老习惯,改变起来常是虎头蛇尾,难竟全功。与其劳而无功的中途而废,不如暂时留置,先从易改者入手。等到有了经验和信心,再来对付它不迟。
第三,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革除不良习惯时,宜采微效渐进策略。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自然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把它革除净尽。只要觉得方法行之有效,就继续进行。读书应如滴水穿石,切忌一暴十寒的作风。


第二篇实效的读书方法
一、先求加强阅读能力
当学生最感苦恼的事,莫过于课本读不通,上课听不懂。我常听到学生们抱怨,不是说教科书写得不好,就是说老师讲得不清楚。固然,我们不能说学生们的抱怨全无道理,但上述困难的真正关键,乃是学生本身缺乏学习专门知识的起点行为所致。“起点行为”指的是基础,是经验,意思是说,在学习某种专门知识之前,必须具备某些基础和经验做为起点,然后才能在起点之上增加新的行为。否则,旧经验不够用,新经验学不来,在求学路程上,将永远不会成功。因此,对大专学生来说,要想在求学期间学到预期的专门知识,要想做一个像样的大专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打好基础,建立起学习的起点行为,是必须先行做到的第一件事。
在第一篇内,我们曾提到,影响读书的成败,除愿不愿读书与会不会读书两大因素之外,能不能读书的能力因素更是基本条件。现在我们把上述起点行为的观念,不妨狭义地解释为读书所需的能力,此种能力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阅读能力。有了阅读能力才会看得懂,读得通,看懂读通之后始能吸收到书本中的新知识。
当然,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事实上,我们接下去要讨论的读书方法,其主要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增进阅读能力。在此处所指可能增强的阅读能力,只是一种开始阅读专门性书籍时必须先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有了基础阅读能力,然后才能进一步学到更有效的读书方法,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在做法上,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尽先充实学科基础
大专学校教育,是分科分系专修专攻的。大专学校的分系设科,在专门知识的基础上,与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衔接,在中学所学的文理科基础常常不敷应用。单以大学里心理系的学生为例,因为在中小学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知识,所以,一开始读心理学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有迷失的感觉;不清楚这个新学科到底讲些什么。尤其使学生感到适应困准的是,有些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授,一开始就采用原文书,上课时又满口洋文,说一些听不懂的专门名词,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面对书本,茫然不知所云,过去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要求,完全脱离了关系,很多大专学生都经验到此种作学问起头难的心理障碍。
起头难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学科基础,二是缺乏语文能力。补救之道,宜先从充实学科基础入手。在做法上,可选择同类性质但内容浅近的一本中文书,尽快先读一遍,使自己先有一点概念,借以增加自己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提高了学习的起点行为。在读同类中文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原则:
第一,注意最重要的专门术语或专门名词;了解它的惫义,并同时记住它的外文原义。因为,一门学科中的重要名词,常代表它的一些基本观念,而且在书本中重复出现。读者如一开始就能把它记熟,以后读下去自然就省力了。
第二,注意书中最基本的问题和解释。一门学科,无论内容如何复杂,它总是有一定的范围和研究的主题。如果读者能先把主题的基本概念弄清楚了,在读一本新书或听教授讲课时,就不会再觉得格格不入了。
(二)力求加强语文能力
按大专学生一般的语文程度,读中文课本大致没有困难,但如读英文教科书,则相当吃力。目前,各大学教学采用英文本作教科书的现象,相当普遍,不仅理农工医各科是如此,就是属于社会科学的法商教育等各科也是如此,你如果有机会到各大学图书馆里去看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科学的专门知识研究,都须靠在英文书籍中去寻求。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英文的阅读能力,而想要研究专门性的学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多学生不能体会到这一点,而且多数人在中学阶段读英文吃尽苦头,有些人看到英文就会象前面所说的“临书恐惧”。既然做了大专学生,那就要下定决心学点专门学问。因此,要想做一个象样的大专学生,必须先建立两个观念:其一,读原文书是研究学问的必经阶段,在心理上必须接受读原文书的艰苦。其二,读专攻科目的第一本原文书,切忌只持应付考试但求过关的态度。应该想到,读了第一本就为第二本打好基础。
根据我个人教授大一普通心理学的经验,充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与加强其语文能力,两件事可以同时并行。我采用两本教科书,一本是中文书,要求学生精读,每章必须写摘要之外,并须自己写出五个以上像考试用的题目,目的使学生们对心理学的全部及每个专题,都获得清楚的概念。另一本是英文书,版本每隔三五年换一次,配合中文书的进度,指定章节页数,要求学生必读。每章的指定阅读,以节的专题为范围,数量由少而多,由年度开始时每章的l/4增加到年度结束时的2/3 。指定阅读的节题,按先后编成号码。每隔二至三周考试一次。考试时不另出题,只将考前阅读过的章节依次编号,让学生们自己临时抽签决定,然后“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参照书本答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逼着学生平时用功,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般大学生平时懒散,考前“考古”的坏习惯。因临时抽签决定考题,学生们须事先准备全部指定的阅读资料,无法投机取巧。其二,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困难建立起阅读所需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克服的,必须靠恒心和努力。中学时代被动读书养成了习惯,进大学后不能立即转变为主动。来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由逐渐的进步而建立信心,最后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求知。此种教课方式,开始时虽有困难,但一学期过后,同学们都能适应良好,一年过完升了二年级后,读原文书就不再有什么困难了。
二、有关读书方法简介
(一)从三到论至六到论
谈到读书方法,不能不提一下中国人一向主张的三到论:眼到、口到、心到。1925年胡适提倡加上手到,于是就交成了后来流行的读书四到论。
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现点看,读书时眼、口、心、手同时并到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新的理论,叫做“资讯处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 : 把人类学习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解释:
第一阶段,由感宫吸收外界刺激,并将之转化为神经生理的能量送入中枢,这叫做输入。
第二阶段,神经中枢收到输入的资料,按性质分类处理以备应用,这叫做储存,也称记忆。
第三阶段,在需要的时候,按照外界刺激线索的引示,储存的资料即可随时取出使用;这叫做输出。
资讯处理是解释人类学习记忆中的大脑功能,此一理论也就是后来电脑设计所根据的原理。
按学习心理学的解释,上述资讯处理论是以三阶段看法来说明刺激反应间关系建立的历程。个体接受刺徽要靠感官,对同一刺激各类感官并用时所得的资料,其准确性远较单一感官所得者为高。这现象尤以对生疏的刺激为然。我们常经验到,在面对完全生疏的刺激情境时,除了用眼着、手摸、口尝之外,还可能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人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收取更多更确实的资料,也可以说他在对未知情况去求知。这样看来,读书四到仍然不够,应该再加上“耳到”。现在教学上讲究视听教育,特别是学习语言与音乐的时候,耳朵不到怎能成呢。甚至再扩大读书范围,从读一本书扩大到搜集资料独立研究时,五到还不够,应该再加上“脚到”。有人说研究学问要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地步。如果只待在书桌前,不进图书馆,不到实验室、不下田野,不进书店、不访问调查、不跟人请教讨论,怎能搜集到研究所需资料呢。现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范围不再像古时那样只限于代代相传的几部经典。要读书,不但必须出门寻找,而且更须懂得在庞大知识堆里去挑选。因此,我提倡读书六到论: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耳到、脚到。
(二)八种方法四个原则
中国人做学问一向是原则重于实际。读书三到也好,六到也好,在理论上都讲得很有道理,可是实行起来,还是不够具体。原来所谓的“读书三到”到底指的是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情况下读书?都没交代清楚。胡适提倡“读书四到”; 那是特别指在“精读”的时候才用的。譬如他讲“眼到”时说:“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中国字一点一撇,外国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