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经营管理案例精粹-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华尔街新星照耀
新建公司的潜在增值趋势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最看好的一点。网景的成功上市让风险投资家眉开眼笑,他们又抢到了一个金娃娃。
导航器出世之前,网景负责销售的高级副总裁麦克?侯默(Mike Homer)曾召集一次会议,讨论导航器将来的销售战略,会上众人莫衷一是。这时,安德森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意见,他说:“导航器应该免费发放。”侯默一听就急了:“什么?免费?导航器将是网景短期内唯一的产品,你免费,那还要我这个搞销售的干嘛?我们成立公司是要赚钱的,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但安德森坚持他的观点,克拉克也支持他。万维网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现在正是跑马圈地的时候,谁先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制定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
靠着免费发放最流行的浏览器软件,网景迅速地成长起来。1994年4月,全公司只有3个人,一年后就发展到了220人。1995年1月,克拉克为网景找到了一名主帅,他就是当时执掌AT&T公司无线通讯部Mc Caw通讯公司23亿美元资产的吉姆?巴克斯代尔(Jim Barksdale)。这样克拉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电脑网络将来的走向,安德森也可以专心致志地梦想网景的产品开发。总裁有了,导航器也已经风靡全球,网景的下一个目标自然转向了华尔街。只有得到华尔街的承认,一个公司才算是成功了,这一点克拉克和安德森比谁都清楚。
“春江水暖鸭先知”,华尔街对这个信息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轻公司早已翘首企盼。以华尔街最有威望的戈德曼—萨克斯公司牵头的一个投资银行集团开始准备网景股票的首次公开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起先他们准备发售300万股,每股10美元~12美元。股票征订过程中发现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于是在首发日前一星期,将每股价格提高到了14美元。但是银行家们还是低估了投资者的热情,到首发日前一天,又将价格提高了一倍,每股28美元,并且要发售500万股。
1995年8月9日,是整个电脑世界改观的日子。网景,这家成立仅16个月、从未盈过一分利的公司在以高科技股为代表的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上市。股市原定上午9∶30开盘,这也是纽约股票交易所吹哨开市的时间。然而,90分钟后,手中握有大量卖单的经纪人仍无法卖出一张,不是没有人买,而是投资者竟相报出高价,以至连卖出的底盘价都不能确定。每股很快由28美元升至30美元……40美元……50美元,股票一跃进入蓝筹股行列。最后,全美的股票经纪人全部目瞪口呆地坐在那里,两只耳朵都像是被电话胶住了,在买卖双方焦急不安的期待中,开盘价确定了:每股71美元!随后,整个大厅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所淹没:卖!卖!卖!500万股转瞬间被抢购一空。
好似一个新天方夜谭,这家创始金只有400万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间便成为一家市值20亿美元的企业巨人。年轻的安德森也仿佛神话般地从一文不名到拥有5800万美元巨额财富的“Internet富翁”,1997年7月的美国《旗帜》周刊更把安德森们称为“无限制资本家”,预言“技术马克思主义”已经到来,这股巨大力量正从根本上重塑着美国社会,推动着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
吉姆。克拉克,这位出身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教授,早在80年代初就因创办硅谷图形公司(SGI)开发三维图像技术而大获成功,声誉鹊起;而进入90年代,当克拉克的同行们还在热烈地争论信息高速路是什么的时候,他已敏锐地感觉到Internet的伟大潜力,同时也发现了安德森这个小毛孩的价值。于是他马上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冒险创业,其结果是在网景公司上市第二天克拉克身价达到5。65亿美元。1996年6月《时代》周刊评选的25位全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身为网景公司董事长的吉姆?克拉克名列第一。
硅谷有个传说,每隔15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动拽着信息产业的耳朵往前走。万维网生逢其时,已被传媒称为世纪末一个新的神话。安德森这位硅谷金童,一夜之间成了照耀华尔街的一颗新星。
雅虎(Yahoo):新世纪的媒介骄子
对巨额无形资产的确认是风险投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Yahoo!尚未营业,没有销售收入,没有利润,但风险投资公司已确认他们拥有400万美元的资产了。公司成立刚刚一年,两位创业者就从穷学生一跃变成令世人瞩目的亿万富豪了。
从1997年至今,一个以紫黄两色为幸运色的纯网际公司在美国科技股排行榜上力挫群雄,以900%的年增长率的优秀业绩揭开了“科技股世纪末狂潮”的序幕:
著名经济杂志《纽约观察者》资源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释伦将该公司评为“网际精英索引”的第一名;
公司内部的会议室被冠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鲜血”、“冰雹”、“浓雾”、“蝗灾”、“沸水”等,圣经中的人间苦难被一个不落地罗列出来;
一群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年轻人聚在会议室里打弹子,广播声嘶力竭地咆哮着北欧的“死亡摇滚”;
创始人之一,一位台湾移民,29岁,戴一块5美元的手表,正在聆听广告部主管一个价值400万美元的计划书报告;
另一位创始人,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32岁,穿着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印有司标的T恤衫,在走廊的自动售货机前站了很久,希望能找到几个硬币买罐可乐,但却失败了。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光着两只脚,而且据说他从来都是这样;
这个公司目前市值53亿美元;
这个公司就是雅虎(Yahoo!)。
上过互联网的人,没有不知道雅虎的。雅虎不仅是互联网上一个著名站点,而且它的存在还改变了美国人的网上生活方式。现在雅虎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品牌之一,无形资产至少价值几十亿美元。拥有雅虎这一品牌的雅虎公司也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崛起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像计算机时代的许多公司一样,雅虎开始于一个后来被证明是好的想法,这个想法先是变成了一个爱好,后来才变成了创业者全力以赴开拓的事业。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风险投资。也正是风险投资,造就了雅虎的辉煌;也正是风险投资,成全了创业者的梦想;也正是风险投资,实现了创业者个人财富以近乎“光速”在积累。
1。“天使投资”与雅虎的成长
美国网络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风险投资”,股票上市公开发行创造了“财富神话”,雅虎(Yahoo!)、美国在线(AOL)、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等网络公司的成功上市,使企业家们的创业梦想一夜成真。
美国网络股票涨疯了,这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范围。网络股价格的急速飙升是“财富来源于创造”的“新经济”理论的明证,还是“非理性市场表现”吹出的特大泡沫,目前还未有定论。人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是网络股上市所形成的热潮,股价持续飞升,即使稍有回落又马上掉头上扬。这种“市场氛围”无形中降低了股票公开发行的风险,增加了“风险投资”人的回报。在“网络股必赚”的市场信心支撑下,许多风险投资新手也跃跃欲试,他们当中有不少曾经就是网络企业的创始人。看到风险投资在1995—1997年的平均回报率达41。2%,和过去20年的平均回报率15。4%相比,难怪他们要卷起袖子,加入到“赚钱交响曲”中了。
当时,Netscape发布了其第一版浏览器的测试版;第一个发布广告的Web站点也已经出现;大众传媒开始大量报道因特网现象;风险投资基金也闻风而来,涌向Web站点。
雅虎的方便快捷吸引了太多的人,继续使用一个学生的网页来实现这么大的通讯量是不可能的。雅虎的软件和硬件都需要升级,而这已经不是两个在校的学生能完成的任务了。于是,他们找到学校方面,打听是否能把自己的这套检索软件送给学校,由学校来升级和经营。如果学校实在不肯经营的话,他们就只好“另寻低就”,去找别的机构了。反正事已至此,对于两个学生来说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现在看来,这一切对于学校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很难断定雅虎的发展前途。而要维护这样一个通讯量巨大的网站,人力、物力的投入都会很大。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虽然历来很重视技术发明,但三思而后行,没有接纳他们,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后来“网络思想咖啡屋”采访杨致远的时候,问他:现在雅虎发展成这么大的规模,斯坦福大学是否很后悔?杨致远很客观地回答:“当时的雅虎还不像现在这样是一项明星的技术。对于学校来说,要维护这套检索器是很困难的。在那时,很难看出雅虎能盈利,而如果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服务的话,对于学校来说又太贵了。”
然而,这无论如何应该说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失误。事实上,当时的雅虎究竟是不是一项技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雅虎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选题的方向不正确,即使技术手段再高明,也只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管是对于技术开发来说,还是对于商业拓展来说,应该把用户的需要当作自己的第一目标,当作首选的发展方向。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互联购物网”(ISN)创始人之一的兰迪?亚当斯正在夏威夷度假,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给杨致远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答应把雅虎放在他们的主机上。
即使雅虎有了落脚之地,杨致远和大卫也没有想过要赚钱、发大财。当然,他们心里很清楚,已经不能像学生那样当作业余爱好来打理雅虎,而需要认真经营了。既然要经营的话,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没有固定的收入。因为,经营一样东西,肯定需要有钱来雇人,要给雇员发工资。因此,仅仅有人答应出地方来放自己的网站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钱来经营。
对他们来说,真正下这样的决心来经营一个网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他们都还没有得到博士学位,如果要搞经营,就不可能继续读学位。况且,杨致远的家里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学位来做这种没有把握的事。但是,机会总是对具有洞见的人情有独钟。就像微软公司的老板当年放弃学位创建公司一样,这样的机会很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如果真的等到读完了学位,这样的机会早就不再是机会了。
杨致远和大卫从1995年的3月份开始考虑雅虎的经营计划,打算真正把雅虎作为一个公司来经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根据他们自己的统计,每天已经有200万人次访问雅虎,这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资源。何况,用杨致远的话说,他们早已知道互联网可以有广告收入。比如,“热线”(Hotwired)从1994年10月就开始收广告费了。这当然还需要有经营方面的知识,幸好美国的教育制度比较灵活,他们二人在斯坦福大学都学过经营管理的课程,而这些知识用来经营雅虎这个刚起家的公司已经足够了。
此时,单凭两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的,杨致远意识到他们需要商业方面的帮助,正巧他有一个老同学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商业管理,帮着写了一份5页的计划书。拿着这份计划书,杨致远和大卫开始不停地访问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公司。奔波之后每天还要继续分类站点的整理工作,累了只能轮流睡在电脑房,每天的睡眠不足4小时。在被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压得几乎崩溃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们找到了Sequoia(红杉)投资公司。Sequoia是美国硅谷名声最显赫的风险投资基金,在过去的25年中,它投资过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掀起个人电脑革命的苹果公司,开创游戏机工业的阿塔里(Atari),最有名的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子Cisco。网络传奇Yahoo!则可堪称为杰作。
这些公司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称,变成了硅谷的缩影。Sequoia投资的公司有100余家经过了公开上市,许多没有经过公开上市的企业也实现了成功的销售。当Sequoia的合伙人麦克?莫利茨第一次造访雅虎的“拖车”工作室时,“杨致远和费洛正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次,地板上散放着比萨饼盒,到处乱扔着脏衣服。”令莫利茨先生大惑不解的不仅是他们的不修边幅,还有雅虎的发展模式,杨致远把它总结为“在Web上提供免费的服务”。而风险投资基金还没有先例投资于免费的服务或产品。
一向严谨细致的麦克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很快便认识到雅虎的商业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雅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契机。当时登陆雅虎的网上冲浪者已逾百万。“任何拥有大量忠实追随者的事物总是有价值的。”杨致远和麦克都坚信这一点。
与此同时,其他投资家包括MCI、Microsoft、Netscape等也找到了雅虎。美国在线(AOL)则想收购雅虎,他们提出:如果雅虎同意被收购,创业者很快就会变成百万富翁,如果不同意,则AOL威胁说,雅虎就必须面对和AOL的正面交锋。确实,AL有足够的实力建立自己的“雅虎”;而且他们也有足够实力购买雅虎的一个“竞争对手”。
Netscape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股票互换,而且Netscape的股票即将上市,比起AOL的股票价值也更高。然而杨致远和大卫拒绝了AOL和Netscape,因为他们要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5年4月,Sequoia对雅虎的估价为400万美元。(其实这个估计过分保守)。Sequoia公司给杨致远24小时考虑是否接受100万美元的合作建议。“我差点不能忍受他俩的优柔寡断”,Sequoia公司重要合伙人迈克尔?莫兹拉声称,当我们要求他们在10点钟前给予答复时,这两个家伙居然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在10点钟前起床过,中午再说吧。其实,他们
只不过想多点时间好好合计一下。掘到了这第一桶金子,两人心中更大的冒险便开始了。
在Sequoia和雅虎之间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将400万美元作为一个公司的总资产,雅虎以原始价格出让部分股权或者说Sequoia以原始价格购买部分股权;二是将400万美元作为公司总资产的一部分,为创业者杨致远和大卫所有,Sequoia向公司注入现金,注入的现金数加上原先评估的400万美元,合计的资金额为公司的资产。不论雅虎和Sequoia之间采用哪一种合作方式,各自的股权比例是多少,都已经不是本文所关心的内容了,因为雅虎毕竟有了自己的第一笔正式的运作资金。
这里应注意的是:此时,雅虎尚未营业,没有销售收入,没有利润,但两位创业者已经有了400万美元的资产,对巨额无形资产的确认是风险投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有了资金,雅虎正式开始按公司的方式运转。杨致远和大卫雇用了一批工程师,负责分类整理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认识到,要想把雅虎发展壮大,管理人才不可缺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请来了Tim koogle担任首席执行官。Tim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曾担任摩托罗拉加拿大公司总经理,杨致远和大卫很高兴能将管理工作交给Tim,大卫继续掌管技术队伍,而杨致远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共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