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第5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5章

小说: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来说,根本是两回事,毫不相关。而且灵魂学还正在萌芽阶段,尚未在学术
界占一正式的席位。“意识”在活人的生命中,是思想、感觉、知觉的泉源,
也是人们感觉我的存在之根本。所谓“我思则我存”便是认定意识的思维作用,
就是人我生命的主要中心。至少,在现实的生活中,一般都认为它是实际的存
在。

 但从大小乘佛学的基本观点来说:大致都认为“意识”,只是虚幻不实的妄
想思维所形成;它如平静无波的水面上偶然起灭的浪花,根本上并无什么实质
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实体可得。因此,所有大小乘佛学修证的方法,大致都以
破除妄想,空了“意识”为究竟。所以如果借着执行虚幻不实的意念来修习佛
法,大体都认为是不对的。

 但是密宗修法中的“意密”,主要是运用“意识”来作“观想”。要从“本
无”

 而构成“现有”的观想境界,这是全凭“意念”的功能。如果依照显教大小
乘的理论,简直有离经叛教的嫌疑。因为一般学习显教的人,不明白密宗学理
的根据,不了解“空”“有”双融和唯识学的真义,当然便误会密宗是近于魔
道或外道的修法。

 殊不知印度后期的佛学,以及西藏密教的学理,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性宗
的“毕竟空”,和相宗的“胜义有”之论辩,也正是关于佛法修证方法的辨正。

 唯识学将“心”的作用和功能,分作八个部门来解释,虽然说“识”的作用,
只是虚幻不实的分别妄想,但是追究八个识的本身根源,却都是超现实的存在。
所谓“胜义有”,也便是这种意思。“意识”是八识的中坚分子,当然更不例
外。只要把分别妄想的作用,扭转返还于原始静态的如如不动的功能,这便是
“转识成智”

 修证成佛的基本效果了。

 生圆二次与观想成就了解了以上所说一般世俗的学理,和大小乘佛学的简要
理论之后,推开这些不谈,但从“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和意念的现存
作用谈起,便可知道密宗三密的“意密”,它确是具有很深奥的秘密内义。同
时也可由此而了解西方神秘学的路线,正与此相通。显教所包括一般大小乘佛
学的空相,大体上都是注重把“意识”

 所生起的妄想幻灭以后,遗留下的那段状如无物无思的空灵境界,而自认为
如此即是“空”相。殊不知这个空灵无物无思的情况,正是平静“意识”的一
个基本境界。

 换言之,自己了知即此一念的平静无波,这便是“意识”真正的“现量”境
界。自己认为这就是“空”,其实,此“空”也正是一种“幻有”的现象,也
只是“意识”

 幻现的空灵感觉而已。除此以外,又何尝真有超越“现量”以外的“空”相
可得呢?

 如果坚执这种空灵的境界就是究竟,而尽力保持修证,充其量,也只是小乘
偏空的果位,并非正的究竟解脱。

 因此可知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
理,引发“意识”潜藏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
初由“意识”的一念专精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的习气,构成
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中国佛教宗派中,由晋代慧远法师所创立的“净土”
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唐以后,又更进一步,把密宗观想成就的
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
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圆满次第”。后
来藏密不同于东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把每一个修法,都区分为“生起次第”
和“圆满次第”。因此而使“空”“有”双融,贯通了“胜义有”与“毕竟空”,
而成为“中道观”的“不二法门”。这也可说是密宗由印度传到西藏以后,在
修证方法和佛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绝非东密的同一路线。

 观想成就的测验但无论修习东密或藏密的人,能否真正在一念之间,便自作
到“观想”的成就呢?那就是大问题了。东密的修法,说“观想”只是“观想”
而已。关于“观想”

 的时效,并无严格的说明,不像有些藏密修法,谨严的规定,要在一念之间
便须完全“观想”得起来。

 例如黄教修法之一的“十三尊大威德金刚”仪轨,要学者在一念之间,便
“观想”成就为九个头、十八只手、三十六只足。每头又有三眼,两角和项、
臂、腕等所带的钏、镯及璎珞,乃至足下所跨踏的毒蛇、猛兽、人、鬼、罗刹
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有些人虽然学习密宗修法多年,甚至,修了一辈子,
也没有“观想”完全,哪里还谈得到只在一念之间,便能完成“观想”成就呢?
这便是学者的不明学理,不通禅定“止”“观”的真实境界,所以往往徒劳无
功,反而陷于矛盾,甚至落入神秘的魔障,变成类似神经病和精神病态,或者
可说宗教性变态心理病的症状,实在深可叹息。

 又例如白教修法之一的“亥母”之仪轨,倘使根据严谨的传授法则,也必须
在一念之间,便“观想”自己转成为“亥母”之身,三脉(中蓝、左红、右白)
四轮(或七轮),以及各个轮位之间连带的气脉;如顶轮三十二脉的向下盖垂,
喉轮十六脉的向上承张,心轮八脉的垂苏下向,脐轮六十四脉的自下承上,必
须—一分明,色相明白。同时海底与脐轮的“拙火”灵能,亦须同时燃起,配
合意念和气脉,用到“心气”合一的境界。如此这般,又有多少学者真能在一
念之间,“观想”成就而得如愿以偿呢?当然,如果修学密宗的修法,在一念
之间的“观想”成就还不能做到,那就根本谈不到有“生起次第”的成就了。
换言之,对于这种“生起次第”

 的效验不能出现,当然是由于不能做到真正“止观双运”的初步基础。譬如
读书,不能做到“过目不忘”,或“博闻强记”,不是脑力不够,缺乏记忆力
的训练,便是心思散乱,意志不能集中的关系。此外,又如一般学习道家的
“符箓”,以及神秘学的基本修法,也是同这样的初步原则一样,如果不能做
到意念绝对专一的境界,那也只是一种魔术的游戏而已,绝对不能体验到“心”
“意”“识”确是具有无限的神秘功能,和它实存“现量”的“意密”的“密
意”了。

 |下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关于中国道家易学与医理的研究,是中国文化之宝藏,我早已希望集
合中医西医及科学界等合并研究,一方面是将中国固有的、伟大的应用哲学加
以阐扬,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易学与中国医理究竟《易经》的道理与中国医理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很奇
妙的问题,要说起来,医理与易学是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诸位一定会说,既无什么太大的关系,还研究什么呢?这就要说到道家了。

 在秦汉以前,春秋战国时代,道家有所谓“方士”之流,他们讲求修道炼丹。

 这些丹道派思想的发展,是由《易经》的原理演绎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
的思想是与《易经》配合的。

 到了汉代以后,中医的哲学思想,也经过演变,外加道家的影响,而使得医
理以《易经》的道理来诠释了。也就是说,透过间接的关系,中国医理哲学思
想,却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了。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偏重于抽象,偏向于玄妙,这正是智慧之学,但也在学习
研究及了解方面,增加了许多的困难。

 中国五千年的医学历史,许多学派发展下来愈来愈为神奇,似乎是走入纯哲
学的范围,但其实际应用的价值,却很令人怀疑。

 所以,我们可以说,易学与医理之间,只是形而上的哲理的关系,至于形而
下的法则方面的运用,却是大有问题的。

 道家与中国医理如果要问什么与中国医理关系最密切的话,道家方术思想对
医理影响的重大远远超过易学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中国上古文化的特殊气质与雄伟气魄了。

 上古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敢于假想,敢于追求。

 道家认为所谓“人”这个生命,是可以经过修炼,使肉体的人身长生不死,
而达到神仙的境界:“与天地同体,与日月同寿。”

 试看,这种想法是多么的雄壮,有多么大的气魄与胸襟。不论人类是否真正
可以达到与日月同寿的目的,仅仅是这种假想,已够得上伟大了,除了中国人,
世界上又有哪一个种族敢作此想呢?

 是的,西方文化宗教中提到了“永生”,但那仍是精神的、死后的事,与道
家的假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道家的这种想法,正是像他们自己所说的:“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事实上,道家并不只是想,并不只是敢于说说而已,他们真正致力于方法的
寻求,真要征服人类的躯体,真要控制人类的生命,在他们努力的过程中,所
得到的成就,与中国医理关系至为深切。

 汉易提起《易经》来,很多人称其为群经之首,称其为经中之经,称其为哲
学中之哲学。

 这话实在具有相当的道理,在所有的经典之中,似乎《易经》是包括了一切,
《易经》就是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关于《易经》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易,第二个阶段是宋易。

 简单地讲,易学包含了理、象、数三种学问。

 理——是以哲学的方式,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理。

 象——是以理论科学方式,解释宇宙间事物的现象。

 数——每一个现象都有数在其中,也是属于科学的。

 汉易偏重象及数,是属于科学性的,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称
汉易为道易的。

 而宋易所讲求的是理,属于儒易,与道家关系较浅(邵康节则走的汉易道家
路线)。所以与中医原始有关的也就是汉易了。

 卦是什么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
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
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
慧?

 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
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画卦与爻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
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

 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
爻,称为“阴爻”。

 卦就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

 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爻,这两个斜爻也就代表宇
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

 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
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如何画卦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
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

 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而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
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

 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

 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下图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
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是否是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
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龚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

 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
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
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
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
现象画下来了。

 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
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
天。

 “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

 “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此点留在后面再说。

 “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乾,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乾—头部 1坤—腹部
8 离—眼睛 3坎—耳朵 6震—丹田(生命能) 4巽—鼻子 5艮—背部 7兑—口
部 2八卦“数”的问题我们看到(图三)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
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

 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
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

 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

 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
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
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则又
回到了一。

 这个思想方法是归纳的逻辑,与西方分析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些数字中,一三五七九,至九为最高数,九代表至阳,阳能至九之数为
顶点。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六在中间,代表至阴。

 先天八卦方位、气候与医疗兑为泽,它在八卦上的方位为东南,可以说东南
多水,以现在来说,台湾正处于先天八卦兑卦的位置上,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