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 >

第24章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24章

小说: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一些看法。终于在1993年,罗尔斯才发表了他的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政治自由主义》。

  十年磨一剑,约翰。罗尔斯堪称学界典范!

  /* 113 */

  第三部分

  何为“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有人对“现代性”评头论足、侃侃而谈,也有人把它骂得一无是处、惨不忍睹。

  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照说,现代社会如果从工业革命算起,到今天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可是对现代社会的品性,我们居然一直没有个合适而准确的说法。

  其实,“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产生并不是同一天的事儿。“现代性”这个词在19世纪才出现。1863年底,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其中有一篇的小标题就是“现代性”。他当时用这个词来描述“现代生活画家”追求飘忽动感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态度。

  不过除了指这种现代艺术的特征以外,“现代性”还有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是社会学意义的“现代性”。它指不同于古代的“现代”社会生活。时间上从17世纪开始,地点从欧洲起源。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就是“现代社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等一切,都和古人不同,我们管这种文化背后的特征叫“现代性”。

  第二个是哲学意义的“现代性”。哲学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学问。所以,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说的就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等。

  比如说,我们现代人都希望“快”!什么都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火车希望能够一再提速、邮包希望有“特快专递”,信息希望一下子就能知道(短信、email)……

  又比如说,我们都希望“进步”。我们都觉得“向前”总是件好事,已经没有人有闲工夫去“坐看云卷云舒”了。

  再比如说,我们都认为应该有“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让我们再想像自己头上有一个“老爷”、“大人”、“皇帝”,肯定会感到别扭!所以,我们常常会说:“这是我的权利!”对!“权利”也是一个现代性的词汇。

  我们都知道,自然科学在近代发生了一次革命。在近代科学的推动下,我们的社会、自然界,包括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真理的看法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看法,就是具有“现代性”的看法。其中有两条很关键,那就是“普遍主义”和“经验主义”。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普遍主义”,就是说,只有可以被普遍推广的东西才是真的、好的东西。科学所告诉我们的那些规律、规则,都是可以普遍化的。一般说来,这些知识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适用。所以科学就是真的、好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一种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那样做,它才是一个好的、可以采取的行为。如果你觉得可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觉得可以做的,那么这种不可普遍化的行为就不是好的行为,至少它不能作为通行的法则。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说任何东西都要拿到经验中来检验,看看它在经验中有没有“用”,有没有“效果”。而科学、法律这些东西在现实中的效用是很明显的,所以这些东西就形成了我们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东西。

  现代的思想,从笛卡尔、洛克的时代就开始了,但是对这些现代思想家的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然后提出“现代性”的概念,却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而已。

  /* 114 */

  第三部分

  现代之后

  20世纪的70—80年代,虽然没有战争,但却是一个人类意识到生存危机的时代。核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化工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拼命掠夺……这些所带来的全球生态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生存问题!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也许地球明天就会灭亡!”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焦虑呢?人们找来找去,竟然发现,这一切的根源似乎都来自科学!科学技术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自然和谐与秩序的丧失,造成了人性的扭曲,造成了人伦的毁灭。否定理性、否定科学成为弥漫在知识界和思想界的一股潮流。

  对科学的失望,对理性失望,也就是对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表示失望。曾几何时,西方的现代文化告诉我们,科学能够发现真理,理性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但是现在呢?现在的事实是,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危机,理性也没有为我们指出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于是,哲学家们开始试图消解和否定整个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体系。它们发生在现代哲学之后,是对现代哲学和现代生活的背叛和抛弃。这种思潮就是哲学史上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本来是指一种抛弃普遍性、批判现代设计风格的建筑学思想。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后现代主义”,其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影响广泛,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才以法国为中心,开始在全世界流通了。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利奥塔等等。

  法国人利奥塔说,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关于“真理”的梦想,觉得有一个叫“真理”的东西是存在的,而我们就是要去获得真理,并且我们可以在科学的方法中获得真理。

  但是,利奥塔反问道,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的有“真理”吗?我们真的需要“真理”吗?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真理”对于我们人类,好像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我们都在对他卑躬屈膝!另一位法国人福柯也说,真理成为了一种霸权,其他的东西都要向它看齐。

  而一个叫罗蒂的美国人则说,我们总是信心百倍地要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然后把这种发现当作“真理”的认识。可是,事物的背后真的就有一个“本质”吗?我们的心灵真的就具有反映本质、发现真理的能力吗?

  在近现代思想家那里,这些都是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但是在后现代思想家这里,却成了一些很大的问题!然而,后现代哲学家们却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或许他们根本就给不出,也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给。因为,即使给出了答案,谁又能保证它是“真的”呢?

  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之后,我们需要新的沉思……

  /* 115 */

  第四部分

  樱花之国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树被尊为“圣树”、“神木”,日本一些神社每年都要举行名叫“安乐祭”的民俗活动,以祈求樱花神的保佑。日本诸岛蜿蜒几千公里,到处都有樱花的足迹,每年三四月间,灿烂的樱花簇拥怒放,形成一片樱的海洋。

  其实在古代日本,樱花最主要的功能还不是供人观赏,而是为了农耕的占卜。古时候,日本人站在山上远眺开在山间的樱花,然后根据樱花的状况,来估计一年稻谷的收成。如果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播种,就可以保证水稻的丰收;如果樱花瓣纷纷落下,就意味着收成不会太好。所以古代的日本农民对樱花一直都有一种又喜又忧的复杂心情。喜的是,樱花一旦开放,就是一片繁荣似锦;忧的是,转瞬之间,不知哪夜樱花就要凋零。

  到了日本平安朝的中期,樱花才渐渐取代梅花,成为日本人最主要的观赏对象,而且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也渐渐升高,被日本人寄托了众多的精神内涵。

  如果只看一株樱花,那么它并不起眼———它既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玫瑰的热烈,色彩也只有素淡的红、白两色,显得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但是樱花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单独的一株,不如说来自群体。每一株樱花都不繁荣,但是集中到一块,却是铺天盖地、锦簇堆积、欣欣向荣的。这种集合的力量,颇为日本人所欣赏。

  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就变成一条龙。这话不无道理。日本画家池田满寿夫也曾说,日本是一个多能工巧匠而缺少天才的民族。的确如此,但正是这样一批勤恳的工匠们,却有着强烈的团体精神,反映到政治上,就表现为民族的种群意识。在日本人的骨子里面,集体协作的精神,对等级秩序的遵守和服从,是非常明显的。日本人愿意在一个团体中各安其分、各尽其才,以追求最大的整体效应。

  /* 116 */

  第四部分

  樱花与武士之道

  在日本,有一句民间谚语说:“花要樱花,人要武士。”就是说,樱花是花中的第一,而武士则是诸种身份中的第一。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

  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

  武士的兴起和壮大,是在日本转变为封建贵族社会的时期。从11世纪初期开始,武士已成为一个阶层广为流行。在民间,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着真垂的武士浪人。而分散各地的武士也会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武士团。武士团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执行首领的命令。他们在战场上的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

  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但是对于这些武士而言,从短暂的樱花生命中,他们看到的却不是同命相怜的哀愁。因为武士有自己的“武士之道”。宽泛地讲,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它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武士所具有的精神———对自己主人的忠诚和牺牲。

  樱花的迅速飘逝,说明了世间没有永恒。同样地,武士也觉得,自己的生命算不了什么,肉体消灭了,只不过是返回神国的一种方式。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株小小的樱花而已,相对于自己主人的利益和整个集团的利益而言,谁会在意自己渺小的生命呢?

  这样的感触固然有些悲壮,但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给这个民族的狂热打开了后门。主人发出了命令,武士们就会拼命战斗。但是当他们在战斗的时候,可曾考虑过真正的是非曲直、正义与否呢?

  /* 117 */

  第四部分

  佛渡东瀛

  日本也是一个佛教大国,有着很悠久的佛教传统。不过说起来,日本的佛教其实来自于朝鲜。而朝鲜的佛教当然是来自于中国。中国的佛教,在许多方面都与印度本土的佛教思想不太一样,它注入了中国人的很多思维和理解。所以,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有着比较接近的气质。对于日本人来说,佛教从中国而来,经过朝鲜,到达东瀛。

  早在6世纪初,佛教就传入了日本民间社会中。而6世纪中叶,也就是562年,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百济的国王派出使节,将金铜释迦佛像和其他的一些佛教用品赠给日本。这就是佛教传入日本的开始。后来,高句丽的僧人慧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圣德太子的老师。此外,还有高句丽僧人慧灌赴日开创三论宗,新罗僧人审详赴日始传华严宗等等。

  然而,在6世纪晚期,日本的上层集团出现了崇佛、反佛的两大派别。以苏我马子为首的崇佛派,以武力击垮了反佛派。这样一来,佛教才得以在日本公开合法地传播。

  圣德太子摄政之后,以崇佛作为刷新政治的手段,积极支持佛教发展,先颁布弘扬佛教的诏书,后来通过法律,把佛教信仰从一种个人私事转化为一种国家公务。

  我们知道,在唐朝,日本有很多“遣唐使”,在这批人中就有不少求法僧人。那时,中国的佛教各宗纷纷传到日本。

  8世纪中叶,中国高僧鉴真历经艰难,东渡扶桑,创立日本律宗。日本朝廷对其十分重视,赐田地,建寺院。鉴真不仅在日本弘布戒律,还与弟子们主持设计、建造了庄严精美的唐招提寺,将中国唐朝的建筑技艺传至日本,赢得日本人民“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的极高评价。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天台、真言两宗在日本最为流行。日僧最澄来大陆求学,得到了天台宗秘传。回到日本后,他在比睿山创日本天台宗,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修心成佛,一时间有很多人追随。

  而日本真言宗(又称密宗),是日本和尚空海到长安来求法时,由中国高僧惠果传授给他的。密宗主张僧人们应该一心向佛,认认真真,才可得道。

  经过长期的发展,到13世纪后,日本佛教逐渐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形成了具有一定日本特色的佛教。佛教在日本也算是真正生根发芽了。

  /* 118 */

  第四部分

  佛是神的一种

  日本列岛上,一座座造型古朴、气氛肃穆的建筑,遍布于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逢夜幕降临,一阵阵乌鸦的聒噪声随风而来,平添几分寂静和阴森。这里出没着亡者的灵魂,这里聚散着神灵的气息,这里寄托着生者的祈求。这就是日本的神社。它是日本特有的“神道教”用来祭神的地方。就像佛教的寺庙一样。

  日本的神社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神社大概有13万座,也就是说,平均不到1000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座神社。但是在日本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神社和寺庙不分,佛教和神道合一。在日本人看来,佛就是神,神就是佛,它们几乎是一回事。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去寺庙烧香和去神社参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神和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但是这并不是说,神道和佛教在日本的地位是一样的。

  神道,又叫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最普遍、最久远的一种特有的信仰。它以老百姓在民间的信仰为根基,吸收了佛教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它在逐渐的系统化的过程中,构成了日本民族的一种基本的精神。

  最初,神道还只是日本人自然形成的信仰。它只不过是人们对自然物和祖先的一些崇拜和祭祀,既没有什么经典教义,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宗教形式。现在我们称之为“古神道”。

  古神道和东亚大陆的文化接触后,开始构造神道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具有三层结构:一层是“高天原”,是天神的居处;一层是苇原中津国,也就是日本;还有一层就是黄泉。

  所以,日本就把自己居住的岛国想像成一个有众神守护的“神国”。在这个国度里,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由神所生,都由神保护。日本号称“天地神袛八百万”,无论什么事物都由相应的神在各司其职。

  而在这庞大的神系中,以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为中心,高居众神金字塔的顶尖,统治着整个宇宙和世界。所以,天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