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月25日破解十面埋伏 张颐武 >

第1章

3月25日破解十面埋伏 张颐武-第1章

小说: 3月25日破解十面埋伏 张颐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8日 10:19

    主讲人简介: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内容简介:当《英雄》的号角还未停息,2004年,张艺谋又推出了他的第二部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同样的武侠电影的形式,及至灿烂的画面和超级明星的阵容,使得《十面埋伏》从一公映便笼罩在《英雄》的身影中,无聊的再版成为舆论界对这部电影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其实,重复的并不仅仅是电影的本身,媒体不间断的嘲笑、批评和涌向电影院的人群构成了《十面埋伏》和《英雄》共同的景观。在笑骂声中,《十面埋伏》延续着《英雄》的神话。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依旧远远超出2004年国内所有上演影片的票房收入,同时在海外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那么,为什么市场会青睐这样一部有着克隆嫌疑的影片?张艺谋的票房神话还能延续多久?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揭开《十面埋伏》的神秘面纱。《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全文)

    《英雄》和《十面埋伏》有很多很多好像是非常一样的地方,从外部看也是一样。第一个就是都是武侠电影,大家发现这完全一样的。都是武打武侠,而且张艺谋都把武侠武打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大家都会有很深的印象的,竹林里边,人就像飞鸟一样,在竹林里跑来跑去,把武侠电影的这种视觉的奇观性,视觉的奇特性发展到了极点。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像的重复。第二个重复就是都是用,还是用大明星。张艺谋最近电影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地方,就是他现在几乎很少像过去一样,过去大家都熟悉的是谋女郎,由于张艺谋而出名的女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现在网上都叫谋女郎,有很多很多谋女郎。从巩利最大的谋女郎,然后到后来章子怡,这也是谋女郎,直到后来还有董洁,再到就是我们一个乡村小姑娘,魏敏枝现在也还是一直受到媒体的关注,虽然也不能算是谋女郎了,但是她还是受到媒体的关注,就演这么一部电影但还受媒体关注,说明张艺谋原来发现演员能力非常强。但是他这个《英雄》和《十面埋伏》你发现这个情况改变了,主要的都使用的是最大的明星,张艺谋这两部电影它商业运作的企图心是非常强烈的,已经不再去培养任何演员了,已经达到非常强的巨大的阵容。第三个一样还有一个一样就是媒体仍然在批评,媒体的批评也一样。你看中国的媒体几乎是一边倒的,这个批评那网上骂评如潮,几乎是没有人客气地对他,毫不客气,都是骂起来毫不客气。而且提出的挑战的那些人,今天继续提出挑战。那个时候第一个午夜场都笑了,全国人民都笑了,都笑了以后,今天说《十面埋伏》看到章子怡还不死的时候,也是全国人民都笑了,说是都笑了。这一下子批评也是一样,你可以看到媒体都是负面的报道。但另一方面几乎还有一个一样的,第四个一样就是这票房的成功也是一样的。你发现照样还是有很多人看,还是收益很大。

    这个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四个一样,还能够重复自己的奇迹。就是我们讲这个奇迹是不可重复的,一个事如果做到顶了,那就没法重复了。对吧。好像不能重复的事情是做到顶峰的事情,但张艺谋这个就是说我做一个事还能再重复一个事,再重复一遍,这个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情。

    中国的媒体的力量其实在这些年里边有了强烈的增长。就是中国的媒体已经是非常非常有影响了,影响力非常大。大家如果想想,我们的足球那个媒体批评得多么厉害,骂起来简直是气势如虹。我们这个媒体批评我们足球大家爱看足球,球迷的话,你看这个媒体比球迷还生气,媒体非常生气。当然生气是有用的,然后领导就出来说话,然后俱乐部也要改进,说话是非常有用的,媒体的舆论监督非常有力。但是你发现批评张艺谋,是惟一一个没有用的地方,没有效果。怎么回事?你发现媒体今天倒是我觉得这个重复里边有不重复,如果大家稍微注意一下,你可以发现原来媒体它是预言《英雄》是一定要失败,那个时候曾经有预言,就是很多媒体在2002年的冬天的时候,都预言,说这个东西肯定是不成,观众肯定不买账,这么一种赤裸裸的宣传,观众肯定不买账。但是呢,你可以发现在《十面埋伏》出现的时候,媒体不那么说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前车之鉴。不行。这事不能这么说,再这么说也没用。真的张艺谋票房的号召力,和他这个大明星阵容,他的宣传的号召力比媒体要厉害。这个现象我觉得特别的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觉得也仍然是一个,我觉得到了《十面埋伏》还是问题,在《英雄》的时候这是个问题,在《十面埋伏》出现的时候还是个问题。你会觉得怎么回事?还是这样。

    那么这个《十面埋伏》为什么媒体觉得自己无力了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的媒体是只局限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土地上面。但是张艺谋这个现象他是全球性的,就是他受媒体的制约比较小,不像足球你主要是受中国媒体的制约。因为什么呢?在中国内部,他这个足球你说,我们这个足球明星,那跟那些像齐达内,什么小贝都没法比。但是我们足球明星只是在我们本土可以,那你说哪个能够打到世界上去,那就已经很少,或者是世界的超级明星没有。没有的话,那么我们的媒体批评他就有效。张艺谋的现象不一样,他是一个全球性的一个力量。那么全球性的力量你发现我们的媒体还是局限在中国内部,那么对他来说就没有用。因为什么?他还有外部的力量,所以对公众来说我们的媒体在这个方面也没有多大力量。为什么?因为公众觉得他是个全球性的品牌,我还得去看。因为这个东西不光是我们内部媒体说了还不算,还得要世界上各种人都说了才算,我得去看。所以你可以发现在美国,张艺谋的票房这回《英雄》又传来消息,《英雄》在美国暑期档期里面推出来以后,它也创造了很好的票房。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十面埋伏》是不是《英雄》的翻版呢?是不是跟《英雄》一样?你可以看到在表面上一样,其实包含了很多不一样。

    我看到一个不一样其实有意思,什么不一样?你比如说最简单的一个就是《英雄》告诉你的是强者的力量,是世界秩序的力量,但是《十面埋伏》告诉我们的不是秩序的力量,而是反秩序的,是超越秩序的生死缠绵的爱情的力量。这个爱情的力量是不讲道理的。那个秩序的力量是讲道理的。比如说天下、和平这个概念是抽象的,爱情是两情相悦,这是完全没有理性的,它不是说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感情的这种结合。你可以发现这里边它跟过去那个电影《英雄》里边它歌颂的是秦皇,或者秦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十面埋伏》里边正好这个情况有所改变。就是不再是《英雄》里边那样歌颂秦皇了,它是觉得两个力量,一个是反抗大唐的飞刀门,还有一个力量就是大唐。秩序的力量和反秩序的力量,但是这两种力量都变成了一种压抑的力量。你看那个电影,最后这两个力量都要不让人谈恋爱,都不让人谈恋爱,都让人生死的爱情不能继续,那怎么办呢?人就脱离这个秩序。你发现原来那个时候,他讲这个秩序是非常好的。但是意外的是这个电影它居然反过来了,他说是爱情是非常好的。而且张艺谋自己讲爱情是不讲理由的,在这个电影宣传的时候,他非常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哎呀这个时候你就觉得这电影怎么回事?

    同时,这个电影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大家如果看的话,你可以发现这个里面展现的那个内容,它基本上高度唯美的。它一开始展现牡丹坊的那个内容,一开始大规模地展现牡丹坊非常灿烂的消费的空间,就是娱乐消费的空间,这个在《英雄》里边几乎是没有的。《英雄》里面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是牡丹坊你可以发现出现了很轻松的话题。同时呢,这个伦理上也不是那么黑白分明了。在《英雄》里边刺客和秦皇大家知道是势不两立,对吧。刺客要杀秦皇,虽然他最后丧失了力量,他思考的结果,但是他对秦皇是有仇恨的。虽然最后无名也被乱箭射死了,他和秦皇的力量是坚决对立的,但是你可以发现在《十面埋伏》里面可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就是说你可以发现这个电影里边基本上贯穿的主线就是双重的卧底,其实小妹出来也是扮装的卧底,而且到处都是假,《十面埋伏》是一个关于真假的故事。小妹是一个假的帮主,大家怀疑她是飞刀门帮主的女儿,但是其实她不是,她也是假扮的。但是另一方面呢,你看金捕头跟她跑,放她走,其实这个金捕头也是大唐派出的卧底。然后刘德华演的刘捕头是飞刀门深入到这里边的卧底。卧底来卧底去,最后你发现搅成一锅粥了。这个电影里边它的奥妙之处就在于这个搅成一锅粥,大家在小妹逃离的过程中间,在追击的过程中间衍生出很多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恰恰就是在《英雄》里边被压抑的被忽略的,被排斥的东西,就是叫爱情。突然反而变成爱情变成了最主要的部分,这是大家都我觉得跟《英雄》完全不同的。所以这样两个电影我们稍稍比较一下你就可以发现《十面埋伏》和《英雄》有大不同的含义。为什么《十面埋伏》会这样表现?

    它和《英雄》不一样。我觉得《英雄》主要是讲的新世纪秩序的高端的层面,高端的层面。高端的层面是什么呢?就是反恐,或者是叫做新世纪这个秩序的隐喻,就是一个强者的秩序的隐喻。而《十面埋伏》给我们的是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说它给我们让我们如何去面对新世纪里边我们的满足,提供一种欲望的满足,感情的满足的要求。它这个里边其实包含了一种对权力的深刻的失望。你可以发现它对大唐的权力已经失望了,大唐也是非常残酷的。那么它对于飞刀门原来是反抗的力量是不是好的呢?你可以发现这反抗的力量也是非常压抑的。宋丹丹演的女的假帮主,到后来那个真的从来没露面的那个帮主都是很压抑的力量,你可以发现这个反对秩序的力量它也是很压抑的。你可以发现张艺谋在这个电影里边表现的跟原来那个电影不太一样,他对于秩序和反秩序都失望。他原来是,《英雄》是肯定秩序,对反秩序的刺客他是有怀疑的,但是现在你可以发现他对两个秩序,对反秩序的和秩序他都失望。这个失望是非常非常深沉的。就是你可以发现张艺谋在这里边表现的其实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主题。我觉得非常奇怪,张艺谋已经有《英雄》那样的一个主题以后怎么会进入一个爱情至上的主题呢?这个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让我们值得深入讨论下去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状况,就是这个新世纪有一个部分,就是新世纪的文化,新的全球的文化,它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让我们的感情和欲望得到充分的开放和满足,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爱情是感情里边最核心的一个组成的部分。那么这个电影里边你可以发现它的感情的纠葛是主要的,最后为了感情,大家都背叛了自己原来的职责,为了感情背叛了职责。金捕头原来是卧底,但是卧底卧底呢,他就由于跟小妹,盲眼的小妹产生了感情,最后由于感情他就背叛了大唐。背叛他要逃。然后这个刘捕头,他原来是飞刀门进入大唐的卧底,但是现在也是由于对小妹的感情,完了,他现在也不当卧底了,他也背叛了飞刀门。这两个人最后都逃出来了,逃出来以后在一个大的空间里边做了一个从秋天到冬天的大规模的武打。那个武打一直打到漫天飞雪,非常灿烂。那个地方也是受到我们媒体批评最重的地方。就是媒体说这个小妹怎么老不死?半天了,一会儿还起来,一会儿还起来,从秋天到冬天了还在那儿混着呢,还不死。这个人受了这么重伤了,熬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个药敷敷。媒体很生气。然后我们同仁,可能是我们一些观众也会觉得,也会很困惑。说怎么搞的,还不死?半天了。或许想到我们过去有些电影也是,受了伤了,然后我们交代遗言,说告诉我孩子要继续斗争,告诉我同志要继续战斗,这个跟我们过去电影的情况有点像。所以提出很多批评。

    实际上这个地方我的理解,这个状况实际上它不是一个非常写实的。这个故事本身就不是写实的。我觉得不能用一种写实的要求去看它。就你说是不是真的,它这个故事本身就是瞎编的,就是编的故事,不是真的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要有一种间离感分开,就是跟现实生活你有的电影是跟现实生活很像的,比如你看什么《卡拉是条狗》,你觉得就是我身边的事。葛优演的那个男主角带着只狗,那就是我身边的事。有些电影你就要有一种超越的间离的方式去看。间离的方式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它不是完全写实的。比如这个电影本身它这个故事就是不是写实的,所以最后这场武打,你不能用写实的角度去看。一个人生命确实是有限的,一会儿一枪,要是被刺中了,那么严重了,小妹已经到了生死垂危,垂危一熬就是从秋天熬到冬天,哪有这个道理?大家都生气了。但是这个东西你不能从写实的角度看,不能从写实的现实的逻辑来看,而要从感情的逻辑来看。它是象征两个生命的决斗的过程中间,它的追寻的对象还没有死,如果死了这个决斗就没有意义了。它是要把感情的强度,生命的强度推到极限。所以我觉得这理解上可能大家不应该做非常实在的理解。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理解太实,就是觉得,一看就生气了,这个东西是骗人了,你看他骗我,怎么就半天不死呢?我觉得对电影的看法,有时候把它当做电影来看,你不能说是跟现实生活里完全一样。就是欣赏艺术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太较真,不能太按照自己日常生活逻辑,这个我觉得不对。所以我们有点超越性,看得平和一点,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这么想解释解释,想想为什么,他这么写有没有道理?跟我这个生活是不一样?她这个半天不死,它是不是有别的道理,这么想一想可能你欣赏艺术就多了一条路。

    那么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你可以发现这个漫天飞雪的那个场面,那个打斗,其实它极力地渲染的是一种感情的强度,渲染的是感情的强度。那个段落其实是这个电影里面我觉得最重要一个段落,它是已经完全超出,它这个电影已经本来超出生活的逻辑了,但到这个地方就完全超出生活的逻辑。它为什么要超出?就是因为他发现让人失望的,世界上让人失望的东西是权力的秩序。他们只是为了权力,无论是大唐还是飞刀门都是想的是争夺权力,但是没有想到人有一种血肉的感情,人和人之间是会发生感情的。一块混来混去走,在路上走来走去他就要发生感情。这个金捕头他走来走去,他卧底卧底就变得不卧底了,就想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