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

第10章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第10章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界别不能在香味自身那里建立,既然没有中间的界别,就不能形成内的鼻根和
外的香尘的认识区别,所以种种嗅闻知觉都是虚妄。应当知道,鼻子以香味为缘,
生出鼻识的界别区分,但这三处都是虚无。这就是说,鼻子、香味,以及鼻识界,
这三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
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
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
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
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
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
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
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又如你已明白的,舌头以味道为缘,而产生舌识,这个舌识是从舌头里生
出,是以舌头为界别呢,还是以味道里生出,以味道为界别?阿难,如果舌识从舌
头生出,那么世间的一切,倒如甜的甘蔗,酸的乌梅,苦的黄连,碱的食盐,辛辣
的桂皮等等,都没有味道,你自去尝你的舌头就行了,是甜是苦都在舌头里。如果
舌头是苦的,谁又愿意去尝它呢?舌头不愿意尝自己,又怎么会有种种味道的知觉
呢?如果舌头没有苦味,也就没有其它种种味道,没有味道,那舌识的认知界别在
哪里建立呢?如果舌识生于味道,舌识自已就是味道,就和那舌根一样,那么舌识
是不能自己尝到自己的,舌识又怎么去知觉到有味道无味道呢?另外,种种味道,
并不是从一物里生出来,那么,假若舌识从味而生,有多少味道,就应有多少舌
识。如果只是一个舌识,这个舌识必定从多种味道中产生,那么,碱、淡、甜、辣
等味道只能是混合的一种味道,没有什么不同的味道了。既然没有分别差异,也就
说不上认识,还说什么舌头、味道、舌识的界别?你的心识并不是凭空生出的,舌
和味结缘于这当中,舌就不成舌,味也不成味,都没有自身本性,怎么去建立舌识
的界别区分呢?所以应当知道,舌头以味道为缘,生出舌识界,这三处都是虚无。
这就是说,舌头、味道,以及舌识界这三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具备自在
自为的本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
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
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
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
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
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又如你已经明白的,身体以触摸为缘,生出身识。这个身识是从身体生出,
以身体为认识的界别对象呢,还是从触摸产生,以触摸为认识的界别对象?阿难,
如果身识从身体产生,就不会有触摸的有和无,但是没有触摸,那么身识去认识什
么呢?如果身识从触摸产生,那么就不会以有身体作为认知对象,身体也就没有
了。谁又能够没有身体却能知觉到触摸呢?阿难,物质不能够去触摸也不能够去知
觉,而只有身体能够知觉,是因有触摸。知觉到身体也就是知觉到触摸,知觉到触
摸也就是知觉到身体。但是,触摸不是身体,身体不是触摸,身体和触摸两种相,
原来并无自己安立的处所。它们合在一起就是身体的相,它们分开就和虚空并无二
致。没有内触和外身的区别,中间界限怎样建立,没有中间界限,内触和外身都是
空无,那么,你的身识是以什么为认识对象,凭什么建立身识界?所以应当知道,
身体和触摸结缘,生身识界,但这三处都是无,这就是说身体、触摸,以及身识界
这三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
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
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
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
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
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
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
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
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
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又如你已经明白的,意根与意识法尘结缘,生出意识。这个意识是从意根这
里产生,以意根为界别,还是从意识法尘产生,以法尘为认识的界别?阿难,如果
意识是从意根产生,那么你的意根通过所思所想而形成,如果没有所思所想的对
象,意识就无从生出,离开了对象尘缘就无所意想,那么意识又有什么用处呢?另
外,你的认识之心和种种意想的分别性能,它们有时相合有时相异,相合于意根时
它就是意根,那意识还能从哪里生出呢?如果它们相异于意根,就应当没有意想对
象的生出。如果没有意想的对象,意识又从哪里生出?如果有意想对象,也依然和
意根相同。那么意识和意根怎么去划分开来呢?不论认识之心与意根是相合还是相
异,都不会是意识,没有意识,认识的界别从何建立?如果意识从法尘生出,那
么,世间种种法,都离不开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物,五种尘物相状分明,
分别对应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它们都不是意根可以摄取统括的。你的意
识依凭种种法才能生出,那么,现在你仔细观察,种种法是什么相状。如果离开这
种种法,如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你就是越过了这种种
相,毕竟无所摄取获得。这时,你的意识的生起,就是色、空、动、静等等法的生
起,你意识的灭去,就是色、空、动、静等法的灭去。如此说来,你的意识本是无
因的,只是种种法生起时才有所识知,意识并无自已的相状。没有意识的相状,其
界别对象又从哪里建立呢?所以应当知道,意根以法尘为缘,生出意识界,这三处
都是虚无。也就是说,意根、法尘,以及意识界,既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
明。云何如来。因缘略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
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 *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啊!如来常常说到因缘和合,说世间一切事物的种种变化,都
是地、人、水、风四大和合的显示和作用的缘故。如来现在又为什么要摒弃因缘和
合以及种种关于自在自为的说法呢?我实在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祈愿如来垂悯众
生,为我们宣示不落偏见的道理和根本意义,使我们获得真正的佛法要义。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
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
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
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 *

这时候,如来告诉阿难:以前,你曾经因为不满而舍离了声闻、缘觉这些小乘教
法,发心求取无上菩提智慧,所以我现在为你宣示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为什么你又
拿那些世间戏论胡说,说因说缘的妄念来缠绕自己呢?你虽然博学多识,但是就像
那些夸口懂得种种草药的人,真正把药拿到他面前,他却不能分辨。如来真正是怜
悯你啊!现在,你再谛听,我再为你一一宣示佛法的根本真理,同时也让将来修习
大乘佛法的人们通达真实的世界。阿难默然领承如来佛的圣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
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
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
观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
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
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
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
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
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

如来对阿难说:正如你所说,地、火、水、风四大的相和相应,生成了世间种种事
物以及种种变化。阿难,如果这四物质没有相合相应,那么它们也就不能与其它种
种物质相和相应发生作用,就像虚空不与种种尘物相和相应。如果这四大物质相和
相应一起发生变化,那么,它们从始至终都在相作相成,相生相灭,生起死去,死
去生起,生生死死此起彼落,像火轮一样旋转,没有瞬时的停息。阿难,这就像水
结成冰,冰又化成水,如此循环不已。你观察地性,粗的是大地,微细的是尘埃。
你再观察这些尘埃之中的极微细尘埃,就可以分析出尘埃中更极细微的尘埃,如此
仔细观察分析下去,就可以看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尘埃,最终达到空无。这时,就是
真正的虚廓空间了。阿难,如果从这些物体间的极其细微处最终可以分析到虚空,
就应当知道是虚空产生种种尘物色相。你问,是否由于四大和合生出世间事物种种
变化,那么,依你来看,这一处微细尘埃的尘物,是用几个极细微尘埃和合而成
的?其实,微细尘埃不能和合产生极细微尘埃。那么,你再看,这些尘物所显示出
的虚空,又是用几个尘物和合产生出来的。如果色尘相和相应,其所产生的只能是
色尘的和合而不会是虚空。如果虚空相和相应,产生的也只能是虚空的和合而不会
是色尘。但是,色尘还可以分析区别,虚空怎么能析出或者合成起来呢?你原来并
不知道,在如来藏中,一切色尘本真即是空性,一切空性本真之中即可显出色尘,
它原来本体清净,盈满一切形质器物世界,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现示,应和著众生的
认知限度而现示,循著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欲求而生发现示出来。世间的人不知
道这些,错误的以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以为它们是自在自为的。这些都是众生
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只要有所言说,都不会具有真实义。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
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
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
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
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
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
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
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
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
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
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

阿难,火性没有自己本性,它寄缘在种种事物上面,你看城里那些人家,炊饮时
分,手拿取火燧草和铜镜,对著太阳取火。阿难,如果说事物和合而生起,这就像
我和你们这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一起时是一个集体,但是究竟根本,你们各人
是各人,各人有自己的氏族种姓。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姓,优罗频多是迦叶波种
姓,你,阿难则是瞿昙种姓。如果这个火性,是因和合而有,那么,当你拿镜子对
著太阳取火,这个火是从镜子里生出来,还是从手中艾草生出来,或者是从太阳中
生出来?阿难,如果火是从太阳中生出,它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那么,太阳照到
的所有树木都应该也会燃烧起来。如果火是从镜子中生出,它自己就能从镜子中生
起,来燃起艾草,可是镜子为什么不会被烧著呢?你手拿镜子,但是镜子并没有热
起来,它怎么会使镜子融化呢?如果火从艾草里生出,为什么要借助镜子和太阳的
作用才能生出火呢?你再仔细观察,镜子由手拿著,太阳从天上来,艾草是这地方
土里长出来,火从哪里飘游过来的?太阳和镜子相距如此之远,没有相和相应,这
火无从生起。你哪里知道,在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空性,空性却可以随缘显出火
的作用,它们本来清净,盈满一切形质器物世界,随顺著众生的识心而现示,应和
著众生的认知限度而现示。这个清净本然性从一切世间事物中生起,生起后又遍布
世间一切事物,它哪里有什么固定处所?它只是循顺众生的欲求而造作生发。世间
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火性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自在自为的,这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的结果,只要有所言说,都无真实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
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
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
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
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
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
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