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

第14章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第14章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己身上吗?实际上即使狂性不停息,头也从来没有遗失啊!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
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
神珠非从外得。*

* *

富楼那,这就是妄想的本性,它是因为什么而能存在呢?只要你不去追随世间相
续,众生相续和业果相续,断绝这三种缘,杀、盗、淫这三种恶业的细因就不会生
起,那么,你心中如演若达多一样的狂性就会歇止下来,狂性一旦歇息,就圆满成
就了菩提妙心。无比净明心本来遍在于法界,并不是因人才得到,为什么要去辛劳
精勤去修证它呢?这就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缝隙中有如意宝珠而不自知,反而却因
为穷困到他乡去奔走乞食。虽然他贫穷,但是宝珠并没有遗失,这时,突然有智慧
之人指示出来,于是他便能随心所愿,过了富裕的日子,这时,他才悟解到,神珠
自己本有,并不从外而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
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
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
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
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 *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对如来说:世尊宣示之贪杀、贪盗、贪淫三
种恶业,又宣示了断绝三种相续的缘,三种因就无从生起,然后像演若达多那样的
狂性就会歇止,狂性歇止即是菩提,菩提遍在法界并不因他人而有。这里因缘的作
用皎然分明,为什么如来要完全放弃因缘的说法呢?我就是悟解到因缘的道理才得
开悟的啊!世尊,不止像我这样年少无知的有学声闻修习者是这样,既使是今日法
会中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他们都是从老婆罗门修道
者那里听闻到佛所说的因缘之后,才发心开悟而成就无漏智慧的啊!如来今日说菩
提妙心遍在法界,不是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犁等外道修行者所说的自在
自然,不就成了佛法的一义谛了吗?恳请如来垂赐悲心,开启我的迷闷吧!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
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
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
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
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
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
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
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
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
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
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
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
欺。尚留观听。*

* *

如来告诉阿难:正如城中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如果能灭除,那么不狂之性,自然
而然就现示出来。关于因缘与自在自然、其道里到此为止。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
来就是他的头,是他的头就是自然自在,不然的话,就不是他自己的头。是什么因
缘使他惊恐狂走呢?如果头是自在自然的,是因缘而使他惊狂的,头又为什么不是
自然自在?是因缘的缘故使其遗失的。头本来就在,既使狂性妄乱生起,它也没有
变易,又何必要什么因缘呢?如果说狂性本身是自然自在的,未狂之时、狂性又潜
藏在哪里?如果说不狂也是自然自在的,头本来就不是妄念所认为的那样,又为什
么要狂走呢?如果悟解到自己的头本来即在,是识性发狂使其狂走,那么,你就会
知道,不论是说因缘,还是说自然自在,都只是戏论而已。所以说,断绝三种相续
之缘,即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生灭心就灭除,这只是与生相对而言的灭,依然
是生灭,只有生生灭灭灭灭生生都灭尽,没有任何的造作功用、才是灭生都尽。如
果有自然自在之物,那么就该明白这个自然心生起,生灭心就灭除,这也是生灭。
没有生灭的,才叫做自然。就如世间种种事物杂和成为一体,叫做和合性,那些没
有和合的,即称为本然性。本然的不是自然的,和合不是并合,并合与自然都不
是,以至于离和合也都不是。这一句才真正叫做无戏论法。到了这个地步、菩提涅
槃还在遥远之处,不是你历经劫难辛勤修习就可以证明的,既使你忆想著十方如来
佛,诵持著十二部经,以及知道无可计数的妙理,也只能有益于种种戏论而已。你
虽然谈论著什么因缘、自然,似乎也明白肯定,人们称你为‘多闻第一’但是,这积
集了许多劫的多闻薰习,并不能使你免离摩登伽女的魔咒,还须如来佛的大神咒去
熄灭摩登伽的淫火,令其得阿那含果位,永断欲界妄念,入佛成就精进,令其爱河
干枯,这才令你得到解脱。阿难啊!虽然你多少劫时之中都忆持著如来的密义妙
严,还不如一日发心修习无漏智慧,远离世间爱憎二种苦。就像摩登伽女过去世是
淫女,一经神咒之力销除了爱欲,就入法中成为比丘尼,与罗侯的母亲耶输陀罗,
一同悟解了自已的宿世因缘以及历世因缘,悟解到贪爱是苦,于是一心修习无漏智
慧,或许,因此而能挣脱尘世烦恼纠缠,蒙受佛的授记。你怎么还自己欺骗自己,
让自己滞留在种种听闻之中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
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
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
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
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
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
旨。*

* *

阿难以及会中大众承领了如来的教诲,消除了疑惑、悟解到了实相,一时间身轻意
安,得未曾有过的欣喜。此时阿难又悲泣起来,他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并对如来
说:无上大慈大悲的清净如来佛啊!您开启了我的心地,宣说这些种种因缘,以方
便说法提携我们这些迷晦之人出脱苦海。世尊啊!今日我虽然领承了如来法音,知
道如来藏中妙觉明心遍在十方世界,涵育著十方国土,以及清静宝严妙觉王刹,但
是如来又斥责我的多闻并无用处,对修习无上智慧并无益用。我现在就像是一个在
旅途中飘泊的人,虽然蒙受天王赐予华丽屋宅,但仍然找不到屋宅的大门进去居
住。恳请如来垂赐大悲心、为我及法会中仍然蒙昧的修行者们开示,令我们能够舍
弃小乘教法,究竟如来无上涅槃,归本于无上正道,令一切有学修者摄伏往昔的种
种攀缘妄心,得获一切法的总持而不散逸,得入佛的无上知见。说完这话,阿难即
五体投地,与会中众人一心期待佛宣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
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
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 *

这时,如来哀悯会中这些声闻、缘觉修行者们未能了知菩提心,同时也为佛灭度
后,末法时代之中的众生们,发菩提心,开示无上乘妙修行的道路,如来对阿难及
大众们宣示:你们决定发菩提心,不畏艰难不生疲倦去求取如来无上正等正觉正三
摩提、就应当先明白最初发觉菩提心的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 *

什么是初发菩提心的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
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
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
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
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 *

阿难,第一个道理是说,你们想要舍弃声闻、缘觉修行,修习菩提乘,得入佛的知
见,就应当审视因地发心与果地的觉的同和异。阿难,如果你是因地发心,即你的
发心有所原因,并且以生灭心为修习的本因,从而求取佛乘,达致不生不灭境地,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就应当观见到一切世间形质器物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在
变化灭绝之中。阿难,你看这个世间一切造作成立的事物,有什么是不会毁坏的?
但是你从未看到过毁坏的虚空。为什么呢?虚空不是可以造作成立的,所以不会毁
坏。而你身体中的坚硬事物就是地性,湿润事物就是水性,暖热事物就是火性,摇
动事物就是风性,四大相互缠裹,就分裂了你湛圆妙觉的本心,成为视、听、觉、
察种种功能,至此,你就陷入五重叠置的恶浊之中,

 

*云何为浊。*

* *

而什么是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
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
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 *

阿难,譬如清水本是清净湛然,尘土灰沙,其本质是滞碍坚质,二种事物本性不
同,不相融洽。如果世间的人将尘土投进清水,尘土就失去了滞碍本性,水也失去
了湛净的本性,看起来浑浑泊泊,这就叫做浊,你们的浊有五重,其形其状也是这样。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
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
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
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
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
重。名为命浊。*

* *

阿难,你看到虚空遍在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能认识到空和见不可分,有见即有
空,有空即有见,空即是见,所以有空而无空的体,见即是空,所以有见而无见的
觉知,如此见与空交织妄成,这是第一重浊,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由四力大捏合而
成,见闻觉知种种知觉的局限使你产生滞碍,水火土风的旋转使你能知觉,四大与
觉性如此妄乱交织,这是第二重浊,叫做见浊。在你心中忆想记诵,生发起认知觉
见,从而现出六根六尘,它们离开尘物无自己的相,离开觉知无自己本性,如此二
种矛盾,也只能是妄乱交织而成,这是第三重浊,叫做烦恼浊,你朝夕之间都在生
灭之中不曾停息,但你的知见却每每想要滞留于世间,可是你的欲求业力又常要追
随于种种环境,如此妄乱矛盾交织而成、就是第四重浊,叫做众生浊。你们的见闻
本来并没有差异,由于种种尘物的隔绝,莫名的差异就由此生出来,本性上你们可
以相知,但是一经适用见闻,你们之间就生出对立,从而使同和异失去标准,如此
妄乱交织而成,是第五重浊,叫做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
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
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
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
净妙德。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 *

阿难,你想要让你的见闻觉知能够契合于如来的常、乐、我、净四种涅槃功德,就
应当选择识生死的根本,依凭不生不灭圆湛妙性而建立,以此湛净妙性去旋转种种
虚妄生灭,归返本觉,得获本真明觉的无生无灭的真性,这才叫做因地心。以此为
因地初心,然后方能圆成你的果地修证,这就像是澄清浊水,将其贮藏于静器之
中,盛器长静不动,泥土灰沙等就会沉淀,清水就会现出。这就叫做初伏客尘烦
恼。去掉泥土,澄纯清水,就叫永断根本无明,此时,认知了别是精纯无杂,其中
一切变现出来的事物都不能成为烦恼阻碍,都能契合于涅槃清净妙德。发觉菩提心
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中第二个是,你们决定发菩提心求取无上菩提,于菩萨乘中生
出大无畏勇猛,决定舍弃种种有为相,就应当详审出烦恼的根本,本是从无始中
来,因业力的发动而滋长生发。并且,还要详审是谁在造作,谁死领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
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
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 *

阿难,修证菩提如果不能详细审视烦恼的根本,就不能知道虚妄根尘在哪里发生颠
倒。不知道颠倒处,怎么去降伏它呢?又怎么去求取如来果位呢?阿难,你看世间
的人在解结,但又不知道结在哪里,怎么知道如何去解开它呢?但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