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 >

第20章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第20章

小说: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浴室里画了两个穿紧身衣的女孩子。W。C。菲尔德和梅·威斯特在网球场上一  
显身手,还有从一台机器里炸出的香喷喷的爆米花。一位客人说他根本不知  
道奥马哈有“所有这些人物”。  
     与此同对,巴菲特所做的隐退的决定开始显得精明起来。直到5月份,  
道·琼斯指数在1000点附近盘旋不下。在6月份,它下降到900点以下,一  
个个的高空飞行者都坠落了。李腾工业集团——公司集团时代的标志——从  
它的极盛点下跌了70%;另一个是莱特维,从169美元跌到了25美元。华  
尔街的证券经纪所纷纷关门倒闭。股票交易厅的标语“在美国商界拥有你的  
份额”悄无声息地飘落了。业绩基金彻底溃败下场了。  
     刚在5月份,被《商业周刊》奉为神明的弗雷德·卡尔,就在12月份洗  
手不干了。只留下企业基金堆满了未清算的信件股票。它在 1969年下跌了  
26%,而在这场浩劫结束前,它又跌了50%之多。科尔特斯·兰德尔的国家  
学生市值——被重新估价,从140元掉到  
 了3 12  元。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69年以平均800点收盘。  
杀手已经来监,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  
降50%,四季护理中心——68年垃圾市场的宠儿——以91美元跌到32美  
元。电子数据系统在春季的一个交易日降了50点——致使它那拿破仑一世的  
建立者,H。罗斯·福罗特的财产被残酷地减少了4亿4500万。福特基金组合  
也变得支离破碎,迫使麦乔治·邦迪不得不咽下这口苦果。  
     巴菲特在1969年竭力维持了7%的收盈水平,这是合伙人企业最后一次  
运作。尽管这是结束的一年,它还是超过道·琼斯18个百分点。巴菲特长期  
以来预计的下滑年月并没到来,他在每一个季度都有赢利,并击败了市场的  
尺度——道·琼斯工业指数。  
     假如一个投资者在1957年投资1万美元到道·琼斯,13年以来的总利  
润将达到15260美元。同样的数额如果投资到合伙人企业中,扣除巴菲特自  
己的份额后,会产生150270美元的利润。用另一种算法,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以29。5%的年利率增长着,与此相比,道·琼斯指数则是7。4%,人们也许  
能在其他领域找到可以与此相媲美的东西——有音乐领域的莫扎特,在棒球  
领域的1927年扬基队。然而在投资业世界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和它相比。  
     投资公司都想买下他的合伙人企业,但巴菲特将他们一一拒绝了。但是,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他从前的投资者们将把他们的金钱投到哪里去呢?    
… Page 83…   
  巴菲特只给了他们一个名字:比尔·瑞恩,格雷厄姆班上循规蹈矩的人,他  
  正在建立一个新的共同基金——塞凯亚基金。巴菲特的许多合伙人都对它进  
  行了投资。  
        巴菲特说它将在城市债券里投入大量自己的资金,并且,他写了一封最  
  后的长信答应帮助他的合伙人去做同样的事情 (但他申明他将不再继续提供  
  投资咨询),这封信,既随意又散漫,但是内容非常具体。在一个地方——  
  记得这正是纽约城财务危机看到一丝曙光的5年以前——巴菲特勒住思想的  
  骏马,写下一段忠告。    
        你们将发现我不买大城市发行的债券,我对如何分析纽约市、芝加哥、费城等等的股票  
        毫无主意。(一个朋友曾提到有一天,纽瓦克准备以令巴菲特深感不安的诱人利率出售  
        债券,因为纽瓦克给这些债券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你对纽约市的分析会和我做的一  
        样好——我承认很难想象它们会在一段时期内不能偿付款项。我用在债券上的方法和我  
        用于股票上的十分相似。如果有什么是我不明白的,我就会将它忽略掉)。    
       除了它的两个投资外,合伙人企业把其他投资都做了清算。这两个投资  
  分别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和戴维斯菲尔德零售店、服装连锁企业的控股公司  
  ①。这样,每位合伙人都可以选择用股票或是现金的形式获得伯克希尔和戴维  
  斯菲尔德的利益,而巴菲特选择了股票。    
        我觉得两种证券都是非常体面的长期持有工具,而且我很高兴自己的净财产中有相当大  
        的一部分投到它们当中去。    
       他恳请他的合伙人们在考虑伯克希尔时——伯克希尔是两个投资中更大  
  的一个——把它当作一个企业,而不是一种“股票”。但是他的计划有点含  
  糊难懂。一方面,他对纺织业并不重视;而另一方面,他又很喜欢管理它的  
  那个年轻人。他允许它一年应该增长10%左右,但并没有做硬性规定。另外,  
  尽管他希望参与伯克希尔的政策设立,但他的合伙人们都明白他没有任何义  
  务要“从其他地方获得利润”。  
       桥牌冠军萨姆·斯泰曼认为巴菲特已经黔驴技穷了。他把自己的伯克希  
  尔股票以43美元/股出售给了巴菲特。但是许多投资者继续持有。他们无法  
  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巴菲特在重新塑造它  
  的过程中投入有多深。但是巴菲特清楚地表明,他将保留他的伯克希尔股票,  
  正如忠实的德·安杰利斯的看法:“任何人只要有一点头脑,都会听他的。”    
① 巴菲特幸运地把总部在巴尔的摩的霍克斯切德卖给了通用超市,而且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 Page 84…   
                              7 伯克希尔·哈撒韦    
       对于马萨诸塞的新贝德福德,经历了两次而非一次的经济腾飞确实是不  
  可思议的。自从清教徒建起它来以后,它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的  
  劫掠的洗礼,成为了世界捕鲸业的贸易中心。潮湿的、被海盐浸透的鹅卵石  
  一直铺到码头,这码头曾给新贝德福德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也将这个城镇抛  
  入捕鲸业可能陷入的风险之中。当地一名海员——赫尔曼·梅尔维尔说,“也  
  许这个城镇是整个英格兰最适于居住的地方。”那么,它的富有阶层是如何  
  崛起的呢?“去看看远处环绕着高耸的大厦的那些作为象征的铁制捕鲸叉  
  吧!你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它们都是从海底拖到这里来的。”  
       内战时期,捕鲸者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宾州的第一口石油钻井开始  
  勘探时,便注定了他们悲惨的命运。然而新贝德福德在战栗中捉住了身躯—  
  —这得归功于它的资本都有先见之明地分流向多处。  
       早在1947年,新贝德福德的捕鲸者们就筹资建设了一个纺纱厂。目的是  
  为了减轻城市对海洋的依赖。后来建立的一座纺织厂以捕鲸人阿库什尼特的  
  名字命名,标志着资本流向的转变。最后,约有1亿美元投入了纺织行业,  
  即使当鱼叉闲置起来时,轮船依旧在船坞上堆满了成捆的南方棉花。到 20  
  世纪初叶时,新贝德福德的70家纺纱厂纺出来的棉花比全国任何其他城市的  
  都要好。  
       最突出的一条经验便是:资本是无限运动的。轮船也许会腐烂,但是利  
  润却不必由于船长的灯语便被扔出船外。正是这一点使得城市里最大的纺纱  
  厂维持了近100年的历史。  
       哈撒韦制造公司是1888年由霍雷肖·哈撒韦创办的。哈撒韦家族在19  
  世纪初就开始经营中国的帆船业。它拥有40万的资本,大多数来自于捕鲸  
  者,这次可以从它座落在考夫大街的位置明显地看出来——直接面对着海  
  洋。“新贝德福德晚报标准”鼓吹说这个雄心勃勃的新企业将“雇佣约450  
  名工人,经营3万个纱锭”。赫蒂·格林是沃伦·巴菲特的纺纱厂的初始投  
                                                                         ①  
  资者之一,她是一个以“华尔街巫师”的绰号而臭名昭著的吝啬鬼。  
       哈撒韦的财产以及整个行业的财富,都随着棉花的增加而增长。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润达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这得归功于军队对制服和飞  
  行服装的大量需求。在内布拉斯加,有3万工人——几乎是劳动力总数的一  
  半——都在纺纱厂工作。  
       后来,纺织工厂突然衰败了,或者说逃向南方寻找廉价劳动力去了。在  
  20年代新贝德福德的工人们——大多数都是移民者——被迫忍受一次又一  
  次地被削减工资,在1928年,纺纱厂业主要求进一步削减10%的工资;于  
  是工人们只有奋起罢工,此次罢工痛苦地持续了5个月之久。之后,许多纺  
  纱厂没能重新开业,而那些重新开业的在不久以后又被太萧条拖得停滞不  
  前。到了1940年,纺织行业的工人队伍减少到只有区区9千人。  
       值得一提的是,工厂的业主对日趋衰败的行业评价十分冷酷。到了 20  
  年代末,尽管他们依旧赢利丰厚,但他们是用陈旧不堪的机器来运转着他们  
  的工厂,同时,红利也保持相当高的水平——基本上达到10%。业主们把资    
① 格林,一个船业的女继承人,据说在冬天把自己裹在报纸里取暖。她死于1916 年。作为世界上最富盛名    
也是最富有的女人,她留下了10 亿美元的财富。    
… Page 85…   
  金抽到了南方的纺纱厂里,抽到了股票市场上,也抽到了他们的游艇耗费上。  
  不论金钱流到哪里,业主们都牢牢铭记着捕鲸者的训诫,一旦这个工业走向  
  灭亡,他们就不会再重新投资到纺纱厂中去。这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哈  
  撒韦制造公司。  
       哈撒韦是由西伯格·斯坦顿经营的。他是一个豪情满怀,令人尊敬的新  
  英格兰人。他的祖父是一艘捕鲸船的船长,父亲曾任哈撒韦的总裁。年轻的  
  西伯格出生在内布拉斯加,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法国打过仗,就地提  
  拔为陆军中尉。战后他又回来作为哈撒韦的合法继承人,在纺纱厂里做学徒  
  工。要不是他遇到了沃伦·巴菲特,他也许会在那里呆上半个世纪。  
       斯坦顿身高6。2英尺,身材瘦长。他显得不苟言笑而且十分冷漠,目光  
  犀利如剑。决定他命运的时刻是在1934年大萧条的顶峰时期。一个个的纺纱  
  厂倒闭了,或是迁往了南方,但是斯坦顿,像他祖先一样的一位航海者,经  
  过深思熟虑后决心要安全地闯过这场风暴。他构想出一个计划来使工厂实现  
  现代化。在后来的15年里,他总共把1000万的公司基金投回到了纺纱厂中。  
  怀着美国人忠实的信条,西伯格和他的弟弟奥蒂斯走进了典当铺,买进了哈  
  撒韦的股票。他们带着一种高尚的念头,认为如果股东的钱面临风险,那么  
  他们自己的钱也应该在同一条船上。有西伯格做舵手,考夫大街上这座红砖  
  盖成的纺纱厂勇敢地经受住了浪潮的冲击。  
       接下来的年份可谓喜忧参半,哈撒韦建立了合成纤维厂的分支,而且在  
  人造丝的制造商中也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降落伞纤维的需求无  
  异于一针兴奋剂。战后哈撒韦继续开发人造丝,终于成为全国,也许是全世  
                                 ①  
  界最大的男士服装衬衫制造商 。可是麻烦在于产品非常易于仿制。它逐渐遭  
  到了来自南方厂家乃至远东厂家的强烈冲击。后来,在1954年,一场飓风吞  
  噬了整个工厂,使它蒙受了严重的损失。斯坦顿接到一份利润诱人的邀请,  
  要求他去南方重新选择,但这位老船长决不投降。他不愿意离开新英格兰,  
  于是他决定把哈撒韦和一个同样弱不堪击的北方制造商伯克希尔·费恩纺丝  
  协会兼并在一起。  
       伯克希尔的血缘可以追溯到塞缪尔·斯莱特。他在1790年建立了全国第  
  一家纺纱厂。奥利费·察思,一位曾经为斯莱特工作过的木匠也紧跟着于1806  
  年在罗得岛建立了自己的纺纱厂,随着察思家族的延续,企业一直兴盛不衰。  
  一个半世纪之后,察思家族依旧控制着伯克希尔,而伯克希尔已经变成了一  
  个专门为床单、衬衫、手绢,细平布和衬裙生产主要纤维的多个工厂的集合  
  体。  
       和哈撒韦一样,伯克希尔在二战期间及后期的很短一段时间内赢利都非  
  常可观,后来它也同样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但是,马尔科姆·察思总裁  
  采取了与斯坦顿截然不同的策略。哈撒韦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建立了时装、  
  成衣衬里以及窗帘等几个分支;而以节俭为本的伯克希尔,仍旧使用古老的  
  机器来加工棉花。察思——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瘦瘦的新英格兰人,自从1930  
  年以后就从事商业——觉得这个工业在新英格兰没有任何前途,而自己没有  
  任何潜能。他的侄子尼古拉斯·布雷迪——后来成为了财政部长——于1954  
  年在哈佛商学院以评估伯克希尔为他的毕业论文。他得出的结论让人十分忧  
  虑,于是他立即把它的股票脱手了。    
① 哈撒韦同哈撒韦衬衫无关。    
… Page 86…   
     两个公司在1955年兼并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新的公司非常庞大,  
有14个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量达11200万,有些人认为哈撒韦的  
现代化管理与伯克希尔的现金留存结合在一起将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公司总部迁到了新贝德福德,由斯坦顿担任总裁,察思则任主席。  
     斯坦顿对伯克希尔进行了一番观察。当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织布机与房顶  
的滑车相连运作时,他下定决心进行现代化改造。他投入了新的纱绽,重置  
了纺机,提高了纺机的速度,还把所有最好的工厂合并到了一起。  
     西伯格·斯坦顿有一种特定的高贵感,在他看来,他是塞缪尔·斯莱特  
的延续。斯莱特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人,是他把湍急的河流,旋转的飞轮,  
粗糙的纺机和纱线联系在一起,织出了一片王国。”他永远都会以自己在大  
萧条的一切经历来指导自己前行。那段时期在他的记忆中是一个“人们依赖  
自己的资源和勇气来生存的时代”。在他的管理下,伯克希尔·哈撒韦成为  
新英格兰最大的一家——最后也变成了唯一的一家生存下来的——纺织品制  
造商。  
     要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他倒还不如去捕鲸的好。据一位中尉说:“西伯  
格对于投资回报没有任何一点点概念,他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让工厂持  
续经营下去。”他不停地注入资金,而过低的纺织品价格却总是限制他的追  
加投资。  
     在管理过程中,斯坦顿变得愈发孤僻了。他严格要求经理人员穿多色菱  
形花纹短袜和白衬衫,秘书们必须戴手套穿长裤。他还对凡是在公共场合身  
着运动夹克的人员严厉地惩罚:他俨然是领地的主人,所有与他人交流的方  
式几乎都要清一色地用书面报告形式。他工作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