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稼——那正是豪伊最关心的。在沃伦眼中,这只是场交易,玉米和大豆也只
是商品。他对农场的这些事不屑一顾并讽刺说:“没人会到超市买豪伊·巴
菲特牌的玉米的。”
沃伦的确用农场教了豪伊点什么。他同意只要每年豪伊体重不超过某
值,他就少收租金。 (他自己就十分苗条,他认为这有益于长寿。同样他也
用钱来刺激女儿和妻子控制体重。)但多数年份,这种用经济手段让豪伊控
制体重的明显企图都失败了。
沃伦对豪伊更有帮助的是他的指导,因为豪伊常征求他的意见。在豪伊
得到农场后,他决定像共和党员祖父一样参加地方竞选。但他担心人们会以
为沃伦替他买选票或更糟——沃伦根本不支持他。父亲打消了他的顾虑,他
宣称为他做一点捐助——最后豪伊当选了。
他们的关系改善了,因为豪伊有了自己的孩子,并开始取得事业上的成
功。在他当选后,他被指定负责为委员会推广乙烷的工作。乙烷政策使他有
机会与朵因·安德鲁——参与政治的阿切尔·堂·米德兰德公司董事长——
接触。最后安德鲁雇用了他,成了一名飞来飞去的经理。沃伦向一位朋友夸
口说,豪伊比他还“能干”,这是他为豪伊感到自豪的表达方式。豪伊说,
孩子们的成功会使巴菲特“感到由衷的高兴”,就像他们会对父亲的表扬“感
到由衷的高兴”一样。
沃伦的小儿子彼得公开承认了这一点。他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后开了一个
音乐室。尽管巴菲特竭力反对,他还是卖了他的伯克希尔股票,花了3万美
元买了一个24磁道的录音机。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给他带来的收入没有多少。
尽管如此,他还是和妻子慢慢在旧金山建了一个音乐出品公司,后来又搬到
了密尔沃基。尽管他只能写些叮响的作品,他却批判了电影《与狼共舞》
中在火堆旁跳舞的那一幕。他录了新时代乐队的几张流行专辑。
在密尔沃基的一个寒冷的早晨,彼得逃出了他的隔音玻璃音乐室,那儿
正有两位音乐家在剪辑广告,并开始谈论起他父亲来。他不由得想起了沃伦
曾笨拙地想对他施加影响。他曾邀请彼得到华盛顿阿尔弗法俱乐部这个独特
的晚会上演奏,条件是,彼得得把傻乎乎的马尾辫剪掉。彼得并没有道谢。
“他总喜欢附加条件。”彼得说。近些年来沃伦开始以股票形式给孩子们1
万美元的圣诞礼物。彼得认为这是个“信号”。“这又有个附加条件。这钱
不能花。如果你投资于它,它就会增值。这是考验我们的耐心。”
“我把大部分股票卖掉了。我很高兴这么做了,”彼得补充说,他的马
尾辫用橡皮筋扎得整整齐齐的,“我不用等待就一步到了位。真不错。”但
… Page 214…
不久他又说很后悔父亲没有告诉他——或者他没听仔细——他本可以不用卖
就可靠它借钱的。
彼得明显地喜欢刨根问底。好像他对沃伦的性格也很好奇。他对父亲的
成就和道德非常自豪。他回忆起沃伦有一次对他说:“总有一天你会不得不
对你老爸说,见鬼去吧!”他说他跑到新城市打天地并卖了伯克希尔股票就
是翅膀硬了的一个证明。沃伦是否对他爸说过见鬼去呢?彼得不知道。
彼得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后对父亲的理解加深了。当彼得和他的15人乐队
在密尔沃基为700名观众演奏钢琴时,沃伦也在场并对他大加赞赏。他对儿
子说:“我们干得都一样。”对彼得来说,这是最好的赞扬。
到80年代末期,彼得这位儿时曾为孤僻的父亲买《父亲手册》的人,终
于和父亲一起学会了相互交流。当彼得婚姻破裂时,沃伦以从未有过的同情
来安慰他。有一次,父子俩在深夜的微风中漫步在法南大街上,彼得很自然
地说起了他的母亲。沃伦说他真希望苏茜能在他的巴菲特世界中多呆一段时
间。“我们谈起了妈妈有多少干自己想干的事的机会,”彼得说。沃伦突然
沉默了,这是他动了感情的习惯。彼得回忆说:“我们一直长谈到深夜两点。
谈话后我只有一个感觉:天哪,原来老爸的感情如此丰富。你可以从他的表
情和寡言少语中看出来。我真感动。”
沃伦与家庭的关系有了新篇章,但与苏茜的关系仍无进展。她直接向他
说明了更多的离开的原因。他们互相理解,也很坦率。他们的侄子汤姆·罗
杰斯说,巴菲特根本没有必要“设法弥补他们的关系,他们都是对方的影子。
一旦苏茜婶婶下了决心,他和巴菲特叔叔一样勇往直前,决不动摇”。
沃伦与妻子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他们常见面。他仍像以前那样爱她。他
们在西彻斯特县汤姆·默菲家中过了一夜之后,与斯坦·利普希一起同坐一
辆超长豪华车回曼哈顿。他们坐在后排,一路上一直手拉着手。苏茜对他们
共同的一位朋友说:“情况很好。”她指的是沃伦达到了与她保持婚姻关系
的目的。
1987年沃伦为家庭做出了一大贡献。他让女婿阿兰·格林伯格管理巴菲
特基金会。与往常一样,这次慷慨也是有条件的——苏茜和阿兰必须搬到奥
马哈住。他们同意了,并在离沃伦家几个街区远的地方买了所房子。苏茜很
快就加入了沃伦的后勤网。当他需要车时,她就跑到推销商那儿为他挑了一
辆。当年度会议召开时,苏茜帮他安排活动时间。她去奥马哈就是为父亲服
务的。
由于沃伦给女婿的年薪只有49846美元,小苏茜的生活与奥马哈其他带
小孩的妇女没什么两样。当她的儿子出生时,笔者有次碰巧去看过她。当时
苏茜给小孩洗澡。她没有护士,也没有保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想赚
钱的人常常误以为苏茜有打开通往财富之门的钥匙,为此苏茜不得不左支右
绌。
有一位沃伦陪着微软公司亿万富翁神童威廉·盖茨去参观波珊的珠宝
店。他们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标着“巴菲特预订”的小盒子。巴菲特问
这是谁的。有位职员怯生生地承认是苏茜分期付款买的一串珍珠。巴菲特付
了这笔钱作为给苏茜的生日礼物。他开始发现为波珊花钱真是可笑。另一次
他好象发现了新大陆似地说:“哼,苏,女人们真的爱珠宝。”
苏茜在身边的时候,沃伦发现家都大了许多。苏茜常把孩子们留在沃伦
家让阿斯其德照看,这让阿斯其德与巴菲特一家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苏茜甚
… Page 215…
至劝阿斯其德重新布置一下房子,那里正在消失的活泼格局还是苏茜的妈妈
原先布置的。阿斯其德与苏茜一起把房间装饰得更温馨,厨房里摆上了阿斯
其德收集的老式烤面包机。 (沃伦的妻子与她家中的女朋友的关系更好了。
这个奇妙的三重奏小组给亲戚们送礼物时,附上的卡片总写着“沃伦,苏茜
和阿斯其德”。)
小苏茜和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沃伦转,这使沃伦人性化了。他会穿着旧
运动服跑到格林伯格家,趴在地板上与两个外孙一起玩耍。吃晚饭时他会漫
不经心地听一家人闲谈,缩着嘴,敲着下巴,时不时插句俏皮话,而且每咬
一口汉堡包就加一次盐。他对凯·格雷厄姆说,苏茜回到了奥马哈改变了他
的生活。他甚至给了苏茜一支红宝石手镯。平时他可是连手势都不爱打的人。
看到“树上结出果子”了,沃伦渐渐感到放心了。他让女儿当上了巴菲
特基金会的一名董事,而且稍稍放宽了自己的继承政策。孩子们每人可能将
得到300万美元左右。 (他没说具体有多少。)
但不管数目大小如何,他都不可能让苏茜、豪伊和彼得过让人讨厌的“超
级大富”的生活。除了改善生活外,他认为孩子们无权大把花钱。那样子他
们的财力会太多,而他认为这是社会的财富。“我一向讲究公平。正因为如
此我才认为一辈子有饭吃就可以了,”他说,“这些钱必须回到社会中去。”
但他的慈悲心肠与他给孩子们钱十分矛盾。他在捐赠时 (即使是为慈善
事业捐赠)从没痛快过。他的朋友詹姆斯·博克(他离开了约翰逊—约翰逊,
参加了美洲无毒品运动)说巴菲特有个“障碍”,如果他掏钱,他就“少了
可赚钱的工具”。
多年来,巴菲特基金会一直是人们取笑的对象。当 1979年巴菲特有 1
亿5000万美元时,他的捐赠的总额只有725000美元,那年他也只捐了38453
美元。但在1981年巴菲特开始实施伯克希尔慈善计划后,苏茜和他用它为基
金会准备资金。巴菲特稳步提高了公司的捐赠额。当然它没伯克希尔股价升
得那么快。到1990年,每位股东可从伯克希尔的这笔钱中为自己喜欢的慈善
事业捐赠6美元,即巴菲特和苏茜间接地捐了300万。
这个计划的经典之处还在于,它无须巴菲特掏腰包。这不是他个人或伯
克希尔的几千万或上亿财富中的一部分。他不为基金会掏一分钱。就连通过
伯克希尔计划的这些间接捐助也与他的40亿财产全无关连。
巴菲特的吝啬常常受到朋友们的批评。他们知道他很关心社会,也知道
他没把这些钱花在自己身上。从个人角度看,他们认为他相当“慷慨”——
他们常用的一个词。有个例外情况,就是他每年圣诞节都给儿时好友鲍勃·拉
塞尔的母亲一小笔钱。 (这是从一次银行失误中被发现。)更典型的是,他
在非经济问题上是十分大方的,比如给别人手写一些值得深思的短信,或为
他们及时提供建议。但即使是亲密朋友向他要钱或有用的东西时,他总是搪
塞过去。当作家乔福里·科万得知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成功的新闻节目《周末
编排》遇到资金困难时,他向巴菲特打电话求助。如果《周末编排》不能马
上凑到5万块的话就得停播了。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多数人多少会掏点钱的。
但巴菲特的个性相当强,他说“不”时,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不自然。他一毛
钱也没掏。另一个朋友安·兰德斯常劝他不要把钱抓得太紧了。她说她尽了
最大的力来劝巴菲特对“能为世界做点什么”感兴趣。
他干的就是积累,赚钱,赚钱,积累。但为了什么?他是买了架飞机,而且很喜欢。于
… Page 216…
是我们以飞机举例说:看看这架飞机为你带来多少乐趣!如果你把部分钱捐出,你会感
到有趣的。他只是笑了笑——赚钱、赚钱,有劲吗?
巴菲特对慈善事业的嘲讽,有部分原因缘于70年代他与格林内尔大学的
一件事。他的朋友说服他加入了该校的董事会,巴菲特把这个依阿华州的小
艺术学校变成了经济动力厂。在他的管理下,格林内尔花捐款中的1360万元
买下了代顿的一家电视台,4年后又以4800万元卖出。但令他吃惊的是,他
发现学校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花了这笔横财的一部分,这笔钱没被用来提高教
育质量就被教授们随随便便地花掉了。
这使他对高等教育大倒胃口,虽然他仍为许许多多学生提供奖学金。格
林伯格说:“沃伦宁可被钱噎死,也不愿意给大学写支票。”当他的母亲同
布达拉斯加大学的集资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时,他连门都不开——虽然他是该
校橄榄球队的狂热球迷。
巴菲特的慈善观多少有点像搞投资。他拒绝“多样化”,宁可把钱投到
某些“高效率”的事上,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他希望能监督他的捐款,
因为他认为多数捐款的一部分都被管理人花在午餐上了。有一次做东请朋友
们去拉古纳海滩玩时,巴菲特提出了一个经过再三思考的问题:“如果你们
必须为某种事业捐款,你们选哪种?”
他好像是在为可口可乐寻找一种慈善事业,一种国内的,可以逐渐减少
社会投资需求的事业。这种想法在股票上可以,但对公共事业不太合适。因
为需要钱的计划,比如医学研究很快就可以对病人产生效益。捐助人愿意承
担一些损失。但其他的如高雅艺术,用巴菲特的话是“对所有人都有益”,
却可能是件无意义的事。(虽然对“部分人有益”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没人
为博物馆投资,那整个社会也就枯燥多了。)换句话说,衡量社会的进步不
像测可口可乐的利润那么简单。但巴菲特想看看“具体的结果”。
由于这些限制,他发现很难找到一种合适的公益事业。巴菲特基金会名
义上是由格林伯格管理,实际则操纵在沃伦和他妻子手中。它的大部分收益
是留作将来的捐赠的。到1990年,基金会从伯克希尔和它的各种股票中的收
入是380万元。但它只捐赠了230万。而当时它的资金已近1800万,真像个
小伯克希尔。它只为了少数经过仔细挑选的事业捐赠,而它的资产“不断地
积累”。
巴菲特对此有两个主要理由。自从广岛事件以来,他一直担心爆发核战
争,而裁军又不是普通公民力所能及的。巴菲特对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F。加
南的研究很欣赏,后者在普林斯顿时是核裁军的积极鼓吹者。1984年,巴菲
特得知哈佛法学院的谈判专家威廉·尤格正从事研究防止发生突然战争的办
法。他请尤利到波士顿的里茨—卡尔顿吃年饭,并非常有人情味地讲述了自
己对最后战争的担心。谈到中国时,他打了个比方,让尤利预测一下将来的
情况。他说比如桌子上有数千颗白石子,其中只有一块黑的,假如有人每天
捡走一块石子。那么迟早,也许100年以后他会捡到那颗黑的。那就是核战
争。
尤利曾提议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一些缓冲中心”,在那儿通过
电话和传真可以在危机时开通交流渠道。但尤利说,美国在里根总统任期内
对苏联非常敌视。
巴菲特说:“你看,这就是人性的另一面。我们建立的体系可以毁灭全
… Page 217…
世界。”他紧接着说:“我支持你,我要给你10万美元。”(最后基金会实
际提供的是20万。)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首脑会谈时,同意了建
立缓冲中心,直至今日。但直到冷战结束,巴菲特对裁军一直无能为力。
巴菲特所有事业的根本理由是人口控制。例如,1990年捐赠额的75%,
即170万是用于计划生育、性教育、控制出生率和堕胎权力法案等的。苏茜
和巴菲特对此都深信不疑,但两人之间有分歧。苏茜是因为对第三世界的人,
特别是妇女的恶劣生活条件触动很大,而沃伦则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待这个
问题的。他像人口学家马尔萨斯那样,担心人口过多会引起许多其他方面的
问题,比如,食品,住房,甚至人类生存的问题。
他的这两个理想都很实际。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或防止将来发生的不幸事
件,比如战争和人口过多。但他却不愿把巨大财富中的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