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人们接受正思维的教育东西太多,这从某种意义上框住了人们活跃的思想,而逆思维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一面面多棱镜,可以照出败者的众生相,我们忽略了他们,我们就会重复他们的失败,所以说,人在迷茫中,敢于以败者为榜样,实际上就是吸取独特自我的宝贵资源!
仅以经营者为例,有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现在每天平均有超过2 100家企业会遭遇停业或申请破产,这其中,有很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若是你多个心眼,向失败企业学习,其失败的经历、惨痛的教训,同样可以转变为对自己有益的警示和启迪。
当然,我不赞同把“失败”与“熟鸭”或“咸鱼”等同起来的观点,但能使“煮熟的鸭子”飞起来或使上桌的“咸鱼”自行翻身,这都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地想一想或说一说就能实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从心理上走出失败的阴影,找到败中取胜的绝妙计策。只有得到了绝妙的计策,你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能触底反弹的好弹簧。
三是好马能吃回头草。
有多少事可以重来,有多少事你不能释怀……吃“回头草”之马,古今世人一向视之为劣种马,若是人,则更斥之为没志气、软骨头。所以多数人的观念是在选定的目标上,不论艰难险阻,宁可冒死向前冲,也不愿意回头路上再瞧一眼,结果只能在错误的道上越滑越远。
我的意思是:曾经走过的路未必就是不归路,曾经盛过饭的碗未必就是毒碗,曾经的放弃,也只是因为有了新的选择,但新的选择也未必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失败时重头再来,多个心眼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或曾经端过的饭碗,或许就是调整后的又一轮新的开始。不要被“年轻没有失败”所迷惑,从职业看,有半成以上找到新工作的人留恋过去呆过的地方,只是当初离开时,把话说得太绝了。再回去,说好听的叫好马吃了回头草,说难听了叫自己拿石头砸自己脚。持这种想法的人,我看真是没事给自己下套子钻,路会越走越窄。
当然,后悔药不好吃,回头草也不好找,但如果有了这样的条件足可以挽救你面临的窘境,你却声言继续前行,那你就患了“死心眼”症了。
我曾经有一个助手,能力不错,人品也不错,在我的公司三进三出,当他第三次离开我的时候,我给他留下一句话:如果你还有第四次回来,我依然欢迎,你回来不是劣马,你走了因为你是好马。诸位如果同样也是一匹有心眼的好马,那么我同样给你开这盏绿灯!
以上我已经从“逆思维理财”和“逆思维行道”两个方面和诸位探讨了“逆向思维”的窍门,并结合话题谈了触底反弹的智慧。下面我将我的观点简单做个总结。
第一,理财,既要靠正向思维,也要靠逆向思维。二者皆俱,才能相得益彰。真正的富人不是“跟”出来的,而是靠比别人多的心眼“闯”出来的。但用逆思维导入理财理念——这就是“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既要靠出色的心眼计谋,也要靠对理财真义的另类理解。所谓真义,就是对手中的资本架构拥有超常的判断能力和掌控能力。日裔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曾说:“手里每多一块钱,就增加了决定未来是富有、贫穷或是中产阶级的能力。”请诸位闭门自欺欺人问一下:你现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了呢?
第二,逆向思维主要是指我们以超常规的出发点,去思考看似矛盾、看似不合逻辑的思维,并将其纳入严格的逻辑思考中。虽然方式上有些悖逆,但在答案乃至效果上却为瓶颈找到了出路。很多卓越的销售管理者和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过逆向思维的成功经历,文中提到的一些事例就值得我们借鉴。世间万象,没有人事事都能心想事成,当我们正常工作遇到障碍,当我们投资计划遇到瓶颈,当我们研究课题遇到困难,当我们家庭生活出现风波……我们的正向思维已经无力再施展,我们就应该多长一个心眼,在逆向思维方面多动点脑筋,那里,或许能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思路,把我们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为人处世——这是个老话题。有多老?我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因为它属于人际社会史学范畴,和我们现在要谈的如何在真实的芸芸众生中生存不是同一类话题。我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当中很多人天天在讲为人处世,天天在学为人处世,而天天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依我看,这个问题的根子并不在我们读了多少相关的书,而在我们是否比别人多具备了应变的智慧。
我说的应变的智慧,关键是要在“本我”上着眼。“智”是“本我”的心智,“慧”是“本我”的慧眼。我认为思考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常人简简单单地说如何把血溶于水的问题,而是应该提升到把什么血溶于什么水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思考成熟了,你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思考不成熟,只会一味地沿着“和谐”二字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即使表面上已经有了成功的为人处世,我看也是形同虚设。
血有型,水有深浅清浊,不能胡掺和;人有心眼,心眼各异,人与人不能无原则相处。我们都爱讲原则,为人处世同样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谁谁都可以“和稀泥”。关于什么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很多官样文章都做得很足了,我不想在这里赘述,因为我们现在探讨的大主题是如何多个心眼,为人处世同样也讲究如何“上心”与何处“着眼”,所以我想我还是围绕我们的大主题来展开以下的论述。
一、先修塑自己,再影响他人
诸位当中一定有不少人读过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原英文书名叫《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文直译应该是《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人性的弱点》显然是译者根据个人的理解,重新冠予的中文书名。尽管现在我们见到这本书的中文版本几乎千篇一律的使用《人性的弱点》一名,但真正能领悟此书的人,从中得到的依然是卡耐基有关“修塑自我,影响他人”核心思想的点化。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往,然而如何在社交中提高自我的个人影响力——这是很多人都在关心、但也深受困扰的问题。最近互联网上正在热贴的一篇文章叫《教练的智慧》(作者不详),其中就提到关于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性。我觉得诸位去读一读,可能会受到启发。文章举了一个十分扼要的例子:说的是有一次一位学员在为自己开脱时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受了他们的影响。”教练当即问到:“为什么不是你影响他们呢?”
是啊,当你没有影响对方,反被对方影响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为什么我总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呢?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影响,而就没有办法影响对方呢?”
让我告诉你,这是因为你身上缺少影响他人的质素。
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质素呢?这个问题要是系统起来就很庞杂,所以我不想说太多,只是简扼地提及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形象;另一个是仪态。也就是说,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仪态仪表,其他方面的要素就自然被牵动起来了。
形象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力量的标签,同时也是展示个人魅力的表现形式。很多人一提到形象就会想到怎样包装自己的外在,这就大错特错了。你想想看,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又不是做明星,你的主要接触面多在同事和亲友或是生意场上的客户之间,人家认同的是你的德行,如果你德行不受人褒扬,即使你空有一副明星般的皮囊又有何用呢?
我们大家每个人心里都有衡量他人形象的标准,但无论是什么标准,大家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那些外表上长得英俊漂亮,穿着时髦阔绰,语言哗众取宠的人未必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甚至还会给人留下粗野、鄙俗、轻佻、浅薄的印象。相反,有的人虽然长相一般,但胸怀宽广、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加之具有从容不迫、坚忍自律的个性,所及之处,都能发出一种磁石般的魅力信号。这种信号,就是我说的具有影响力的形象。
春秋时期的晏婴外表就对不起观众,《三国演义》中孔明夫人长相也摆不上桌面,可是我们后人谈论他们的影响力时,给予的是什么评价?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德行!《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整个一个“土老帽”,可是这丝毫也不妨碍他骁勇善战的智慧与爱兵如子的德行,他的形象不但在剧中人物中最具有影响力,而且也影响了银屏前所有的观众。
知道体育的人一定会知道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你知道当初他是怎样当上奥委会主席的吗?那是2001年,国际奥委会要在5个候选人中遴选一个国际奥林匹克“家庭”的新任“大家长”。选主席当然不是“选美”,而是注重个人的影响力,最后就是这个素有“干净先生”的罗格先生当选。为什么人们叫他“干净先生”呢?因为当时国际奥委会官员们正值丑闻缠身,罗格是五位候选人当中惟一与任何丑闻都不沾边的官员,加之他的竞选演说没有任何水分与泡沫,这种德行与智慧综合于罗格一个人身上,就形成了“罗格版”的个人形象,不但征服了绝大多数投票者,而且多少也让当时“噤若寒蝉”的国际奥委会多少透了口气,挽回了面子啊。
我说到影响他人的最主要要素是德行与智慧,但诸位千万也别忽略了足可以与德行等量齐观的要素,那就是个人的仪态仪表。
仪态仪表与我前面提到的外在包装并不是一回事。请诸位不要混淆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仪态端正,服饰得体,加上优雅的举止,就会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同事之间的亲和力,增强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仪态的力量并不是什么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具体指的是一个人在公众场合或在公关活动中有必要检点自己的举止。根据商务礼仪的惯例和规范,公关人员为了培养出好的风度,必须刻意训练自己站立行的姿势、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在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刻意地去做让人感到很虚伪的事。比如在职场里,男士为女士开门这样的“绅士风度”是不必要的,要是遇上生性敏感的女性,人家还以为你冒犯了她呢!
当然了,服饰也是影响仪态仪表的要素之一。尤其是职场,我们一般都讲究着蕴含企业文化的职业装,因为职业装本身就是影响他人视觉的“门面”,现在年轻人穿着都讲时尚,你讲时尚可以,但不能在客观效果上与自己职业文化形成对抗,况且时尚也是有“度”的。如果时尚玩过了度,即使形成了影响力,那也是负面的。比如最近一些电视“酷星”推崇“破坏装”,什么叫“破坏装”?不好好穿衣服呗!这种装束只要招摇过市吸引注目礼的话没人管你,可是如果你是上班族的话,也跟着凑热闹,一条好端端的牛仔裤,非得弄把刀子,唰唰唰来几刀,以为这既显档次又显个性,怪怪诞诞地走进公司,冷不丁引来个别女同事一声嗲叫:哇塞——好好好酷耶——!都能看到腿腿了耶——!你这饭碗还能混下去那才叫怪!
此外,仪态中的示意动作也很重要。它既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又能从中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最普遍的示意动作(包括眼语、微笑),是从相互问候致意开始的。了解那些示意动作,至少你可以辨别什么是粗俗的,什么是得体的。使你在遇到无声的交流时,更加善于观察,避免误解。示意动作貌似简单,却蕴涵着复杂的礼仪细节,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对于有意提高个人影响力的人来说,这是不能忽视的。
二、凡事比别人多想一步
我们常听老人说下棋要想三步。其实,只想三步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能成为象棋或围棋高手的,决不仅仅就是老人们所说的“想三步”。他们深知,“想三步”这种雕虫小技人人都会,真正有心眼的人,就是要比对手多想几步。也就是说,能比对手多想的棋手,才是棋坛取胜的关键,没有这个心眼,就休想在棋坛上所向披靡。
如果当初的那个苹果不是掉在牛顿头上,可能今天我们能够得到依然是:今天真是倒霉,这个讨厌的苹果为什么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可能我们都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这种说法在精神意义上解释得通,但在很多时候,比别人多个心眼,可能比付出努力更具说服力。
人不同于动物,就因为人是高等动物;而比高等动物更高等的是,比普通人想得更多的人。所以有人说,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天才能比别人多想一些。
诸位可能平常既谈政治,也谈哲学。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政治成“家”或哲学成“家”,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政治家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只有一个,而哲学家的回答却有很多个。我们平素面对的生活与人际交往,不是政治,而是哲学,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谁比谁多个心眼,谁就是最不易遭人算计的人。
就比如关于牛粪与鲜花的关系,人们定势思维中的“鲜花插在牛粪上”是天大的笑话,如果你缺心眼,就会把这二者绝对地区别开,而有心眼的人却说,“鲜花不插在牛粪上,却能长在牛粪上”,因此他会把牛粪用于浇灌鲜花,让鲜花长得更鲜艳。
人类的基本算术都认同“1+1=2”,但谁能说那些从生育学中产生“1+1=3”的联想没有合理性呢?这就说明,人类世界没有边境,科学没有止境。认识世界需要心眼,发现世界中的世界更需要非凡的心眼。那个叫哥德巴赫的科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1+1=2”奇妙的猜想,这个猜想原先还只是多个心眼的猜想而已,后来我们的陈景润却用了一生的研究,为这个科学之谜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与凡人的不同,其实也就是在科学的领域,他们总是比我们多想了那么一步。
普通人在科学领域可能难有科学家那般深入研究的心眼,但普通人与普通人打交道,双方比高低的事常而有之,因而斗心眼的事也常而有之,如果你只认定自己心里亮堂,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那么遇上稍稍爱耍小心眼的人,那倒霉的一定就是你。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那些凡事都能比别人多想一步的人,并不一定凡事都抢在别人前头,但只要他拿定主意动手了,就一定十拿九稳。为什么?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对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估计比别人更充分,因此也就有了相应的临场应对能力。
古人说的“后来者居上”,从某种意义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似乎存在着冲突,说来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在行动上抢了先,在方法上由于欠思考而吃得不得要领,因而他很可能只能吃到螃蟹的一只脚,而“后来者居上”之所以能真正大口大口地吃到螃蟹的肉,就是因为他善于趁着“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啃蟹腿的时间里多了个怎样吃螃蟹的思考。诚如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说明,凡事争先未必佳,只有多个心眼去思考,把成与败考虑充分,才能得到“格物”致胜的法器。
诸位可能都看过现在很多电视台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