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公司创业-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次访问中,船王向国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阿美石油公司采的是沙特的石油,而且通过把油运出去,又赚到两倍的钱——而这中间的相当部分应该是天经地义地属于沙特人自己的。只要沙特人用自己的船来运油,沙特人就可以使自己应得的钱翻一番,而这才是安拉本来赏赐给沙特人的数量啊!
国王听着听着,由礼貌变为惊鄂,又由惊鄂变为兴奋,变为欣喜若狂。奥纳西斯注视着国王的一切变化过程,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
不久,令世界震惊的《吉达协定》出台,协定规定:
成立由沙特阿拉伯国王和船王奥纳西斯控股的“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公司”,该公司由50万吨的油船队组成,油船全部悬挂沙特阿拉伯国旗,它拥有对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出的石油的运输垄断权。
协定出台,世界哗然,这样一来,沙特阿拉伯和船王将各得其所,而阿美石油公司却是遭到致命一击。众人在惊羡之余,细细一想,确实,如果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不就是不能转化成价值了吗?因此,没有规定对沙特石油海运权的垄断,就成了阿美石油公司最大的漏洞了,而船王奥纳西斯也正是从这一点漏洞入手,彻底击垮阿美石油公司的。想通这一点,大家一边暗自后悔,“我以前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一边对船王更是佩服了。
希腊船王用自己的智慧找出了对手的漏洞,并因此战胜了对手,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另一个美国人同样是通过找漏洞,突破漏洞,而大大发了一笔——只不过他找的是法律的漏洞。
这个美国人叫威尔逊,他与人合作,发明出塞洛克斯914型复印机,这是一种干式复印机。当时世面上都是湿式打印机。所谓的湿式打印机,在使用之前必须用专门的涂过感光材料的复印纸,印出的是湿漉漉的文件,需要等它干透才能取走,用起来很是麻烦。威尔逊的发明很好地克服了这一问题,他预料,这一产品一旦推向市场定会大受欢迎。
威尔逊首先申请了生产这种复印机的专利权,为迅速达到用这一产品垄断复印机市场的目的,他准备以成本价推销。结果他的律师提醒他,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为这属于倾销。
威尔逊不由沮丧,但当他坐下来仔细一想,突然发现,法律对价格的规定都是针对出售商品制定的,却并没针对服务定价的。他决定就钻这个漏洞。他将他的复印机定价为2。95万美元,而当时他的干式复印机的成本仅2400美元,他的喊价为成本的10倍多。这不仅为知情人目瞪口呆,而且高价出售商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果然,他的复印机因为定价过高而被禁止出售。可威尔逊却信心十足,因为他坚信,他不出售产品,只出售品质和服务就够了。果然,当他后来独家推出新型复印机的出租业务时,已在展示会上见识过这种复印机的观众蜂涌而至。尽管威尔逊出租机器的要价不菲,但人们对这种昂贵的机器神往已久,认为这种租金价格比起以前的售价而言,已是便宜了许多,认为租得值。这表明威尔逊的想法是正确的。
到了60年代,干式复印机的黄金时代来到了。由于此技术为威尔逊的公司独有,尽管此时机器的定价仍然过高,但人们已经租过,觉得它确实是方便,再加上已经习惯了高额租金,所以对于机器的高售价并不以为有多高,反而能够接受。一时间,干式复印机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美国。
大量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涌入威尔逊的口袋。1960年,公司营业额就高达3300万美元,塞洛克斯914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5年后,公司营业额近4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6%,到了1966年,该公司的营业额达到5。3亿美元。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公司的利润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而这一切都可归功于威尔逊一开始就找到了法律的漏洞。
7。两强相遇勇者胜。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当然,这句话本身并不适合客观规律,若真是如此,那还要科学何用,有胆量不就够了吗?但若是用这句话来说明意志力的重要作用,倒也不无不可。
爱看武侠小说的人对于依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在身处险境时,释放出强大潜力,最终战胜强敌的例子是不会陌生的。现代商战的残酷程度不亚于古代的兵刃相接,恶敌当头甚至身陷死地的惶恐与绝望,现代经营者的体验并不少于古代的大侠们。但真的英雄是不会向险恶低头的,况且现实是,你越逃避,越息事宁人,恶敌和险境就越是欺人太甚。所以遭遇强敌时,要有你强我更强的思想,勇敢地迎上去,才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敌人。
哈勃公司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是美国的一家公司,它的规模本来很小,使他们走向繁荣之路的是一种名为“配方409”的清洁剂喷液。
在这种清洁液的销售越来越好,乃至占领了美国5%的清洁剂市场份额时,这家发展中的小公司引起了大名鼎鼎的宝碱公司的不安。宝碱公司是这一行业的龙头老大,对于哈勃公司抢占了宝碱公司很大的市场,它甚是不满,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如果任哈勃继续这样蓬勃发展,自己的老大地位将不复存在。
于是,宝碱公司对哈勃公司发起了大规模的毁灭性进攻。宝碱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清洁剂新产品,同时,把推销新品的重点放在了哈勃公司的大本营——哈佛市,大有不灭哈勃势不罢休之势。
面对强敌的猛攻,哈勃公司的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宝碱公司看似凶猛的招式并不能把哈勃怎么样,因为哈勃已经渡过了初期软弱与幼稚,完全有能力应对宝碱的挑战。有人认为还是不要与宝碱这样的大公司对着干为好,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干赢。甚至有人建议转行。
何去何从,哈勃的经理面临决择。他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同时也有足够的冷静,经过紧张的分析,他得出结论,必须接受宝碱的挑战,否则,这次退让以后,将来再面临对手竞争时,哈勃将无以为生。
哈勃勇敢地应战了。但是,在决定应战的第二天,哈勃公司的举动让人费解。他宣布立即停止公司在哈佛市的经销和宣传活动,并且在哈佛市撤出了自己的王牌“配方409”的所有销售活动。这一举措令“亲者痛,仇者快”。
就在大家都认为哈勃公司不行了,宝碱公司的人在欢快地庆祝胜利的时候,哈勃公司的反攻攻势在全美展开。它把以前用小瓶装的清洁剂改成大瓶装。这不是简单地换包装,而是在降价,在给顾客以实惠。因为,以前,一小瓶能用一个月,而现在的大瓶能用半年,可价钱却只有以前的3倍多。而且,用的时间长,还为顾客节省了老跑商店的时间和路费。加上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哈勃公司的营业额大幅度飙升,与此同时,宝碱公司的产品却鲜有人问津。
就这样,看似弱小的哈勃公司赢得了对强敌的胜利,为自己赢得了生存,赢得了发展。与哈勃公司相比,日本三菱公司与三井公司的拼死相搏则显得更加惊心动魄。
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是宿敌。早在1872年,在三井和三菱之间就曾爆发过一场激烈的竞争,三菱最终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助而获得胜利。我们这里要讲的是他们之间的另一次恶战,是在1881年发生的事。
那一年,三菱公司因政局的变化,其在政府中的保护人不是下台,就是被人暗杀,三菱与政府的通道全部中断了,与之相反,三井公司却说服了农商部部长,与三井共同成立了“共同运输公司”。这一形势,使得三井公司认为报复三菱公司的机会来了,他们开始发起了对三菱公司的进攻。三菱在其领导人弥太郎的带领下,奋而迎战。
这次商战激烈到疯狂的境界,共同运输公司从英国订购新式的轮船,加入三菱的航线,与之争夺市场,这等于是直接到三菱公司的碗里抢饭吃吗?三菱自是不甘示弱,双方在同一航线展开争斗。两家公司均在同一港口,同一时刻驶向同一个目的地。后来演变为速度的竞争,甚至出现过轮船相撞。
这样的恶斗史无前例,双方都是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为达到此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就拿价格来说,原来从神户到横滨的船价是5元5角,由于这次竞争,下降到5角5分。恶性竞争给双方都带来了严重后果。
巨大的赤字使三菱不得不封闭香港和琉球的航线,同时三菱公司的汇兑所也倒闭了,此外,三菱的灵魂弥太郎因支撑不住而病倒了。
但弥太郎的意志不但没有倒,反而比以前更加坚强。因为他知道,三井公司像这样也坚持不了多久,他要和三井比一比,看谁能熬到最后。
确实,三井的境况也非常危险。巨大的困难,使三井公司也是度日如年。他们的股票一直下跌,跌到只剩下面值的2/3的价格。三井公司本来就是一个联合起来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团结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与此相反,股东们反而纷纷抛售股票。
消息传到弥太郎耳中,病塌上的他密令收购三井运输公司的股份。并找来弟弟弥之助,叮嘱他一定不要退却,要坚持到最后。
到弥太郎死时,三菱公司已收购了三井运输公司一半以上的股票。弥之助继承哥哥的遗志,绝不放弃,尽一切手段去赢得胜利。
他甚至比他的哥还要不惜代价,一上阵就把运费再由5角5分,降到2角5分,还附赠礼物。这种不计成本有点“自杀式”意味的竞争,使得对手目瞪口呆,不要说还手,就连跟上也做不到。
弥之助深知再这样下去,自己也撑不住了,他要速决胜负。他一边凑起资金,以维持2角5分的运费,把对手赶出市场,另一方面,他开始向政府申请援助,并威胁到,如果政府不给补助的话,公司就准备集体烧船。
此时正值日本大搞对外扩张,与中国的甲午战争正在紧要头头,急需大量海船,哪会允许烧船呢?于是政府出面协调三菱公司与三井公司的合并。
两家合并后,更名为日本邮船股份公司,三井运输公司出资600万,三菱公司出资500万元。但因为三菱公司掌握了共同运输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支配权反倒在三菱这一边。
三菱公司终于赢得了这场殊死搏斗的胜利,这胜利来得如此艰难,以至弥太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终究赢了,因为他们有着比对手更为坚强的意志。
而他们的这种为抢占市场而进行的降价策略,后来被日立公司发展成“掠夺性降价”——该公司曾指示她的业务员:“如果美国产品再降价,你就降价10%,一直到你赢为止。”
而我们中国人最近也从彩电市场的降价大战中,见识了这“掠夺性降价”的残酷。处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开公司的你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怎么能行?那么,从现在起,就开始“野蛮体肤”、“强健筋骨”、“磨炼意志”吧,胜利属于强者。
8。巧设陷井,兵不厌诈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争论,已持续了千年,到今天我们下结论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让所有的人接受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强难人意。但如果提到商人,“十商九奸”、“无商不奸”等话就会马上跃入心头,甚至在电脑中,奸商都是个固定词组。我们这里不需在奸滑是不是商人的本性和特性上做出一个结论。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激烈的竞争中,什么样的陷井都会出现,别人用于自己的或自己用于别人的。
世界著名财阀洛克菲勒在其经营活动中,有一次就曾因巧设陷井,而获取巨额利润。
他设陷井是为了从一对德国兄弟手中抢夺铁矿。这对德国的梅里特兄弟在移居美国后,于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处丰富的铁矿区。他们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这里的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来晚了一步,只好先屈让这两个德国兄弟,再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1838年,经济危机又一次席卷美国,梅里特兄弟也陷于窘境。正在他们发愁的时候,一个本地的令人尊敬的牧师来了,在闲谈之中他得知了梅里特兄弟的困难,于是对梅里特兄弟伸出了慷慨的援助之手。说自己正好有一个朋友有很多的钱,可以借这对兄弟一些钱,以摆脱窘境。
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个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读了读字据,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高高兴兴地签了字。
过了还没有半年,这个牧师又来了,这回他是来讨债的。他告诉兄弟俩,他的那个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晨来了一个电报,要求马上索回借款42万元。两兄弟早就把42万元花在了矿产上,根本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们被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他们才知道,所谓的考尔贷款是一种贷款人可以随时索回原贷款的贷款方式,故其利息低于一般贷款。这时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还钱或者破产。
他们无钱可还,只好宣布破产,把矿产以52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洛克菲勒。几年后,洛克菲勒又乘钢铁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之际,把这块铁矿以1941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摩根。
在这整个事件中,洛克菲勒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欺诈行为,对这种欺诈,我们在道义上一般都是持批评的态度,这对洛克菲勒的名誉是一种损坏。
但可口可乐公司也用过一招“兵不厌诈”,结果却是利润多多,名誉无损。
1985年4月24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宣布,公司要改变饮誉世界的可口可乐饮料的配方。
相传,可口可乐这一世界饮料自其诞生以来,配方都是严格保密的。现在它的配方,分成几部分,分别掌握在几个人手里,最关键的部分密藏在亚特兰大市银行的保险柜里。这份神密更为可口可乐这一世界品牌添上一抹传奇色彩。
自可口可乐产生以来,可口可乐的人努力已经使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的。现在,公司居然宣布改变配方,说得严重一点,这简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挑战。
果然,消息一经传出,即受到人们的普遍批评,那些老可口可乐的忠实信徒们表示出强烈的抗议。
这使得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可乐公司得意极了。那些日子美国各大电视台都反复播出这样的广告:屏幕上首先出现一罐百事可乐和一行字,“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要改变他们的配方。”接着,一个妙龄女子出现,她拿起百事可乐,畅饮一番,然后说:“哦,我明白了。”同时报纸上也有百事可乐的通栏广告:“大家知道凡是好的东西是用不着改变的,百事可乐的成就迫使对方走此下策。”
面对消费者的批评和百事的攻击,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者们毫不以为然,他们有自己的计划。也许,百事可乐就是高兴得太早了。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顾客的习惯和品味同样如此。即使像可口可乐这样的传统名牌产品,人们还是希望它变得更好一些。在19名消费者中进行尝试调查表明,55%的人喜欢这种低糖份、低卡路里、更加浓郁芳香的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