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txt-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有人在文章中谈到信托责任和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以青岛啤酒为例说明职业经理人
制度的优越性,并也行得通。
分析青岛啤酒这一个案能告诉你什么呢?2001 年以后其业绩改进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
千万不要从中得出另一个“要想成为好作曲家需先把眼睛弄瞎”的结论。
在有关论述中,有的人士以2001 年青岛啤酒掌门人从彭作义换成金志国为例,说从那以后
青岛啤酒业绩和H 股股价都有了大幅提升,说那证明青啤采用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多么优越,
认为这是青啤比海尔越做越好的根源所在—这个结论非常牵强。其实,这位人士并没界定清楚
金志国与张瑞敏作为职业经理人有什么差别,那些我们暂且不管。但是,在有关这个问题的文
章中并没有证明:2001~2003 年青啤的业绩改善是由“金志国作为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这
个“因”造成的,特别是由“信托责任”造成的。当然,他们更没有证明是“信托责任”在金志国这
里管用,而在海尔的张瑞敏那里不管用。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2)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8
严格来讲,青岛啤酒的业绩和股价改变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
彭作义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举债收购,收购了各地很多的啤酒厂。到了2001 年,青啤在全国各
地都有生产基地,啤酒差不多可以就地生产,不再需要远途运输,成本就节省了很多。可以说,
这为2001 年以后青啤业绩提升做了很好的准备。如果没有彭作义的大规模举债收购,或许青啤
2001 年后的业绩提升也不会这么快。
过去几年青啤在香港H 股的股价确实上涨不少,但我们不能忽视同期间所有H 股股价都在
上涨。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有那么多新的中国概念基金公司于过去两年建立,大家都想买中国
股票,而且2003 年是全球新兴股票市场过去几十年里上涨最多的一年。当海外基金加大对新兴
市场的投资时,分到投资中国的比例也会很多,它们投资中国股票的主要途径又是香港H 股、
红筹股和B 股。这样一来,水涨船高,青啤的H 股不上涨才怪呢!
因此,青岛啤酒的业绩和股价上涨不一定是由“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造成的。更何况,
正如前面讲的“阿炳的故事”一样,单个或几个案例不能说明一般性的问题。
再者,一些人讲到的“信托责任”,就像我们讲了几十年的“要讲道德”、“要有责任感”,等
等,讲了50 多年,结果呢?并不是我们不向往“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问题是,“信托责
任”不是靠道德式训话建立的,而是要靠相配套的市场竞争与制度逼出来的。中国50 多年的实
践证明,如果只靠道德要求而没有制度支持,甚至刚进去时的“职业经理人”到后来也会被国企
改变成“非职业”的经理人。苏联从20 世纪60 年代也开始培养职业经理人、意大利的国有企业
从二战以后也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最后这些国有企业都被迫民营化,为什么呢?从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苏联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差,当时也试图通过奖金激励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等培养其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但是国有企业效益仍然每况愈下。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的国有企
业也试过奖金制度,实行过“承包制”,但结果却是经理人只顾实现短期利益而采取了很多短期
行为,导致这种激励方式最终失败。意大利的国有企业制度可能与“信托责任”的说法最接近,
它们的国有公司并非行政部门,行政干预较少,但是国有企业在意大利最终还是失败了,从1985
年开启了私有化道路。
国家持股是世界现象?
在这场辩论中,有人指出,国家持股现象在欧洲也非常普遍,并举例说,奥地利国家持股
高达14。81%,在芬兰、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有类似数量的国家持股。因此得出结论:企业国
家持股并不只有中国才有;既然其他国家也有,为什么中国要“国退民进”?
因为国家持股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也很普遍(虽然比例不高),从而下结论说产权安排不重要。
这个基于某一时间点的状况而下的结论,只讲到了横切面的现象,显然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历史
背景,结论似是而非。
第一,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忽视了在过去20 多年里,世界上遍布于亚、非、欧、美各洲的120
多个不同国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比如说他谈到的奥
地利,现在国家持股14。81%,但这并没讲出过去二十几年奥地利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奥地利
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吞并,1945 年二战结束后,德国在奥地利建设的军工厂、银行、基础设施都
被奥地利没收,德国留下来的这些资产就成了奥地利的国有企业基础,使奥地利从此有较高的
国有经济成分,1951 年时其国企产出占比约22%。到了1985 年,奥地利的国有企业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那一年的亏损超过了1946~1984 年间国有企业所有的红利总和。从而引出争论,
是否还要国有?1987 年奥地利尝试民营化,1993 年议会通过法案正式把私有化作为主要方针,
通过上市、MBO 等方式套现。过去二十几年,从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开始,世界范围出现全面的
私有化运动。首先是英国于1982 年的私有化,随后1985 年有意大利和马来西亚,1986 年有包
括日本在内的4 个国家,1987 年有两个国家,1988 年和1989 年分别有9 个和10 个国家开始私
有化,到1994 年最多时有13 个国家开始私有化,等等。如果产权不相关,为什么过去这些年
里有120 多个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难道它们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这说明产
权无关的结论并没有历史根据,更没考虑到过去20 多年全球私有化的大趋势。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3)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8
第二,尽管今天还有不少国家对企业持股,但是历史上有哪个大国的长久兴盛是靠国有经
济起来的?今天最强大的国家都是靠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宋明时期也
不是靠国有经济。苏联当年靠国有经济发展军工,辉煌了短短二十几年之后走向衰落。中国过
去二十几年的经济增长不是靠“越来越国有”,恰恰相反,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产权改革使中国经
济“越来越民营”,让越来越多的潜能释放出来,才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兴旺。这些经历不正是证
明了“产权不但有关,而且非常有关”吗?
讨论“国营”“民营”问题当然不是什么新问题。那么,“国营”是怎么来的?“国营”是天经地义
的自然状态,还是一种非自然的状态?看清楚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场关于产权的讨论,
也可以帮助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国有化是一场财产强行再分配的过程,
而今天的“国退民进”也必然是一件艰难的财产再分配过程,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看看历史,我们会发现,不管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 “民营”不
仅天经地义,而且是自古人类最自然的谋生方式,“花自己的钱才心疼”是再自然不过的黄金定
律。而“国营”才是后来物,说得不好听一点,那才是过去100 多年里“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于
是拿中国还有世界许多国家做了一场大试验,让那么多家庭和个人以自己的遭遇去为试验埋单,
先是从民营到国营,然后又要遭遇从国营到民营的折腾。
“国营”在中国至少可追溯到11 世纪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在王的倡导下由国家直接经营粮、
茶、盐、牛马交易等商业活动,使政府成为直接的创业者和经营者。但是,正如我们知道的,
那次试验只有十几年。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之后,“国营”理念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重新出
台。比如,1865 年由政府出资创建的“江南制造局”。但即使在晚清洋务运动期间,人们对纯粹
的“国营”或“官办”也是多有警惕、提防。盛宣怀在19 世纪70 年代论及煤铁矿务、航运企业的
创建时称,此等企业“责之官办,而官不能积久无弊”,“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可是,洋
务派一方面面对西方炮舰、洋行经营势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当时又缺乏规模融资途径,同
时又无任何经营新兴工业事业的经验,觉得完全由民间经营洋务又会显得力量太薄。按李鸿章
的说法,“此等创举,责之民办,而民无此力;责之商办,而商无此权”,“此等有益富强之举,
创始不易……倘非官为扶持,无以创始”①。因此,虽然由于工业化任务的挑战使洋务派感觉到
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主角,但至少晚清并没把国家推到“创业者”和直接“经营者”的位置上,而仅
是“官督商办”。
到民国时期,两大因素把中国推上“国营”之路。其一是1917 年俄国革命成功后,20 世纪20
年代末开始计划经济,使其经济在30 年代按照12%~13%的年速度增长,那期间又恰逢美国和
西欧国家的经济大萧条,西方市场经济发生大危机。看到苏联“国营”世界与西方“民营”世界这
种巨大的反差,南京政府的“国营”决心可想而知。包括马寅初在内的学者大声呼吁中国也追“国
营”。其二是德国于1914 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也对德宣战并停止支付一切德国债
务,并没收了德国在山东等地的资产,这变成晚清之后的第一批新国有资产。当然,抗日战争
期间以及二战之后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矿产和其他财产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二大笔“国有”产权,东
北的重工业一夜间使中国经济的“国有”成分大增。当然,出于当时的需要,南京政府在20 世纪
30 年代初先是以官股强行进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随后以各种手段达到以“国营”控制主要银
行的目的。尽管如此,到1949 年之前“国营”并没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先是针对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等没收私人财产。到1952 年底,
全国已经有80%的重工业和40%的轻工业被收归国有,国营在商业领域也占有了50%的营业额。
1953 年10 月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地把中小型以及个体工业、手工业、商业的私人资
本和私人财产收归国有。4 年之后,私营和个体经济规模由20 世纪50 年代初占全部产出的2/3
下降到1957 年的不足3%。运输业的总额中,国有企业已占62%,公私合营占36。4%,私营仅
占1。6%。再到“文革”结束的1976 年,个人经营性财产全部灭绝,人们的生活资源也全部由国
家和集体提供,使个人几乎除了两只手和起码的居住条件外,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还有
就是一份名义上的国有资产。
在我们今天讨论“国退民进”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时,我们对不公正的民营化程序所造成的贫
富悬殊当然愤愤不平。可是,如果你再看看当年国有化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你又会有何感受呢?
往事确实并不如烟。关于中国的国有化经历已有不少书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4)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8
在当时苏联的国有化过程中,情况也是很糟。比如,1930 年1 月苏联只有21%的农民家庭
被集体化,同年3 月则达到58%,到1938 年时94%的农民被集体化。那次集体化过程中苏联
农民不断抵抗,政府则使用暴力和非暴力手段强制其集体化。几十万“不服”的农民被遣送到西
伯利亚做劳动改造。最大的一次抵抗运动发生在1932~1933 年的乌克兰以及北考卡斯,为抵抗
集体化,当地农民烧毁自己的农作物,屠杀自己的牲畜。为报复农民的抵抗,政府干脆把农民
留给自己吃的食物也全部收缴归公,让那些农民去吃荒草,由此所致的大饥荒使上万农民活活
饿死。
当然,“国营”不只是发生在苏联、东欧、中国、朝鲜、越南等地,而且也吹遍了世界各地。
我们常说,这个也是中国特色,那个也是中国特色,但实际上,如果你去看看世界各国的历史,
就会发现各国的进程和遭遇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也出奇的同步,在同样的时期做同样
的事情。英美的工业革命到了1850 年不仅对晚清中国,而且对其他所有国家都形成史无前例的
挑战,比如,就在中国洋务运动者为中国如何追赶英美工业革命的同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
大陆国家也在那时期琢磨着同样的问题:如何通过“国营”追赶英美的工业革命?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在1850 年的时候,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英国。1870 年后,为了
尽快赶上英国,德国做了一系列的国有化运作,开启了它的国有企业历程。意大利也是在19 世
纪末慢慢地做一些国有化运作。
但是,就像中国一样,世界各国真正的国有化浪潮是发生在二战以后,因为那时人们已看
到苏联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就,都以为终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妙方,尽管现在看来苏联一
个国家在短期内的那次经历只不过是另一个“阿炳的故事”而已。西欧的法国、意大利、奥地利、
西班牙等都加快推动国有化。到1985 年,德国国企占总产出约12%,法国占24%,意大利占20%,
西班牙占12%,英国占13%。可是,到1990 年时,英国国企只占总产出的4%,法国还剩18%。20
世纪90 年代,所有西欧国家继续做了更大规模的私有化。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是在二战以后进行国有化的。这些国家中有相当多的是在
1945~1960 年间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然后把外国人投资本国的资产收归国有,如伊朗的油
田、委内瑞拉的油田、矿产与银行等。拉美那些早就独立的国家则在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
也大量没收外国人的财产。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收的外国人资产都自然成为当地的国有企业基础。
到1980 年,发展中国家的国企产出平均占本国总产出的25%以上。
从这些介绍可以看出,第一,国有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是一个更近代的现象,其主要
起因有两个:英美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如何赶超的挑战和苏联计划经济初期短暂而令人炫目的
成功。在那之前,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基本都是民营。第二,世界不同的国家,其国有化都
是在二战之后、1980 年之前达到最高峰的。既然那次实验从整体上都失败了,而且那次尝试是
由于从苏联的短暂经历中得出“要想作好曲,需先把眼弄瞎”这样荒诞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还非
得抱着国营、国有不放呢?
全球民营化后的业绩如何?
自英国1982 年的私有化开始到今天,已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营化运作,从本质
上180 度地逆转了在那之前的国有化运动。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 1980~1987 年间全
世界共有696 个国有企业民营化运作,在1988~1993 年有2 655 个。其中,发展中国家1980~1987
年间有456 个,1988~1993 年有2 279 个,金额达960 亿美元。那么,那些民营化举措到底带来
了什么效果呢?企业业绩变好还是变坏了?
为回答这些问题,William M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