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 张五常-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明在竞争下租值会下降至零。公海没有业主收租,说因此租金下降至零,是套套逻辑(tautology),说了等于没说。把鱼区分优劣来消散租值不仅牵强,而且带出另一个困窘问题:难道公海鱼区没有优劣之分,租值就不会消散了?
不要忘记,庇古当年把公路分优劣,不是为了看租值消散,而是要证明社会与私人成本有分离,把一部分车辆从优路搬到劣路,社会的整体得益。
让我把公海改为大湖,有鱼可捕,是不需要人工繁殖或饲养的。如果这湖是我的私产,要商业捕鱼为利,我雇用捕鱼的劳力工作单位之量,是边际(捕鱼)产值等于工作单位的时间薪酬。因为边际产值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平均产值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但在边际产值曲线之上。捕鱼的总收入是平均产值乘以同期的总工作单位,而薪酬的总支出是边际产值乘以同期的总工作单位。前者高于后者,其差别就是同期的租值了。大湖是我的,我有权决定捕鱼的人数多少(工作单位之量),捕鱼者的劳力薪酬是竞争下的市价,租值是我私人的收入权利。为了争取最高的租值收入,我会以合约的形式约束捕鱼的人数与薪酬。社会与私人成本没有分离,而租值在我手,不会消散。
现在假设那大湖没有业主,政府也懒得管,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捕鱼,半点约束也没有。再假设懂得捕鱼的人甚多,技能相同,而他们在其它行业所能赚取的时间薪酬也是一样的。又假设要参与捕鱼的人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了金钱收入。传统的分析,是一个人若从捕鱼每小时所得的收获所值,高于非捕鱼的时间薪酬,这个人就会去公用的大湖捕鱼,直至捕鱼每小时的收获,与非捕鱼的时间薪酬相等。每个捕鱼者都这样做,他们的平均捕鱼产值,会与他们非捕鱼的时间薪酬相等。这样,所有捕鱼者的总产值(平均产值乘以捕鱼人数的总工作单位),就等于捕鱼者的总薪酬成本(平均时间薪酬乘以人数的总工作单位)。租值于是变为零。大湖如果是私产,有租值可收。如今大湖变为公共产,在没有约束的竞争下,捕鱼人数增加,增加了的薪酬成本代替了租值,租值就消散了。
租值消散的方向没有错,但分析却是错了。困难所在,是不管私产或公共产,每个捕鱼者的决策,在争取最高利益的公理下,捕鱼的边际产值要与时间薪酬相等。每个捕鱼者的「边际」产值等于时间薪酬,怎可以导致时间薪酬等于所有捕鱼者同期的「平均」产值的?那是说,每个人看「边际」从事,怎会整体变成「平均」?
正确的分析是这样的。让我们继续假设每个捕鱼者的时间薪酬与技能相同。多一个捕鱼者看自己的边际产值参与捕鱼,其它每个捕鱼者的边际产值曲线会向左下移动少许,所以每个都会减少一点捕鱼的时间。但只要边际产值曲线有一部分是高于时间薪酬的,其它相同的捕鱼者就会参进。继续多人的参进,会使每人的边际产值曲线继续向左下移动,每人的捕鱼时间会继续减少。均衡点是近于无数的人参与捕鱼,每人的捕鱼时间微不足道,而大湖的捕鱼租值就下降至近于零。
一九六八年我找到上述的「解决」分析答案时,以为是「执到宝」,发现了新大陆!殊不知过了一天,我突然发觉这答案与一八三八年A。 A。 Cournot的双头竞争(duopoly)分析如出一辙,只是他分析的是一样产品与两个出售者,我分析的是一样产品与无数竞争捕鱼的人。
当然,在真实世界中,我们没有见过无数的人竞争使用公共产,也没有见过每个使用者的参与只是微不足道。这是因为真实世界的人各各不同,时间成本与技能都不一样,有讯息费用的存在,而微不足道的参与任何生产,因为不方便而使边际成本大增。
然而,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简化而又抽象的理论,可取的可以推出含意来解释世事。我提出的无数捕鱼者每个微不足道的租值消散理论,有一个明显的含意。那就是如果捕鱼人数有规限,公用的大湖或公海的租值不会是零。支持这含意的事实是明确的。美国阿拉斯加州是公海捕三文鱼的胜地。那里捕鱼船只的数量有牌照管制。十多年前,一个牌照的转让市价高达二十万美元。这牌照之价是公海捕鱼的租值折现了。有数以百计的牌照,公海的私人总租值相当可观。(近十年来,这牌照之价大跌,因为好些地区以大笼在海中饲养三文鱼,使鱼价暴跌。奇怪的是野生的三文鱼大跌价,较少渔民捕钓之际,反对捕钓三文鱼的环保分子群起而出,大做新闻。为什么越少渔民捕钓,他们越要「保护」呢?我有答案,但不肯定,让读者猜猜吧。)
租值消散不一定要有过多的竞争使用者才会发生。一九六三年A。 Bottomley发表了一篇少为人知的短文,颇为重要。作者指出,Tripolitania的草原,以气候及土壤而言,很适宜种植大有价值的杏仁树,但因为草原是公共产,没有人种植果树,而是把土地用作畜牧。于是,土地应有的租值就大幅度地下降了。
作研究生时读到这文章,我想,公地不植树而畜牧的直接原因,可不是土地公有,而是牲畜可以在晚上赶回家。植树呢?植在公地,晚上不可以带回家,不被他人砍下烧火取暖才怪。
是的,非私产的土地或其它资产,可以因为没有约束的竞争使用而使租值消散。另一方面,公用的草原用作畜牧,放弃了租值大有可观的植树用途,其租值变得微不足道,竞争使用就不一定有人满之患了。
在第四节我会分析租值消散理念最重要的谬误。
(《经济解释》之七十八)
第二节:否决价格准则的效果
老师艾智仁(A。 A。 Alchian)曾经说:价格决定什么比价格是怎样决定的重要。后者是价格厘定的分析,我在卷一第七章修改了马歇尔的剪刀分析,在卷二第九章加上讯息费用,使价格的厘定复杂起来。本卷第五章会分析价格厘定的困难与公司或企业的关系。
这里分析的是「价格决定什么」这个问题。传统之见,是价格引导资源的使用,起于史密斯的「无形之手」,是对的。但艾智仁的思维增加了另一面:价格是决定谁胜谁负的准则。这一提点,问题就变得精彩了。
从决定胜负的准则的角度看,市场是一种投票制度:投钞票。价高者得,是说我愿意投的钞票比你愿意投的多。吃早餐,我拿出三十块钱,得之,社会上总有一个人少吃了一顿,我是个优胜者。社会中,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竞争,在市场如是,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也如是,只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胜负准则罢了。
是艾智仁指出竞争无日无之,而决定胜负的准则千变万化。得到这个提点,一九六九年我看到在众多的准则中,只有市价这准则没有传统所说的浪费。任何其它准则在某程度上都会引起租值消散。这是因为以市价为准则,出价的人拿出来的代表曾经生产或服务的收入,钱的来源对社会有贡献,而收钱的人也获益。但如果竞争的准则是先到先得,要赶早排队轮购,排队花去的时间是成本,是社会的资源支付,但可没有对社会有贡献的产品造出来。排队的时间所值代替了物价,这部分是租值消散。
在卷一第三章第五节我举出香港大学分配教师住所的例子,以计分为准则,分高者得,鼓励了教师们为争取分数而付出与学术无关的代价。以武力取胜,付出的血汗是租值消散;搞人际关系,巧言令色的成本是租值消散;以「思想正确」为准则,背诵《毛语录》的时间是租值消散;论龄排辈,虚报年龄或虚度时光也有成本,在边际上总有一点租值是消散了的。我说过了:「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这是说在众多的决定胜负的准则中,只有市价没有租值消散。
我在本章第一节提到公共产的竞争使用会导致租值消散,不一定全部散掉,但某程度的消散是必然的。从本节的角度看,公共产的租值消散是因为没有业主而使竞争使用不是以市价的租值为准则。本章起笔时我说租值消散的理论是另一个角度看高斯定律。这是因为高斯定律的主旨,是私有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撇开有政府参与的交易,市场交易以市价为准则定胜负,必定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局限的。
倒转过来,从高斯定律回头看竞争准则,如果非市价或非价格的准则被明确地采用,私产的界定必定出现了问题。手表是我的,你出价够高可以拿去。但我不会考虑你轮候十个小时,或是辈分比我高,又或是你的政治手法高明。这些对我毫无益处。
要小心了。如果你是一个迷人的女人,甜言蜜语,说得我飘飘欲仙,我可能把手表送给你。但这不是租值消散。你的行为使我大享其乐,是我愿意接受之价。同样,好些人愿意接受「人情」的交换。甲替乙打通某项门路,乙就送甲一份礼物。这也不是租值消散。事实上,人情的交换有价。佛利民说:真实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上述的准则规律不可以墨守成规。在私有产权的结构下,讯息费用及调整价格费用的存在,可以导致短期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使某些非价格的准则被采用。更有趣的是好些时,一个出售者会刻意地把售价订于市价之下,引起非价格准则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对出售者是有利的。考虑一些例子吧。
一九七五年在香港度长假,因为几次买不到票价最高的座位看足球,我调查了为什么优座的门票先售罄。优座的票价较高,但还是供不应求,而廉价的劣座却供过于求,空置位甚多。这显示优座票价虽然较高,但还是偏低。那是为什么?
我跟花了十多个晚上,巡视多间电影院的售票处。那时香港的电影院的下层有前、中、后座之分,前座最差,票价也最低;上层有超等与特等之分,超等价较低。观察所得,与足球赛一样,电影院的下层前座的空置率最高,上层则超等空置率较高。这些也是显示优座的较高票价是偏低的。
我后来想到的解释,是如果优座不售罄,买廉座的顾客在开场后会静静地跑到优座那边去。以偏低之价使优座先满,是以顾客自己保护优座的权利,节省了监视的交易费用。
上述的过瘾假说当年使芝加哥的大师们吵过好一阵。他们不同意,但我是验证了的。我的主要验证很简单。电影院的下层优劣座位之间畅通无阻,上层也如是,但进了下层的却不可以跳到上层去。其含意是:一层之内优座之票先售罄,但层与层之间就不会有这个规律。证据是明显的:上层的超等比下层的后座为优,但超等的空置率高,后座先售罄。
我再作另一个类同的验证。香港当时有两间电影院很特别:上层的超、特等与下层的前中、后座之间只有数梯级之隔,进场后顾客可以上落无阻。其含意是,这两间特别安排的电影院应该上层先满。调查结果确如是。
让我转到另一个例子吧。六十年代香港的地产发展商以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为首。在一九六八年的一件租务大案的审判中,香港置地的经理直言,他们的商业楼宇所订的租金大约比市场的低百分之十,因为他们要保持一队「健康」的候租者(maintain a healthy queue)。为什么可以多收而不多收呢?我的解释,是如果有租客排队等候,现存的租客会比较遵守置地公司定下来的规例,而交租也会比较准时。这含意也是证实了的:比起其它商业大厦,置地的租客以「循规蹈矩」知名。这也是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促使置地公司把租金订在市租之下。
又举另一例。在繁忙时间,超级市场的顾客要排队付钱,等十多分钟是常见的现象。时间宝贵,为什么超级市场要顾客「浪费」时间?市场的老板可以指明在某段繁忙时间加价百分之三,使顾客择时采购。太麻烦吗?恐怕顾客光顾另一家吗?那为什么一间有多个收钱出口的超级市场,不指定一两个收钱出口加价百分之三,其它的出口不加?这样,时间比较宝贵的顾客就不需要排长队,其它的排队可也。但超级市场可没有那样做。他们有做的,是为购买件数少的顾客特设收钱出口,以免买一包香烟的要等十多分钟。为什么不为时间宝贵的顾客特设附加费的出口呢?
为了验证自己心中的假说,我曾经在繁忙与非繁忙时间站在不同的超级市场观察,看手表,数手指,使外人以为是发了神经。但假说被证实了:有多人排队,收钱的员工的动作比较快,快得多。监管员工有费用,超级市场以顾客排队作动作速度的监管。这也是交易费用的解释了。
再举另一个类同的例子。昔日的香港与今天的国内,比较低档的食肆,生意滔滔的,在繁忙时间让未有座位的顾客站在进食者之旁,干扰进食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让进食者吃得舒服一点不好吗?我的解释,是让待食的干扰进食的,进食的会早点离去。
因为交易费用而导致的非价格准则的行为,不代表租值消散,因为这些行为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在边际上,非价格准则所增加的费用会与其贡献收益相等。
(《经济解释》之七十九)
第三节:价格管制理论的性质
价格管制(pricecontrol)是常有的,经济学课本总要花些篇幅分析。严格地说,这些分析说不上有什么理论,半点解释行为的用处也没有。课本之外的专业文章,比较深入地分析价格管制有的是,但也没有解释力。传统的困难是经济学者对解释行为的兴趣不足,没有认真地审查价管的局限约束,推出假说,然后以事实或行为来验证假说的含意。传统上,市场有价,市价被厘定了,引导资源的使用,就算是大功告成。但市价一旦被管制废除,经济学者就变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搬出「过剩」、「短缺」、「不均衡」等概念或术语来遮掩所知不足。
价格管制这回事,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美国七十年代初期的石油价格管制,有四巨册的条例,洋洋数千页,执行动员五万人!漠视了世界的复杂性,没有理论指导局限条件的考查,传统的价管分析是建造在浮沙上,很有点自欺欺人。基础上,这些分析有三个漏洞。
(一)基于马歇尔(A。 Marshall)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的剪刀分析,传统的看法是价被管高于市,有「过剩」(surplus),低于市,有「短缺」(shortage)。按这分析,「过剩」是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差距,「短缺」是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的差距。然而,需求量与供应量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意愿」之量,并非真有其物。于是,「过剩」与「短缺」也是经济学者脑中的想象,在真实世界不存在,从前没有,以后也没有。既然我们不可能望出窗外而有机会看到经济学者所说的「过剩」或「短缺」,只靠言之凿凿来作科学验证是没有内容的。
都是那剪刀惹来的祸。价格管制,价别于市,剪刀不剪,论之者大谈什么压力,但压来压去也压不出可以验证的假说来。我在卷一第七章修改那剪刀时说:「短缺」是因为经济学者的思想有所短缺而产生的。这里补充:「过剩」是指多余,应该废除。
(二)如果供应量与需求量不等而产生的过剩或短缺不是真有其物,而是协助推理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在逻辑上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