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金融学--阅读材料 >

第32章

金融学--阅读材料-第32章

小说: 金融学--阅读材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加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能力。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本币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外会占款较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在发行央行票据的基础上,创新外汇占款的对冲工具,同时注意与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变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市场主要买方的格局,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参与外汇市场,使外汇市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作者:天津财经学院 白东杰





















金融危机理论与实践综述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的内涵很丰富,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形成角度而言,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Kalninsky和Rein-halt (1996)认为,它是指由于信用基础破坏而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和混乱。Raymon Goldsndth (1997)认为,它是指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一次急剧的、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厂商的偿债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C。 kindleberger在其专著《金融危机史》中将金融危机区分为金融恐慌和金融崩溃。其中金融恐慌是指人们突然间莫名其妙地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要把流动性低的资产抛售并抢购流动性高的资产。金融崩溃是指资产价格的狂跌或重要企业和银行的破产。
我国学者刘园和王达学(1999)认为,金融危机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这个定义从宏观层面出发,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行了定性描述,同时将金融危机的影响延伸到经济部门。王益和白钦先(2001)将其定义为: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与震动的金融现象。这仅仅强调金融危机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实际上对经济也有影响。杨帆等认为,世界上的金融危机主要可以抽象为两类:一类是发展型金融危机;另一类是投机型金融危机。他们认为所有的金融危机最终都表现为金融机构呆坏帐引起的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发展中国家通常的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金融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并发的危机,即金融风暴。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持续快速的货币贬值、挤兑银行存款、强制清理旧债、金融机构连锁倒闭、股市崩溃、货币量严重缺乏、借贷资金枯竭、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二、金融危机的分类
 
1。 按原因分类
按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周期性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自发性金融危机、传导性金融危机。周期性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引发的,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发生的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是由金融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引发的,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制约。自发性金融危机是由本国自身经济金融运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它是一国经济金融的非正常运动导致本国金融领域失衡状态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传导性金融危机是别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危机传导机制扩散,从而对本国经济金融造成类似影响的金融危机。
2。 按内容分类
按照金融危机发生的具体内容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综合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指代表国家象征的资产——本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价值出现大幅度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货币流通、货币购买力和汇价等方面。信用危机是指社会的信用度迅速下降,过去的授信停止延展,新的授信急剧缩减,支付必须用现金,信用因不再能充当支付手段而发生动摇。银行危机主要是指大量银行被挤兑或濒临破产引起严重金融恶化的金融危机。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下,银行业危机大多源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在银行危机中,Radelet和Sachs又根据形成银行危机的不同原因,区分为清偿性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前者指借款人的未来预期收入的现值不足以清偿债务;后者指借款人从远期看有清偿能力,但在本期缺乏现金支付债务。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对外负债超过对外资产(主要以国际储备表示),面临国家对外信用破产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经常伴随着资本外逃、汇率贬值和国际借贷条件恶化等现象。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剧烈波动,通常由投机活动或证券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所引发。综合金融危机表现危机几种危机的混合体,而且往往是一种危机的爆发带动其他危机的爆发。
3。 按影响分类
从影响的地域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一国性金融危机、区域性金融危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性金融危机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联系型、建设型(又称泡沫型)、休克型、腐败型和开放型。从影响的市场来看,可以分为单个市场的危机和复合性金融危机。复合性金融危机是指多种危机并存,同时发生相互影响、扩大和转化。从影响的时间长短来看,可以分为短期金融危机(20个月以内)、中期金融危机(2—5年)、长期金融危机(5—25年)。从影响的程度来看,可以分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非系统性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带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影响非常深远。非系统性金融危机源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影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或金融领域。
 
三、金融危机的特征
 
1。超前性和超周期性
超前性和超周期性是当代金融危机的两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证券化、资本化、货币化及全球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因此经济运行痼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现代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突发性和超前性,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金融危机因而此起彼伏,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
2。发生的频率高,传染快,呈全球性
1994年,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典范的墨西哥发生了被称为“新兴市场时代的第一次大危机”。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大危机”。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后,迅速扩散到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泰国金融危机更是呈“多米诺骨牌”式,迅速扩展到东南亚五国、中国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随后巴西、东欧地区金融局势动荡,俄罗斯金融崩溃,美国股市大幅度下挫。相比较而言,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具全球性。
现代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震”趋势的加强,传统的单向传导,即由发达国家传给发展中国家,变成双向传导。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快地传递给发达国家,这一点在东南亚危机中最为突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传染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传染性表现更强烈。
金融危机溢出效应属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也称接触性传导,包括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主要指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导致金融领域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
“季风效应”是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传导(Paul Masson 1998)。包括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和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危机或者资本流进流出。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季风效应,主要表现为许多国家在产业上的连动性和彼此政策冲击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同步经济波动的传导提供了基础,使得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向全球扩散。另外,投机资本的流动把国家和国际交换推到崩溃的边缘,金融动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传染效应使得任何单个国家甚至国际经济组织都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而加剧了季风效应对“金融病毒”的传导性。
传染效应是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之间的跳跃。当一个国家的危机使得另一个国家的经济移动到一个“坏的均衡”时,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经济状况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就发生了传染。
3。货币危机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先导,并处于核心环节
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由货币遭受攻击开始,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从中央银行开始干预到最后放弃干预的过程大致表现为:短期利率大幅度上升以打击投机者持有该国货币的空头部位,提高其冲击成本→金融市场上扬→短期资金利差迅速扩大→套利资本和投机资本流动受到央行严格控制→其他金融市场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同时大幅度动荡→汇率大幅度并不断的波动→央行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央行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张军,1998)。90年代的三次金融危机均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大大高于贸易和长期资本流动的发展。但许多国家仍采取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包括欧洲货币联盟的联合浮动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钉住浮动。在自主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二元”冲突(又称“米德冲突”)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如果该国同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政策,“二元”冲突就会发展为“三元”冲突,即“蒙代尔三角”——开放的资本市场、固定的汇率制度和自主的货币政策三个目标中不能达到两个以上。
90年代以来,国际投机资本不断冲击欧洲货币联盟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正是由于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热钱”对英镑、里拉、比索和泰铢的狙击,导致东盟成员国货币的竞相贬值,引发投资者信心危机,资金大量外逃,这种“羊群效应”(Herds Effect)使“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金融危机成为现实。国际投机资本参与泡沫制造,使之越吹越大,最终又随投机资本的撤退,被强制性地击破,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体系的缺陷显现出来,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
4。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危机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银行危机同货币危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中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所谓“共生危机”关系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在理论上有很多理由解释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关系。首先,这种关系可能反映了这两种危机具有公共因子。Chang和Velasco(1999)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不足是引发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共生的充分条件。Mckinnon和Pin(1996)强调了金融自由化导致这种共生危机的作用,他们认为金融自由化和存款保险制助长国外和国内信贷的过度膨胀,最终导致银行和货币危机。其次,这种关系可能由于这两种危机之间因果关系而发生,而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的:银行挤兑导致投机资本对本国货币的冲击;而货币危机不仅使经济萧条,还扩大了银行的不良资产。Obstfeld (1994) 认为:在面对汇率压力时,如果决策者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政策,那么货币危机就会使脆弱的银行体系陷入危机。Miller(1996) 论证如果银行存款被用来投机某种货币,而且银行头寸用尽,那么这种投机冲击就会引发银行危机。
在针对近年来的货币与银行危机的讨论中,Diamond和Dybving(1983)的纯粹恐慌的(或自我实现的)银行挤兑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 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5年的阿根廷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危机都体现了“自我实现危机的因素,投资者的资本抽逃引发了金融恐慌,并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深度经济收缩——而实际上经济的基本面本可以支持一个更好的结果。”他们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本质上就是非常不稳定的”,并且“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一样,东亚危机就是一次亚洲资本主义的危机。”
5.集中性强
主要表现为地点和时间上的集中。地点上,现代金融危机主要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比索危机、南美债务危机、巴林银行(设于新加坡)倒闭、阿尔巴尼亚集资危机、泰国泰铢危机进而东亚危机等,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时间上,近年来的金融危机爆发频繁: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4月19日,东京外汇市场日元爆跌;1996年底1997年初,阿尔巴尼亚发生金融危机;1997年7月初,泰国发生金融危机;1999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2000年,拉美危机爆发,至今仍在延续中。短期内出现如此多的金融危机,是战后少见的。
    
四、金融危机扩散的原因
 
1。政治经济不稳定
一国受金融危机传染,根本原因是该国政治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容易受外力冲击。诱发危机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不稳定、实际汇率高估、短期外债过多、银行体系不健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协调、财政赤字超过临界点等。Tornell(1999)研究了在墨西哥危机和泰国危机期间20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的货币危机,发现银行部门脆弱(用银行贷款超长增长来表示)和国际竞争力下降(实际汇率高估)是导致一国易受货币危机冲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银行部门过于脆弱是货币危机的先导,货币危机爆发使银行部门雪上加霜;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部门出现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监管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过快地实行金融自由化。
2。与危机国家存在贸易金融等联系
(1)贸易联系  
直接贸易联系促进危机迅速扩散:金融危机爆发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和国内需求的急剧下降,导致了与之有直接贸易联系的国家出口下降,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危机扩散的牺牲品。另外,就发展中国家的危机扩散而言,直接贸易联系通常不是主要途径,间接贸易联系的影响反而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扩散包括两个原因,一是危机国家因货币大幅贬值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占据了更大的出口市场,使对手的出口下降,国际收支急剧恶化,从而可能会引发危机。二是危机国家的货币失守,市场对与之有密切贸易联系国家的货币有贬值的预期,因而投资者大量抛售该国货币,加速货币危机的扩散。
(2)金融联系  
这里主要指间接的联系。间接金融联系导致危机扩散是显而易见的。从最近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跨国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投资者在一国遭到损失后,往往大幅收缩对另一国的贷款或投资,从而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或调整资产负债的需要。如果该国金融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国际储备,就很难应对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造成的冲击。据统计,在金融危机后一年的时间内,墨西哥、泰国、韩国资本流入流出总量占其GDP比重分别为12%、15%和9%,如此巨额的资本流动对任何国家的监管当局都是一个严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