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4位投资理财的成功故事 >

第10章

44位投资理财的成功故事-第10章

小说: 44位投资理财的成功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拓,一定有商机。下定了闯世界的决心,接下来就是要决定去哪里和做什么。孙亚晶平时就喜欢看报刊杂志,恰巧一位朋友打电话告知她苏州文化市场正在招商,于是她就萌生了去苏州做期刊生意的念头。当时的中国,期刊杂志的销售结构还不健全,凭着自己对这个行业蕴藏的商机的预感和强烈的兴趣爱好,孙亚晶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着自己做生意积攒下来的几千元钱,单枪匹马来到了苏州,开始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创业历程。
  心若在,梦就在
  时间:1996-1998年
  地点:苏州
  初到苏州的孙亚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无所依靠,拿她们东北人的话说叫〃两眼一抹黑〃。随便找了一处住所安顿下来之后,孙亚晶在文化市场花几千元租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开始了她的书刊经营生意。经营期刊生意与别不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每本的利润很薄,只有大规模的经营才可能获利。孙亚晶的资金很有限,她只选择了比较畅销的二十几种杂志经营。雇不起店员,接货卖货送货都是她一人兼顾。不舍得雇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孙亚晶,经常是肩扛手提一路小跑地往返于货运站和店铺之间。〃一本杂志才能赚几分钱,就是卖一百本才赚几块钱,运费都不够,我怎么舍得雇车啊!〃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孙亚晶感慨万千,〃那时候,百十来斤的货压在肩头上,痛得直掉眼泪,手上磨出了血茧,汗水湿透了衣衫,咬着嘴唇才挨了过来。〃
  刚起步的两年,孙亚晶的日子过得真的很艰难,说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点也不夸张。订自全国各地的杂志到货的时间很随意,无论是半夜深更还是黎明破晓,只要货运站的接货通知一到,必须马上去提货。也是因为这样孙亚晶的生活根本毫无规律,精神也一刻得不到放松。有的时候店里正营业,火车站就通知去提货,孙亚晶就拜托顾客们自己拿货自己付款。就是这样劳累奔波,开始的两年孙亚晶还是做着亏本生意。
  身体上的疲惫和金钱上的损失对性格倔强的孙亚晶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打击,但心灵上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压抑带给她的痛苦却难以慰藉。刚来苏州时,文化市场里一些业主看她是外地人,曾经对她持有鄙视的态度,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等着看她做不下去的一天。甚至有人见她孤身一人,势单力孤,在生意上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面对这些不公,孙亚晶没有屈服,她一边悄悄地把泪水咽到肚子里,一边打起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拿起法律武器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利益。
  经受了无数次的打击和挫折,孙亚晶也曾想过结束生意回家,过一份简简单单悠闲自在的生活。也许是因为骨子里的那份东北人的倔强和坚强,也许是离家时自己对自己许下的那句诺言,圆自己一个梦,孙亚晶坚持住了。。。。。。走特色经营之路时间:1999年做了两年亏本生意的孙亚晶虽然慢慢总结了一些经验,加上她的辛勤努力,生意日益好转,但是孙亚晶总是在思索,到底应该怎么做,想什么办法才能开创一个新局面,一举扭亏为盈。这时她发现文化市场里大多数业主的经营结构都是雷同,包括自己,都是经营报纸,杂志,书籍这三大类。经过认真思考孙亚晶总结了几条自己的经营思路:杂志和报纸实效性强,流动周期短,市场潜力大。书籍更新速度慢,盗版严重,滞销成本大。两个项目的经营过程不同,同时兼顾哪个也做不好。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也是凭着自己对期刊杂志的喜爱,孙亚晶毅然决定放弃书籍的销售,一心一意做期刊。
  诚信立业,真情待人
  时间:1999-2002年
  走上了特色经营之路的孙亚晶,终于见到了辉煌事业的曙光。她的经营品种由几十种增加到了上百种,店铺的面积也扩大了几倍。滚雪球似的业绩增长对她的勤奋做出了最有力的肯定,也给了她更坚定的信心。期刊代理商的销售过程是从杂志社批发杂志,然后再分销给下一级批发商或零售商。孙亚晶通常都是提前把货款打到杂志社账上,或者货到马上汇款,从不拖欠,就算是遇到销路不好资金周转不灵也想尽办法把货款付齐。这样的经营作风赢得了各家杂志社的信任,主动把独家代理权交给孙亚晶。〃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孙亚晶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时深有感悟地说:〃你和一家杂志社做生意的口碑马上会传到另一家,口碑好,信誉度高,生意有时会自己找上你。〃
  经历了两年的挫折期,从1999年开始,孙亚晶的事业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期刊联络网上,苏州文苑书店和孙亚晶的名字活跃起来,苏州人也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个干练的东北女子身上。
  身在异乡为异客,在东北生活了30多个春秋的孙亚晶身上的东北烙印实在太深刻。豪爽粗犷的个性与苏州人温婉细腻的特质,简直就是可以用火与水的对比来形容。都说水火不相容,很多朋友的例子都告诉她,以东北人的个性很难深入南方人的世界,可孙亚晶就不信这个邪,她相信只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一定会换来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既然来了异乡,就要使自己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处事方式,人要去适应环境,而不可能奢求环境适应人。
  针对当地顾客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孙亚晶做了很多尝试,为顾客设计了很多人性化的服务,比如针对苏州市区周边偏远地区的顾客,她免费把货物送上汽车;对每位固定订货的顾客她在店里为其专门设置了货架,把所有的期刊收集到一起,顾客来了可以随时领取;对一些信誉好的批发客户,实行盖章包销业务,就是说凡是盖有〃文苑书店〃图章的期刊,客户如果卖不掉,可以拿回来退,书店负责代销。虽然这样损失了一些钱,但赢得了顾客的心;对于一些爱讲价的顾客,孙亚晶总是抱着那份东北人的大大咧咧的心态,〃只要不亏本,就随他去吧〃。孙亚晶的生意就是这样在赢得了人心的同时,赢得了销售量的不断扩大。孙亚晶深知对于这样一个靠薄利多销成长的行业来说,销售量的提高是多么至关重要。
  从异乡客到期刊界女强人
  时间:2002年至今
  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孙亚晶的期刊经营生意渐渐进入了巅峰状态,从前连一辆自行车都不舍得买的她,现在已经拥有了三辆大型运货车。店铺规模经过三次扩大,目前位于苏州司前街的这家店是刚刚建好的新址,店里经营近600种杂志,百余种报纸:生活类、时尚类、电脑类、漫画类、故事类、汽车类、财经类。。。。。。高、中、低档应有尽有。孙亚晶还适时地看准市场需求在2002年增加了电话卡的批发零售业务,同时引进了电脑处理系统,把繁杂的数据交给电脑处理,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店里目前雇用了几十名员工,接货、送货、卖货各有分工,杂志、报纸、电话卡都有专人负责,整个经营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
  现在的孙亚晶,已经成为苏州地区最大的期刊代理商,掌握着几百种杂志的苏州独家代理权,每天经她手销售出去的期刊杂志达数十万册,销售范围覆盖苏州的五县一市以及海安、湖州、嘉兴等地区。面对今天的成就,孙亚晶并没有太大的自豪感。她始终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管理方法上可能还需要改进,我们现在还经常做得手忙脚乱。〃虽然没有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但回顾这8年来自己走过的创业历程,孙亚晶还是百感交集:〃有时想想,我也真佩服自己当年的那份勇气和毅力,别人都说我是女强人,我看我自己就是男人!〃
  正是凭着这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男子气魄,孙亚晶从当年初来苏州时被人鄙视的异乡客,一路走来,成为今天苏州乃至全国期刊代理界的知名人士,她用自己的成功经历给了那些还在拼搏中的创业者们一份最好的鼓励。
  现在的孙亚晶,还保持着一颗八年前那样锐意进取的心,开分店,设立会员卡制度,增加新的期刊品种,开拓周边市抄。。。。。。一个个美好的设想在孙亚晶的脑海中浮现。。。。。。后记采访结束后,笔者离开苏州文化市场,眼前不禁又浮现出开篇时的那翻情景,如果要找一些词语来概括孙亚晶这个东北女人的个性,那就是:硬朗坚毅,果敢干练,如果要找样事物打个比方那就是异乡绽放的一朵铿锵玫瑰。
28.3000元投资转眼变3000万
  看了这个标题,你一定会产生疑问:3000元怎么会变成3000万的?是不是拿去赌博,赢了哇?
  然而,我所说的根本不是赌博,而是比赌博需要更大〃远见卓识〃的项目。
  这个项目叫:投资!
  故事还得从两个同村农民说起,时间也得从十四年前的上世纪1992年说起。因为是同村人,而且是好得不得了的同村人。小蔡与大蔡时常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研究如何发财致富的点子。
  14年前的1992年,因为两人在街上摆摊卖服装,又经营水果,一年下来,有了6000元的利润。于是,两人平分,一人3000元。那时候的3000元钱可不比寻常,相当于现今的几万总有吧。于是,怎么花,成了两个人共同的问题。
  大蔡是个老实人,家里又是个妻管严的角色,凡事都听老婆的。所以有了3000元钱之后,听老婆的话,到商场里去买了个彩色的大电视机来。要知道,那时个大彩电绝对是个新鲜货呀。
  于是,每到傍晚时分,大蔡的妻子就会把家里的大彩电从四楼搬到楼下的空地上来,来搭个长长的天线上去,让过路的行人和楼里楼外的居民来看彩色电视。这样的彩电着实让大蔡家风光的好一段时期。
  小蔡是个乡下人,在城里没有房子的。当年,他还没有娶妻生子呢。于是,小蔡自然把眼光放到了买房子上。3000元钱如何买得起房子呢?
  好在小蔡头脑灵活,连着一个星期,他都骑着自己的那辆破自行车,东考察西考察,终于选定了一处比城郊还城郊的老房子。与房主几个来回的磋商后,刚好以3000元成交。从此,小蔡也成了居住在城里的人了。
  看看,在上世纪的1992年只要有了3000元钱,那真的会让人感到得意。不过,得意管得意,生意还得照常做。大蔡与小蔡依然起早摸黑地在自己的摊位上忙碌着。后来,小蔡也娶了一房媳妇。是个乡下的姑娘。
  有了女人之后的男人开始变味了。大蔡、小蔡在经营生意上也有了稍许磨擦。两人在经营了三年不到的时间后,分道扬镳了。摊子让给了大蔡经营,小蔡则自谋生路。毕竟是男人大度些,刚分手时,大蔡、小蔡还是互有联系的。也互相约到一起吃顿饭啦什么的。碍着各自的妻子,两人又不好过分热络。渐渐地,两人的联系也少了,再过了一段辰光,竟是一点联系也没有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倏忽间,时间过去了14年,到了新世纪的2006年9月12日,大蔡和小蔡又在这个城市的街头不期而遇了。当时,大蔡几乎已经认不出小蔡来了。是小蔡首先打的招呼。大蔡才从小蔡变得富态的模样中认出眼前的这个大款就是当年的小蔡。
  于是,两人相约来到了酒吧。喝酒聊天,到底是情浓于水,两人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话是聊了一箩又一箩。大蔡说:小蔡哪,我是真的老了,力不从心了。摊子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
  确实,相比较而言,大蔡是明显地老相了。这十多年来,大蔡一直守着那个服装和水果摊营生,生意时好时坏,吃吃倒是有余,富是富不了的。一个摆摊的小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还能不显老吗?
  〃大哥,你还在经营那个摊子?〃小蔡不无惋惜地说,〃要不,你到我那来干吧?劳什子的摊还守着干嘛呢?〃
  小蔡现在的身份可是蔡氏房地产开发限公司董事长。说起他当年的发迹历史,还得从起初花了3000元钱买来的房子说起。也是小蔡命好吧,买了那个房子后,仅仅过了三年多一点时间,小蔡所在的城市规模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小蔡买的房子成了拆迁房。一拆迁,倒真的让小蔡赚了一票:3000元的价格竟被翻了五番,政府部门赔给他15000元。
  小蔡拿了这钱,又到城区买了一处新房子。没想到,到了第二年,大约是1996年下半年,城区的房子价一下子从每平米700元上涨到了1800元。乖乖,真的是人走运,搞什么都来财。于是,小蔡一不做二不休,再把房子买了。这回他学了一个乖,不买城区的新房子,专找城郊的老旧房子买。
  低价进,再高价出,几手倒腾。这时的房价也已经从1996年的1800每平米走到了2600元、3000元、3200元、4000元。到了今年,小蔡所在城市的房价最高位已经走到了4500…5000元啦。而小蔡自己框算,92年自己仅有的3000元经历十年的轮回后的2002年竟变成了300万元啦。
  不得了,真的不得了。3000元十年成300万元?小蔡在其中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于是,他也不买房子了,改而炒地皮,自己造房子做房地产商。2002年到2006年,小蔡慊炒屡胜,现在,资产已经不下于3000万元啦。
  小蔡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太小了。现在炒房地产,资金越大越赢。〃
  小蔡的经历更让大蔡无地自容了。想想自己这十多年来的经历,还在为那个小摊子精打细算,真个是枉了人生。
  〃我家那台大彩电,现在都成一堆废铁了。可能也只值百把块吧。〃大蔡不禁唏吁不已。人生哪,真的是不可语啊!
29.投资32万,生意重新生辉
  俗话说,〃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在这样一个彰显个性的年代,全新的〃手工定制鞋〃在给国人带来时尚产业新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给正欲小规模创业的有志之士带来了可喜的商机。
  结婚可以定婚纱,买房可以定装潢设计,旅游可以自定路线,穿衣服可以自己设计,使用手机可以定铃声。。。。。。如今,定制正逐渐成为中国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女人们常常感叹,〃虽然有的家里有铺天盖地的鞋子,可是最爱的那一双还是留在了橱窗里,不是价格太贵,就是尺寸不对。〃于是,在定制消费中又多了〃鞋〃这一种。
  在上海的叶家宅步行街上,就有着这样一家名叫〃隆义〃的手工定制鞋坊。最近正处在换季的日子,鞋坊的生意格外红火,每天都能收到一百多双的订单。
  手工打造时尚舒适
  在名不见经传的叶家宅步行街上,隆义鞋坊也并不起眼。木质的店牌上标识着店名,门前的图片传递着手工制作的信息。店内同样是简单、质朴的感觉,木质的鞋架、古朴的墙面粉饰,这里已不需要太多的点缀,各式各样的鞋子占据着这个不大的空间。只是在阴雨不断的时节里,不大的店铺内依然满是定鞋取鞋的顾客,店员忙得不亦乐乎。
  和很多鞋坊不同的是,鞋架上的鞋没有一双是出售的,只是作为可定做款式的样品陈列而已。店中用于展示的女鞋样式不是很多,那是因为女鞋的款式翻新较快较多,因此店里一般不会预先做出鞋款供顾客挑选,顾客可以自带杂志或鞋款量脚订制,店内提供与原款相近或类似的皮质制作。记者在店内看到,可供顾客选择的颜色皮料有200多种,而提供与顾客参考的鞋款资料还有厚厚的一大摞。
  据了解,在这里定制一双鞋的价格从20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主要差异在于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