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

第12章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第12章

小说: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强调这两对概念的区别是有理由的。威胁与许诺是真正的策略行动,而警告与保证更多的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警告或者保证不会改变你为影响对方而设立的回应规则。实际上,你只不过告知他们,针对他们的行动,你打算采取怎样的措施作为回应。与此截然相反,威胁或者许诺一旦时机来临,就会改变你的回应规则,使之不再成为最佳选择。这么做不是为了告知,而是为了操纵。由于威胁和许诺表明你可能选择与自身利益冲突的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等到别人出招之后,你就有动机打破自己的威胁或者许诺。为确保可信度必须做出一个承诺。
  无条件的行动是你先行且行动一成不变的回应规则。威胁与许诺则在你第二个出招时出现。两者都是有条件的行动,因为这个回应是由取决于对方怎样做的规则所确定的。一种策略行动总是抢占先机的行动。回应规则必须在对方行动之前实施,在博弈当中进行分析。如果你永不妥协,那么整个博弈都必须当做相继出招的过程,那么其他人就会针对你采取无条件的行动。
  无条件行动若是打算用来影响对方,就一定要让对方看到,同样你打算通过威胁或许诺影响他的行动,那么他的行动也要让你看到。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选择顺从,而他也明白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基本的策略行动,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选择。这些选择包括:你可以任由别人在你做出回应之前采取一个无条件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发出一个威胁,然后再采取行动;你可以等待别人提出一个许诺,然后再采取行动。
  有些时候,本来可以先行的一方放弃这一便利,让对方做出一个无条件的行动,反而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探讨过了。若是在跟随比带头更好的关头,这么做当然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虽然放弃先行之便可能更加有利,但这么做却并非一个基本规则。
  有时候你的目的可能是阻止你的对手作出一个无条件的承诺。古代战略家孙子曾经给过这样的提示:〃围师遗阙〃。只要留下出口,敌人就会认定还有逃生机会。假如敌人看不到任何逃跑的出口,就会迸发破釜沉舟般的勇气,顽抗到底。孙子的目的就是不给敌人对自己作出一个拼死战斗的非常可信的承诺的机会。
  让别人有机会对你发出一个威胁永远不是好事。你大可以选择按照对方的希望行动,却没有必要等到听见一个威胁。不错,你若不听话,但这一事实并不能作为你坐等对方发出一个威胁的借口。注意,这句格言只限于允许对方发出威胁而已。假如对方同时作出威胁和许诺,那么双方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启示:一切威胁与许诺的共同点在于:回应规则使你不会在没有回应规则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由于别人对你以后的行动的预期毫无变化,这个规则也就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不过,说明什么事情会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发生,仍然具有一种公告天下的作用,这些说明称为警告与保证。
  许诺与威胁的适度原则
  显而易见,在你作出一个许诺的时候,你不应让自己的许诺超过必要的范围。假如这个许诺成功地影响了对方的行为,你就要准备实践自己的诺言。这件事做起来应该是代价越小越好,因此也意味着许诺的时候只要达到必要的最低限度就行了。
  不那么容易看到的是,适度原则其实同样适用于威胁。你不应让自己的威胁超过必要的范围。这么做的理由相当微妙。
  为什么美国不会威胁日本说,假如日本不同意进口更多的美国大米、牛肉和柑橘,美国就要动武呢?虽然动武的想法有可能博得美国一些农场主和政治家的欢心,但同时却存在几个很好的理由,说明不能这么做。
  1。没有人会相信这么一个威胁,因此这个威胁不会奏效。
  2。哪怕这个威胁真的管用,日本也不傻,一定会重新揣摩美国究竟是不是它的盟友。
  3。假如日本不肯进口更多柑橘,美国说到做到,当真实施自己的威胁,其他国家就会谴责美国选择了一个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日本更会怒不可遏。不过,假如美国不实施自己的威胁,又会让自己日后的信誉大打折扣。无论是不是实施自己的威胁,美国都将遭到失败。
  4。这个威胁由于引入了一个本来毫不相干的因素武力而使原来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
  上述各点的核心在于,这个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更别说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信誉了。
  博弈的参与者发出威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可能恰恰相反,认为威胁必须足够大,大到足以阻吓或者强迫对方的地步。接下来要考虑的则是可信度,即能不能让对方相信,假如他不肯从命,一定逃脱不了已经明说的下场。若是在理想状况下,再没有别的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了。假如受到威胁的参与者知道反抗的下场,并且感到害怕,他就会乖乖就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担心若实施这个威胁,会有多么可怕的情况发生呢?
  问题在于,在这个方面,我们永远不会遇到理想状况。只要我们仔细考察美国不能威胁动武的理由,我们就会看得更清楚,现实与理想状况究竟有什么区别。
  首先,发出威胁的行动本身就可能代价不菲。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参加着许多不同的博弈,他们在一个博弈中的行动会对所有其他博弈产生影响。比如美国若是威胁对日本动武,就会影响到美国日后与日本的关系、目前和日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美国用过这么一个大而不当威胁的事情也会留在别人的记忆里。别人在和美国打交道时就会犹豫不决,美国则会失去许多其他贸易和伙伴关系带来的好处。
  其次,一个大而不当的威胁即便当真实施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日本会惊慌失措地高举双手投降,请求世界舆论声援,谴责美国,从而将大大推迟有关谈判的进度;美国本来希望迫使它尽快开放国内市场,结果却适得其反。
  再次,所谓一个成功的威胁完全不必实施的理论,只在我们绝对有把握不会发生不可预见的错误的前提下成立。假设美国错误地判断了日本农场主的势力,而他们宁可让国家投入战争也不愿失去自己受到保护的市场。又或者,假设日本同意美国的条件,可是美军某指挥官想起自己当年不幸沦为战俘的惨痛经历,就会抓住这个机会报仇雪恨。。。。。。面对发生诸如此类错误的可能性,美国应该三思而后行,在考虑作出一个很大的威胁的时候更应如此。
  最后,在讨论过以上几点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威胁可能由于太过而丧失可信度。假如日本不相信美国当真愿意实施这个威胁,这个威胁就不可能影响它的行动。
  结论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当的威胁应该成为美国的首要选择,务必使惩罚与罪行相适应。如果美国希望刺激日本多买柑橘,就应该选择一个更具互惠性质的威胁,使惩罚与不肯多买柑橘的做法更加匹配。比如,美国可以威胁说要削减日本汽车或者电器的进口配额。
  启示1:实际上,这种威胁曾在1853年使用过。美国海军上将佩里的庞大战舰编队成功地慑服日本幕府时代的将军,使后者同意向美国商界开放日本市场。今天,日本把美国由于要求开放日本市场而施加的过分压力称为〃黑色舰队〃。
  启示2:有些时候,一个合适的威胁简直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在其他时候,我们眼前只存在大而不当的威胁,必须缩小其范围才能考虑加以采纳。
  〃冤冤相报〃到〃两败俱伤〃
  在〃囚徒困境〃中,我们已经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总是想赢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而且,敌对一旦形成,双方都难以全身而退。这个时候,即使双方都没有继续对抗下去的意愿,可还是只能咬牙坚持,这真是对人类理性的一大嘲弄。
  即使是〃一报还一报〃这种有效破解〃囚徒困境〃的理想策略,也难免陷入〃两败俱伤〃的危险。
  当〃一报还一报〃策略纠缠在一起时,将陷入〃循环报复〃的局面,难以脱身。
  由于〃一报还一报〃的核心就是对任何行为都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回报,当遭遇他人侵犯时一定会以牙还牙;当然,这种策略的前提是〃不主动侵犯他人〃,这大大降低了它们相互伤害的机会。但是,这种前提是理论性的。
  在一个规则明确的游戏里它也许可以得到完美的遵循,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各种欲望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不主动侵犯他人〃这一限定条件变得模糊不清了。也许你认为自己只是在以正当手段谋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只是奉命行事,可是有人会认为你已经侵犯到了他的权益,他有权作出报复。而受到报复的你会认为对方是无端挑衅,同样也作出反击。由此,就很容易形成双方相互惩罚对方的〃侵犯〃、冤冤相报的局面,而可悲的是,这场也许会使双方毁灭的争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由。
  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中可以说层出不穷。过去的家族间世代血仇有的可以持续上百年,双方的每次冲突都会激发新的仇恨,而两家最初的仇恨缘由也许根本无人知晓。国家和民族间也有同样的问题,甚至到了今天仍可以表现出来。如巴以冲突中,为了抗议〃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利用〃人体炸弹〃袭击以色列平民;而为反击这种〃恐怖行为〃,以色列出动军队〃定点清除〃,每一次攻击的报复都给双方心中增添了一份仇视和不信任,也给问题的和平解决增加了难度。
  人们都同意,为了从上述那种冤冤相报的麻烦中解放出来,人们应该〃抛弃过去,面向未来〃。可是这一原则在现实中应用却困难重重,因为放弃武力威慑不但意味着情感和利益上的损失,而且在互不信任的境况里,也很难保证得到对方的善意回应。
  人们之所以相互仇视和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无力摆脱〃威慑与反威慑〃的怪圈。为了解决它易被挑起报复的缺点,学者们建立了一些改良方法。这些改良方法更多一点宽容,要么容忍对方偶尔的侵犯行为,直到这种行为屡次出现,并且超出预定的次数或比例之后,才采取报复行动。要么降低报复强度,如对10次背叛只报复9次。并根据对方的一贯表现决定宽容程度。
  启示:有一个人和朋友在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他礼貌地对店员说了声:〃谢谢!〃但店员却臭着一张脸,没有理会。他们走出商店时,朋友说:〃那家伙服务态度很差。〃这个人对朋友说:〃他每天都是这样。〃朋友说:〃既然他每天都是这样,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呢?〃这个人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的态度来决定我的行为呢?〃
  不能取胜,就该谋和
  许多比赛结局都是〃零和〃的:有人赢,就有人输。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并不总是这样。当然,人们都希望取胜,可是当取胜无望时,那么争取到〃平局〃也不错,至少比输要好。
  在现代社会,多数竞争已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从〃地球上抹掉敌人〃的情况少之又少。博弈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必须长期共处时,合作和妥协往往是明智的选择。既然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就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首先,它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种状况下需要妥协。
  其次,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根本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再次,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人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何时〃妥协〃?怎样妥协?要看状况: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第二,要看〃妥协〃的条件,如果你占据优势,当然可以提出要求,但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权衡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妥协〃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
  启示1: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启示2:妥协是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谋略。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适当妥协,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同样,一个不知进退的人早晚也会尝到失败的苦果。
第6章 应对危机的策略
人类最理智的时候,往往就是别无选择的时候。〃边缘策略〃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每一步都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与危机。 肯尼迪的边缘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场坚定、不留余地是一个高明的策略。那么它是不是永远有效?下面我们将讨论与之不无矛盾的情况。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那儿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美国总统肯尼迪随即宣布要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假如苏联当时接受这一挑战,此次危机很有可能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倾巢而出的核战争。肯尼迪本人估计,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介于13到一半之间〃。不过,经过几天的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决定避免正面冲突。为挽回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做了一些妥协,包括最终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则下令拆除苏联在古巴装备的导弹,并且装运回国。 你可以说赫鲁晓夫贸然在古巴部署导弹是鲁莽的,但不能不说他的妥协是明智的(据说那些日子,肯尼迪紧张得几乎崩溃,如果赫鲁晓夫不肯退让,一场核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反过来说,既然赫鲁晓夫最终只有退让这一个明智选择,那么他最初的冒进就是卤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