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宾地产江湖-一个暴富行业的背后 全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掌声。而华润则是不疾不徐,紧紧跟随顺驰叫价。
这时,顺驰已经将价格加到了25。6亿元,拍卖师已经喊出25。6亿元第一次,华润沉思不到1分钟,喊出了25。65亿元。这样,经过81轮竞价后,华润新镇以25。65亿元的价格胜出,如愿获得该块土地开发权,该价格高出17亿元的底价8。65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华润在北京已经没有地块可供开发,所以此次竞买不惜血本,以打破目前的“地荒”局面。
顺驰方面对此次落败非常惋惜,顺驰北京的负责人当时表示,“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这次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做得特别充分,从资金解决方案、市场的论证、产品户型的定位、地块区域成长性,到拿地之后团队如何操作,都做了特别深入的论证。一开始就把项目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光成本核算就好几轮:详细核算成本,核完结合方案又核,再请各个专业机构核。”
同志们,这里面透露的信息是非常令人惊异的,在此次竞拍前,顺驰一直以“天价拿地”的作风著称。在北京两次参加公开竞拍,两次中标,且均以令人瞠目的高价获胜。
此次拍地,充分准备,最后竟然没有延续以往的风格,这最后的选择放弃,也许表明其已开始审慎对待资金要求。
当时,市场上不少人士综合张桂宗离职、无锡让地、北京拍地失败等一连串迹象,已经判断出顺驰的资金链此时已经非常紧张。但此时的顺驰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只要能抓住它,一切就将逆转,那就是与美国投行摩根斯丹利的私募计划。
大摩的最后一击
2005年,顺驰和美国投行摩根斯丹利一直在进行私募方面的谈判。按照孙宏斌的判断是,私募框架一旦达成,顺驰中国在16个城市项目运作资金将得到保障。
当时,大摩打算和顺驰签订一份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据称大致内容是大摩以7。5亿元购入顺驰20%的股权。但如果来年顺驰纯利低于一个数值,大摩得到的20%股权将翻一番,也就是40%。最终,孙宏斌认为摩根的要求太苛刻,谈判失败。
据了解,2005年10月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孙宏斌愤慨地表示,10月11日大摩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合作没有问题,到了19日就变卦说“资金还没到位”,原定于10月21日签订的股权买卖合同就此流产。
顺弛内部人士称,此前为了获得大摩的投资,顺驰,整个公司当时都在围着大摩转,陪吃、陪喝是常态。但是最后还是没成。
第九回顺驰陨落(5)
没过多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孙宏斌就为此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他说,顺驰拖到2005年11月才决定终止私募谈判是决策上的失误,使顺驰失去了对全国化战略进行调整的最佳时机。
如果能够拿到这笔钱的话,顺驰的不少资金漏洞就此能够补上,成败尚在未定之天,但商场不存在如果。
银行贷款收紧、海外上市无望、私募彻底失败,大摩的最后一击充分让人体会到了资本的冷酷。
销售目标200亿结果只实收80亿
就2005年的销售业绩预测,最早见诸报端的大概就是顺驰集团。早在2004年底,顺驰高层就已经开始提出了2005年销售回款达到200亿的目标。但在宏观调控之后,200亿这样的目标没人提及了。顺驰集团开始了持续性的调整,开始战略转型
2006年1月23日,顺驰中国总裁汪浩在公司内部网上在线聊天时公布,2005年顺驰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实现80亿销售回款,销售规模保持在行业前列。公司目前确实面临一些困难,但这与转型和调整并无太多的关系。这种困难和压力只是阶段性的,是一个房地产公司正常经营周期问题。
顺驰方面表示,因为顺驰大部分项目都是2003年底获取的,按开发进度,2004年开盘,2005年底入住,大部分项目集中在2005年底2006年初这一个时间段入住,项目集中入住等情况给公司带来暂时的困难和压力。此外,行业今年的调整也确实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些影响,给企业的调整带来了一些压力。
回想一年前,在2005年初,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高调公布了自己企业的2004年度销售业绩,合生、顺驰、绿地几大巨头都争先恐后地表示2004年的企业销售额已经突破百亿。一年后,顺驰、绿地已经滑出百亿豪门。
2006年3月28日,绿地集团董事、办公室副主任蒋中秋曾对笔者表示,绿地集团2005年的总销售收入为148亿元,其中来自房地产业务的销售收入为95亿元,在上海的房地产业务因为受到调控的影响,没有2005年初预计的那样理想,但其他地区的房地产业务还是发展迅速的,对房地产业务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另外集团旗下还有相当的非房地产业务,2005年全年,这些业务发展也非常好,有力地支撑了集团整体的销售收入。2005年绿地集团来自房地产业务的销售收入为95亿元,比2004年的80亿元有一定增长,但没有达到原定的100亿目标。虽然集团整体收入过百亿,但与万科、合生完全靠房地产业务实现百亿还是有所区别的。
万科发布的该公司的2005年度报表显示,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面积231。8万平方米,增长41。5%;销售收入139。5亿元,增长52。3%。2005年全年公司实际完成开工面积259。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7。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年末,公司结算面积176。9万平方米,结算收入103。8亿元,已售未结面积达65。7万平方米,金额计48。7亿元。
从合生创展方面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25日,合生创展集团全国的销售单位突破了11000套,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顺利突破百亿。
王石的再度抨击
2006年1月,万科董事长王石再度出语,“顺驰与万科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这种黑马其实是一种破坏行业竞争规则的害群之马。如果把握好节奏,顺驰能够成为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现在它要为盲目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潘石屹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天,在深圳的某桑拿房里,王石和陈劲松一边在蒸桑拿一边在聊天。
突然开门进来一小伙子,一声不吭拿起一大桶水全都浇到了桑拿房里烧红的石头上,桑拿房中的温度骤然升高,一阵阵热浪铺面而来,逼得人喘不过气来。陈劲松大叫了一声,马上推开桑拿门跑出去了。留下了王石和深圳男青年还在里面坚持着,虽然炽热难熬,王石在心里面始终和这位男青年在较着劲,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的意志会先跨下来。终于,这位男青年坚持不住了,开门跑了出去,王石坚持到了最后,王石胜利了!
第九回顺驰陨落(6)
桑拿房的温度降下来了,陈劲松走进来对王石说:王总,你真行!把这小青年给熬跑了。王石说:这人就是房地产界的孙宏斌,跑进来就是搅局来的,所以一定要坚持住,不能输给他。
看到王石关于“顺驰是害群之马”的言论后,老潘和任志强在电话里也沟通了彼此的看法。
按照老潘的记载:
任志强当时的观点是:王室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孙宏斌应该对他的股东负责,没有必要对王石负责。如果孙宏斌违法乱纪了,可以法律制裁他,如果作为同行,作为竞争对手,说人家是害群之马这是不对的。
老潘说:还没有看到孙宏斌的反应。
任志强:最后别反应,反应的话就变成一场吵架。
孙宏斌再度走上前台
面对外界的种种议论、内部的管理混乱、资金链条的极度紧张。2006年3月16日,孙宏斌对笔者时表示,他本人已重新出任顺驰中国董事长一职,他表示,在未来几个月内,顺驰集团将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缩减规模、收缩战线。3月17日,顺驰集团正式对外界公布了这一人事变动,并发布了《关于孙宏斌出任顺驰中国董事长的解释》。孙宏斌此次重任董事长,意味着在两年时间内,顺驰中国董事长已发生了三次变动。
在老孙此次回归之前,顺驰控股刚进行过一轮调整,企业由“集团总部—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三级架构调整为“集团总部—城市公司”的两级管理架构,原区域公司职能与集团总部职能合并。架构调整后的顺驰中国下设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各城市公司。调整后的总部各管理中心将涵盖原区域公司的部分职能,并直接与各城市公司对接。城市公司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成本部门均由集团总部进行垂直管理。
孙宏斌当时表示,公司高管已调整到位,近期将不会再发生大的人事变动,但从现在起到6月份,顺驰将进行近三个月的资产重组工作。顺驰目前在全国十六个城市中有项目,经分析发现在此模式下,企业管理链条拖得太长,如果从部分中小城市撤出来,集中力量于京津地区、长三角一带的话,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整个资产重组工作计划将进行到2006年6月份,重组后的顺驰将会在规模上有所缩减,但质量将更为优良。重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项目层面,一部分项目将整体出让,目前已经有四五个开发项目正在运作转让事宜。另一部分与外公司合作的项目将全盘收回。
部分项目将转让给融创开发。融创的房地产业务分布于天津、重庆、成都、长春四个城市。其中成都、长春的项目,融创采取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运作。目前,顺驰在南京的项目公司已经由融创接手管理。滨江奥城项目是顺驰在南京的唯一项目,顺驰、融创在2006年春节前就开始洽谈针对这个项目的合作。该项目公司的管理层现已经换成融创置业的人员,但项目公司股权目前还在顺驰名下。孙宏斌表示,一段时间后,顺驰南京公司的股权将转让给融创和另一家公司。
孙宏斌表示,在2005年下半年,他已经开始对融创进行了调整,当时对融创的调整分为四步。首先,缩减规模,果断放弃长三角等。2005年,融创投入6000多万元与顺驰在苏州项目合作,同时在上海某项目投入3000万元,但孙宏斌不久毅然决定退出,即使为此损失了几百万。第二,人员调整,主要是管理层调整。第三,架构调整,即取消区域集团,由总部直接管辖城市公司。第四,资产重组。融创的资产重组对顺驰最具借鉴价值。
销售体系严控费用
针对2006年市场的新形势,顺驰中国在老孙归来后,已经紧锣密鼓地召开了好几次会议,通过会议沟通,顺驰方面已经决定在销售体系方面开始变革。
3月26日,顺驰北京公司会议室里,顺驰中国举行了销售体系会议。顺驰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崔建东主持,集团董事长孙宏斌,总裁汪浩,常务副总裁田爱军出席本次会议,全国各城市公司销售体系负责人、集团商业地产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等约50人参会。
第九回顺驰陨落(7)
在会议上,顺驰集团明确了2006年第二季度销售体系的工作重点———压库存、抓回款、降费用。同时,集团对2006年度销售费用考核指标和办法进行了明确,常务副总裁田爱军强调:对于本次集团下达的费用控制指标,各城市公司必须严格执行,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此外,顺驰还开始对销售体系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集团最新出台的分别针对销售指标达成、回款率、销售费用控制等单项工作完成情况的多项奖励办法,同时,该集团还公布了销售体系薪酬新制度为“佣金制”。
对新的薪酬制度,孙宏斌强调,施行佣金制绝对不是要降低员工的工资,而是要更大程度提高前台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让真正有能力、销售业绩好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
事后验证局势糟糕透顶
等到2006年9月,顺驰股权出让后,该公司当时的一些资金紧张的具体情况也开始逐渐传播了出来,新公布的信息进一步确认了当时市场猜测的正确,有些时候的资金紧张程度已经超出外界想象。
2005年3月至5月间,为了平抑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先后出台新老国八条。顺驰重点投资的华东地区成为调控重灾区。
一位顺驰原高管透露,自2005年年中以后,在顺驰原华东集团的月度会上,顺驰各个公司汇报项目进展以及销售情况的时候,每次得到的信息都是销售状况的恶化和资金的紧张。其中苏州凤凰城项目每个月两亿元的销售回款任务,最差的时候,每个月只能完成一千多万元,欠苏州市政府的土地款高达十亿元。
由于顺驰人员流动过快,出现内部管理问题。在顺驰,二十多岁的总经理比比皆是,被业界称为“娃娃兵”。就是这群“娃娃兵”使顺驰的员工急剧膨胀,内部成本核算形同虚设,缺少监管。
2005年11月,顺驰开始大裁员,有约五分之一的员工离开了顺驰,留下来的员工改为一个季度发一次薪水,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缓解顺驰的资金紧张局面。一位苏州顺驰员工称,2005年年底,最夸张的一天,整个苏州项目公司的账上只有16元。
外部销售不景气,内部腐败严重,顺驰原本微薄的利润迅速被吞噬,财务状况恶化后,公司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便无用武之处。各个项目总经理由每天晚上10点钟对账,变成了每周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而每次开会,都发现大多数项目都有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也补不上。
全国各地汇总来的全是坏消息。
在北京,顺驰领海小八期因为一直没有交土地出让金,至今没有获得土地证。而顺驰蓝调二期更因延迟交房遭到业主集体抗议。
在天津,顺驰太阳城二期因出规划红线未获得土地证,项目其他部分则停工达半年之久。
在苏州,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凤凰城,其中两块地已被政府认定为闲置土地收回。
……
众多城市已经响起业主、债主的追讨之声。
顺驰开始溃败了,从资金上、从企业文化上、从内部管理上,从各个链条上断链子了。
如果我总怕风险……
此时,业界对顺驰的判断是:只要孙宏斌肯牺牲几个项目,调正现金流,渡过这一关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2006年3月,孙宏斌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总记得在清华读书的时候看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人生的物理结尾都是一样的。”忽然,孙宏斌又把话题转移到了央视刚刚播过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你说乔致庸为什么做棉花生意做得很好又要做茶叶生意,为什么在山西做票号做的很好又要把做到全国去?如果我总怕风险,在天津做40个亿,难道不够我吃饭吗?”
“2005年顺驰很困难,我们还在无锡、郑州、重庆等城市拿了项目。2006年,顺驰还会继续拿地。”如果说不断买地是一个房地产公司发展的常态,孙宏斌接下来的话大概更能够预示顺驰的将来,“我会尽量让顺驰避免受到我做事不留余地的风格影响,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余地。但是,我不会放过机会。我永远不会像某些公司,让大笔现金趴在账上。”
第九回顺驰陨落(8)
此时的孙宏斌,已经没有心思再去与万科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房地产企业做比较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科在2006年3月21日公布年报时正式声明:万科发展策略将由2005年的“谨慎进取”变为“快速扩张”。除了前期表明的将斥资100亿元获得土地项目储备外,万科首次提出了未来三年年均增长30%的快速扩张策略,并将为之打造全新的组织架构,由现有“集团总部…市级公司”的二级架构调整为“战略总部…专业区域…执行一线”为主线的三级组织架构。
合生创展选择了在2006年3月,将30个项目同时推向市场。顺驰抓住了房地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