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

第2章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第2章

小说: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李先生在其辩论中根本没有应用到逻辑实证论!李先生曾著书论述过这个学
说;但「论述”不等于「应用” 
;更不等于「在这次辩论中应用” 
。李先生在这次辩
论中采用了分析哲学的进路;但逻辑实证论并不等于分析哲学;而只是分析哲学多
个支派中的一支。把逻辑实证论混同于分析哲学的一般进路;实是无知。 

第二、若要驳斥某个论辩;关键在于能否指出其中有什么漏洞。陈君根本指不出李
先生在其论辩中有哪句话或哪些断言有漏洞;于是就利用「逻辑实证论过时”之
类不相干的说法来转移视线;结果便犯了离题的谬误。 


(3)梁燕城先生声称李先生「以宗主自居”、「摆出霸主姿态”。。。。。。(见上文)。但这些
都是缺乏凭据的武断之言;梁先生根本提不出半分证据来支持那些断语。至于所
谓「(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见上文);那更是无中生有的杜撰。
李先生在有关的文章里只说过: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对方就溃不成军的;那是高手。
若能令对方不但溃不成军;而且没有退路;即是说一出手就连对方的后路

都全数封杀的;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又如果自己的‘武功’同时是无懈可击的话;
那就是绝顶的高手了。”'注'27李先生只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某某条件「的
话”;那么他就是绝顶高手。梁先生却由此杜撰说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
顶高手’”。这种不诚实的凭空捏造;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随手可拾。 

(4)素有清誉的岑逸飞先生;在评论「李梁之战”时说:「愚见认为李兄出招狠辣;
梁兄苦苦应战。。。。。。若以武艺论英雄;出招狠辣者显然是技高一筹。”'注'28我们完全
同意岑先生的说法除了有一点保留:这里所说的「狠辣”;如改称为「犀利”;似
更贴切。李天命先生机智幽默;人所共知。荼薇以「谈笑用兵”一语来形容李氏的论
辩'注'29;可说十分恰当。有人认为李先生的定位之一就是「教主型” 
(见上文);我们
则认为李先生属于「智者型” 
;而且是机智幽默的智者。他喜欢开玩笑。「为李天命
笑谑”(诗人戴天语'注'30);这不单是戴先生的可能经验;而且是我们做学生时经常
都有的实际经验。我们觉得李先生的「出招”往往内含一种「犀利的笑谑” 
;使人
从中有所领悟;对混沌错谬的思维方式有所警惕。 
(5)岑先生又认为李天命也许是「贪玩”;在辩论时把梁燕城「玩到尽”'注'31 。
岑先生说:「一旦胜负已分;就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否则便无宗师的风范。”(同 
'注'28)我们也完全同意「。。。。。。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这个说法;不过要加上
一点补充说明:这个说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李先生写了多篇文章去「追杀”梁先
生;要迫至后者跪地求饶方止。但实情是: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先生自始至终只写
过一篇文章;就不再(不屑?)一顾;如同「必杀之招”一出之后 
;即可肯定对手必死无
疑;无须多看一眼。反而是其他人等(沈智和、荼薇、黄孝明 
。。。。。。诸位)对梁燕城的申
辩作出了批评。例如沈智和便指出:梁先生硬把「胡混的诡辩”一词之中的「胡混”
牵强解释为「糊涂地混乱帐目或男女发生同帐的婚外性行为” 
'注'32;这样的解释
实在荒谬绝伦梁先生这种惊人的「解释学” 
;现在已成笑柄;人们每一谈起就忍俊
不住。我们认为;碰到梁先生这种水平的申辩;李先生不予理睬;恰正显示了其宗师
风范。 
(B)誉高言少;惜字如金
最后想向李先生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沉浮君所说
的「哲学界享负盛名的李天命博士” 
'注'33;所发表的言论其实甚为稀少;可谓「誉
高言少”;两者有点不成比例。 

李先生有关思考方法的文章;多年来只见在台湾《鹅湖杂志》和香港《明报月刊》
上发表过几篇。《鹅湖杂志》编者说 
:「本刊自前期刊出李天命先生‘论分析哲学’
一文后;备受读者之推崇。。。。。。职是之故;本刊特礼请李先生多惠赐鸿篇”'注'34。但在
这个编者语刊出后;却一直再发现不到李先生「惠赐鸿篇”予该月刊(其后该刊转
载李氏已发表的作品;那是另一回事)。过了多年;才再发现李先生的文章出现于《明
报月刊》上。《明报月刊》编者如此介绍:「李天命博士。。。。。。惜字如金;自一九八一
年出版《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后 
;鲜有文章问世;现在编者力邀之下;答允东
山复出”'注'35。不过李氏从八七年「东山复出”至今 
;三年来也只在《明报月刊》
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而已;即《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辩与宗教》、《思考与心
魔》。 


李氏不单惜「字”如金;而且也惜「话”如金以前虽在电视和电台罕有地讲述
过思考方法;不过自此就「多次婉谢了这两种传媒邀约讲有关的问题了”'注'36。 

李先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背后原因;估计不外以下两点: 

 (1 )石琪先生在其专栏上说:「早已知道李天命很爱玩”(同'注'5 );事实上许多人
都知道李先生喜欢玩乐嬉戏。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容易使人不肯多花时间在工作上
的。虽然李先生的作品俱属精品;但这毕竟不能作为疏于工作的理由。穷人捐一元
比富人捐一千元更可贵;相信李先生必明这个这理。一个中人之材;勤勤恳恳;尽力
而为;那便可以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一个原本能创造更多杰作的人;纵然「才华横
溢”;但若没有尽力;那便总是有负上天所赐了。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2)当周兆祥博士以「无敌是最寂寞”来形容李先生时 
;李先生并没有客气否认(同 
'注'3 )。由此可以推想李先生对自己的估量如何。这样的估量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
压力。记得李先生曾在讲坛上说过(大意):「写思辩文章;若要严谨精妙的话;首先要
使自己无懈可击;那就必须字字准确;句句清晰;无一言半语多余;无一论证有逻辑
漏洞;各部互相呼应;全篇首尾一贯;最好步步留有后着;更在附注中伏下后着的后
着。”这种极高的要求;可能便是李先生惜字如金的另一个原因吧。但笔者越来越体
会到;纵有至高无上的思辩境界;还是不如达到仁爱宽厚的人生境界。笔者离校多
年;从各方面得悉;李先生一直保持英锐之气;卓尔不群;睥睨俗世;思想辞锋始终凌
厉无匹;此意味着思考力和生命力的强劲;固然可喜可贺。不过笔者这些年来读了
一些古书;吸取了一些东方智慧;发觉东方智慧实涵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李先生的
思辩风格;有「横扫一切 
;所向披靡”之势;但东方智慧却有「成人之美 
;包涵一切”
的仁者襟怀。愚见以为;温润的仁者比锋锐的智者在人生境界上更进了一步。老子
有言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至高无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敌。 
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注'1 《法言》月刊;1989 年六月号;第 
62 页。 

'注'2 陈耀南(梁山)「疏雪集”(1989 年 
8 月 
12 日《东方日报》)。 

'注'3 周兆祥「每月对谈” 
(1989 年 
10 月 
7 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录音带)
〔编按:其后由周兆祥教授整理并发表于《信报》上〕。 

'注'4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九期)第 
373 页。 

'注'5 1989 年 
9 月 
5 日《明报》:「倾偈集”。 

'注'6 《学苑》1980 年四月号;第 
28 页。 

'注'7 1988 年 
3 月 
7 日《香港时报》:「短文四叶”。 

'注'8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 
107 、111、113、115 页。 

'注'9 《明报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 
115 页。 

'注'10 1989 年 
10 月 
4 日《大公报》。 

'注'11 同注;第 
29 页。 

'注'12 1988 年 
5 月 
9 日《文汇报》。 

'注'13 1988 年 
10 月 
22 日《大公报》。 

'注'14 《博益月刊》1987 年十一月号;第 
3 页。 

'注'15 1988 年 
1 月 
25 日《文汇报》:「掌中篇”。 

'注'16 《博益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 
170 页。 

'注'17 《明报月刊》1989 年四月号;第 
115 页。 

'注'18 参考有关课程手册所列出的「思考方法”课程大纲;即可见一斑。 


 '注'19 《明报月刊》1989 年三月号;第 
24 页。 
'注'20 1987 年 
2 月 
27 日《明报》。 
'注'21 1989 年 
2 月 
16 日《信报》:「磨励精神”。 
'注'22 1989 年 
11月 
5 日《星岛日报》。 
'注'23 见《明报月刊》1987 年十二月号;第 
41 页。 
'注'24 郑志诚着:「思辩与宗教”(香港;1988);


《宗教与思辨/回应李天命博士的》 
第 
34 页。 

'注'25 《明报月刊》1989 年五月号;第 
93 页。 

'注'26 《新亚学生报》1980 年四月号;第 
10 页。 

'注'27 《明报月刊》1988 年六月号;第 
37 页。 

'注'28 「磨励精神”;1988 年 
10 月 
24 日《信报》。 

'注'29 「戏间形彩”;1988 年 
10 月 
15 日《信报》。 

'注'30 「乘游录”;1989 年 
2 月 
4 日《信报》。 

'注'31 「磨励精神”;1988 年 
8 月 
28 日《信报》。 

'注'32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 
106 页及十一月号;第 
38 页。此外如黄孝
明所撰《「九月辩论”的风波》一文 
;亦对梁氏的申辩作出了近似的批评见 
1988 年 
11月 
6 日澳门《华侨报》。 

'注'33 1990 年 
1 月 
1 日《法灯》。 

'注'34 《鹅湖杂志》1977 年四月号;第 
16 页。 

'注'35 《明报月刊》1987 年八月号;第 
2 页。 

'注'36 《法言》月刊;1989 年七月号;第 
49 页。 
原载于《路德月报》第 
3 8 2 期;1 9 9 0 年五/六月号

 *编者按:李天命诗数首;附录如下
轻之思
其一:秘密
东风拂过蔷薇
一根刺把秘密
轻轻挑破
其二:等待

阳光从城东淹到城西

黄昏将层云染成叠彩

归鸟卿卿侬侬的

投向树后微裸的楼台

腆的夜未临

一把空椅是一把等待

其三:点亮

娉娉袅袅的裙步

踩着江南小调

飘过苏堤

一朵绰约的媚月

沿堤点亮

左一湖夜色


右一湖夜色

其四:舞别
翩然的轻盈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态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尽黯然的别
茫然的晓寒茫然的路

连环念
茑萝将女儿嫁给原野
原野将血液输给河流
河流将命运押给湖海
湖海将拥抱送给沉舟
沉舟把思念寄给寡妇
寡妇把幽怨遗给高楼
高楼把青春卖给风雨
风雨把故人许给深秋
深秋将木叶还给大地
大地将仰望献给太阳
太阳把余晖交给峻岭
峻岭把暮色推给荒林
荒林将晚菊开给过客
过客把清芬携到远方
荒林将夜幕剪给过客
过客把星月带到远方
远方向我展示戈壁的浩瀚
我在浩瀚戈壁上发现江南

荒城之月
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回荡着一缕无力的歌声
低唱出一段无情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轻轻细诉: 
「当这一切结束
就只有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武夷石
破云欲飞的高山


望断长空的仰止
攀登自一念开始
一脚脚踩痛引力的指尖
一步步测量自己的高度
穿过崎岖
解开谜路
偶一抬头;白雾雪崩
从坡顶滚到鼻梁
稍一开口;语言随风
从唇边直落千丈
几条冶娆的紫藤
缠着古板的老松不放
老松斜撑着尊严
我的尊严在峦巅
在苍云上面
那就必须继续向上
背着爬过的峻岭
攀越眉上的崇山
告别了一座巍峨
再奔赴下一座召唤
最后的召唤由最后的一步印证
最高的山岩界定最高的一程
望着那怀了叠叠记忆的岩石
我窥见了洪荒的皱脸
不涂脂粉;只抹着片片风霜
在迟疑间;我一步跨了上去
站在风景之上

无题 
No .1 

我在沙上写了一首诗

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诗

只让海知道

我在空中写了一首诗

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诗

只让云知道

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

又在心里抹去那首诗

只让你知道

 以上各诗均收录于

《李天命诗集寒武纪》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浪荡与沉思 
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


周:周奕辉《法言》特约记者

李:李天命 
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周奕辉
一、从老人精到学生会会长
周:李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你即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起初你是怎样念起哲学来
的?其间曾否考虑过转系或就业的问题? 

李:有的人从小就被哲学问题困扰;我属于这一种人。大约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我
独自在街上「流浪” 
(那时的小孩;能走路的大都会得溜到街上玩;不像现在的小孩
子;没有大人陪伴就不准到街上去)。我一面「流浪”一面想 
:「我是谁?为什么有我?
为什么有这个世界?”这样边走边想;「流浪”到灵粮堂 
(嘉林边道和太子道交界处
的教堂)门外;忽有声音仿佛自天上来:「天命!”抬头一看;原来是父亲找我回家吃
晚饭。他问我一个人低着头背着双手在街头踱步干什么;我说:「想问题。”然后告诉
他我想些什么问题。他一听就哈哈大笑;回家之后把经过告诉妈妈哥哥们;他们听
了也大笑起来。那时我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有什么好笑;只是傻兮兮地跟着一起
笑。 

到长大了才明白:原来小孩子想那些问题;可算得是「老人精”(小老头)。 

第一次接触到「正规哲学”;是在升上中学以后。在一个下雨天;我走进孟氏图书
馆避雨(后来改名为孙逸仙图书馆)。穷极无聊;随手找些书来消遣;偶然拿到一本中
译的《哲学概论》 
;便随意翻阅。虽读得似懂非懂;但有个印象:那些常困扰我的问题
大概就属于哲学。 

到了中学毕业;懵懵然跟着大家一齐报考中文大学;我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学。由
于不想进其他学系;事实上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系好读;于是便在「第二志愿” 
(那
时不设「第三志愿”?)一栏内仍然填上「哲学”(我以前经常忘记要守规则;这时
毛病又发作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转系;也没有担心过就业前途的问题。在我看来;
毕业之后只要不饿死便可以了。倘若志向只在「飞黄腾达”;一开始就不会报读哲
学系了。我从小就心高气傲;到大学时期更目空一切;视俗世如无物;自以为凭自己
的条件;要是从事其他行业;也能出人头地的。结果念了哲学;那完全是兴趣使然。 

周:现在纯粹由于兴趣而读书的人不多;你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一般是怎样的呢? 

李:当时我所接触到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浪漫”;不那么「现实”;读书多从兴
趣出发;追求异性时则往往不顾一切。那时没有现今学生之间流行的那句格言:「不
怕她丑;最要紧的是易上手。”我们比较热心于课外活动 
;比较关心思想、文化、时
代、人类前途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每每流于空谈、高调 
;但如果定要两者择一;我宁
取这样的年轻人而不取那些「年少老成”、从来没有傻过也从来没有天真过的年
轻人。就以学生会来说;那时的学生会常有多个候选内阁煞有介事地出来竞争;我
做会长那一届就须得击败另外两个候选内阁才能当选。但现在的学生却往往因为
做学生会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