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身体语言密码(全文) >

第13章

身体语言密码(全文)-第13章

小说: 身体语言密码(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记录显示,在一天当中,法国人握手的时间累加起来竟然达到了30分钟之多。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亚洲人以及阿拉伯人会在握手结束之后依然握住对方的手不放,保持握手的姿势。在握手的过程中,德国人和法国人会抓住对方的手,有力地摇动一至两次,然后很快便会松开;而英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略多于前者,大约为三至五次;美国人就更多了,平均为五至七次。在各种国际会议中,由于各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因为对方奇怪的握手方式而备感惊讶的各国代表。坦白说,那场景还真是挺热闹。就拿德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吧,德国人仅摆动一次的简短握手会让美国人产生一种生疏的感觉。殊不知,在德国人眼中,握手时来回摆动不停的美国人根本不像是在握手,反倒像是在为充气床垫打气。   
  第五章 文化差异(4)   
  接下来,我们把话题转向亲吻脸颊的见面礼节。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们通常习惯只亲吻一次即可,法国人则更喜欢在两边脸颊各亲一次,而荷兰人、比利时人以及阿拉伯人见面时亲吻的次数则达到了三次。于是,“变幻莫测”的亲吻次数让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以及美国人感到困惑不已。很多时候,他们常常因为弄不清楚到底该亲吻多少次,而干脆让自己的鼻子与对方的脸来一次小小的亲密接触。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果断得多,他们要么后退一步,以明确的行动拒绝对方的亲吻礼,要么就用欧洲人见面时常用的两次亲吻礼把你亲得目瞪口呆。 
  在他的《险峰岁月》(A View from the Summit)一书中,埃德蒙·希拉里爵士描述了在他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后,他给了向导(一位名叫滕金·诺盖的夏尔巴人)一个英国人常用的祝贺式的握手,但是诺盖却跳着扑向了他,并在紧紧拥抱过他之后又重重地亲吻了他,这才是生活在中国西藏地区的人们表示祝贺的方式。 
  当两种文化相遇 
  当意大利人说话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将手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从而确保自己能够随时掌握对话中的主动权。在与意大利人谈话时,他们常常会貌似很热情地抓住你的手臂,让你备感温馨。事实上,这不过是他们阻止听者举手而占据谈话发言权的一种策略而已。假如你想打断一个意大利人的话,只需要抓住他的手,轻轻地将之放下。然后,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就在他的手被放下的同时,意大利人的嘴巴也随之闭上了! 
  相比较而言,德国人和英国人说话的时候就规矩多了。可是,他们也实在太规矩了,除了嘴巴,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都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好像是全身麻木了一样。当他们的谈话对象是意大利人和法国人的时候,德国人和英国人常常会因为根本找不到插嘴的机会而显得很沮丧。 
  他们谈话的场景往往是这样的:法国人一边说,一边用前臂和手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和姿势,意大利人则干脆让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参与到了谈话当中,于是,可怜的英国人和德国人只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看着对面的那个人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地演说,而自己则只能眼巴巴地听着。 
  在洽谈国际业务的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再小不过的手势,或最不经意间的动作,都会让你之前所作的一切准备,如精心的打扮,充足的参考资料以及良好的提议,转瞬间付诸东流。在洽谈国际业务的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再小不过的手势,或最不经意间的动作,都会让你之前所作的一切准备,如精心的打扮,充足的参考资料以及良好的提议,转瞬间付诸东流。我们在43个国家分别开展的研究表明,北美人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最低,英国人紧随其后。既然86%的北美人都没有护照,那就表示他们从未踏出过国门,所以他们对于国际肢体语言知识的匮乏似乎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即使是现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他也是为了出国进行国事访问,才申请了护照。可是,与北美人不同,英国人出境的人数和频率都不低,可为什么他们也会犯和北美人一样的错误呢?原因就在于英国人出国后宁愿保持原有的英国式的生活:使用英国式的肢体语言,说英语,享受英国式的三餐;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和习俗视若无睹。其实,绝大多数的外国人并不要求你与他们交流时一定要使用他们的母语。可是, 
  如果你不会说外语,却愿意花一点时间学习当地的文化,掌握当地人的一些基本生活习惯和常识,反而会给他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不会说外语,却愿意花一点时间学习当地的文化,掌握当地人的一些基本生活习惯和常识,反而会给他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因为,你的行为已经告诉了他们:你很尊重他们的文化。 
  喜欢撅上嘴唇的英国人 
  撅上嘴唇的动作在英国人当中十分常见。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能够较好控制脸部肌肉,从而减少面部表情的发生,尽可能地不将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英国人的这一面部动作很容易给人留下冷静、情绪内敛的印象。1997年,在戴安娜王妃的出殡仪式中,跟在王妃棺椁之后的四位王子菲利普、查尔斯、哈里以及威廉,不约而同全都选择了这一撅起上嘴唇的表情。只不过,在那些英联邦之外的国家里,人们会认为这样的表情根本看不出他们对王妃之死有任何感情的流露,显得他们对于王妃的去世并无太多牵挂。   
  第五章 文化差异(5)   
  由于亨利八世的原因,图中的这一表情成为了当时高贵身份的象征,而今时今日,许多英国人和美国人仍然在使用它 亨利八世也是这一表情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国王的嘴巴很小。每当宫廷画师为他画像时,他都喜欢做出这样的表情,如此一来,他的嘴巴看起来就显得更小了。不过,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国王的这一习惯反而使得小嘴巴成为了当时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时至今日,每当他们感到被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所胁迫时,英国人仍然会用撅起嘴唇的表情来表示心中的不满,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还会不停地眨眼。日本人 
  至今为止,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在见面时既不握手,也不使用亲吻礼,更不提倡拥抱式的见面问候方式。这个地方就是日本。在那里,以上所有发生了肢体接触的动作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以鞠躬作为初次见面时的问候方式,而弯腰的幅度则取决于身份的高低。地位越高的人,弯腰的幅度就越小;地位越低的人,弯腰的幅度就越大。初次见面时,人们通常会首先互相交换名片,然后评估对方的身份,紧接着再依据各自的身份,以适当的角度弯腰鞠躬。 
  在日本,一定要确保你的鞋子状态良好,一尘不染。要知道,日本人每次鞠躬,最先看到的都是你的鞋子。 
  当日本人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保持一种程式化的笑容,并且频频点头,同时还会制造出一些不违背礼节的声音,而这所有的一切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直接找到文化等价物。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鼓励你继续讲下去。但是美国人和欧洲人却通常会对此产生误解,误以为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对方的赞同。 
  人们在表示“肯定和赞同”之意时,最普遍的表示方式就是点头。不过,这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在表示“肯定和赞同”之意时,最普遍的表示方式就是点头。不过,这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保加利亚人对点头含义的理解就与我们恰恰相反,而日本人则把这当成了一种礼节性的习惯性动作。一个日本人即使并不赞同你所说的内容,他也仍然会用“肯定”的答案来回答你(即日语中的“嗨”)从而让你能够继续说下去。当日本人说“好的,没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想告诉你“是的,我听到了你说的话”,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对的,我同意你的观点”。打比方说,假如你问一名日本人,“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对不对?”即使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他通常也会先点头,然后说“嗨”。其实,按照日本文化来理解,他的意思就是“没错,你说对了,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此外,日本人把面子问题看得很重,所以他们想出了一套说话的规则,从而避免了因为说“不”而让他人丢了面子,或是尽量不问那些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问题。日本人会用“这实在是很困难”,或是“我们将会对此展开具体的研究”来替代说“不”。所以,当你听到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其实他的本意是想告诉你,“算了吧,什么都别提了。你还是回家吧。” 
  擤鼻涕动作的文化差异 
  欧洲人和美国人用手绢或面巾纸来擤鼻涕,而亚洲人和日本人则会毫无遮掩地任由鼻涕在气流的推动下,像吐痰一样直接擤到地上。无论如何,在他人眼里,这都是一种“不雅观”的动作。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动作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几个世纪之前,这样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肺结核病毒肆虐。在当时的欧洲,肺结核病就好比现在的艾滋病,一种染上后,治愈生还几率几近为零的疾病。所以,政府指导人们以更加文明卫生的方式来吐痰和擤鼻涕,从而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这就是西方人会对随地吐痰的反应如此强烈的原因,一人在吐痰或擤鼻涕的同时,很可能会向四周传播肺结核病毒。所以,一旦发现你有做此动作的征兆,人们便会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你,那架势就好像你一吐痰就会把爱滋病传染给他们一样。   
  第五章 文化差异(6)   
  今日擤鼻涕的行为是过去肺结核病流行的结果。 
  假如东方诸国也曾亲身体验过肺结核所带来的种种噩梦,我想,现代的东方人在面对随地吐痰这一动作时也会表现出和西方人一样激烈的反应。可正因为东方的历史中并没有经历过这一劫,所以当日本人看见某人将鼻涕擤在自己的手帕中,然后再将手帕放回自己的口袋里的时候,他们那种震惊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西方人见到东方人随地吐痰时的表情!对于英国男人随身携带手绢,并将之放在夹克上口袋里的习惯,日本人一点也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英国人的这一行为极其怪异,就好像是某人很自豪地在口袋里装了卷卫生纸,炫耀似地告诉大家他可以随时擤鼻涕或是上厕所。 
  亚洲人认为,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就是将鼻涕直接甩在地上,而且他们觉得这一方法比西方人的手绢法更加健康,但是,亚洲人的这一习惯却让西方人和欧洲人排斥至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亚洲人与欧洲人或西方人的商务谈判往往会因为前者的一次小感冒而以失败告终了。所以,我想告诉西方读者的就是,不要因为亚洲人擤鼻涕的习惯而自寻烦恼,还有,千万不要当着日本人的面擤鼻涕! 
  三种最常见的跨文化交际手势 
  接下来,我们将对各种文化对于肢体语言的不同阐释作一番小小的探讨,并且向大家介绍三种常见手势的使用方法和内在含义。这三种手势分别是:环状手势,竖起大拇指以及V型手势。 
  1。 环状手势——“OK” 
  19世纪初,美国报纸刮起了一阵以词首大写字母代表整个词组的风潮,也正是因为这一风潮的流行,美国人开始使用这一手势,而这一手势也迅速在其他行业和领域流传起来,成为了当时风靡一时的肢体语言。对于这一手势所表示的“OK”一词最初所代表的单词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代表的是常常被误写为“oll korrect”的“all correct”(完全正确),但有的人却认为应该是反过来拼写的“KO”——“knock…out”(击倒对方)。 
  对西方人而言,环状手势“OK”表示“一切没问题,好的”;日本人则把它当成“金钱”的标志;法国人认为这一手势代表“零”;而土耳其人和巴西人则把它当成一种侮辱性的手势 
  另一种关于OK一词起源的说法则是,OK其实是“Old Kinderhook”(老金德胡克)的缩写。19世纪的一次美国总统竞选当中,有一位竞选者名叫马丁·范·布伦,他就出生于纽约州的金德胡克。于是,他的支持者便用“Old Kinderhook”来称呼他,并且以此为名成立了一个俱乐部来支持他。后来,这一称呼就变成了他的竞选口号之一。 
  很明显的,从形状上来看,环状手势中拇指与食指所形成的环形代表的就是“OK”一词中的字母O。在所有的英语国家中,“OK”一词所代表的含义大都是一致的。得益于美国电视电影的推广,这一手势及其含义迅速传播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过,在某些地方,这一手势仍旧有某些独特的渊源和含义。在所有的英语国家中,“OK”一词所代表的含义大都是一致的。得益于美国电视电影的推广,这一手势及其含义迅速传播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过,在某些地方,这一手势仍旧有某些独特的渊源和含义。例如,在法国和比利时,OK还可以表示“零”或“一无所有”。有一次在巴黎,夜晚,当侍者将我们引导至餐桌之后,他问了我们一句话,“Is the table OK?”(“你们对这张桌子满意吗?”)我们给了他一个“OK”的手势。我正想坐下的时候,他却突然回答说,“嗯,如果你们觉得不满意,完全可以再换一张……”显然,他误解了我们的“OK”手势,而把它当成了“零”或“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意思。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给他这个手势,是想告诉他,我们不喜欢这张桌子。 
  如果你用“OK”的手势来称赞法国厨师厨艺高超,他很有可能会勃然大怒,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你赶出餐厅。   
  第五章 文化差异(7)   
  在日本,环状手势表示“金钱”。如果你在日本从商时对日本人做了“OK”的手势,那他很有可能会把你的这一手势当成是你向他索要贿赂的表示。在某些地中海国家,人们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洞或孔”,而且当地的人还通常用它来暗指某个男人是同性恋。如果你对一名希腊男子做“OK”手势,他会认为你想告诉他你是同性恋,或者你把他当成了同性恋。在土耳其人眼中,这一手势带有强烈的侮辱性,因为这代表“肛门”。在阿拉伯国家,这一手势也很少见,因为当地人对它的理解为“威胁恐吓”或“猥琐下流”的意思。 
  20世纪50年代,理查德·尼克松在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前,曾经访问过拉美诸国,其本意是美好的,他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访问缓和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当他走出机舱时,尼克松向当地等候的人群做出一个美国式的“OK”手势以示友好。结果,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下面的人们对他嘘声一片。尼克松不知道拉美地区与美国的肢体语言在某些地方有着天壤之别。在当地人眼中,“OK”的手势代表的意思是“你就是一堆狗屎。” 
  假如你经常跨国旅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每到一个地方,你就请教当地人关于侮辱性手势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发生任何可能的尴尬场景。假如你经常跨国旅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每到一个地方,你就请教当地人关于侮辱性手势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发生任何可能的尴尬场景。 
  2。 竖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