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井帝国在行动 >

第3章

三井帝国在行动-第3章

小说: 三井帝国在行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1992年10月23日,日本明仁天皇开始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在当晚人民大会堂欢迎国宴上,明仁天皇谈到历史问题时说:〃在两国关系悠久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战争结束后,我国国民基于不再重演这种战争的深刻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并开始了国家的复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非常友好的时期。

  1993年12月底,经过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FESCO)的推荐和一次简单的面试,我无意中进入了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现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的粮油食品部工作。这时,我是一脸的茫然,不知三井物产是什么样的公司,只是想来外企挣点儿高工资而已。只记得当时面试我的部门总经理内田龙太郎先生对我说:〃三井物产是日本最好的商学院,你是来学习的,需要做好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准备。〃

  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上一年度的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名列第一,紧随其后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另外几家日本综合商社,印象中分别是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红商事。此时,我才意识到我进入的这家公司在日本乃至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化集团)作为首家综合商社试点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在〃走出去〃战略影响下,学习日韩模式,做大做强中国企业曾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期间出现了研究综合商社的高潮。这一时期出版的专著有辽宁大学出版社的《日本综合商社》(1995年)、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日本综合商社》(1996年)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综合商社:理论·实践·借鉴》(1998年)等。以〃综合商社〃为关键词,查维普中国期刊库,1991…1997年间相关的论文有250篇之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中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转向美国经济模式,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施干预措施。存款利率一度涨到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储蓄还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说长期存款的利率几乎达到25%,这种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一系列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同时也造成经济发展的急速刹车。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

三井财团成功地将上海宝钢纳入到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中,并将其打造成一部 “超级提款机”,从而在铁矿石涨价、海运费上升和钢材物流布局中享用着一道道美味大餐。在分享中国钢铁红利的同时,一个更庞大的战略正在酝酿,三井财团推进的“大东亚钢铁共荣圈”开始逐步形成。 

第一节  启动中国攻略????????????15

第二节  向全方位和纵深发展??????20

第三节  占据上游制高点(略)

第四节  高明的玩家??????????????24

第五节  梳理中国钢铁产业链(略)

第六节  大东亚钢铁“共荣圈”(略)

第七节 谁来主导中国钢铁联盟????29 

 

第二章  踏上四通八达的跳板  ?????????????????????35

中国著名的“新浪网”是由四通集团创立的,而四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辉煌一时的产品“四通打字机”却与三井财团密不可分。因为四通最初的贡献,富士通、松下电工、瑞萨、ALPS公司、Ferrotec公司等一批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如今已经在中国市场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了。 

第一节  “慷慨”的帮助??????????36

第二节  搏弈、竞合、抛弃????????41

第三节  鸠占鹊巢,借壳生蛋????????45

第四节   大中国工程(略)

第五节  活跃在全球居民周围(略)

第六节  失去的十年(略)

 

第三章  种下一棵“摇钱树” ??????????????????????51

三井财团目标是将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彩电的“上广电”(SVA)打造成“中国的索尼”。在此过程中,索尼、东芝、松下、NEC等三井财团的重量级企业借助上广电这棵“摇钱树”,都参与到了对中国电视产业链的战略统合之中。时至收获季节,曾经种下的摇钱树开始哗哗作响了。 

第一节  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52

第二节  种下一棵棵树苗?????????????56

第三节  不由自主的 “龙头”?????????61

第四节  暗中的统合(略)

第五节  日本领头 “雁行模式”(略)

第六节  政府担当怎样的角色(略) 

 

第四章  隐藏的垄断与共谋 ????????????????????????71

以三井财团的东芝和索尼为首组成的6C联盟和3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擎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剑。此后,针对中国民间企业主导的EVD联盟的反抗,三井财团又通过“东芝HD…DVD阵营”和“索尼BD阵营”分别整合清华大学和中国华录集团的力量,实施“以华制华”的战略。 

第一节  挥起专利大棒???????????????72

第二节  竞争背后的垄断?????????????77

第三节   红光PK蓝光???????????????82

第四节  相煎何太急?????????????????87

第五节  内容为王的铁律(略)

第六节  中国需要怎样的产经体制(略)

 

第五章  大产业链上的棋局 ???????????????????????93

三井财团曾经错误地估计中国3G手机牌照发放的时间,也低估了中国政府对国产标准的支持,造成了早期的市场战略被打乱。NEC、松下、东芝、三洋这些三井财团的企业在试水中国2G手机市场之后,采取“以退为进”战略,隐身中国3G市场。其中,NEC摆开了“3G,以中国为核心”的棋局。 

第一节  3G产业的幕后推手???????94

第二节  咄咄逼人的实力(略)

第三节  目标中国,以退为进?????99

第四节  布局中蕴含的野心??????103

第五节  整合资源再发力????????107

第六节  韩国带来的启示(略)

第七节  中国缺失“综合性企业”(略)

 

第六章  无敌的商人道 ???????????????????????????113

人们熟知的丰田集团是三井财团的重要成员。深受三井商业文化影响的丰田集团向来以夺取商权为根本目标,其商业能力集中体现在丰田通商(隐藏的三井)身上。丰田通商与丰田汽车如影随形,在中国悄然投资了120多家企业,分布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不断延伸到其它领域。 

第一节   影子丰田在中国??????114

第二节   丰田汽车商社????????119

第三节   产业配套体系????????124

第四节  决胜流通领域(略)

第五节  价值综合者(略)

第六节  像商人一样思考(略)

 

第七章  商场如战场 ?????????????????????????????132

中国燃料油垄断企业“中航油”,曾经被《求是》杂志盛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却浑然不知地掉进了三井财团的大网中,在石油期权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随后,三井财团的期货公司和战略研究所在中国境内展开行动,对中国能源市场和政策施加影响。 

第一节  巨亏背后有玄机????????133

第二节  “3对1”的庄家赌局???138

第三节  事后现身的操盘手??????142

第四节  遏守咽喉,卡住物流(略)

第五节  情报力与战略视野(略)

第六节  学费不能白交(略)

 

第八章  “商人幕府”的真经 ????????????????????149

为争夺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本财团组建了“中国高速铁路日本企业联合”,基本上是“台湾新干线日本企业联合”中的原班人马。有所不同的是,在台湾出面领头的是“三井”,而在大陆换成了“三菱”。以台湾的“市场换政治”和大陆的“市场换技术”为背景,日本财团两岸通吃,满载而归。 

第一节  政治挂帅显神通????????????150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攻势 ???????154

第三节   进军中国“大提速” ??????159

第四节  陨落的“中华之星”(略)

第五节  韩国为什么能?(略)

第六节  呼唤“中国产业军团”(略)

 

第九章  谁在觊觎“核按钮” ????????????????????166

根植中国电力市场多年后,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了有“核电鼻祖”之称的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从而顺利地从中国政府手上获得了80亿美元的核电设备合同。与此同时,三井财团还借助中科院和韩国企业的力量切入中国电力装备市场,并且在中亚地区与中国展开“核原料”的争夺。 

第一节  悄然的渗透????????????????167

第二节  从“三峡”到“2008奥运会”(略)

第三节  抢占中国核电市场??????????171

第四节  “一鱼多吃”的手法(略)

第五节  资源争夺引发“核大战”?????176

第六节  日本是怎么赢的?(略)

 

第十章   财团就是力量 ???????????????????????????181

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财团,围绕“全套完整产业链”而构造组织结构,以主办银行、综合商社和制造企业“三位一体”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这种财团体制充满着家族文化和商帮文化的浓厚色彩,而日本大学经济专业的参考书则直接称之为“日本型社会主义”。 

第一节  对抗列强的坚定意志????????182

第二节  合纵连横,网状生存????186

第三节  忠诚的经理人队伍(略)

第四节  争夺全球“商权”???????191

第五节  金融战败的教训(略)

第六节  新的丰收季节??????????195

第七节  从内看是社会主义(略) 

 

后 记

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很快成为亚洲唯一的世界性强国,更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迅速从战败国的灰烬中,重建、复原、振兴、一跃为经济强权。如今,美国借助金融实力控制着宏观经济领域,日本则一改当年锋芒毕露的气势,扮成一个“失去10年”的虚弱巨人,暗中把持着微观经济的命脉。 

日本“装穷”为哪般????????????201

微观经济的王者????????????????202

民族品牌的背后????????????????203

岂只金融有风险????????????????205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206

 

附录一:               

《三井帝国启示录》书评 ——本书之姊妹篇 ?????????????208

丰田为什么卖白薯粉?(《21世纪经济报道》);

超越“超越日本的激情岁月”(《新京报》)

 

下一页接“作者自序”

 

 

作 者 自  序

 

1993年12月底,经过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FESCO)的推荐和一次简单的面试,我无意中进入了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现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的粮油食品部工作。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上一年度的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名列第一,紧随其后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另外几家日本综合商社,印象中分别是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红商事。

1996年4月,我被派往三井物产东京总部研修和工作,主要学习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粮食贸易和美国的粮食期货操作,以及三井物产在日本国内粮食储运和物流体系等。学习这些业务知识让我受益匪浅,然而更加震动我的是三井物产总部的核心运作机制以及那里日本职员的精神风貌。记得教授业务的大江先生对我说:“如果没有综合商社,日本经济就会垮掉了。”更让我吃惊是,他说:“日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贫富分化”。

2004年9月,我被聘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的兼职教师,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2005年3月,我又参与了选拔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的面试。令人非常惊讶的是,几乎所有在校的学生和面试者(包括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听说过三井物产。当我告诉学生们,丰田、东芝属于三井财团,而三井物产是三井财团的核心领导成员时,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此时,我才意识到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充斥了美国教材,几乎无人关注日本经济模式。

2005年10月,看到中国经济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同时意识到当代的中国企业界和教育界对日本经济模式研究的极端缺失和漠视,我决心辞去在三井物产的工作,公开我的研究网站“超级主义者”(superist)。此时,曾经12年前招聘我进入三井物产工作的内田龙太郎经理又调回北京工作,我正式向他递交了辞职报告。内田先生想挽留我在三井物产继续工作,我对他认真地说:“我已经在三井物产学习了12年,请允许我毕业吧。”

离开三井物产之后的半年中,我将一些自己的研究文章传到互联网的几个论坛上,很多青年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进入“超级主义者”网站来求知,并且进行互动学习。不久,在媒体工作的翟玉忠先生找到我,希望我将网站上文章整理成书,以便更好地让企业界和学术界了解以综合商社为代表的日本经济模式。这时的三井物产已经将很多重要部门独立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公司,世界500强排名在2005年降到了148位,似乎是有意识地隐藏起来。

2006年6月,《环球财经》的执行主编梁志坚突然打电话来,提出要采访我。此时,我正在专心创作第一本书《三井帝国启示录》。梁志坚解释说,他已经两次采访了三井物产驻中国的总代表,但是没有了解到关于三井物产经营方面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发现三井物产的中文网站也处于关闭状态。在网上查找资料时,他发现“超级主义者”网站提供了关于三井物产为代表的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的详细研究资料,由此提出对我进行采访。

通过这次采访,我又结识了《环球财经》的主力编辑邵振伟先生,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开始尝试写作财经类文章。从2006年11月开始,我的两位得力助手袁璐和张凌协助我不断收集和整理出大量资料,而且建立了“财团经济研究室”,由此暴露出日本财团(特别是三井财团)近年来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强力扩张活动。根据这些资料,我们陆续在《环球财经》、《董事会》、《中国财富》、《经济》、《商界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章(见书后列表),而且被网络媒体广为转载和传播。

2006年11月的一天,我忽然接到《北大商业评论》的一位编辑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去商谈合作撰写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当时非常高兴,因为曾经听说该杂志在中国号称拥有如同《哈佛商业评论》的学术地位。然而,当我与这位编辑交谈后,发觉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交流障碍。随后,我们勉强商定以“三井物产国际化”为题,尝试完成一篇研究文章。交稿后,在编辑的要求下,经过8次面目全非的修改后,我实在无法接受学术权威们对日本综合商社的美国式描述,最终遗憾地放弃这项合作。

2007年6月16…17日两天,我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